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均衡價格多用於什麼
擴展閱讀
楚留香鑽石怎麼獲得 2025-02-13 16:16:53

均衡價格多用於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2-13 11:59:15

⑴ 均衡價格和出清價格有什麼不同

二者都是指需求和供給相等時的價格,但均衡價格運用廣泛,而出清價格是處於市場出清假設的基礎只上的,此時在出清的市場上,沒有定量配給,沒有資源閑置,也沒有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在實際中,這一理論適用於許多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但不適用於勞動市場或許多產品市場。

比如勞動力市場就沒有出清價格,只有均衡價格。1914年,美國汽車行業工人的均衡工資是2.2美元一天,工人作風懶散,即使上午被解僱,下午也能在另一個汽車廠找到工作。亨利·福特決定將本公司工人的工資提升至5美元一天。結果,工人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為他們知道,被解僱後就得不到如此高的工資了。若其他汽車廠看到有利可圖,也增加工資,這必然導致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失業人員增多。只有保證有失業工人的存在,汽車廠才有高效率。
這就是市場不出清,在高工資這一價格水平下,勞動力意願供給大於意願需求。但這時不是帕累托最優。因為這時福特公司很滿意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人也很滿意高工資,任何改變現狀的做法都會使其中一方受損,即不是帕累托改進,所以此時是帕累托最優。

⑵ 均衡價格理論在經濟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均衡價格理論又均衡價值理論,表現在生活中的工資,利息,房價,物價等等.但是他在初期中國的欠發達二元經濟結構環境下表現不是很明顯!
所以有人認為沒什麼用,認為他只是為理論研究者吃下一顆定心丸,告訴你市場是存在均衡狀態的,為後續的更深入的研究奠基.在實際經驗中,沒有人能算得出具體的均衡狀態是怎麼樣的,或許那永遠只是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狀態,非均衡才是經濟的常態!如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積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政府必須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來刺激落後地區的發展,以縮小經濟差異.
非均衡發展理論特點是,二元經濟條件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經濟必然會向更高層次的一元經濟即區域經濟一體化過渡.其區別主要在於,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均衡與增長的替代關系,因而各有適用范圍.在關於增長是否不論所處發展階段如何都存在對非均衡的依賴性問題上,這兩類理論之間是相互沖突的.增長極理論、不平衡增長論和梯度轉移理論傾向於認為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進一步的增長總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論則強調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時期增長對均衡的依賴.
下面用均衡價格原理來描述經典「谷賤傷農」的現象
現代經濟學已經發展到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分析方式也已經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過度到定量分析.初學《宏微觀經濟學》教程,密密麻麻的數學模型和推導讓我這樣的初學經濟學的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其實經濟學來自生活,經濟學的原理滲透了日常生活、生產的每個角落,經濟學原理能夠在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人類的每一種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經濟學的法則.比如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企業生產成本、盈利問題緊密相關.
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大,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小;有的商品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需求量變動幅度大.
「谷賤傷農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這么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這種似乎難以理解的現象,可以用彈性原理加以解釋.」
彈性理論正是要說明價格的變動比率和需求量的變動比率之間的關系.需求價格彈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對企業來說是銷售量)變動率與其價格變動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需求量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的比值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即
需求價格彈性的彈性系數=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價格變動的比率
即需求價格彈性的計算公式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當價格上升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減少的百分數,或者當價格下降百分之一時,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數.當│Ed │<1時,稱需求是缺乏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小於價格變動的幅度;當│Ed │>1時,稱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此時,需求量變動的幅度大於價格變動的幅度.
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時,它的需求彈性的大小與價格變動所引起總收益的變動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總收益等於價格乘銷售量,價格的變動引起了需求量的變動,從而就引起了銷售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同的,所以價格變動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是不同的,總收益的變動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則當該商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於價格下降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增加;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的幅度大於價格上升的幅度,從而總收益會減少.例如:某種商品的價格每公斤2元,銷售量為1000公斤,該種商品需求彈性系數為2.5.如果該商品降價至每公斤1.8元,總收益情況如何變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設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為X.
則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價格下降後銷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總收益情況: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價後商品的總收益增加了250元.這就是富有彈性的商品「薄利多銷」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則情況相反.如香煙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因為上了癮的煙客不會在乎價格的高低,所以價格的高低對香煙需求量的影響較小.再如:中國有句古語叫「谷賤傷農」,意思是豐收了,由於糧價的下跌,農民的收入減少.其原因就在於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也就是說,人們不因為糧食便宜而多吃糧食,由於豐收了而造成糧價下跌,並不會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從而總收益減少,農民蒙受損失.不僅如此,糧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彈性也小,也就是說,人們收入提高了並不因此而增加糧食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時期出現把糧食和農產品毀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於糧食這種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降價不會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會減少總收益,所以資本家把這些農產品毀掉反而會減少損失.
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學習到更多類似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應用了的經濟學規律,並且我們可以應用這些規律解析其中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