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錢存定期好還是理財好
理財風險高於定期,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那麼存定期比較好,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高,那麼買理財比較好。
定期是銀行與存款人雙方在存款時事先約定期限、利率,到期後一次性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存款,定期是保本型產品,沒有虧損本金的可能。
拓展資料: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
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只是一個估計值,不是最終收益率。而且銀行的口頭宣傳不代表合同內容,合同才是對理財產品最規范的約定。"理財專家說,在當前弱市環境,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不要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過高。
理財產品市場運行的無序狀態主要表現於金融同業之間的市場分割與同質化競爭。這種現象與金融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體制有關。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往往具有不同風格的產品描述與監管規則。
個人理財產品融資便利貸款是指以借款人本人名義在中國銀行購買的個人理財產品賬戶內資產及其收益作為還款保障、以賬戶中止支付處理為主要控制手段、以一定折算率計算出融資限額,並由經辦機構向借款人發放的一定金額的人民幣貸款。
風險是指由於將來情況的不確定性而使決策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在進行一項投資決策或籌資決策時,如果只有一種結果,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可以認為此項決策不存在風險;但如果這項決策有多種可能的結果,實際的結果就有可能偏離預期的目標,則認為存在著風險。而且,這種偏離程度越大,該項決策的風險也就越大。
企業的財務決策往往面臨著各類風險。把風險從企業經營及財務管理的角度分類,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類。
② 買理財產品好還是存定期好
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各有各的優勢,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一般而言,理財產品的可選擇性多,期限從7天到1年,甚至有些可以靈活存取的理財產品。相對而言,定期存款都在一年以後,靈活性不足。對於收入穩定,用錢需求較小的家庭,建議採用定期存款;對於收入起伏大,且用錢需求較多的家庭,建議採用理財產品。最後,兩者之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理財產品有風險,而銀行存款在50萬以下會對本金保底。對於無法承擔理財風險的家庭,定期存款更好一點。
理財與定期存款更有各的有點,希望趣評的分析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③ 理財和定期哪個好
這需要分情況。若投資者能承擔一定的風險,那麼可以選擇理財產品,若投資者不能承擔風險,那麼可以選擇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保本的產品。
理財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小,那麼可以選擇R2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若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高,那麼可以選擇R2及以上的理財產品。
【拓展資料】
理財根據不同風險等級其投資方向和投資標的也會不同,一般來說,涵蓋投資市場所有標的,例如貨幣基金、國債以及債券等。另外,理財產品期限多樣性,短期理財有30天、60天、120天、365天等,靈活性、選擇性和預期收益都比較高。
定期存款作為存款是不能投資於上述較高風險的標的,因此安全性非常高;活期存款沒有存款門檻,但是大額存單一般需要20萬元起,門檻比較高;儲蓄一般情況下擾侍岩很少有虧損,但預期收益較低。上述兩種投資方式都不錯,大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關於定期存款和理財產品的選擇,哪些因素有差別?
一、收益有沒有保障的問題。現實中,我們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般都會問「能不能達到你們說的收益啊?」聽到的也多是「我們以前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按預期兌付了,沒問題。」我們也想當然地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應該沒有兌付問題。
二、時間問題。這個因素是幾乎被99.99%的投資者忽略的問題。雖然是一年期理財,但是在售理財產品從開始發行到募集結束,一般是7天。倘若是實力較弱的銀行,有時候長達半個月甚至更長的募集時間。這就意味著你的資金會被銀行無息鎖定7天。到期後,還有2天的資金到賬路途時間,因此,買在售理財產品的實際天數要加上9天。也就是說,365天的理財變成了實際的374天。倘若是短期的在售理財產品,收益比較好,投資者一期接一期買,以最短35天的在售理財產品計算,前後是44天,一年也只能買8期。
三、收益計算問題。因為收益是預期年化收益率,不管是5.3%還是更高,銀行都是按一年期365天計算的。具體計算就是平均到每一天然後乘以天數。倘若購買的不是12個月的產品是48天的產品,就是錢數×預期利率÷365×48,這個數字和你當初看中的利率相比要少。再問銀行,緩御說:「我這是預期年化收益率。你買的是多少天的?算下來就是這么多啊。」還拿上述35天在售理財產品計算,一期加上募集期和到賬期是44天,一年最多做8期要用352天,還是拿不到談銷預期的年化收益。要拿到一年期的利率,實際就是要用396天,等於是13。這就是投資者的在售理財產品為什麼最終收益率不如當初投資時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