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的土地上有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賣假石油罰款多少 2025-01-10 14:52:58
石油鑽井最深有多少千米 2025-01-10 14:44:30

中國的土地上有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2-01 11:57:52

㈠ 中國土地資源概況

1999年我國耕地面積1.30億hm2,林地2.28億hm2,草地2.66億hm2,分別居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第二位。我國土地總量不算很少,但人均佔有量太少,人均的耕地0.106hm2,林地0.186hm2,牧草地0.217hm2,分別為世界人均量的45%、26%、37%。同時,我國土地污染、水土流失、采礦廢棄地等十分嚴重,建設佔地居高不下,致使土地資源繼續減少。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高達82%,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面積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38%。西南地區的喀斯特丘陵山地石漠化嚴重,僅廣西就有石漠化面積180萬hm2以上。全國水土流失面積90年代增加到160萬km2,50多年來,我國沙化土地增加10多萬km2,平均每年增加1500km2。全國遭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達近2000萬hm2,北方耕地鹽鹼化面積約666萬hm2,礦山及災害廢棄地1333萬hm2。這些受損土地退化嚴重,生產力明顯下降。為了落實保護生態環境政策,1999~2005年全國退耕還林899.7萬hm2,成為近年來耕地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來,不少地方棄耕現象越來越嚴重,實際耕作的土地不斷減少。

㈡ 中國的土地共有多少

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加上領水領海共約1300萬平方公里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㈢ 中國土地資源現狀和土地退化問題

土地政府規劃,實際上中國的土地資源現狀很危險,當權著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規劃。
1城市的擴大化使城市周邊的土地被開發建設。很少是用來做居民住房的,都是些開發區,景區,體育場所,污染型工廠,工業園什麼的
2部分土地資源被外資承包
3城鄉的城鎮化及農民務農收入的銳減使農民脫離土地進城打工,現在農民很多不種地了,尤其是年輕人,農村土地流轉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部分土地荒蕪
4土地沙漠化,乾旱化進程加快

㈣ 中國土地資源的中國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
正文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①土地遼闊,類型多樣。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從北緯53°34′至3°51′,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約70%為溫帶(佔25.9%)、暖溫帶(佔18.5%)和亞熱帶(約佔26%),有優越的熱量條件;從東經73°附近至135°05′,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佔32.2%)、半濕潤(佔17.8%)與半乾旱(佔19.2%)、乾旱(30.8%)兩大地理區域。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②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③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另一數字為3.53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④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⑤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總之,中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農田、草原、林地與水利建設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㈤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是多少

我國土地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貧乏。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我國耕地、林地、牧草地總量2004年分別高達12244.43萬公頃、23504.7萬公頃和26270.68萬公頃,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別約為當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為例,我國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從1996年到2004年,全國耕地面積由19.51億畝減至18.37億畝,是世界上耕地資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迅速下降。

㈥ 中國人均土地資源豐富嗎

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
我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數的29%,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佔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別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42%和26%。根據國土資源部2001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1年全國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林地22919.06萬公頃(34.38億畝),園地1064.01 萬公頃(1.60億畝),牧草地26384.59萬公頃。9.58億畝),水面220235萬公頃(3.30億畝),城鎮村及獨立工礦區用地2487.58萬公頃。.73億畝),交通用地580.76萬公頃(0.8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572.96萬公頃(0.86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
全國可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繼續呈遞減態勢。全國生態退耕59.07萬公頃(886.0萬畝)。全國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5萬公頃(67.5萬畝)。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耕地0.26萬公頃(303.9萬畝),其中復墾增加2.45萬公頃(36.68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12%,整理增加4.36萬公頃(65.4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2%,開發增加13.45萬公頃(201.8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66%。
全國劃定基本農田10880.0萬公頃(16.32億畝),達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10853.3萬公頃(16.28億畝)、保護率83.5%的要求。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體上全部實現建設佔用耕地當年占補平衡。2001年建設佔用耕地16.37萬公頃(245.5萬畝),與上年16.33萬公頃(244.9萬畝)基本持平,建設佔用耕地的規模繼續得到控制。

㈦ 中國土地資源

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
我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數的29%,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佔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別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42%和26%。根據國土資源部2001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1年全國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林地22919.06萬公頃(34.38億畝),園地1064.01 萬公頃(1.60億畝),牧草地26384.59萬公頃。9.58億畝),水面220235萬公頃(3.30億畝),城鎮村及獨立工礦區用地2487.58萬公頃。.73億畝),交通用地580.76萬公頃(0.8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572.96萬公頃(0.86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
全國可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繼續呈遞減態勢。全國生態退耕59.07萬公頃(886.0萬畝)。全國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5萬公頃(67.5萬畝)。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耕地0.26萬公頃(303.9萬畝),其中復墾增加2.45萬公頃(36.68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12%,整理增加4.36萬公頃(65.4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2%,開發增加13.45萬公頃(201.8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66%。
全國劃定基本農田10880.0萬公頃(16.32億畝),達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10853.3萬公頃(16.28億畝)、保護率83.5%的要求。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體上全部實現建設佔用耕地當年占補平衡。2001年建設佔用耕地16.37萬公頃(245.5萬畝),與上年16.33萬公頃(244.9萬畝)基本持平,建設佔用耕地的規模繼續得到控制。

㈧ 中國地理的土地資源

耕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的平原和濕潤區的低緩的丘陵;林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山區;草地分布在半乾旱區的非季風區和青藏高原地區。

以東的種植業分布於我國各大平原,最主要的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 原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日照條件好。

  • 原始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以及西南地區,人工林和次生林全國各地都有分布。

  • 原因:人口稀少,人類活動破壞較小;氣候適宜(適宜相應的林木生長)

    • 海洋漁業以舟山漁場最為有名,淡水漁業以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松花江、黑龍江等水質好,水量全年有保障的地區。

    • 原因:營養物質豐富,如舟山漁場位於長江口,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水資源豐富,水量年變化較小。

    • 畜牧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山區,內蒙古高原的豐水地,以及新疆天山兩側的高山牧場。

    • 原因:此地年平均氣溫較低,僅適合牧草生長,因此畜牧業發達。水源豐富。

    • 河谷綠洲農業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洮水、湟水、寧夏平原、以及河套地區。

    • 原因:河谷地區水源充足、積溫條件好、河流淤積的河漫灘土壤肥沃。

㈨ 中國 幾種自然資源的儲量

② 能源。
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見中國能源)。

③ 礦產。
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 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 鈦、 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見中國礦產資源)。

④ 水資源。
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見中國水資源)。

⑤ 森林資源。
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見中國森林資源)。

⑥ 生物資源。
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魚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見中國動物資源、中國植物資源、中國水產資源)。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 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河雖為大河,但其水量僅佔全國徑流量的2%,海河、灤河為1%。但黃河下游及海、灤河流域的豫、魯、冀 3省的耕地面積卻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25%,相互對照,水土資源的失調,灼然可見。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儲量將近80%分布於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於華北地區),10%在西南地區,而江南8省只佔2%;石油探明儲量98%在北方;天然氣探明儲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資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區佔90%,其餘10%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成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上一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運輸有著重大的影響。

㈩ 中國的土地資源有什麼問題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包括以下方面:

(1)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 中國國土地面積144億畝。其中,耕地約20億畝,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9%;林地18.7億畝,佔13.92%;草地43億畝,佔29.9%;城市、工礦、交通用地12億畝,佔8.3%;內陸水域4.3億畝,佔2.9%;宜農宜林荒地約19.3億畝,佔13.4%。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佔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頃,我國人均僅0.1公頃,人均草地世界平均為0.76公頃,我國為0.35公頃。發達國家1公頃耕地負擔1.8人,發展中國家負擔4人,我國則需負擔8人,其壓力之大可見一斑,盡管我國已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也應注意到,我國非農業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將逐年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將愈來愈大。

(2)類型多樣、區域差異顯著 我國地跨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合計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71.7%,溫度條件比較優越。從東到西又可分為濕潤地區(占土地面積32.2%)、半濕潤地區(佔17.8%)、半乾旱地區(佔19.2%)、乾旱地區(佔30.8%)。又由於地形條件復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區域差異明顯,為綜合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難以開發利用和質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較大 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土地是難以開發利用的。在全國國土總面積中,沙漠佔7.4%,戈壁佔5.9%,石質裸岩佔4.8%,冰川與永久積雪佔0.5%,加上居民點、道路佔用的8.3%,全國不能供農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6.9%。

此外,還有一部分土地質量較差。在現有耕地中,澇窪地佔4.0%,鹽鹼地佔6.7%,水土流失地佔6.7%,紅壤低產地佔12%,次生潛育性水稻土為6.7%,各類低產地合計5.4億畝。從草場資源看,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場有9億畝,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場約有20億畝,草質差、產草量低,約需60—70畝,甚至100畝草地才能養1隻羊,利用價值低。全國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每公頃只有79m3,為世界平均110m3的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