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均衡價格和出清價格有什麼不同
二者都是指需求和供給相等時的價格,但均衡價格運用廣泛,而出清價格是處於市場出清假設的基礎只上的,此時在出清的市場上,沒有定量配給,沒有資源閑置,也沒有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在實際中,這一理論適用於許多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但不適用於勞動市場或許多產品市場。
比如勞動力市場就沒有出清價格,只有均衡價格。1914年,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均衡工資是2.2美元一天,工人作風懶散,即使上午被解僱,下午也能在另一個汽車廠找到工作。亨利·福特決定將本公司工人的工資提升至5美元一天。結果,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為他們知道,被解僱後就得不到如此高的工資了。若其他汽車廠看到有利可圖,也增加工資,這必然導致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失業人員增多。只有保證有失業工人的存在,汽車廠才有高效率。
這就是市場不出清,在高工資這一價格水平下,勞動力意願供給大於意願需求。但這時不是帕累托最優。因為這時福特公司很滿意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人也很滿意高工資,任何改變現狀的做法都會使其中一方受損,即不是帕累托改進,所以此時是帕累托最優。
② 1、論述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關系是什麼 2、論述均衡價格的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關系是指邊際成本的一個重要性質,即當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相等時,邊際利潤等於零,企業能實現的利潤最多。這一性質對經營決策有重要價值。是決策分析中常用的一個成本概念,許多決策是基於邊際成本或差別成本而制定出來的,它可以用來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當企業有剩餘生產能力時,只要銷售單價略高於單位邊際成本(或單位變動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任何產量的增加均對企業是有利的,在制定銷售價格時,邊際成本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產品銷售價格的升降決定著產品的銷售量,制定合理的價格,對廣開銷路,開拓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企業降低售價的目的,是要擴大銷售量,符合「薄利多銷」的經營方針,但這里有一個降價的「極限」問題。因此,就需要運用邊際成本這一概念,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就是銷售價格下降的最大極限。
2.市場均衡是指市場經濟事物中有關的變數在一定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
市場均衡出現在某種商品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相等的時候,此時該商品的價格是均衡價格,在均衡價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商品均衡價格是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在市場的供求力量的自發調節下形成的。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一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種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會逐步消失,自動回復到均衡價格水平。如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商品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出現商品過剩,一方面會使需求者壓低價格來得到他要購買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會使供給者減少商品供給量,這樣商品的價格必然下降到均衡價格。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的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價格來得到他所要購買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給者增加商品的供給量,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價格。
③ 均衡價格理論的應用
1.支持價格
支持價格是指政府為了扶持某一行業的生產,對該行業產品規定的高於市場均衡價格的最低價格。實行支持價格後,該商品市場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導致供大於求,出現該商品過剩。此時,政府可採取的措施包括:(1)政府收購過剩商品,或用於儲備或用於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收購過剩商品會增加政府財政開支。(2)政府對該商品的生產實行產量限制,規定將生產的數量控制在均衡產量,使供求平衡,但這需有較強的指令並且代價較高。
2.限制價格
限制價格是指政府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價格而對它們規定低於市場均衡價格的最高價格。其目的是為了穩定經濟生活,保護消費者利益。實行限制價格後,該商品的市場價格下跌,刺激需求,導致該商品出現短缺,可能形成搶購現象或黑市交易。此時,政府可以採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採取配給制,發放購物券。但配給制只能適應短期的特殊情況,否則,一方面可能使購物券貨幣化,還會出現黑市交易,另一方面會挫傷廠商的生產積極性,使短缺變得更加嚴重。
3.政府稅收和補貼政策對均衡價格的影響
如果政府是對廠商進行征稅,將使廠商的生產成本或供應成本相應提高,供給曲線左移,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產量減少;如果政府是對消費者進行征稅,將使消費者的收入相應減少,需求曲線左移,導致均衡價格下降,均衡產量減少。當需求曲線斜率大於供給曲線斜率時,稅負主要由消費者承擔;反之,主要由生產者承擔。補貼對均衡價格的影響與稅收反向同性。
也稱為均衡價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價值理論之一。最早由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傑出代表馬歇爾所倡導,並在20世紀初期為經濟學家們所廣泛採用。該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於供給價格(即生產者所要去的出售價格),和需求價格(即購買者所願出的購買價格)相等之點,即需求與供給的均衡點;供給價格決定於商品的生產費,需求價格則決定於這一商品對購買者的「邊際效用」。
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也就是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
所謂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對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上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一般與其價格呈反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所謂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與其價格呈同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當然,影響需求與供給變動的因素不僅僅是價格。影響需求變化的其他因素還有消費者收入、替代品價格、互補品價格、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等;影響供給變化的其他因素還有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要素價格、相關商品價格等。這些因素變化了,會導致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發生位移,從而也會使均衡價格發生變化。但是,在均衡價格下,供求相等並不意味著所有商品都找到了買主或者所有需要這種商品的人都得到了滿足。一部分消費者可能認為這種均衡價格太高而放棄或減少購買;一部分生產者可能覺得這種均衡價格太低而減少生產或增加庫存。
④ 試述均衡價格工資理論的應用
試述均衡價格工資理論:
馬歇爾在他的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建立起均衡價格工資理論,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闡明工資的決定,工資水平有勞動要素的均衡價格決定。
從勞動的供給看,工資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勞動力的生產成本,即工人及家屬養活自己與全家的生活費用以及工人所需的培訓和教育費用;第二、勞動的負效用,或閑暇效用。
均衡價格工資理論認為,工資水平的決定是生產要素需求和供給兩種力量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