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器人外骨骼,它是怎樣造福人類
1.醫療康復方面:輔助行動受障礙的人士,為行走不便的老年人、下肢殘疾或癱瘓人士帶來重新行走的希望。這項目將會廣泛應用於我國!
2.救援方面:強大的力量來源於液壓驅動,而能源是柴油。它可以由人坐在裡面直接操控,也可遠程遙控(裝有攝像頭輔助),設計目的是用於災難救援,如地震、海嘯和車禍等,由於其遠程可控性,尤其適合代替人進入危險的環境。
3.軍事/安防用:
主要用於士兵、森林消防與應急救援人員,幫助他們長時間背負沉重的武器、通信設備和物資。這些苛刻的應用場合,外骨骼系統需要有很強的力量和工作時間,保證機械和控制可靠,重量要輕並且要符合人體工學才能保證動作敏捷和長時間穿戴舒適。為保證在野外使用可靠,當燃油耗盡時,腿部外骨骼可輕松拆下,餘下部分可像普通背包一樣繼續使用。
目前存在的技術問題:
前面提到的這些機器人外骨骼和機甲,它們的動力裝置無非是電機、液壓或氣動元件等。這些動力元件要想產生足夠大的力量,尺寸也必須做的較大,自重也跟著變大了。當今可用於機器人的各種電池的壽命還不夠,設計時也需平衡容量、尺寸和重量等因素。這些核心元件的問題,是當前所有實體機器人系統要面臨的,而且屬於產業級別的瓶頸。目前外骨骼產品的主要看點集中在系統集成優化程度(外觀、尺寸、重量、續航力、價格、可靠性、力量與敏捷度之間的平衡)以及控制方式上的創新。
但是,由於巨大的軍事應用潛力,大國們不會在這個領域甘於落後。相信,隨著超級電池的誕生,這個瓶頸解決之後,軍事化的應用將會是不可想像!
⑵ 談談樹立全新國家安全觀的必要性
機械外骨骼原理就是用高功率密度的驅動裝置,非剛性連接套裝在人體外,輔助人類肢體運動。是一種柔性、智能驅動系統。
有幾個特點,
首先,在力學傳動原理上,與汽車的助力轉向系統類似;載重汽車最早使用液壓助力轉向系統,現在也有液壓與機電混合,或者單純電動的助力轉向系統,有的轎車上也開始採用啦。通俗地說,就是原來要用100牛頓·米的扭矩轉動汽車的方向盤,有了助力裝置,將可能用10牛頓·米的扭矩就可以轉動汽車的方向盤了。
然後機械外骨骼的動力驅動系統應當非自鎖,通俗地說,就是人強制扭動就能對抗助力系統的驅動,避免助力系統非正常驅動而造成被驅動人體骨折。例如汽車雨刮、汽車電動鎖、汽車車窗驅動系統,一般是採用蝸輪傳動副,本身就有自鎖特點,簡單地說,當切斷電源,就不能用手轉動雨刮,對於助力系統,就將人的姿態給「定格」下來了。
機械外骨骼的動力驅動系統最難實現的關鍵是要重量輕,驅動力矩大而且非「自鎖」,且不說在動力系統的設計上,非「自鎖」的驅動裝置功率密度一定要遠遠低於「自鎖」的驅動裝置;這套裝置既要能輔助老年人和運動障礙人士搬運重物、攀爬樓梯,又要求自重輕;同時要求可靠性高,動力壽命長,簡單地說,就是平均發生故障的時間長,不產生惡性人體傷害事故。
以中國一般的工業基礎能力,一套機械外骨骼的總重量低於200公斤都困難,所以就沒有實用價值。對於非作戰的、日常生活實用的機械外骨骼系統自身的重量,工業發達國家可以做到50公斤的數量級,其價格同時也居高不下。這就是功率密度和功率重量指標。
機械外骨骼系統的驅動系統基本上都是高強度、加工精確、十分耐磨、韌性好的金屬材料,碳纖維之類的復合材料沒有多少用武之地,國內的冶煉水平差距巨大;加工的機床設備國內差距也一樣遙遠。例如要使用非圓曲面的齒輪加工、缸體研磨、優秀的熱處理等等先進加工手段。
通常的旋轉電動機驅動系統、液壓動力系統,都可以用於機械外骨骼,從發展上來看,可以是傳統的諧波撓性傳動機構、歷史悠久的記憶合金、新興的人工肌肉。
氣動機構不適合於應用在這種場合。
因為北京的李海峰不樂意開展相關的工作,她手下閑置的機床不允許加工示範裝置,她指揮物業公司嚴密限制相關的准備工作,就不多談了。
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
連輕武器都做不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
咋去做高功率密度的裝置??
去詐騙國家的錢,炮製論文倒是好題材。
這個領域沒有啥好研究挖掘的,基礎工業上去後,一切就水到渠成啦。 追問………………囧……
回答表面材料還有人體適配性都是題外話題,無關緊要。
金屬材料冶煉要領先,機械加工要准確,刀具與加工設備要過硬。
其他運動模擬、動力學、運動干涉驗證模擬等等都是騙人的把戲。
過去早就全面回答過啦,去網路網站知道欄目檢索就有了。
這些專業國外是有限制地,專業有管制,關鍵實驗室不給非結盟國家留學生進入,
華裔的企圖和習慣,價值觀念,慣用手法,地球人都知道,就別裝了。
李海峰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的高官!!!!!
在中國,沒有關系、沒有背景、沒有後台,你想去做尖端科技、軍事工業,妄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