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規劃
當前農產品供給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市場已由對數量的要求轉變為對品種和質量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縣謀求工業結構轉型,先後扶持電子信息、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尋找到承接錳、硅等傳統產業的第二支點。作為謀求農業、工業齊頭並進的秀山,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會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礎夯實,產業已具雛形
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全縣金銀花基地已達30.1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年出欄土雞1000萬只以上,規模西部地區最大;茶葉基地7萬畝,高端獼猴桃基地2.7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銀花、土雞舉旗,茶葉、獼猴桃、油茶為骨乾的「一朵花、一隻雞、一杯茶、一盤果、一桶油」產業發展格局。加上近年來全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作物良種普及率提高,名、特、優農產品逐年增加。這些都為我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與周邊區縣相比,我縣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早,較早就形成茶葉、腐乳等初級加工。近幾年來,我縣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金銀花、茶葉、土雞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優質糧油加工等為輔助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涼茶飲料、金銀花飲片、綠原酸提取等加工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縣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27家,紅星中葯材、鍾靈茶業、魯渝立強等35家企業發展成長為市縣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助推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二、正視問題,前路任重道遠
(一)精深加工層次較低。雖然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很好,但總體上還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很散,很多還是作坊式生產或單台機器加工,全縣只有1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條件進入規上企業。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不夠,多停留在簡單分級、簡單包裝等粗加工狀態,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對經濟效益提高及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很大的阻礙。如土雞產業,全縣從事精深加工的企業僅1家,加工量不足100萬只。
(二)載體建設特色不明。近年來,武陵山區各種園區遍地開花,為的是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形成集群發展的孵化器。但無論是我縣,還是周邊區縣,園區建設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較慢,形成了「園區是個筐,是個企業都往裡面裝」的發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發展的很少。我縣雖然在梅江鎮規劃了工業園區C區發展農產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許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都直接入駐A區綜合園,集聚和集散效應未得到有效發揮。
(三)要素制約依然存在。2011年,我縣出台三大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其中提到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業,但產業發展依然按部就班,進展不大,特別是離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50億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通不及時,產品生產極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擠壓、過度競爭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也不夠健全,只能為農戶提供一個簡單的交易場所,健全的信息網路體系還沒有形成。此外,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企業不願授信,加之農產品加工業季節性特點,導致融資十分困難。
(四)流通壁壘難以打破。雖然我縣物流發展較快,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流通主體素質低、規模小,運銷能力低下,抗禦風險能力差。中介流通組織稀缺,產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強。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沒有規模化冷鏈物流庫,農產品加工園和一些中心集鎮批發市場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加上我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粗放式、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多重製約,影響了農產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發展瓶頸
(一)著力抓好規劃,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縣特色農業分布較廣,對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響。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須要堅持「三靠近」原則,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場、靠近交通網路。建議在工業園區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中劃出部分掛牌農產品加工園,集中要素資源,作為園區主要支撐點打造,謀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發揮標准廠房效益,幫助園區聚集人氣;或者比照工業園區運行模式和政策優惠,積極打造興隆坳農產品加工園,著力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同時,要積極鼓勵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園梯度轉移,可採取廠區置換等方式解決用地問題。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層次的加工項目、企業之間合理分工。一般說來,小企業搞粗加工,大中型企業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議依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打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同時,杜絕出現盲目發展、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轉型支撐。依託特色農產品加工打造經濟轉型的新支撐點。其重點應該是食品加工及有區域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傳統菜油、桐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場鎮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乾媽模式從生產規模、營銷模式上著手打造出1個屬於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應將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魚等「菜籃子」產品的加工。另外,近年來,各種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場旺銷,前景看好,這些都是武陵山區的優勢資源。二是以金銀花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工。由於受北方金銀花排擠,南方金銀花入葯前景堪憂。銀花行業轉向飲料、食品等深加工將可以適當解決產業困局,我縣可以依託現有的涼茶加工生產線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業老大,使秀山成為南方金銀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縣茶葉有著久遠的歷史,但目前只有鍾靈茶廠等幾家企業擁有小型生產線,做大茶葉加工產業要依託本土茶廠,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土雞、油茶等特色產業近年來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其相對應的深加工產業都還未形成氣候。
(三)集中要素資源,打造產業龍頭。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要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縣投資興辦加工項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業。建議出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著力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重點新項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拔等形式扶持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競爭力。此外,要積極利用校地合作優勢,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採用現代食品工程工藝技術,並在各大高校建立後備人才資源庫,加強人才的儲備力度。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科學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壘,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地區,擁有眾多的特色農產品,受地理條件影響,如果沒有完善的流通體系,要把它們推向市場,是非常困難的。一要擴展流通渠道。構建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平台,可以極大地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時間,對於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縣物流銷售網路已初步形成規模,以物流園區為中心搶占武陵山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利於強化農產品加工的行業集聚和集散效應。可以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為農產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地向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二要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體系,依託物流園區,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三要鼓勵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跨區縣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兼並與收購,對兼並收購成功的企業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使得因地區分割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內部化。
(本文來自六樓微論壇第3期 指導:向東木,組長:趙小波,執筆:肖鄧)
『貳』 如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辦園打好產業牌
通過人工引領,奶牛排隊走上現代化轉盤式擠奶機,完畢後自行走下轉盤,有序回到牛舍,旁邊的大屏幕實時顯示牛奶的指標……這是記者在君樂寶現代農業產業園看到的場景。園區佔地3.8萬畝,集現代種養、乳品加工、旅遊觀光於一體。以農業龍頭企業君樂寶乳業為帶動,園區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6家,農民合作社16家,涉及13個村莊的7000多戶農民,帶動了1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君樂寶園區是河北省12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產業導向的原則,河北省已形成幾類不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模式。有加工帶動型,依託龍頭企業調結構、建基地,提高整體效益;有特色聚合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打造區域品牌;有科技引領型,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有溝域開發型,統籌生態治理、特色種養業、休閑旅遊業發展;此外還有農墾改制型和觀光展示型。
盡管產業模式各有不同,但現代農業產業園都要做足產業文章,推動產業集聚和產業融合。既要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產業園創建,又要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和返鄉下鄉人員入園創業創新。江蘇省以加工業帶動農業「接二連三」,以旅遊業帶動農業「跨二連三」,推動產業融合。南京江寧、揚州廣陵的園區分別利用其貼近大都市的優勢,推動科技、健康、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打造創意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泰州園區構建了種子種苗供應服務、農機裝備製造服務、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服務「三服務」融合。
產業導向要著眼於各地的資源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貴州省明確提出,確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園區發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全省立體氣候明顯的優勢,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突出主導產業。園區建設標准和規劃導則要求每個園區都要明確一個優勢主導產業,最多不能超過3個,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基礎上,打造「生態貴州·綠色產品」的公共品牌。
開門辦園「無圍牆」
發展產業園如何發揮政府的作用?陝西省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起步較早的一個省份。2015年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在2016年時就已施行。該《條例》是全國首部規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它從法律層面規范園區的建設經營、權益保護、服務保證和風險防範等活動。園區所在地政府有義務加強供水、供電、道路、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通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整合力度,陝西省市縣三級財政累計安排園區建設資金46.9億元,帶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403億元,初步形成了園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其中,省級認定的336個園區按照「先建後補」原則由省級財政對每個園區補助500萬元,市、縣財政再配套補助50萬元至150萬元不等。
許多人注意到,如今各類農業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示範園區有很多。如果不能有效協調,就會產生資源爭奪問題。江蘇省著力探索園區內外的融合發展。在該省,一個農業產業園區往往包括多個特色園,採取「園中園」「園外園」等模式,把園區打造成「多園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小園」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大園」。無錫市錫山台灣農民創業園就是無錫現代農業博覽園、無錫高科技農業示範園、中國農科院太湖水稻示範園、錫山生物農業產業園和錫山精品蔬菜產業園「五園一體」的綜合園區。
園區融合之外還要有服務的融合。很多園區發力把園區打造成綜合服務的大平台。在園區內整合各種農業服務力量,為入園主體、周邊農戶提供種苗繁育、農情信息、技術指導、電子商務、倉儲物流、農產品檢測等農業全程服務。同時,有關市縣也努力打破部門、行業分割,強化園區與政府部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社會組織的協作配合,集聚涉農資金、科技等資源,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張合成說,要以農為本,創新發展。堅決防止非農異化,不能成為少數加工企業的工業園。同時,倡導開門辦園,「有邊界,無圍牆」。農業部、財政部將建立「能進能退、動態管理」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給予獎補資金,並按規定撤銷創建資格;對績效考核成績突出的,則加大獎補力度。
產業園區要「姓農」
農產品在園區實現增值是好事,但更關鍵的是要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在河北省邢台市九河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的玉米收購後被加工成各類產品。園區內的玉峰實業集團負責人王玉鋒說,一噸玉米價格為1560元,而精加工製成維生素B12,身價就能達到3018元。玉峰集團加工的玉米占邢台市玉米產量的八成以上。在園區,包括玉峰集團在內有31家加工企業,通過把玉米「吃干榨凈」,帶動75萬農戶增收10億元以上。如今,園區八成的農民從事二三產業,農民收入由原來的單純賣糧變為同時擁有租金、股金、薪金收入。
產業園要為農民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務。四川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鄉鎮為主體成立「土地流轉服務公司」,由專門機構、人員從事預流轉等工作,解決了土地流轉的零散、無序問題,保證了農民利益。目前,園區農地流轉率達到76%,近4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園區還設立了農村產權評估機構,幫助需要融資的經營主體對農業設施和農機具進行評估,以便於抵押貸款。目前,園區已開展「惠農產權貸」「農機購置補貼貸款」「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3個金融產品,新型經營主體年獲貸1億元以上。
單個農民要通過園區的鏈條增強市場開發能力。四川眉山市以「小泡菜、大產業」為核心,協同推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依託眉山泡菜產業園打造了綠色泡菜原料基地,推廣「稻菜輪作」高效種植模式,本著「產業集中、集群發展」的思路,建成全國首個「中國泡菜城」,聚集泡菜上下游企業30餘家。同時,眉山市加強品牌建設,以「東坡泡菜」整體形象參與全國競爭。如今,該市建成原料基地42萬畝,年產泡菜原料6.5萬噸,帶動21萬戶基地農戶增收致富。
「農業產業園的作用是帶動農業發展,所以,產業園的建設要謹防產生虹吸效應,不能阻礙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園區應該是示範性的,最終要把探索的成果向周邊地區移植和推廣。」張合成說,要堅持為農、貼農、惠農,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讓農民分享產業園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