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問一下美國農民賣玉米能賣多少錢一斤
農業苑此前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得知,美國玉米的肆伍差農場生產成本只有區區800元每噸左右,也就是四毛錢一斤!
這是真的,大家別不相信。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的預測數據,預計美國2018/2019年度玉米農場平均價格為3.20——4.00美元/蒲式耳(合125.98——157.47美元/噸)。
那麼,美國的玉米是怎麼做到只賣到4毛錢一斤的呢?
美國的農產品價格之所以那麼低,糧食補貼只是次要,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美國種地的收益比較好,即便是糧食價格比較低,也能夠保證整體比較高的利潤。
那麼,這又是為裂皮什麼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美國的玉米的生產成本低,
其次,美國玉米種植生產規模大,
同時,美國玉米產比較高,
此外,美國的農產品補貼確實比較厲害!
所以,橘嫌綜合以上所有因素,才會最終導致即便是美國玉米比中國便宜很多,可種植的效益比較高,美國的農產品價格在全世界保持比較低的水平,擁有最強大的競爭力!
2. 農民1300斤菠菜只賣了15元,誰在壓低菜價農民的生活如何保障
菠菜大家都常吃,營養也挺豐富的,在冬天燙火鍋是一道美味配菜,菠菜還可以涼拌著吃炒著吃,平時去超市買菜像春節前後菠菜得好幾塊錢一斤,最近一則關於菠菜的事情上了新聞熱搜,一對夫妻辛辛苦苦採摘的1300斤菠菜,只賣了15元錢,這個價格實在太便宜了,1300斤得一大車的量,且不說播種過程光是採摘就得好長時間,而15元錢簡直就是賤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很多零售業就是直接砍掉了中間的批發商,產品到大家手裡都是比較實惠一些的,同時也保證了種植者的收入,甚至可以幫助一些人將自己種植的農產品直接線上銷售,產品既能都快速賣出去還能有所盈利,這種模式就可以避免以上類似問題發生。菜農們還是比較辛苦的,辛苦勞作付出對於成果應該得到同等的回報,相關部門也引起了重視,應該會對類似的現象採取相應的避免措施來保障農民們的收入和生活。
3. 去農村搞電商賣農產品,需要投資多少錢呢
有一位粉絲給我留言,他開網店賣葡萄。3斤葡萄順豐空運到廣東需要72元,20斤葡萄賣給雲南需要225元。別說先賺錢,新開的商場客單價這么高,生存都是一件難事。
我認為除了親朋好友和鐵桿消費者以外,我會買他的葡萄,如果是你,能拿出72元去買3斤葡萄嗎?(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家人)但是我們開網店賣農產品是為了賺錢。費用這么高,競爭這么激烈,我們的利潤點到底在哪裡?
除非是高級水果,否則農產品本身沒有多少盈利能力。我今年賣藍莓,一斤藍莓的利潤也是2元。其他普通農產品,如土豆、蔬菜,更低,只能掙1美元,真好。
幸好認識了東北的一個大哥,他的購物中心做得很好。經營東北土產,有人參、木耳等。但是你永遠想不到他賺錢的產品是什麼,是不顯眼的東北大麵包。而且主要銷往南方。南方的東北人很難吃這些東西,所以東北麵包成了他賺錢的核武器。
幾乎所有好的購物中心都不能只有一個產品。給顧客的選擇性太小,最終結果是他們不選擇。當然,商品要注意架子上的搭配,盡量選擇同類品種。如果你賣海鮮賣淡水魚,說明這不太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