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當一名產品經理,應該如何入行
產品經理這一職位近年來已發生了顯著的演變。最初,產品經理是一個全面的角色,負責產品所有事宜,更像是執行雜務的崗位。然而,如今在各個領域都存在專門的產品負責人,他們共同協作,將產品從誕生到盈利再到迭代的全過程串聯起來。最早的產品經理,如寶潔公司的產品經理,主要負責品牌線的銷售與營銷,而不涉及產品研發。在PC時代,產品經理更多關注項目推動和交付,無需過多考慮用戶。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產品經理開始重視用戶需求,關注用戶交互邏輯和視覺體驗。到了2018年之後,產品經理不僅要懂用戶、會畫原型、能溝通和推項目,還需要理解業務、數據與增長,甚至對所屬領域有深入的了解與經驗。
隨著互聯網泡沫的消退,互聯網的勢能逐漸轉移到產業互聯網,即互聯網+傳統企業模式。然而,未來的技術和市場格局仍充滿不確定性。因此,產品經理需要不斷學習,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人才市場。
對於初入產品經理領域的朋友們,首要考慮的應是個人動機。有些人可能被產品經理的高收入吸引,但這並非唯一原因。了解行業薪酬趨勢,觀察職業發展路徑,對個人成長和職業規劃有重要影響。
加入產品經理行業,不僅意味著高薪,更意味著快速的成長機會。選擇這個職業時,需考慮的是花費時間的成本,以及選擇不同路徑所帶來的收益差異。比如,一位銷售背景的學員發現,自己和互聯網行業的朋友在成長和收入上有顯著差距,這促使他轉行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的成長路徑可以從做小事開始,逐步發展到負責業務線乃至整個部門的業務,期間會經歷構建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習慣,直至對業務和行業形成獨到理解。在訓練營中,我們通過課程講解了產品經理成長的關鍵點,如快速學習方法、實踐機會的獲取等。
實踐是學習產品經理技能的重要環節。建立虛擬項目、參與實習工作、參加比賽等方式,能夠幫助初學者在真實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獲取寶貴的經驗。實習不僅提供了實際的工作經驗,還有機會了解整個項目流程,與團隊成員互動,了解成熟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
參加比賽也是一種實踐機會,它要求從產品層面進行深入分析,不僅能檢驗學習成果,還能在比賽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知群等平台定期舉辦互聯網產品大賽,為無法獲得實習機會的同學提供了真實的產品經驗。
報讀正規培訓課程也是入門產品經理的有效途徑。選擇課程時,應關注課程體系的全面性、實踐機會的提供以及能否接近真實的互聯網環境。正規教育平台通常能提供行業內的資源與聯系,幫助學員融入互聯網圈子。
在移動互聯網行業工作多年,我深知產品經理的挑戰與機遇。知群作為知乎的兄弟團隊,致力於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幫助學員成長並融入互聯網行業。我們邀請了來自阿里、騰訊、位元組跳動等知名公司的專家和高管分享經驗,提供免費的訓練營,希望每位參與者都能把握機會,實現個人職業發展。
在訓練營中,您將有機會學習到一系列關鍵技能,還有機會獲得印刷版的能力地圖,作為自我提升的指南。通過積極參與訓練營,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動態,掌握實戰經驗,為自己的職業道路鋪平道路。
❷ 互聯網大廠裁員潮里,哪種部門和職位最容易被裁
互聯網大廠裁員潮里,部門和職位他是不一樣的,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去掉某個部門,裁掉某些職員的。其實不管是哪一家公司,首先裁掉的都是邊緣部門或者說不盈利的部門。
互聯網大潮裡面裁員的部門:
一,Tech星球4月18日消息,據新熵報道,近日,某接近B站的匿名人士表示,B站直播業務部門計劃裁員,名單已初步擬好,待上海地區恢復正常後進行裁員約談,本次裁員將會波及整個直播部門。
三,剛入職不久或著剛轉正人員,入職越久的員工賠錢就會越多,而在這時,剛入職不久或著剛轉正人員,無論能力的高低。,因為辭退賠錢較低,也會是被裁撤的對象。
機會永遠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職場擁有不可替代的才能,裁員不可怕,可怕的是裁員之時,沒有任何的技能。沒有學習能力。職場的殘酷,要時常警惕,希望每個人都能提前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實力,這樣才能在職業的道路上前行,人生的道路上才能夠順利。
❸ 產品經理到底是做什麼的——一個4年產品經理的自述
我從14畢業到現在,已經做了將近4年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這個詞在最近幾年非常火,有人說產品經理入門很簡單,啥都不會就可以干,並且工資很高,也有人說產品經理是創造一切且最靠近上帝的人。我不清楚為什麼大家對產品經理會有這樣的印象,我跟大家聊聊我作為產品經理都做了什麼,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就當給自己一個總結,也給身邊對產品經理有所誤解的這群人一個解釋吧。
目前產品經理的崗位分的很細,有根據行業分的,有根據前後端分的,也有根據設備分的,還有根據用戶類型或者工作內容分的,但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產品經理,我認為這個崗位的職責都是根據需求規劃產品,並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讓產品成功入市的一個工作。
要將一個需求變為一個最終的產品就是產品經理需要做的事情,在這期間我們需要完成哪些步驟呢
首先就是分析和確認需求。
我們的需求來源有很多,有領導提的戰略性需求,產品經理根據產品方向規劃的需求,推廣活動、數據分析得出的需求,用戶、參與者、關注者反饋的需求,但很多時候這些人提的只是他們潛意識里需要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需求。
我舉個例子,比如我昨天發了一個我2019的目標,大家看了之後可能覺得我是想向大家炫耀一下我學會游泳了,還有各種目標正在不斷的實現,但實際上我只是在通過這種手段來過渡出我要減肥的計劃,讓大家不至於對我的減肥過程產生反感,然後順便宣傳一下我的減肥產品。這才是我的真實目的。
所以,當我們在獲得需求之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偽存真,通過調研,查閱資料,問當事人,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才能從很多需求中抽出哪些是真實的需求,再根據現實的條件來判斷哪些是可以實現的。
那當我們確定了需求之後,就是將這個需求具象為產品的過程,這期間呢產品經理通常的做法是競品調研,這實際上也是很多人覺得產品經理入門非常低的一個地方,因為在大部分人眼裡,這實際上就是抄,那我不否認這一點,但競品調研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了解現在同類產品都是怎麼做的,因為如果一個產品占據了大量的流量,那他說明了用戶對這個產品是買單的,我們可以參考他的方式,在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那第二點是我覺得如果有非常成熟的模式,那我們在做同一類功能時是很難戰勝別人的,所以沒有必要花大時間來創造一個新的使用方式,我們需要從其他他們沒有的功能點或者說做的很爛的功能點去突破,我覺得這是競品調研的意義。
那做完了競品分析,我們就要開始產品設計了,那產品設計實際上就是用戶在拿到你這個產品後如何去使用的所有流程的一個demo,是給工程師和設計師等人去開發和設計用的。這里實際上是需要將用戶的操作步驟,界面的功能擺放,每一步的邏輯都描述清楚。
等這個產品原型確定之後就要開始進行項目開發了,這里就會設計到項目管理,項目執行和項目推進了。項目管理實際上是項目能否正常推進的關鍵,通常產品經理也會兼任項目經理的角色,並且做到上傳下達。
等這個產品開發完後,就是測試,然後改bug。改完之後就是上線,把產品推向市場。那產品經理是把產品創造出來,解決有無的問題,接下來就是靠運營和市場將產品推出去的問題,就是將產品從0到1的創造過程。
我認為合格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能力包含:學習能力、邏輯能力、項目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文檔能力和抗壓能力,如果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那產品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學習能力的話,主要體現在變化上,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了,產品經理必須不斷的去體驗和了解新的產品,才不至於落伍。舉個例子,前幾年,只要懂交互就能成為不錯的產品經理,但是現在那隻能成為交互只是產品經理的基本技能。而且產品與運營、技術、設計都結合緊密,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設計感、技術感、運營感,才能更好的與這些同事配合。
而對於邏輯能力的要求,則體現在產品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我們做原型時,需要把用戶操作的全部流程以及全部情況都要想到。又比如前端產品和後端產品都設計到時,可能需要同時處理多個需求之間的操作邏輯,是需要非常強的邏輯能力的。
至於項目管理能力、文檔能力、溝通能力,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產品經理經常需要產出需求文檔,並且很多頁面上的文案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定義,而每一次APP或者需求的更新,都是一個完整的項目,在一些創業公司里,實際上這些項目的推進都是產品經理來完成的,並且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需要跟各個角色進行溝通,這里就涉及到了項目管理能力、文檔能力和溝通能力。
去年過年那會非常火爆的《哈是佩奇》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視頻講的是主人工李玉寶想要送一個禮物給孫子當過年的禮物,孫子想要佩奇,然後就是李玉寶如何將這個禮物做出來送給孫子的小故事。
實際上爺爺就承擔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而孫子是用戶,產品需求就是獲得佩奇。項目周期已經確定了,就是過年前搞定這個產品,並送到用戶手裡。
在《啥是佩奇》中,李玉寶接到孫子這一「用戶」的想要佩奇的需求,但因為手機接收信號的那個東西掉了,沒有辦法再聯繫上客戶進一步溝通,所以只能想方設法去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然後他通過用戶調研、搜集資料、用戶訪談等方式不斷去挖掘需求,確認真正的需求,他去查字典,去村委會播音室問全村的人,問小朋友,得到了佩奇是女主播、護發素、佩奇村、下佩琪等答案,
爺爺根據自己對需求的理解以及對客戶的需求分析,一一否定了這些答案。
最後她找到了關鍵人物老三媳婦,她在北京當過保姆,大致清楚了佩奇是一隻粉紅色的豬,於是他就想把自家的豬刷成粉紅色送給孫子,但覺得還是不太對,就又跟老三媳婦確認了一下,最終確定了真正的需求:卡通小豬佩奇。這就是真實的需求
產品設計里呢有競品分析、原型設計等部分。
李玉寶獲得真實需求後並沒有直接就開始設計,因為他沒有辦法做一個會說話的卡通豬給孫子,他只能在現有的資源上,通過轉化,送給孫子一個類似佩奇的禮物。於是他進行了競品調研,最終找到了跟豬的頭型相似的鼓風機,並將它作為這個產品的雛形開始改造。然後第一版的原型就已經設計出來了。
但一個產品剛剛出來的時候只是解決的有的問題,但很難解決好用的問題,於是李玉寶就找了一個內測用戶老三媳婦,拉著她一起體驗產品,並且在她的建議下不斷優化迭代產品,最終成功的做出了卡通佩奇。
那產品做完了,還有一個上線的問題,就是將產品推到用戶手裡。
這里邊因為孫子突然不回老家過年了,導致了產品延期上線了,沒有如期推到用戶手裡,但是除夕那天,李玉寶的兒子來村裡接他去城裡過年了,產品又成功的送到了用戶的手裡。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需求落地的過程,接收需求-確認需求-競品調研-產品設計-產品開發-產品測試與優化-產品上線。
以上就是我對產品經理的理解,我認為做產品經理最大的意義在於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而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可以遷移的,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相對從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