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河南哪裡的農產品滯銷
擴展閱讀
石油化為什麼不能合成 2024-12-02 23:46:33

河南哪裡的農產品滯銷

發布時間: 2024-12-02 01:54:45

1. ##萬噸蔬菜滯銷 客戶來不了供應鏈斷裂 熱

寒冬這場疫情,除了波及全國各大菜館、飯店和商超,還有蜷縮在他們身後角落裡,焦慮的菜農們。他們無助地站在田間,看著凍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經爛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紙坊鎮就有20000噸蔬菜滯銷,即使賤賣也找不到銷路,無奈只能剜進地里漚肥了。城裡人吃著高價菜,菜農們的菜卻滯銷爛掉,這中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錢又被誰賺走了?殊不知在城市邊緣的另一頭,菜農們也在發愁自己的2萬畝蔬菜滯銷,變形的包菜、爛掉的蒜頭、蔫了的奶白菜。河北邯鄲,一對農民夫婦騎著三輪車,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結果被菜販用15塊錢就收購了。據統計,紙坊鎮目前已經賣出蔬菜1.7萬噸,還有2.5萬噸囤積。
萬噸蔬菜滯銷 客戶來不了供應鏈斷裂 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隨我一起看看吧。

土特產變身「金疙瘩」擦亮農產品地標名片

來源:經濟日報

提起東三省,人們總會聯想起肥沃的黑土地,層林盡染的大小興安嶺,高高的谷堆……作為北大倉,農業在東北的區域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打造、維護好東北地標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對東北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以東北最負盛名的地標農產品五常大米為例,每年五常大米總產量在百萬噸左右,但市場冠以五常大米名稱的產品銷量卻達千萬噸。這就意味著,消費者買到的五常大米有90%幾率是假貨。不光是五常大米,因品質優良,受到消費者青睞,很多地理標志產品的「金名片」屢遭「李鬼」冒充。印製包裝中「搭便車」的狀況時常出現,網店的鏈接標題也「傍名牌」混淆視聽。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品質價格參差不齊,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劣幣驅逐良幣,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對正宗產品本身的口碑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和企業品牌不同,以產地為品牌的農產品品牌價值的建立與維護更加困難。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單靠「向消費者科普如何挑選正品」,更需要從源頭上為地標農產品築起一道道保護屏障。

首先,要推動建立完整的正品溯源防偽體系,實現從地塊、種植、田間管理、生產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饋和質量追溯,有效保護地域品牌。其次,要完善涵蓋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標准並嚴格執行,讓整個流程有章可循,把控好地標農產品的質量關,增強產品差異化,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市場附加值。再次,要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質量安全檢測、供給和消費者權益維護的管理體系,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侵權行為,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同時,打造具有公信力的農產品供給平台,或者聯合電商平台開設認證官方店,拓寬優質農產品專屬銷售渠道,讓消費者買得便捷、買得放心。最後,通過成立企業、與龍頭企業合作等市場化手段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打造供應鏈。

總之,建設維護地標農產品品牌,需要多方力量參與,通過嚴格的標准制定和執行、規范的溯源和品質管理、精準的數字化營銷、更高水平的服務等手段,讓地標農產品的含金量、附加值持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維護好地標農產品「金字招牌」,發揮出帶強產業、帶富農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暉系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河南2萬噸蔬菜滯銷爛在地里,城裡人卻吃著高價菜,錢被誰賺走了

寒冬這場疫情,除了波及全國各大菜館、飯店和商超,還有蜷縮在他們身後角落裡,焦慮的菜農們。

當然,其中每個步驟,肯定還有很多未知困難要去克服。不過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信息壁壘相較過去十年已經被打破。我們完全可以發揮主動性,既要積極尋求外援,自己也要主動提升,才能把菜越賣越好,過上更好的生活。

#頭條創作挑戰賽#

2. 汝州:超1500萬斤蔬菜,降價70%賣不掉

由於糧食相對平價,種植糧食的收益並不高,農民種糧往往只是留著自己食用。
要想賺錢還是要搞養殖,搞種植,有人養豬、養雞、養牛,有人種水果、種蔬菜。
不論是養殖還是種植,銷路是最大的問題。
蔬菜滯銷現狀
河南汝州的紙坊鎮,全鎮種植了20多萬畝蔬菜,預計能產出700萬斤小蔥,634萬斤香菜、102萬斤蘿卜和186萬斤菠菜,這些蔬菜加起來超過了1500萬斤。
往年這些蔬菜可以給當地的菜農帶來不錯的收入,但今年情況卻大大不同。
據媒體報道,紙坊當地的小蔥往年能賣到1.5元一斤,可今年已經降價70%來到了0.5元一斤,依然賣不掉。
賣不掉的原因並不是蔬菜質量差,而是因為沒人收。
當地蔬菜批發市場的蔬菜經紀人表示,往年他所在的批發市場一天20噸載貨量的半掛式貨車能開走6輛,相當於一天有120噸的銷量,而今年每天只有4000多斤的銷量。
豫西南地區的侯集鎮,同樣因為交通運輸不便,當地2000萬斤新鮮蔬菜面臨滯銷,賣不出去。
蔬菜有明顯的季節性和銷售周期,如果不能在上市期進行銷售,那隻有爛在地里了。
韭菜生長時間太長葉子會發黃,小蔥生長時間太長,容易倒伏,包菜生長時間長,包菜心或爆炸,各種綠葉菜生長時間長會變老,出薹,影響食用。
為了不影響後續小麥等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當地菜農不得不把蔬菜犁掉,或者直接扔到路邊。
如果不這么操作,不僅這一季沒希望,下一季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市民還在吃高價菜
這邊是蔬菜大面積滯銷,低價賣不動,那邊是市民還在花高價錢買菜。
據媒體報道,目前市場上主流黃瓜的價格為2.8元,小黃瓜4.2元,絲瓜3.1元,苦瓜3.6元,毛粉柿子2.5元,大龍茄子1.1元,千禧小柿子2.8元,杭椒2元,小米椒3.2元,扁芸豆3.2元,油豆3.6元,芹菜1.1元,白菜花1.4元,香菜1.8元,菠菜1.3元,大蔥1.6元,小蔥2.1元,韭菜2.6元,香蔥3.4元,蒜薹4.5元,新姜2.4元。
以上還僅僅是蔬菜的批發價格,蔬菜的零售價格更貴,有網友說當地的白菜打折之後都要1.98元一斤,蔥3、4元一斤,小白菜5、6元一斤。
距離汝州不遠的鄭州,有網友表示當地超市的山葯8.99元一斤,大蔥2.99元一斤,蒜苗6.99元一斤,韭菜黃4.99元一斤。
緩解
好在目前社會各界對當地的蔬菜銷售都比較收藏,有媒體人對接蔬菜分銷平台,呼籲老鄉轉發,宣傳。
當地宣傳部等相關單位也努力為蔬菜的外銷、內銷和配送助力。
當地的蔬菜配送合作社為了配合團購配送,也將蔬菜分裝成50元、40元和30元等不同規格的「蔬菜包」,既方便市民購買,也方便當地的蔬菜銷售。
11月14日,汝州融媒報道,通過各種措施,當地滯銷的菠菜已經銷售了50噸,蔥25噸,包菜100噸,白菜200噸,當地的蔬菜銷售難題正在有序解決,但距離完全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僅能算是緩解了銷售難題。
時間不等人,很多蔬菜都是露天種植的,隨著溫度的進一步下降,多數蔬菜都會被凍傷而不能銷售。
更嚴重的是,如果在上凍前不能把蔬菜完全賣掉,小麥也將無法種植。
破局
面對蔬菜滯銷問題難解的現狀,網友出招。
而網友們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供銷社」,供銷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聯合組織,1954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
供銷社在很多老一輩人的心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上世紀物資匱乏的年代,是供銷社解決了人們的吃穿住行等各種生活難題。
再加上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頻繁提及供銷合作社的字眼,要求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託管服務,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
也難怪遇到滯銷難題,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供銷社,想到的是訂單式農業。
也希望供銷社模式能早日完善,能充分調整市場需求,保價穩供。
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各種滯銷難題,保障農民的收益,還能讓市民少花錢買到更好的農產品。

3. 如何看待河南汝州 2 萬畝蔬菜滯銷,有菜農忍痛犁掉滯銷蔬

河南汝州2萬畝蔬菜面臨滯銷困境,有菜農無奈選擇犁掉蔬果,這一現象凸顯出農業產業在特定市場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地方政府雖盡力應對,但農業產業鏈的獨特屬性使其難以通過常規方式解決運輸障礙和市場流通問題。

農業與製造業在經濟地理分工上存在顯著差異。製造業產品通常耐儲,而蔬菜等農產品對時間敏感,需要即時消費,這導致了高昂的倉儲成本和運輸風險。當前疫情背景下,各個城市的消費市場受到嚴格管控,通行證、核酸檢測和隔離措施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導致產地與市場之間形成隔離效應,運輸鏈受阻,蔬菜滯銷。

為緩解這一問題,建議對運輸車輛、人員進行全國性核酸互認,優先處理運輸鏈流調,確保物流暢通。然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全國性的協調與合作,非短期內可達成。

這一季的菜農將面臨巨大損失,下一季蔬菜價格可能因此暴漲。擁有凍庫倉儲設備的商販將從中獲利,而物價上漲將加劇民眾的經濟壓力,影響疫情管控意願。

鑒於蔬菜在飲食結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勞動力密集型農業區如雲南、河南、陝甘等地區的影響,建議在嚴格防疫的前提下,允許疫情區內部運輸管控,將中西部地區劃為相對獨立的運輸圈。此舉旨在平衡運輸鏈暢通與物價控制,減輕疫情對農業的沖擊,同時也需權衡疫情管控與民眾經濟狀況之間的關系。

時間對於農業生產和市場流通至關重要,政策的及時調整能有效減少菜農損失。當民眾因無法獲取新鮮蔬菜而被迫改變飲食習慣時,他們或許會更加理解當前防疫措施的必要性,而不再過分關注某些可能的後遺症。

4. 農民哭了:農產品滯銷,城裡吃不起,農民不掙錢,哪裡出了問題

農產品滯銷,有人買不起,有人不賺錢。問題在哪裡?今天小玉就和大家討論一下。當然,這只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什麼缺點,希望能包容。

農民哭了:農產品滯銷,城裡吃不到,農民不掙錢。哪裡出了問題?

第三,農民靠天吃飯

小農經營的思維模式限制了農民在沒有自身防範意識的情況下依靠天氣吃飯的能力。一場風暴或自然災害導致農民一年內失去收入的情況屢見不鮮,幾年積累下來的不可移動的財富變成了白紙。以今年壽光青州安丘等地的洪災為例。很多農民不僅拒絕收割,農民辛辛苦苦種了幾年的大棚也變成了廢墟,難免讓人心寒,只能靠國家補貼。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防範意識,保險意識也不會在幾年的辛苦之後重新開始。

農民哭了:農產品滯銷,城裡吃不到,農民不掙錢。哪裡出了問題?

第四,流通成本問題

從田間的農民到消費者,流通環節被層層剝奪,農民沒有利潤,消費者負擔不起,流通環節多,無形中增加了很多人工成本、運輸成本、材料成本等等。以交通運輸為例。車輛燃料成本、高速成本、損耗成本、維護成本和人工成本都需要加入到商品的成本中,導致消費者的成本增加數倍。

農民哭了:農產品滯銷,城裡吃不到,農民不掙錢。哪裡出了問題?

第五,農民的投資成本增加

近年來,各種農業材料用於殺蟲劑和肥料的成本增加,導致農民的種植成本增加。很多農葯幾毛錢幾塊錢,但是可以賣到四五十塊錢。化肥成本每噸賣幾千元,翻了十倍。當然,這不全是生產者的問題,更多的是農資流通的問題。所以要徹底避免有人買不起,有人不賺錢的現象。不僅僅是一個農產品的方向,涉及的各個環節都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

農民哭了:農產品滯銷,城裡吃不到,農民不掙錢。哪裡出了問題?

當然,除了這些問題,還有很多問題,比如:農產品替代性大的問題,大蒜可以吃蒜黃,蘋果可以吃桃子;網路謠言的負面影響,西瓜催熟和番茄催熟等類似問題,導致終端消費者不敢購買;農業缺乏大數據支撐和宏觀調控管理;農民花很多錢買農具等。

總之,滯銷農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未來隨著農業供給方的結構性改革,農民的路會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