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踏飛燕」月銷1.5萬件,文創產品 為何突然" 捲起來 "了
因為文創產品不僅有很多的文化底蘊,而且大家越來越喜歡這些帶有文化底蘊的東西了。
Ⅱ 文創產品的市場現狀如何有人了解過嗎
近年來,隨著人們精神追求的提升,文創產品、旅遊文創產品逐漸興起,加上投資回報率、強融合性等特徵,又成為了消費熱點,現在很多年輕創業者都開始選擇在文創產業上面發展了。我也有幾個朋友選擇一些文創產品作為創業的切入點,就去了CSF文化會上參展,還拿到了不同地區的供應商資源,這兩年發展的挺好的。而且我覺得文創產品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國內也開始重視開發設計感強的產品,也越來越重視設計水平。
而且伴隨著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舊的文化衍生品類型也煥發新特色,產生了許多不同形式,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風格的文創產品。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文創產品的市場或者行業趨勢,來這里肯定不會錯的,2022年5月30日-6月1日是展會開展的時間,地點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Ⅲ 櫻花冰淇淋、網紅茶咖店,北京公園如何打造「爆款」文創
除了爆款餐飲,好玩好看的文創也不少。在「天壇美映」文創照相館,遊客可以避開人山人海,拍出「一個人的天壇」效果。身著頤和園聯名漢服游園,可以來場「穿越」之旅。
本著「有顏、有料、有趣、有用」的「四有」設計理念,市屬公園的文創產品正從公園內走入大家的生活。
玉淵潭公園櫻花冰淇淋。玉淵潭公園供圖
告別「老三樣」
從天壇公園東門入園,步行幾分鍾,就能看到一個中國風滿滿的紅房子。推開鑲滿鎏金銅釘的紅色「宮門」,茶咖和爆米花的香氣撲鼻。這家「天壇福飲」店開業沒多久,已經登上了東城飲品店熱門榜。
店鋪的裝飾主打國潮風,店裡的飲品也文化味兒十足。「跳跳糖拿鐵」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寓意神樂署跳動的音符。招牌飲品「梅花馥郁茶咖」有股淡淡的梅花清香,拉花是可可粉篩出的「福」字。飲品裝在藍色杯子內,上面用燙金勾勒出祈年殿的圖案。很多顧客喝完飲品後,都會拿著杯子以祈年殿為背景打卡拍照。
天壇福飲店茶咖融入天壇元素。天壇公園供圖
穿著喜慶紅衣的服務員說,除了 時尚 青年來「拔草」,很多「遛彎兒大爺」也是店裡的常客。「實際上,店裡的第一撥兒客人就是逛公園的老年人,他們也愛趕時髦。」
從小在天壇周邊長大的王女士帶著孩子玩累了,來這里歇腳,點了幾塊小點心。「從前這里是家 旅遊 紀念品商店,鐵皮房子賣些紀念章、小扇子。那些紀念品在外地的景點也很常見,沒有北京特色和天壇特色。」她說,紀念品商店升級成國潮風茶飲店,也能滿足遊客的休憩餐飲需求。
曾經,方便麵、麵包、烤腸被稱為北京公園中的「老三樣」。如今公園的餐飲種類更多,環境也更加 時尚 優雅。據天壇公園管理科科長任超介紹,迴音壁附近的「祈谷·天壇味道」餐廳剛剛營業,這里有二三十元的平價湯面、蓋飯,也提供「祈年殿」、古裝人物造型冰淇淋。
去年年底,在紫竹院問月樓水榭景區,紫竹餐廳迎客。這里臨窗的座位最為搶手,透過落地窗,澄澈的湖面、嬉戲的水鳥和環湖美景一覽無遺。在附近工作的李小姐午休時會來坐坐,在她看來,能欣賞自然靈動水景的簡餐吧並不多見。「點上一杯咖啡,翻翻店內的書籍,非常愜意。」
熊貓館對面的烘培店中,馬卡龍製成了紅臉蛋的熊貓造型。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打造爆款
今年春天,玉淵潭公園的櫻花冰淇淋「火」遍朋友圈。在玉淵潭公園經營隊負責人張琪看來,櫻花冰淇淋並非「一夜爆紅」,而是已有6年的經驗「積淀」。
2015年的一天,張琪去後海遊玩,在「官作茶」茶葉店看到了一款機打冰淇淋,它頗具創意的紙托吸引了張琪。「當時有部清宮劇很火,冰淇淋的紙托畫著清宮頭飾,寫的是『小主喜歡』。」受到啟發的她開始思考,能不能打造一款體現玉淵潭公園文化的專屬冰淇淋。
常在商亭「一線」轉悠的張琪知道,公園有三種產品最受歡迎——礦泉水、冰棍兒和玩具。但當時的冰棍兒大多是球狀、柱狀或者片狀的。玉淵潭因櫻花得名,她計劃打造一款櫻花外形的「異形」冰淇淋。
2016年春天,櫻花冰淇淋首次面市,但反響平平。「首先是上市有點晚,清明節都過完了,櫻花展臨近尾聲,客流高峰已經過去。另外,當時產品設計得比較小,視覺沖擊力小,外形也不夠漂亮。」
吸取之前的經驗,櫻花冰淇淋開始升級迭代。克重變大了,外形更貼合櫻花,每個花瓣有個小缺口。外包裝也下足工夫,既保證冰淇淋不易受壓變形,又突出了櫻花特色,升級成雙套盒塑料硬質包裝,整體更顯高檔。
玉淵潭公園櫻花冰淇淋。玉淵潭公園供圖
2019年,櫻花冰淇淋再度改版,四種口味代表櫻花的四個品種——粉色蜜桃味代表「杭州早櫻」、紅色草莓味代表「大山櫻」、白色酸奶味代表「太白」、綠色抹茶味代表「鬱金」。「4年過去了,櫻花冰淇淋已經被接納,我們做到了專銷,即凡是公園的文創展位,只銷售這一款冰淇淋,售價依然是最初的15元。
張琪和大家沒少費心思,和設計公司磨合,完善每個細節。比如現在的冰淇淋花瓣不再圓潤,而是稍微尖銳一點,使櫻花輪廓更清晰。外形的花心和花蕊,紋路都相當精緻。冰淇淋棍兒上印的是玉淵潭的logo,更有紀念意義。
櫻花冰淇淋不僅有顏值,也有料。今年,玉淵潭和知名品牌推出合作款冰淇淋,口感越發綿軟醇香。櫻花冰淇淋屬於場景沉浸式消費,以往只在櫻花季銷售。後來張琪發現,過了櫻花季,很多遊客還在「追著找」冰淇淋。於是,冰淇淋不再像櫻花一樣「春日限定」。
「櫻花在國際上是成熟的文化符號,是春天的代表。」張琪說,在玉淵潭,吃櫻花冰淇淋,拿著冰淇淋賞花拍照成了一景。公園將利用好櫻花這個大IP,打造更多像櫻花冰淇淋、櫻花棉花糖、櫻花泡泡水這樣的網紅文創產品。今後的爆款可能不止一個。
「我們深耕公園文創產品,很多爆款都是和設計方反復磨合後形成的,方案幾經修改,至少得三、四個月。」北京公園管理中心文創專班負責人李艷說。
「出圈」更「親民」
在頤和園副園長周子牛看來,公園文創要想「出圈」,既要文化創新,體現美學,又要服務市民和遊客,走進大家的生活,不局限於園內。
「頤和園文創要把公園文化自然地融入產品中。比如外國遊客看到『十七孔橋御尺』,可以想到頤和園,進而想到中國。」他說,頤和園有270年的 歷史 文化積淀,近4萬件文物,文創設計提煉汲取其文化符號。如頤和園聯名口紅,外殼和膏體的浮雕圖案是樂壽堂粵綉屏風「百鳥朝鳳」,大氣又精美,獲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響。
雕著百年朝鳳圖的口紅、帶有「樂壽堂」彩印圖案的最美數據線……一個個帶著頤和園「印跡」的文創日用品,讓生活多了「儀式感」。2020年,頤和園和蘇州一家企業合作的咖啡杯還獲得了國際設計獎。「咖啡杯融入了瓔珞的圖案,唯美宮廷風讓年輕人趨之若鶩,把玩間對傳統文化多了一份認識。」未來,京劇等非遺文化也將融入頤和園文創中。
頤和園已經為「跨界出圈」做好了准備。「頤和園是 時尚 的,中國 歷史 上第一條皇家御用電話專線當年就出現在這里,如今我們仍在順應潮流的發展。今年,頤和園將 探索 在不同領域跨界做文創。」周子牛說,今年,一些網紅品牌店將落地頤和園,好吃的、好玩的文創產品將豐富遊客的游覽體驗。
對話
北京公園管理中心文創專班負責人:古建、古樹、文物都是文創資源
5400多種文創產品,絕大部分在百元以內
新京報: 北京市屬公園何時開始打造文創產品?創意產品如何與公園文化結合?
李艷: 北京市屬公園從2016年開始做文創產品,2019年,在北京市對文創工作的大力推動下,我們正式將文創工作作為中心的重點任務,納入全局進行統籌。與以往的 旅遊 紀念品相比,文創產品融入了 歷史 名園獨有的文化元素與創新創意。
目前,文博行業的文創產品依據藏品來開發,11家北京市屬公園中有8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頤和園、天壇屬於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公園中,有總面積21萬平方米的古建築、1.4萬株古樹名木、5.6萬件(套)可移動文物。園林景觀、造園藝術、文物藏品、古建、古樹、花卉、水系,都是我們的文化資源。
北京市屬公園都有「一園一品」,以園林特色花卉植物、動物,文物等為創意元素,各公園紛紛推出個性化文創,如玉淵潭公園就結合櫻花文化展開發了櫻花冰淇淋。
新京報: 北京市屬公園目前有多少種文創產品?售價和銷量怎麼樣?
李艷: 北京市屬公園文創產品有14類5400多種,包括日用品、文化用品、食品、數碼產品、電子數碼產品、書籍、紀念郵票、首飾化妝品等。絕大部分售價在百元以內。
2019年,北京市屬公園文創產品銷售額為1.38億,而2018年才4000多萬。我們不僅有文創產品,還有文創空間和創意活動,最受歡迎的有「夜宿動物園」和「香山奇妙夜」。因為我們是公益性單位,大部分活動都是免費的,家長可以帶孩子進行親子體驗,以 社會 效益為主。
公園文創「有顏、有料、有趣、有用」
新京報: 目前公園文創產品有哪些「爆款」?
李艷: 今年春天的爆款就屬玉淵潭櫻花冰淇淋了,今年冰淇淋全面「升級」,不僅新增了「藍莓味」和「雪芭雪泥」,原料上也和知名品牌合作,使產品的顏值、味道又有了提升。櫻花魯冰花花卉聯展於3月20日開幕,那個周末的兩天,冰淇淋賣出了6000根。往年,頤和園的彩妝、天壇的祈年歷也非常受歡迎。
前段時間,綜藝類節目比較火。2019年和2020年,我們推出了兩個爆款的文創節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我們叫它園林真人秀,中心從節目的文化內涵上進行把關。
新京報:目前,很多公園的網紅食品和餐飲店廣受歡迎。針對這類開發,中心是如何考慮的?
李艷: 近兩年,為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中心系統梳理了公園餐飲經營現狀,分析問題、研究改進措施,將餐飲結合園林特點進行提質升級,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方便麵、烤腸、麵包等「老三樣」食品常駐公園的狀況。
我們還結合遊客調查、市屬公園品牌活動和傳統節日,通過自主研發、品牌授權、引入合作等,打造品種豐富的餐飲業態布局,使遊客在公園里秀色可賞、 美食 可餐。
新京報: 公園開發的文創產品,如何兼具創意和實用性?
李艷: 公園文創產品按照「四有原則」來打造——有顏、有料、有趣、有用。現在大家對顏值的要求非常高;「有趣」也可以理解為具有科普性;「有用」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如今的文創產品已經告別純工藝擺件的時代了。
比方說辛丑年天壇《祈年歷》的設計非常精美,裡面介紹了72種天壇內的植物,採用了手繪植物圖案方式。隨著年歷一頁頁撕去,最後一座立體三維的祈年殿將展現在人們面前,可以說是顏值擔當了。
同時,它也兼具科普性,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綱的「節氣」歷,把冬至節氣作為開篇,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祈年歷》為每個節氣選取了與天時相對應的建築或景觀,比如冬至節氣展示了祀天大典的核心所在——圜丘。
下一步將在網店發力
新京報: 文創產品在網上銷售情況如何?
李艷: 目前,線上銷售尚處於起步階段,產品藉助公園線上官方平台與合作方的線上渠道進行銷售。
頤和園、天壇、北海和香山公園各有網店,但網店需要2-3年的培育才能有更多粉絲和流量。公園做文創的優勢在於我們的環境,即體驗式、沉浸式的環境。但考慮到外地遊客遊玩後可能還買一些伴手禮,我們未來還會繼續在線上銷售方面發力。
新京報: 今年還將有哪些有趣的公園文創和大家見面?對於未來公園文創產品開發,中心有哪些規劃和考慮?
李艷: 今年中心將推出園說系列的第三個大展,以頤和園福壽文化為主題,屆時也將推出食品、日用品等系列文創產品。天壇公園將推出千年榫營造積木(天壇紀念版),將中國傳統建築技藝及蘊含的傳統文化通過積木拼搭的方式傳遞給更多消費者。同時結合市屬公園紅色基因,將有紅色系列文創產品面世。
目前,11家市屬公園都有自己的文創商店和產品。中心將以「2+N」的理念推進相關工作,「2」就是頤和園和天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們的品牌價值和市場認可度高,文創做得更加成熟;「N」就是中心發揮集聚優勢,基於其他各公園特色,聚焦文創產品定位,採取自主研發、授權合作等模式,推動文創產品開發。
編輯 白爽 校對 盧茜
Ⅳ 朝珠耳機、容嬤嬤針線盒,「腦洞大開」的文創還有哪些
談起文化遺產,我們腦海中總會浮現起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但現如今,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讓越來越多時尚的元素擁有了與文化遺產結合的機會。
故宮發布的「萌版」雍正形象,手中摺扇正是故宮文創產品。
實景舞台秀《印象?西湖》的表演場面。
頭戴灰色帽盔,身披墨綠鎧甲,這是騰訊近日推出的三個「長城小兵」形象,分別代表山海關、娘子關、偏頭關,把萬里長城的形象擬人化。騰訊表示,在未來「長城小兵」將會推出動漫和手辦,與消費者見面。與此同時,《王者榮耀》團隊也宣布加入騰訊發起的「長城你造不造」計劃,推出全新游戲英雄「長城守衛軍」,以此方式宣傳長城文化。
隨著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具備了挖掘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的自覺。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把文化遺產向公眾介紹,並在此基礎上調動各方資源,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合力,是當下我國文化創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把文化遺產打造成IP
近些年來,IP產業風靡全國,成為了文化產業增長的重要動力。IP,是知識產權的縮寫,廣義上講,是指被大眾廣泛接受和認知,擁有開發潛力的文學藝術作品,或者文化實體,甚至文化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為世人熟知的歷史文化遺產,都屬於可以開發的文化IP。
將文化遺產打造為IP,故宮走在了前面。
故宮早在2010年就在淘寶開通了網店,銷售周邊產品,但因為設計風格和營銷手段都較為傳統,一直不溫不火。自從2014年開始,故宮充分發揮想像力,結合網路熱點和流行品位,打造了一批「腦洞大開」的周邊。比如朝珠耳機、容嬤嬤針線盒,還有結合穿越劇紅人雍正皇帝推出的「朕亦甚想你」摺扇,都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
據了解,目前故宮文創產品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0億元,而在這背後,是故宮9000餘款精心打造的文創產品支撐的結果。目前故宮藏品超過186萬件套,其中包含超過53000件繪畫、75000件書法、28000件碑帖,這些都成為了故宮開發文創產品的基礎。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做文創的一條捷徑,就是從這些豐富的藏品中,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比如,提煉藏品圖案到文創產品設計中,或者把各種宮廷元素,牛、馬、侍女??提取出來做創意產品。只要趣味性、互動性夠強,產品就會受歡迎。
在國家博物館的網路商店,一批文創產品也有不俗的銷量。一款金步搖夜光書簽,總銷量達到了7670件。另一款以明清瓷器為原型的夜卧燈,則賣出了4674件。據記者觀察,這批銷量靠前的文創產品,標價大多在幾十元人民幣的區間,而且做工精細,並有相當的實用性。產品素材則來自於杏林春燕碗、紅山玉龍、圓明園獸首、四羊方尊等國家博物館的經典藏品。
「文創+」是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走文化創意與文化遺產結合的道路成為各個文化單位廣泛實踐的背後,是我國文化建設頂層設計對此提出的一系列指導和要求。
在2014年,國辦印發了《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份意見指出,要依託豐厚文化資源,豐富創意和設計內涵,拓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2016年,國辦又轉發了文化部等部委印發的《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力爭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解讀「十三五」文化建設綱要時就指出,要鼓勵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文化文物單位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
從根本上來說,用文創推動文化遺產的發展,不僅要運用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是要走一條市場主導,創新驅動的市場化道路。開發好的文化創意產品,需要在人才運用、管理機制、品牌運作上,都跳脫出僵化的既定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故宮方面的介紹,「爆款」文創產品的誕生,是因為招聘了一批「有毒的設計師」。而在過去,事業單位的招聘或者通過應屆生招聘,或者通過體制內的平行調動,很難短期收獲大批專業人才。提高產品質量,就必須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營造有利於創新型人才健康成長、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而對於文化單位來說,文創產品開發銷售也存在「收支兩條線」的限制。上海博物館、浙江博物館等9家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平均每個單位文創產品年銷售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元以上。資金如何管理,如何使用,成為了問題。對此,2016年國家也明確,文化文物事業單位的文創開發取得的收入,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加強公益服務、藏品徵集、繼續投入開發、人員績效獎勵等,調動了資金的活性。
商業成功以外,還要有更高追求
雖然通過文化創意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成為了業界的共識,也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有媒體援引《藝術市場》的報道稱,2016年全國4526家博物館,具備文創開發能力的只有2256家,盈利的僅18家,比例不到1%。
這樣的現狀後面,是產品雷同、性價比低、不接地氣等國內文化遺產周邊產品開發長期以來積攢的問題。
旅行愛好者小吳向記者透露,現在市面上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高仿品,這些東西雖然好,但是笨重而且昂貴,旅行的時候不可能買;一種是明信片、鑰匙扣、水杯這類大路貨,雖然有一點特色,但這類周邊一般比較貴,如果沒有做得太精彩,也不至於讓人有消費的慾望。
「購買文創周邊,並不是購買實用品,我想購買的,是物品背後的文化內涵,這個才重要。」小吳說。
除此之外,相比於博物館藏品這類實體文化遺產,我國的山川湖泊、歷史工程、傳統藝術等文化IP,由於概念相對寬泛且所有權不夠明晰,導致文化開發力度還不夠。
2003年起,「印象」系列舞台秀風靡全國,《印象?麗江》《印象?劉三姐》《印象?大紅袍》等產品風靡全國。此類實景舞台秀,立足旅遊目的地,意在通過全國頂尖的導演和演出團隊,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但與此同時,這一系列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比如一度年盈利6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印象?西湖》,確實實現了商業上的成功。但是,舞台搭建對西湖傳統景觀和生態環境破壞的風險,也引發不少人的擔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時,如何做到商業、文化、生態的多贏,同樣是值得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