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中國林產品下降了多少
擴展閱讀
廢舊資源指哪些 2025-01-12 05:54:34
什麼叫計入成本費用 2025-01-12 05:47:35
10前的茅台現在什麼價格 2025-01-12 05:45:30

中國林產品下降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4-10-22 22:27:34

A. 我國經濟林栽培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經濟林是指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經濟林不僅能為人們提供糧食、果品和油料產品,而且還具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功能,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地應用在經濟林木的繁殖、良種選育、豐產栽培、科學經營、產品貯運、產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各個生產環節。目前,經濟林產業已成為我國林業產業的主體,經濟林面積約占林業總面積的20%,占人工林總面積的58.3%,占我國林業產業總值的60%以上,年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可以說,經濟林是林業三大效益統一性很強的林種,發展經濟林是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建設我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森林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經濟林建設的成就和水平是衡量我國林業三大體系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實現我國糧油安全、生態安全長治久安的新途徑。

1. 經濟林產業發展的簡況

經濟林以其生產周期短、效益高、適宜農戶經營的優勢,在丘陵山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作為開展多種經營的骨幹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引導農民奔小康。近二十年來,全國經濟林造林面積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在當前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經濟林生產較大發展規模主要也將出現在西部地區。但從總體上來講,經濟林生產從數量上已達到了一個「階段近飽和狀態」,今後的發展重點將會轉移到結構的調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良種培育和擴繁、培育技術和產品采後加工利用將是今後經濟發展的重點。

經濟林是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的概念,是從特用經濟林延伸下來的。經濟林的提出也是與當時我國社會、林業生產力水平低、學科林種尚未高度分化的現狀相關。作為特色產業,至今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經濟林產業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提高群從生活質量的保證。近十年來,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轉移。要解決大量剩餘人口問題,更重要的是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當地產業,經濟林產業將在勞動就業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濟林產業發展也是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生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保證。無論是三北、太行山、長江中上游、黃河中上游和退耕還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國家糧食補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證一定比例的經濟林,使群眾年年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是確保防護林體系可持續性經營管理的前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林特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對其質量要求向營養型和保健型方向發展。發展經濟林產業,提供各類經濟林商品,是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需求、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2. 經濟林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經濟林果品的質量低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果樹發展趨勢是減少栽培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進行集約化栽培,而我國當前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還在不斷擴大種植面積,而大量果園單產低,投入市場的果品質量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且出口價大大低於其他國家,據香港市場反應,我國大陸產的甜橙在港售價僅為3060港元/噸,而美國甜橙為5280港元/噸,我國香蕉為1453港元/噸,馬來西亞香蕉為4762港元/噸。在國內市場上,由於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果品質量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致使大量國外優質果品進入中國市場,盡管其價大大高於國產果品,但仍然俏銷。如1994年我國蘋果出口為10.7萬噸,而當年進入中國的外國蘋果卻高達12.5萬噸,成為該年世界第6位蘋果進口國。當前良種在推廣應用上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2.2 生產規模分散,不利於形成產業規模

我國經濟林生產經營分散,分散型經營不利於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利於建成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更不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從而也難形成規模化的產品集散市場,導致銷售成本提高和原料產品因銷售不暢而耗損比例大。因此,當前太分散的經營方式下不利於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市場完善的產業體系,也不利於提高質量和創立品牌。

2.3 採收及采後管理薄弱,產品消費群體單一,傳統消費習慣難以短時間內改變

長期以來經濟林產品的消費群體仍然是以城市、城鎮消費為主,廣大農村消費比例低且消費群體尚未形成。
我國經濟林產品產量和消費量均呈上升趨勢,但產品產量的上升要超過消費量上升,在出口仍無很大增加的前提下,必然產生相對過剩,所以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售賣難的現象。

2.4 無規劃發展普遍存在,經濟林林種產品類同化

我國經濟林樹種豐富,但大多數仍處於野生狀態,用於栽培的樹種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銀杏等樹種更是到處栽植。品種趨同發展造成特色喪失,同時沒有新的出路,結果導致生產過剩,效益下降。蘋果、山楂、柑桔等樹種也出現了類似問題。

生產缺乏科學規劃,許多地區發展樹種和品種,採取「追隨」行動,人家搞什麼他也搞什麼,缺乏對市場的長遠考慮,等建成投產時,卻發現市場已開始過剩,而本地許多獨特的、可以標新立異的東西,如一些名、特、優樹種、品種、地理優勢未能得到發揮。
2.5
科研延續性不強導致創新乏力

基地建設問題,而基地建設的突出問題是「良種良法」程度低,老、密、殘次林分比例大,總體上單產低,經濟效益不高。絕大部分是三十年前用籽播實生苗栽植或其大樹飛籽成林的,板栗大部分是用嫁接苗栽植的,在木本糧油經濟林中算是「良種良法」程度較高的,產量也高一些,盛產期的板栗園平均畝產約200斤,而「良種良法」程度高的板栗畝產量可達到400-800斤。培育技術進展較為緩慢,由於無性繁殖沒有達到真正實用化,不但良種化工作沒有進展,產量仍然不很穩定,有待於加強。

2.6構建經濟林現代化產業技術受到制約

林地承包確權到戶以後,農民想發展沒資金,想致富缺技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林改配套政策,幫助農民發家致富。譬如加大金融和保險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合理的、科學的採伐管理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流轉制度,使農民的權益得到最大保障;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走合作經營的路子。

3實現規劃的對策措施

3.1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校和調查設計部門的技術優勢,加強、充實基層林業科技推廣站所,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的經濟林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對現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工作,推動特色經濟林產品產量、質量躍上一個新台階。

3.2加強產業的科技支撐。種植基地是產業的基礎,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培養典型,以點帶面,大力推進經濟林產業化進程。按照造林技術規程規劃設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努力培養典型,達到以點帶面的目的。

3.3組建民間商業社團、協會,加強技術信息服務。在經濟林主產區,鼓勵農戶或商家自己成立產銷協會、商會等組織,相互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組織技術交流和培訓活動,解決存在問題。

3.4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抓好以核桃、板栗、八角為主的特色經濟林資源培育,淘汰沒有市場的一般品種,適當引進經過試驗研究成功的外來樹種。強化造林、營林標准化生產管理,堅持推行無公害栽培技術,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建設一流的經濟林產業原料基地。

3.5科學種植的關鍵是要做到「良種良法」。一個優良品種的培育最快也得8年以上,如果沒有提前8年以上開展良種培育工作,貯存足夠的良種,也就無法繁育出大量的良種壯苗,良種問題將總也解決不了。加強基地建設的科技支撐工作,一是要圍繞產業建設超前進行良種培育和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科研工作,不斷研究出新良種和改進栽培技術,尤其是要把良種培育工作作為政府支持的重點,良種培育承擔單位應是有實力的科研部門。二是及時建設良種展示、新技術應用的示範基地,起示範、引導、輻射作用。三是通過制定獎勵使用「良種良法」建設基地政策,強制執行技術標准,開展技術培訓服務等行政、技術措施,大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實現「良種良法」種植。

3.6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校和調查設計部門的技術優勢,加強、充實基層林業科技推廣站所,有計劃地建設一批有特色、有規模的經濟林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對現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工作,推動特色經濟林產品產量、質量躍上一個新台階。

國家林業局十分重視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把發展經濟林產業作為改善和加強山丘地區、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優化人民膳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近五年來,我國經濟林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明顯增加,質量、效益顯著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近3000萬公頃,主要經濟林產品總產量達到10121萬噸,經濟林產品產值達到2551億元,占林業總產值(10652.2億元)23.9%以上,占林業第一產業產值(4708.8億元)54.2%。經濟林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更多專業數據可以參考一些專業報告,推薦你看一下《中國林木育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林業升價意味著什麼!

行業前沿:林業品
今日投資強勢行業排行榜顯示,林業品行業在近一個月內排名不斷上升,並於上周躍居榜首。由於國際供給日益緊張,而國內需求仍然穩步增長。供求狀況的惡化將導致木材價格繼續上漲,林業資產價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申銀萬國 姚宗輝 趙金厚 周海晨

1、木材價格持續上漲
中國林業工業協會信息顯示,自2001年以來,我國木材價格呈現持續上升態勢。以針葉原木價格為例,當前價格較01年10月平均上漲17%,較04年初上漲近10%。

究其原因,可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加以解釋:
需求:中國市場對木材的需求與日俱增。在1995-2004十年間,中國林產品消耗量(國內林產品消耗量加林產品出口量)增長了70%,其中國內林產品消耗量增加了5967萬立方米RWE1,佔全球木材供應增長量的55%(同期,全球木材供應量增加了1.08億立方米)。換言之,全世界每多砍兩棵樹,其中一棵是為滿足中國林產品消耗的增長。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林產品消耗國,其對木材的巨大需求,成為木材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
供給:1998年中國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嚴格限制對國內森林的採伐,這導致了國內木材產量大幅降低。渴求原料的林產品加工企業依託原木進口"零關稅"等優惠政策,轉移到海外尋求木材,這使中國逐漸融入全球的林產品貿易。1995-2004十年間,我國林產品進口量增加了4.5倍,進口原木占國內木材消耗量的比例已佔到1/2強(1995年,國內林產品消耗所需的木材只有21%來自進口,到2004年,這一比例已增長至56%)。因此,國外的木材供給已日益影響到中國的木材價格。

海關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原木進口2936.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1.6%;進口均價110美元/立方米,同比上漲3.5%,該價格已是自2002年以來連續第三年上揚。

近年來,來自國外的木材供給也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首先,中國林產品主要供給國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俄羅斯、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是我國林產品的主要供給國,這些國家原木出口多不受限制,但處於保護本國資源的考慮以及環保等問題的壓力,一些國家的林業政策已發生了變化,其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林業採取了控制和限制採伐量的措施,這都增加了原木供給的不確定性。以主要供給國俄羅斯為例,俄羅斯政府於2006年3月頒布命令,將原木、未加工鋸材的出口關稅由6.5%、不低於2.5歐元/立方米提高到關稅6.5%、且不低於4歐元/立方米;到2007年7月還將提高到10%、不低於6歐元/立方米。關稅的提高將直接導致俄羅斯出口木材價格的上升。

其次,印度洋海嘯導致東南亞木材市場木材貨源供應偏緊。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尼等國一直是中國進口木材的重要供應國,而這些國家大多是大海嘯的受害國,房屋損毀情況相當嚴重,經濟也受到一定影響。其災後重建因需要大量木材而影響木材的出口量,同時海嘯還造成港口的損壞和海上運輸停滯,造成運力緊張,運費上升,板材等原材料發生斷貨、缺貨現象。此外,受災國家重建需大量勞動力,也造成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因此,印度洋海嘯對我國進口木材價格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三,原木採伐、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無疑將加大木材採伐和運輸的成本。如美國材、紐西蘭材的海運費用在半年內上漲了兩倍以上,這也間接引起木材價格的上升。
第四,國家加大了對非法木材貿易的查處力度。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部分非法採伐的木材在獲得了偽造文件後走私到中國。如綠色和平組織發布調查稱,由於印度尼西亞的原木不允許出口,該國貿易商便偽造原產地證明,讓盜采原木經由馬來西亞,再在中國入關。對此,中國林業局加大了對木材非法貿易的打擊力度,這樣間接影響了我國的木材供給。
此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歐洲經濟委員會和美國、印尼、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紐西蘭、英國等國家對國際森林資源和林產品供需進行的分析和預測,未來(2010年前)世界原木市場將呈低速增長,這也使市場產生了對木材價格上漲的預期。

2.林木資源價值日益凸現
2.1中國森林資源並不充裕
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結果顯示,我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8.21%。其中,人工林面積0.54億公頃,列世界第一位。
我國森林資源絕對數值可觀,但總量嚴重不足。盡管中國森林絕對數值可觀(森林面積佔世界的4.52%,列第五位;森林蓄積佔世界的3.22%,列第六位),但相對於我國地廣人多、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以及維護生態環境的需要,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我國人均森林面積、人均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分列世界134位、122位和130位,也就是說,用佔世界不足5%的森林資源既要滿足世界22%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滿足維護世界7%土地生態環境的需要。因此,中國在世界上是屬於森林資源相對貧乏、總量嚴重不足的國家之一。


2.2三大行業帶動林木消耗量持續增長
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帶動下,中國國內工業用林產品的消耗量在過去10年增長了50%,2004年消耗量達到1.74億立方米RWE,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林產品消費國。國家林業局資料顯示,建築業、制漿造紙和傢具業是國內工業用材最主要的消耗大戶,2004年這三個行業消耗了95%的國內工業用木材。
建築業木材消耗:建築、裝飾裝修需要消耗大量的人造板、木地板、建築模板、裝飾板等木製品。近年來建築業的迅猛增長極大地拉動了木材的需求,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中國林業發展報告》,2004年建築業消耗了接近一半的國內工業用材。以人造板為例,我國人造板產量從1990年的244.6萬立方米增長至2004年的5446.5萬立方米,15年間年均增長率高達31.2%。
傢具業木材消耗:由於房地產業的持續升溫、居民消費能力的增長以及傢具出口市場的快速增長,在過去20年中,中國傢具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至2004年,中國傢具生產總值達到2730億元,成為世界第四大傢具生產國。在出口方面,1997年我國傢具出口額僅12.97億美元,到2005增至137.67億美元,十年間年均增長率30.4%,中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義大利的世界第二大傢具出口國。
圖4:1990-2005我國人造板產量年均增長率31% 圖5:1996-2005我國傢具出口額年均增長30.4%

造紙業木材消耗:一方面,造紙產品總量連年增長。1990-2004年間,我國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從1372萬噸增長至4950萬噸,15年間年均增長率9.9%。盡管如此,截至2004年我國人均紙及紙板消費量僅42kg,僅有美國的1/8(312kg)。據FAO相關估計,假如中國人均紙張消費量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將需要額外消耗16億立方米的木材,相當於全世界一年的木材生產量!
另一方面,從造紙纖維原料結構來看,木漿占我國造紙原材料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但與世界造紙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發達國家木漿占造紙原料比重高達62.6%,我國僅為22%),隨著木漿比重的不斷提高,對木材的需求量也將持續增長。
圖6:1990-2005我國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年均增長率9.9% 圖7:木漿占我國造紙纖維原料結構的比重逐年上升

2.3新會計准則下的林木資源價值重估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新版企業會計准則,該准則將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
A.生物資產概念得到明確
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①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農業類公司中幼畜及育肥畜和速生林、生物醫葯類公司中的葯材等都屬此類。②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農業類公司中經濟林、產畜和役畜都屬此類。③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農業、輕工類公司中的防護林和公益林都屬此類。
B.生物性資產將作為資產項目單列
在2004年4月,財政部就曾經發布過專門針對農業企業的《農業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在這部企業會計制度補充規定中,對生物資產也有過一定的劃分,包括生產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林。但是,這三類生物性資產並不是在資產負債表中單列,消耗性生物資產(速生林、幼畜及育肥畜等)作為存貨下入賬,生產性生物資產(經濟林等)和公益林作為固定資產入賬。而依照新的會計准則標准,從2007年開始,擁有生物性資產的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中將出現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等單列資產項目。
C.引入公允價值概念
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生物資產中明確指出: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①生物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②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它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作出合理估計。
對林業公司而言,我們以速生林為例,假設林業公司自2007年1月開始對速生林資產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則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原採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將計入當期資本公積,相當於凈資產增加。假設木材市場價格在2007年末出現上漲,則公允價值的波動將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相當於凈利潤增加。
3.關注林業板塊投資價值
我們認為,林業資源正在面臨重新估值。一方面,木材價格在持續上漲;另一方面,新版會計准則即將實施,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林業資產成為可能。
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擁有豐富林業資源的上市公司。我們篩選出吉林森工(600189)、景谷林業(600265)、岳陽紙業(600963)、永安林業(000663)四家公司,建議投資者予以重點關注。

C. 世界和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如何

一、森林資源分布情況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指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據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積39.52億公頃,占陸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積0.62公頃,單位面積蓄積110立方米。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二、森林資源減少的主要因素
森林資源減少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口增加、當地環境因素、政府發展農業開發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災損失亦不可低估。但導致森林資源減少最主要的因素則是開發森林生產木材及林產品。由於消費國大量消耗木材及林產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積的減少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它已成為一個國際問題。毫無疑問,發達國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體。當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視。非法砍伐森林是導致森林銳減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報告,全球4大木材生產國(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所生產的木材有相當比重來自非法木材。
三、濫伐森林的後果
森林濫伐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根本改善。歷史上地球的森林總面積達76億公頃,19世紀減少到55億公頃,1980年則減少到43.2億公頃。目前全世界每年損失森林面積1800至2000萬公頃,如果這種毀滅性的砍伐不加制止,不到2200年,全世界的森林將喪失殆盡。
森林濫伐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表現得特別明顯,所造成的影響也特別嚴重。全世界熱帶雨林的40%已經被毀,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組成結構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它的破壞對全球環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非洲撒哈拉地區是全球著名的乾旱帶,生態結構十分脆弱,而當地的毀林與造林之比為29:1,作為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被破壞,使整個撒哈拉地區的生態環境加速惡化。包括阿拉斯加以南的北美最大的溫帶針葉林,正在迅速消失,其速度甚至比南美的熱帶雨林消失得還要快,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的一些特有的鳥類、兩棲類和珍花異草的生存。2005年衣索比亞一地方通訊社報道說,在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南約500公里的索羅地區,由於森林遭到過度砍伐,吉布河谷甚至鬧起了旱災,獅子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遭到破壞,一群獅子走出森林,頻頻襲擊當地農民和他們飼養的牲畜,甚至闖進村落吃人。據衣索比亞警方稱,這個獅群已經咬死並吞吃了20名村民,造成另外20人受傷,還吃掉了至少70頭牛。根據一份警方聲明,這些襲擊已經迫使至少1000人逃離家園。可見森林過度砍伐是釀成獅子吃人悲劇的根源。
森林破壞不僅造成巨大的直接損失,而且還能產生嚴重的環境惡果。它首先可使自然災害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加頻繁地發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使陡峭坡地上沒有保護的表土加速侵蝕,水庫淤塞,昂貴的水力發電站工程的使用年限大大縮短。同時引起下游地區的洪水泛濫。近幾年來,孟加拉國、印度、蘇丹、泰國以及中國相繼發生嚴重的水災,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及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損失。如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造成兩千多人被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的慘劇。
森林銳減也能引起乾旱或導致乾旱加劇。乾旱化目前嚴重限制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它造成糧食減產,威脅著千百萬人民的生命。非洲大陸的森林目前已減少一半,使長達十幾年的持續乾旱更加嚴重。乾旱使20多個國家出現飢荒,奪去了上百萬人的生命,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1.5億人的日常生命受到威脅。據有關統計,我國農作物平均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150億公斤,每年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
森林破壞導致了土地沙化的進程加快。土地沙化的迅速擴展更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內蒙古的阿拉善盟是2000年幾次沙塵暴的沙源地。200多年前,這里曾是英雄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浴血東歸之後的生息地,這里曾有「湍急不息」的居延海和水草豐美的綠洲。然而,如今在土地沙化的長期作用下,這里成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戈壁、8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西部松嫩平原草原曾經都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現在草原的退化和萎縮卻日益成為困擾這兩地區的頭號問題。如今,呼倫貝爾盟全盟共退化草原面積達5000多萬畝,佔全盟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0%。草原退化給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草牧稀疏低矮,產量銳減,優良牧草消失,低劣雜草大量侵入,草場質量變劣,裸地增加,土壤蒸發量增大,致使小氣候旱化,鼠害大量發生。從森林到草原,從鄉村到城市,我們無不聽到綠色的呼救。隨著人類將斧頭伸向森林,人類也把斧頭伸向了自己。當人們向草原邁出掠奪的腳步時,人們也把自己引上了災害之路。
森林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者,森林的減少無疑會減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溫室效應更加明顯,全球變暖加快。據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0年裡,因森林減少使大氣中增加的碳達16億多噸。由於氣溫上升,一些地區容易出現極端性的天氣現象,乾旱洪澇、季節性風暴等災害將有所增加,森林火災及病蟲害更頻繁發生,如1990年1月,澳大利亞西南部遭到氣溫高達43℃的熱浪襲擊,引起大面積的叢林火災。
森林銳減嚴重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每個個體所擁用的基因以及由此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通常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三層含義。隨著森林銳減和土地被人類拓居和開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生物已經減少。估計地球上有500~1000萬個動、植物種,其中大約160萬個種是已知的(即指經過科學鑒定,已被分類命名的物種)。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惡化,上世紀末已經有將近20%的物種滅絕,如果按目前的破壞速度繼續下去,那麼在50年的時間里,一半以上的物種將要消失,這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2006年新華社每日電訊報道說,印度德里大學研究人員調查認為,由於砍伐過於頻繁,那些生長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區域——喜馬拉雅山區的森林正在逐漸消失,估計到本世紀末,當地1/4的動植物物種將會因此滅絕。
四、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1、締結國際森林公約。眾所周知,森林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國際社會對森林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在政治高度上卻遠遠不夠。雖然自1992年在巴西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森林問題原則聲明》以來,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分別於1994和1997年成立了政府間森林工作組和政府間森林論壇,2000年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森林論壇,但成效十分有限。締結森林公約既可喚醒各國人民更加珍惜彌足珍貴的森林資源,加倍愛護森林愛護樹木;又可強化各國對林業工作的重視,加大對林業的投資,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的林業技術等;同時還可利用國際立法的方式來規范林業活動特別是伐木行為,以拯救日益減少的森林資源。
2、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森林雖具可再生特點,但也經不起人類的大肆掠奪。10年來,森林資源銳減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發達國家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發達國家是國際木材市場的最大買家,亦即最大的消費源;如果按人均計算,發達國家更高出發展中國家的若干倍。當然,發展中國家也有必要逐漸改變非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比如,發達國家風行、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一次性筷子消費現象每天就消耗掉無以數計的木材。
3、其他措施。多管齊下是拯救森林資源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要立法執法,大力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嚴格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絕非法伐木行為。二要規范國際木材交易行為,在國際和國家兩個層次上建立木材認證和標識制度,從而達到國際市場交易的任何木材均是出自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的目標。三要開發研究木材產品的替代品,這樣也可減少森林的消耗,從而達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TD> 五,我國森林狀況我國森林資源現狀
中國資源匱乏,其中以森林資源最為緊缺,在建國初期擁有112億立方米,幾十年來因為人口膨脹、毀林造田而砍伐了100億立方米,剩餘的12億僅夠維持6年。 (中國煤炭剩餘儲量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中國石油剩餘儲量23億噸,可供開采14年。)
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摺合143.9928億畝),約佔世界總量的7%,人口13億,約佔世界總量的22%,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的4.6%。 我國森林總面積15894.1萬公頃(摺合23.94億畝) 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 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 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 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 年人均消費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國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顯。
由於多種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問題十分嚴重,生態建設任重道遠。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3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縣的面積)的速度在不斷擴展,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2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的27.8%,每年還在以100萬公頃的面積增加。

D. 我國現在森林資料狀況

一、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1997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3.9%,人均有林地面積僅1.7畝,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後。根據國外對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的研究,如果從兼顧森林的環境效益和木材供應的角度考慮,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5畝,被認為是木材自給自足的一條最低界線。按此標准推算,我國需要將森林面積擴大到65億畝以上,即全國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而且還必須搞好撫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長。
我國農村由於能源短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絕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稈,致使薪炭林資源需求過大,對用材林和其他林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每年消耗於薪柴的數量約占森林總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國目前薪炭林資源只能供應所需薪材總量的75%,其餘的25%實際上是靠亂砍濫伐、破壞用材料資源取得的。中國薪柴採伐已超過合理采樵量的30%。過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起區域性氣候、環境惡化;大量秸稈被燃用而無法還田,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生物質能量作為燃料過度消耗,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農村能源建設及能源環境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

連年植樹造林,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多大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1.43%,凈增森林面積1370.3公頃。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介紹說,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1994年開始,19 98年結束。這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年均增長273.4萬公頃,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 205萬公頃,占年均凈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長量45752.5萬立方米,消耗量37075.2萬立方米。這表明,我國林業工作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保持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林木蓄積量繼續大於消耗量的良好發展勢頭。

馬福指出,這次清查結果也表明整個林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低,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可採伐資源減少。三是林地被改變用途或佔用現象依然嚴重,保護的形勢更為嚴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超限額採伐問題十分嚴重。這期間,林木年均凈消耗量達37075.2萬立方米,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萬立方米,年均超限額8679.4萬立方米。

據介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根據第五次(1994-199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資料,我國林業用地面積26329萬hm2,有林地面積15894萬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積4667萬hm2),森林覆蓋率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112.67億m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8hm2,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國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 m3,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國森林資源從總體上看有以下五大特點:

(1)森林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的地域地帶分異極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我國森林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特色。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匯編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1997》,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為中國人口多,佔到世界總人口的約22%,從而使人均佔有量小,而且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

(3)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各林種比例現狀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林齡結構不夠協調,林分低齡化問題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我國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德國、芬蘭等國都超過90%;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8.06 m3/hm2,相當於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殘次林的比重也較大。

(5)人工面積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成績顯著,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進行了採伐利用部分)面積達4667萬hm2,約占現有有林地面積的30%;人工林蓄積10.13億m3,僅占森林總蓄積的10%。全國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還不到整個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質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森林資源的直接經濟效益比起來,其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得多。日本科學家在70年代曾對其國內森林生態價值進行過一次測算,其結果讓人驚詫不已,因為每年的總價值高達1200萬億日元。國內也曾有人做過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體為直接經濟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直在不停地給人們敲響著警鍾。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范圍遍及全國29個省(區、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而建國以來至1997年累計一國林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僅為588億元)。根據專家們的分析,水災的根本原因是森林採伐和植被減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洞庭湖的變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縮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圍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據測算,每年沖入洞庭泥沙平均達1.29億m3,而輸出量不足0.33億m3,平均有近1億m3泥沙沉積湖底。自1951年以來,洞庭湖已淤積了40多億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風采已盪然無存。

隨著對森林資源生態作用認識的加深,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已逐漸得到確認。在1998年水災期間,國務院就發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緊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目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山川秀美」列為兩大主要目標之一。總之,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而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任何其它行業都不能替代的。

4 從生態環境建設看林業的工作重點

由於林業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便成為林業的首要工作。針對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一個時期內林業工作的重點是:

(1)分類經營,分區突破。對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一定要分類經營,並加快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由於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且各具特點,因此就全國而言,必須分區突出重點,不搞「一刀切」。

(2)保護和發展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和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為核心的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提高單位產量。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增加對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蓋率逐步而穩定地提高,重點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強對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證跡地及時更新;其次是加強對低產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一切毀林開墾行為,對已開墾的陡坡地必須按計劃逐步退耕還林。這一方面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林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達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我們還任重道遠。

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