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中國第一次進口多少美國產品

中國第一次進口多少美國產品

發布時間: 2023-07-21 13:58:34

『壹』 中國主要進口美國那幾種農作物

主要是大豆、棉花和豬肉等大宗農產品。

目前國內大豆的產需缺口為9000多萬噸,需要依靠國際市場補充。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產量在1億噸左右,但其國內消費量有限,一半左右依賴出口國際市場。

2018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基本平衡,美國大豆產量11779萬噸,比上年減產1.5%。2015—2017年,美出口我大豆占其出口總量的59%。據此估算,如無貿易摩擦,2018年度美對我大豆出口量將在3000萬噸以上。

2016年,我國進口棉花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美國、烏茲別克、印度、巴西作為我國棉花進口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進口總重量佔全部進口量的88.5%,總貨值佔全部貨值的88.9%。

對美國來說,雖然美國豬肉位列中國進口的第六位,但中國卻是美國豬肉的第三大市場。過去十年間,美國的豬肉及製品出口到中國的量增加了近4倍。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近200億美元農產品,其中美國的生豬產業對華出口11億美元。

(1)中國第一次進口多少美國產品擴展閱讀:

2017年,我國自美國進口農產品241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2%;向美國出口農產品77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0.2%;我國對美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64億美元。

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價值139.5億美元、畜產品價值29.2億美元和穀物價值15.1億美元。我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水產品價值32.2億美元、蔬菜價值11.5億美元和水果價值7.7億美元。

在水產品方面,美國是我第二大水產品出口市場,2017年我對美出口水產品分別占我水產品出口總量的12.8%、出口總額的15.2%。水產品是我輸美主要農產品,出口額占我輸美農產品總額的42%。

果蔬產品方面,美國是我第五大蔬菜出口市場和第三大水果出口市場,2017年我蔬菜和水果對美出口額分別為10.7億美元和7.7億美元,分別占我輸美農產品總額16.4%和11.7%,占我蔬菜、水果出口總額6.9%和10.9%。

人民網-怎麼看中美經貿摩擦中的農業問題

人民網-2016年度全國進口棉花質量狀況白皮書發布

『貳』 求近幾年來中美貿易數據!

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與貿易關系取得長足的進展。據中國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數據,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2116.3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1629億美元,從美國進口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2005年美對華貿易逆差激增24.5%,達2016億美元。在中美貿易中,1979-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6年貿易逆差達395億美元。中國方面的統計則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裡,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1996年順差為105億美元。顯然,中美兩國關於雙絕仿邊貿易平衡狀況的統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規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統計方法高估中美貿易逆差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國把中國香港轉口貿易額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但它實際上有很大比例應歸於中國之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的貿易轉口;另一方面,它在計算美國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從而將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的雙倍數額計入中美貿易逆差。中美雙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統計數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雙方計算的貿易逆差的偏差雖有逐年減少之勢,但仍然很大,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實際數額。
即使考慮到統計方法的差異而對中美貿易逆差進帶慶行修正(介於二者之間,但更接近於中國官方數字),經過調整的貿易逆差數額仍然遠遠高於其真實值,其主要原因在於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貿易模式。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由於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存在明顯的比較優勢,許多國家或地區的製造業逐漸向中國轉移,它一方面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目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占總貿易額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的。加工貿易模式屬於兩頭在外的生產與貿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賴進口、最終產品主要用於出口;並且,由於勞動成本低、對外資企業的稅收等優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進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國政府和中國員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從美國貿易逆差的地區結構看,歐盟和中東等地區所佔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而作為整體的東南亞地區對美逆差則呈下降趨勢;美國對於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將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而把它們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勞動工資較低、對外資存在稅收優惠,這種產業轉移和貿易順差的轉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國獲得,但在國際收支中則表現為中國順差的上升。
從中美經濟發展水平和中美產業結構的角度看,中美之間存在很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美國在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按照國際貿易的正常模式,中美雙方各自集中於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並通過貿易互通有無,可以極大地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國政府通過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向中國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國際分工的人為扭曲;同時,由於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的加工貿易模式,使得中國尚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實上超過80%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由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進行的。
因此,中美巨額貿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於三方面的原因:美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貿易不平衡,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加工貿易模式實質上擴大了中美貿易逆差的數額,而美方的統計方法則進一步嚴重高估了中美貿易逆差的規模。
二、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巨大利益
由於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經濟規律的作用,美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製造業在GDP和就業方面的比重日趨下降,美國經濟正進入信息化和服務化的後工業時代。在以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美國通過進口廉價的日常消費用品、出口附加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享受到了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同時,美國經濟和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僅使美國能夠充分享受這種利益,而且可以獲取巨額的「鑄幣稅」收益。
根據國際貿易利得理論,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美國不蠢宏握僅享受到了國際分工的好處,還獲得了參加國際貿易後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貿易中美國所獲得的交換利得。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但資金短缺,科技相對落後。美國是經濟發達國家,資本充足,科技發達,但勞動成本高。中國主要向美國出口紡織品、服裝、鞋、玩具、家用電器和旅行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主要向中國出口飛機、動力設備、機械設備、電子器件、通信設備和化工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糧食、棉花等農產品。貿易產品結構的互補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貿易的發展。
中國向美國市場提供的價廉物美的商品,不僅可以滿足美國廣大消費者的需要,而且可以為美國經濟帶來兩大利益:其一,美國可以將大量的資源轉向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並維持其國際領先地位;其二,這些價廉物美的中國出口商品有助於維持美國的物價穩定,使得美國政府可以在運用低稅率、高財政赤字、低利率等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維持巨額軍費開支的同時,不必擔心通貨膨脹對經濟的沖擊。
僅就貿易本身而言,盡管中美貿易的快速增長能夠促進雙方的經濟發展,但從中獲得最多利益的則是美國企業。中國進出口超過50%屬於以外資為主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於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中國政府從外資企業那裡得到的利益低於國內企業,而中國員工則由於較低的工資、較長的工作時間,以及相對滯後於國內企業的社會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於人們通常的預期。相反,外商則通過全球范圍的轉移定價、利潤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遠超過會計賬面上的利益。當然,以上對美國得自中美貿易的利益的分析,還沒有包括中國產品出口對美國倉儲、運輸、批發、零售、保險和金融等第三產業的就業和產出的貢獻。
根據國際貿易基本原理,美國貿易逆差意味著美元的流出,即美國人要為過多地消費進口商品付錢,他們用什麼支付呢?其竅門就在於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美國人為商品進口付錢的途徑有三個:一是開動印鈔機印刷美元鈔票,其成本遠遠小於美元代表的價值,差額就是鑄幣稅,美元的霸權地位和此種付賬方式意味著美國在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二是發行國債供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其實質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借錢;三是出口商品進行交換。至於貿易逆差部分,實質上就是前兩種途徑的某一種:或者通過輸出美元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征稅,或者通過讓其他國家或地區購買美國債券,以低利率向國外借錢。
美國出現巨額外貿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經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決定的。美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表現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引發的世界產業發展史中第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多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國內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美國的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其進口步伐。同時,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進一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國外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赤字劇增的主要原因。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外貿逆差」。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有利於美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美國利用對中國的貿易,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海外,國內的需要依靠進口滿足,有利於美國集中資金和勞動力,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新技術工業和服務行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雙方貿易不平衡基本上屬於中國與美國之間合理的國際分工,並由中國發揮兩個比較優勢-產業之間的比較優勢與產業內部的比較優勢所導致的結果。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5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製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器具(8.09%)。單從以上數據來看,中國近年來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經貿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信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方式,具體說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9.65%,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實質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信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機器。美對華產品出口明顯屬於高新技術設計與營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但是由於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使美對華比較優勢難以發揮,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充分體現出來,這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 中美貿易逆差的規模:美國口徑與中國口徑 單位:億美元
項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美國官方數字(1) 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國官方數字(2) 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01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叄』 中美貿易一直是處於順差嗎中國出口美國是哪些商品而中國進口美國又是哪些商品

是順差。

美國出口中國產品:

85 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 6083.9 6850.5 16.4 12.6
84 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 6225.2 6357.2 15.2 2.1
88 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 1950.9 4381.5 10.5 124.6
90 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 2083.5 2396.7 5.7 15.0
12 編結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產品 2371.1 2289.3 5.5 -3.5
39 塑料及其製品 1796.0 2258.9 5.4 25.8
72 鋼鐵 1099.8 1554.9 3.7 41.4
29 有機化學品 1550.4 1474.9 3.5 -4.9
52 棉花 1431.9 1411.3 3.4 -1.4
47 木漿等纖維狀纖維素漿;廢紙及紙板 744.2 992.3 2.4 33.3
74 銅及其製品 674.0 943.7 2.3 40.0
87 車輛及其零附件,但鐵道車輛除外 655.6 939.1 2.3 43.2
76 鋁及其製品 514.9 933.8 2.2 81.4
41 生皮(毛皮除外)及皮革 580.4 674.6 1.6 16.2
81 其他賤金屬、金屬陶瓷及其製品 95.2 496.7 1.2 421.9
48 紙及紙板;紙漿、紙或紙板製品 489.2 488.1 1.2 -0.2
28 無機化學品;貴金屬等的化合物 346.1 486.7 1.2 40.6
38 雜項化學產品 454.2 481.7 1.2 6.1
44 木及木製品;木炭 382.8 472.5 1.1 23.4
26 礦砂、礦渣及礦灰 152.5 417.8 1.0 174.0
40 橡膠及其製品 219.0 347.2 0.8 58.5
03 魚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251.2 346.4 0.8 37.9
31 肥料 306.4 341.6 0.8 11.5
73 鋼鐵製品 237.1 309.8 0.7 30.7
55 化學纖維短纖 209.6 257.1 0.6 22.7
02 肉及食用雜碎 64.7 198.1 0.5 206.0
30 葯品 98.9 175.4 0.4 77.4
32 鞣料;著色料;塗料;油灰;墨水等 132.4 173.3 0.4 30.8
37 照相及電影用品 168.9 171.7 0.4 1.7
71 珠寶、貴金屬及製品;仿首飾;硬幣 92.6 139.6 0.3 50.7
以上合計 31,462.7 38,762.3 92.7 23.2

中國出口美國產品
商品編碼 商品名稱 計量單位 出口 84713000 重量≤10公斤的便攜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台 出口 85171210 手持(包括車載)式無線電話機 台 出口 84733090 品目8471所列其他機器的零件、附件 千克 出口 85287222 液晶顯示器彩色數字電視接收機 台 出口 64039900 其他橡、塑或再生皮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84715040 微型機的處理部件 台 出口 84717010 硬碟驅動器 台 出口 85285110 品目8471自動數據處理系統用液晶監視器 台 出口 95041000 與電視接收機配套使用的電子游戲機 台 出口 64029920 未列名塑料製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42021290 塑料或紡織材料作面的提箱、小手袋等 千克 出口 62046200 棉製女褲 條 出口 85258029 非特種用途的其他類型數字照相機 台 出口 90138030 液晶顯示板 個 出口 64041900 其他橡膠或塑料外底,紡織材料鞋面的鞋靴 千克 出口 61102000 棉製針織鉤編的套頭衫、開襟衫、外穿背心等 件 出口 94036099 未列名木傢具 件 出口 84714940 系統形式的微型機 台 出口 84714190 未列名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台 出口 84433190 其他具有打復印及傳真兩種及以上功能的機器 台 出口 95030089 其他玩具 套 出口 84433110 有打復印及傳真兩種及以上功能靜電感光機器 台 出口 84439990 品目8443所列設備用其他零件及附件 千克 出口 85219012 數字化視頻光碟(DVD)播放機 台 出口 85437099 未列名具有獨立功能的電氣設備及裝置 台 出口 94032000 其他金屬傢具 件 出口 94049040 化纖棉填充的其他寢具及類似用品 千克 出口 87087090 未列名車輛用車輪及其零件、附件 千克 出口 39269090 未列名塑料製品 千克 出口 63079000 6301至6307的未列名製成品,包括服裝裁剪樣 千克 出口 61103000 化纖制針織鉤編套頭衫、開襟衫、外穿背心等 件 出口 95049010 其他電子游戲機 台 出口 85177090 品目8517所列設備用其他零件 千克 出口 86090029 其他40英尺集裝箱 個 出口 85235110 未錄制固態非易失性存儲器件(閃速存儲器) 個 出口 85219090 未列名視頻信號錄制或重放設備 台 出口 40111000 機動小客車用新的充氣橡膠輪胎 千克 出口 85176239 未列名有線數字通訊設備 台 出口 94016190 其他帶軟墊的木框架坐具 個 出口 85414020 太陽能電池 個 出口 94016110 皮革或再生皮革面的帶軟墊的木框架坐具 個 出口 94017900 其他金屬框架坐具 個 出口 62034290 棉製其他男褲 條 出口 85176236 路由器 台 出口 40112000 客車或貨運機動車輛用新的充氣橡膠輪胎 千克 出口 87083099 未列名機動車輛用其他制動器及其零件 千克 出口 85044099 未列名靜止式變流器 個 出口 61091000 棉製針織或鉤編的T恤衫、汗衫、背心 件 出口 85286910 其他彩色投影機 台 出口 94054090 未列名電燈及照明裝置 千克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