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計算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之後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率
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出重新加速的趨勢,突破9%,接近過去25年的年平均增長率(9.36%)。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一個較好的成長時期。但與此同時,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傾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本文通過統計方法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和居民消費的增長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了分析,結合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得出以下結論:一、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仍處於正常狀態,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已經超出正常范圍;二、在經濟增長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增長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在目前情況下,如果經濟增長率和其他條件不變,投資每增長1%,消費將會下降0.8%。較低的居民消費增長率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三、2003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已經明顯超出經濟增長的需求(2004年前兩個月這種傾向表現得更為明顯),2004年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把消除了價格變動後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從2003年的水平上(24%)再下調4個百分點以上,即壓縮到20%以下;四、中國目前以鼓勵投資為主要手段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已經達到,宏觀經濟政策上應有所調整。要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和高速增長,全社會消費總量的增長應該予以更多的重視(尤其應該重視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國目前的經濟加速和上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那兩次加速相比,質量上表現出明顯的提高,但我們面臨各種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壓力(如就業、「三農」問題、弱勢群體的生活改善等)也比過去大得多,可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條件。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一種較好的背景下由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加而表現出的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二元經濟特性:在生產領域,一方面,相當一部分企業還存在著生產能力的過剩,社會上缺乏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實現它們的生產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大量新的投資(有的甚至是重復的投資)仍在進行。在投資領域,一方面,隨著過分樂觀的市場預期的增加,一部分行業中的大中型企業仍在不斷增加著短期內不能形成生產能力的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的固定資產投資;另一方面,更多的行業中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缺乏必要的更新改造基金和流動資金而使現有生產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2004年前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所佔的比重為60.8%。但在相同時期的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所佔的比重僅為46.21%。非經濟因素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活動,影響著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人民生活方面,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改善[7]。另一方面,城市登記失業率有繼續增加的趨勢,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仍然嚴重,大學畢業生就業仍面臨困難。在價格關繫上,一方面,由於偏緊的貨幣供給,價格指數反映出來的數字表明,中國現在還沒有發生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在通貨膨脹發生的條件下可能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改變,如收入分配關系變化、扭曲的價格信號導致過度投資等,現在已經出現。
我們不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過高,應該調整不應該是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是經濟增長的方式。應該把目前以增加投入擴張經濟的方式逐漸轉向以擴大消費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方式上來,換句話說,將擴大投資需求的積極財政政策逐漸調整為鼓勵消費需求和適當抑制基本建設擴張的積極宏觀經濟政策。
在中國,要增加全社會的消費總量,有兩個重要途徑,一是增加青年人的收入和消費,二是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消費。因為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地說,一個人年齡與收入的消費傾向成反比;而在收入變化的情況下,居民的消費傾向是和其收入的水平成反比的。因此,改善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不僅是為了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增長內在的需要。
在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重視各種政策之間的配合及政策內部的協調。1998年以來我國就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由於我們的貨幣政策響應不夠及時,延緩了財政政策的見效的時間,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規模用了較長的時間才達到預定的目標。現在,如果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同時擴大居民消費,也有一個政策間的互相呼應。不能是刺激經濟就靠財政、抑制過熱就靠銀行(這種傾向目前又有所表現),二者之間的配合非常重要;
第二,要重視宏觀經濟政策的時效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不是某個個人或機構所做出的決定,而是由全社會無數個體的行為集合而成的。這就決定了它的擴展和收縮要經過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從實施到見效也會經過一個過程。根據我們的研究,美國的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是6-18個月,而中國則需要7-24個月。這就要求我們對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較早地採取措施,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實現預定的調控目標;
第三,就財政政策本身來講,財政支出政策和財政收入政策有一個進一步協調的問題。財政政策應當是包括支出和收入兩方面的政策。擴張經濟應當減稅,使老百姓、企業手中可支配收入加大,市場需求增大;如果是抑制需求的話,就應當增稅。中國的財政政策主要表現在財政支出方面。近幾年來,財政支出在擴大,在刺激需求,但是財政收入政策基本上沒有配合這個支出政策,中國連續多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基本上都比GDP的增長快一倍,也就是說財政政策上是在加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財政支出擴張性政策的效應。2004年以來,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並在逐漸發揮效應。這是非常正確的。只有農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生活,增加消費。雖然從近期看,政府可能會減少一些財政收入,但從長遠看將更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增長。
第四,要考慮貨幣政策和金融企業體制改革方面間的協調。從1996年到1999年三年時間內,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人民銀行連續七次下調利率,實施的是降低利率放鬆銀根的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考慮到自身經營中的風險控制,在擴大貸款方面行動得相對遲緩,使這一政策收效較慢。反之,2003年,隨著貸款規模和貨幣供應量較大幅度的增加,中央銀行給出的信號是適當緊縮,但隨著銀行業貸款五級分類制的實施,銀行業擴大貸款的熱情空前提高,因為在不良貸款數額不變的情況下,隨著貸款總量在短期內的迅速增加,不良貸款率會明顯降低。雖然這種降低不良貸款率的途徑從長期看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可能對銀行未來的經營帶來隱患,但從賬面上看這種短期行為確實收到了效果[8]。在這種背景下,新的貨幣政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要實施兩項新的貨幣政策,即差別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再貸款浮息制度,4月,又宣布調高在存款准備金率。這表明了中央銀行對於目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防止通貨膨脹和投資過熱的立場。但是在具體實施時,可能還要考慮到通過一定的監管保證這些政策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
Ⅱ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計算問題
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就是說現在的工業增加值和上一時期相比的增長幅度。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公式: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營業盈餘。
【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後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即是國內生產總值,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期時期內所生產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同時也反映了生產單位或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因此,建立增加值統計,將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是建立資金流量的基礎。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同比增長率】
同比增長率,在報表中, 通常縮寫為(YoY+%)一般是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較的增長率。同比增長 和上一時期、上一年度或歷史相比的增長(幅度)。發展速度由於採用基期的不同,可分為同比發展速度、環比發展速度和定基發展速度。均用百分數或倍數表示。某個指標的同期比=(當年的某個指標的值-去年同期這個指標的值)/去年同期這個指標的值,即:同比增長率=(當年的指標值-去年同期的值)÷去年同期的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