㈠ 滴滴陷入高抽成爭議 網約車的「糊塗賬」該怎麼算
滴滴稱高抽成訂單為極少數
新華社調查對照乘客付款賬單與司機收款賬單明細發現,兩者存在25%至35%不等的差距。多名網約車司機表示,滴滴網約車平台對網約車司機營運費用抽取平台服務費,每單抽取比例在25%左右甚至更高,而且不透明。
此事迅速引發輿論熱議。滴滴隨即公開平台抽成規則,2020 年,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總額的79.1%。剩下的 20.9%中,10.9%為乘客補貼優惠;6.9%為企業經營成本(技術研發、伺服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及納稅和支付手續費等;3.1%為網約車業務凈利潤。其中,司機分成包含每筆訂單的基礎收入、其他收入(比如服務費、感謝費、動態調價等),而司機補貼則是由平台發放的沖單獎、早晚高峰獎、節假日補貼等構成。
滴滴方面介紹稱,當一個網約車訂單成功匹配後,司機和乘客會根據單獨的計價規則來分別計算車費。由於受不同城市、訂單距離長短、時間長短、路況擁堵等動態因素影響,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車費的比例也不一致。
滴滴方面還表示,確實存在一部分司機收入佔比較低的訂單,如順路單。其中,抽成高於30%的訂單占總訂單的2.7%。滴滴表示,極少數高抽成訂單確實給司機群體造成了困擾,但 「滴滴平台抽成都高於30%」則屬於外界的誤解。
滴滴稱,網路上曾出現過多種計算司機收入佔比的方式,近期部分司機反饋及媒體報道的「抽成高」現象,是按照方式1或方式 3的錯誤計算公式計算所致。司機的真正收入應該按照方式2和方式4的公式,將司機分成與司機補貼整合後來計算,部分情況下還需要刨除乘客補貼的部分。以這樣的方式計算,則司機的收入佔比將維持在80%左右,相應的平台抽成比例也普遍保持在20%以內。
大筆收益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按照滴滴的說法,高於30%抽成的訂單是極少數,大部分訂單的抽成比例穩定在20%,這個說法滴滴司機們是否認可?乘客的車款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小吳表示,「老司機」們都知道在機場、火車站等地點拉的訂單收益較高,但平台往往會將這樣的「大單」派給口碑值較高的司機。口碑值的滿分為280分,其中又與出行分、服務分、安全分等多項評分掛鉤,其中服務分就是乘客給司機的評分,為了讓乘客給自己打高分,小吳甚至准備了指甲刀等小禮物贈與乘客。
阿征表示,除了拼車訂單有貓膩外,每天不同時段司機接單和出車的收入也不同,所以靜態地分析一筆訂單的抽成是不合理且有失偏頗的。他還表示,司機要想提高出行分、服務分等,往往需要在早晚高峰多拉一些「小單」,「小單」拉多了滴滴才會派「大單」。「我覺得滴滴就是在以大數據等手段為杠桿,控制和調節司機的出車行為。誰都知道拉『小單』掙不到錢,但是由於平台的派單機制,司機不得不這么做。」
網約車的「糊塗賬」該怎麼算
為了解決網約車行業現存的一系列問題,有關部門及時「出手」了。
近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2021年工作安排。其中提到今年將促進新老業態融合發展,持續深化出租 汽車 改革,加快推動巡遊車的轉型升級,增強巡遊車運價的時效性和靈活性。同時,督促網約車平台公司公開定價機制,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因此,網約車行業監管的重點應當是確保平台收費規則與抽佣規則的透明度、合理性、可查驗性,監管機關與消費者、司機等利益相關方應當獲得必要的許可權、方式、工具來監督與驗證網約車平台收費規則、抽佣規則的施行。也就是說,為了有效保障消費者與司機群體的利益,消費者與司機群體不應當成為網約車平台收費與抽佣規則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應當成為這類規則的參與制定者與實施監督者。
反壟斷的「火」燒到了網約車領域
早在去年12月24日,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加強運行監測,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反壟斷。今年3月31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召開2021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提出,要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加快建立健全與交通運輸新業態運營特點相適應的監管體系,特別是要加強反壟斷監管,推動反壟斷法規政策在交通運輸新業態領域落地實施,規范企業經營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4月3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對九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立案調查,其中滴滴涉及三起,涉事主體分別為滴滴旗下從事海外投資業務的公司嘉興創業和滴滴智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