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價格理論指什麼
價格理論是指關於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形成、變化及其與市場供求關系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一種經濟理論。
一、價格理論的基本含義
價格理論主要探討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它研究價格與供求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價格變動對市場交易活動的影響。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理解市場經濟運行、企業決策以及消費者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價格理論的主要內容
價格理論主要包括價值決定論和價格形成論兩個方面。價值決定論是指商品的價值決定了其價格,這里所說的價值通常是指商品的生產成本加上正常利潤。而價格形成論則強調價格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往往會下降;反之,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會上升。
三、價格理論的重要性
價格理論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有助於理解市場經濟中價格的波動,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其次,價格理論對企業決策具有指導意義,企業可以根據價格信號來調整生產策略和銷售策略。最後,價格理論也有助於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了解市場價格動態,從而節省開支。
四、價格理論與實際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價格理論的應用隨處可見。例如,在購物時,消費者可以根據價格信號來判斷商品的價值,從而做出購買決策。在市場上,商家會根據供求關系和競爭對手的定價來調整自己的商品價格。此外,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也會參考價格理論來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綜上所述,價格理論是一個研究價格形成、變化及其與市場供求關系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經濟理論,對於理解市場經濟運行、企業決策以及消費者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⑵ 什麼是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簡述如下:
比較優勢理論是經濟學中的一項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於181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有所差異,因此可以通過貿易來促進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和繁榮。
這一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優勢,可以通過某些資源或技能,較低的生產成本來生產出某些產品。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某個產品的成本比另一個國家或地區低時,就稱該國家或地區擁有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背景
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的產業革命,當時英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貿易和發展問題。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處理貿易問題中思考生產成本對貿易影響的問題,從而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
在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之前,經濟學界大部分支持的是重商主義的觀念即各國政府應保護本國產業,掌控貿易規則,通過外貿收益來提高經濟實力。但重商主義的實踐效果並不理想,導致多個國家之間貿易爭端不斷。李嘉圖在此背景下,通過比較分析各自的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來得出優勢取長補短並互利互惠的觀點,強調比較優勢取決於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產能力。
⑶ 為什麼壟斷市場邊際收益曲小於其價格求大師指點迷津!~
因為當廠商新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時,給廠商帶來的新增收益。如果,廠商多生產一個產品,而產品的市場價格保持不變,那麼新增收益就是 產品價格乘以產量1,即P*1=P,也就是說此時邊際收益等於P。但是,由於市場上只有這一個廠家(壟斷),當它增加產量時,供給增加,價格下降到P'。廠商獲得了新增加的這一個單位的產品銷售帶來的收入P'*1,但是由於產品價格下降了,之前生產的那些本來能夠以更高價出售的產品被以稍低的價格賣出了,廠商損失了一些收入。所以,兩者合並,邊際收益就小於其價格了。
拓展資料:
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相近,但不同質量的商品的是介於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的兩個極端市場結構的中間狀態。壟斷競爭市場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進的提出的具有壟斷競爭市場現象的這類結構模型。
壟斷,或賣方壟斷,台灣通常翻譯獨占,一般是指唯一的賣方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在一個或多個市場上面對競爭性消費者;與買方壟斷相反(EN:壟斷)。在市場上,壟斷者可以隨意(而不是同時)調整價格和產量。
一般認為,壟斷的根本原因是進入壁壘,即壟斷者可以保持其市場唯一賣方的地位,因為其他企業無法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壁壘壟斷的三個原因: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為一個企業所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賦予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服務的專有權。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由於壟斷者是他生產的產品的唯一銷售者,他將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購買者數量多,因此具有競爭性,即購買者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賣家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⑷ 為什麼壟斷競爭市場上的產量要高於完全壟斷市場,價格卻要低
壟斷市場上,如果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廠商擴大產量是有利的。這句話是對的。壟斷市場的價格上限是消費者的最大購買力,以即最大邊際貢獻。
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相近,但不同質量的商品市場,是介於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的兩個極端市場結構的中間狀態。壟斷競爭市場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張伯倫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進的提出的具有壟斷競爭市場現象的這類結構模型。
在壟斷競爭市場與寡頭市場共被稱為不完全競爭市場,後者更靠近完全壟斷市場,而前者壟斷競爭市場更靠近完全競爭市場,因為企業在其中進入和退出行業不受限制。
廠商眾多
市場上廠商數目眾多,每個廠商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場價格,但每個廠商又都可對市場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完全接受市場價格。另外,廠商之間無法相互勾結來控制市場。對於消費者,情況是類似的。這樣壟斷競爭市場上的經濟人是市場價格的影響者。
互不依存
市場上的每個經濟人都自以為可以彼此相互獨立行動,互不依存。一個人的決策對其他人的影響不大,不易被察覺,可以不考慮其他人的對抗行動。
產品差別
同行業中不同廠商的產品互有差別,要麼是質量差別,要麼是功用差別,要麼是非實質性差別(如包裝、商標、廣告等引起的印象差別),要麼是銷售條件差別(如地理位置、服務態度與方式的不同造成消費者願意這家的產品,而不願購買那家的產品)。產品差別是造成廠商壟斷的根源,但由於同行業產品之間的差別不是大到產品完全不能相互替代,一定程度的可相互替代性又讓廠商之間相互競爭,因而相互替代是廠商競爭的根源。如果要准確說出產品差別的含義,則可這樣來說:在同樣的價格下,如果購買者對某家廠商的產品表現出特殊的愛好時,就說該廠商的產品與同行業內其他廠商的產品具有差別。
進出容易
廠商進、出一個行業比較容易。這一點同完全競爭類似,廠商的規模不算很大,所需資本不是太多,進入和退出一個行業障礙不大,比較容易。
形成產品集團
行業內部可以形成多個產品集團,即行業內生產類似商品的廠商可以形成團體,這些團體之間的產品差別程度較大,團體內部的產品之間差別程度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