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如何達到最優化
日事清主要從做計劃、做記錄和作總結來對企業進行管理,因此我們公司對這款軟體一直很信任!它對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有很多方法:
1.合理調整生產一線,特別是採掘一線的人員結構。要按照精幹、高效的原則,把不適應生產一線工作的年老體弱人員調整出來,把身強力壯的人員充實到生產一線崗位上去,使生
產一線的職工隊伍始終保持精兵強將的態勢,以保證生產一線人員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項生產任務。
2.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參照生產一線的人員數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輔助人員,使之既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生產任務,又不浪費勞動力。
3.對地面和機關崗位的人員配置,要杜絕因人設崗現象的發生。對可兼職作業的崗位要予以合並,以確保人力資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開、公平、公正地讓每個職工憑自己的能力競爭上崗。對上崗人員要實行三級動態管理。即:將上崗人員劃分為優秀、合格、臨時三種上崗身份,並根據每個上崗人員的實際工作業績,定期實行三種身份相互轉換制度。讓每個上崗人員既有動力,又有壓力。
5.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要打破工人、幹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時也應打破大中專畢業生必須分配到管理崗位上去工作的觀念,可以把他們分配到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人崗位上去工作。讓他們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他們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彌補實踐中的缺陷,以促進相關崗位的技術進步。
6.在配備各個崗位的生產(工作)人員時,應採取老、中、青三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讓每個崗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體能結構都符合優化配置原則,使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老職工與精力充沛、體格健壯的年輕職工之間形成一種互補效應,以確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業的各項既定目標。
⑵ 如何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健全困難生的資助體系
這個問題需要分成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以我國目前的狀況,教育資源的分布基本向發達地區傾斜,在經濟發展落後地區教育資源十分匱乏。如果要改善現有的環境,則需要從政府和教師兩個方面進行優化。政府提高對幫扶教師的各種待遇,設立合適的薪資獎賞制度,同時也需要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設立指標,規定每年的幫扶教師數量,並且在年末進行檢查,對完成或超出指標的學校進行表揚,對未完成的學校進行批評整改。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三個方面的配合才會有更好的優化調整。政府需要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的撥款,同時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廣大教師需要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念,以教育事業為榮,不怕艱苦;家長們則需要加強教育觀念,配合學校和政府,完善教育體系的建設。我相信,如果三方面的有機配合,優化教育體系,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不在成為問題。
⑶ 為什麼要進行扶貧攻堅,怎麼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扶貧開發以來,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貧困地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貧困人口多,按照國家的標准,到2013年底還有82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參考國際標准,還有兩億多人。
二是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還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貸款等諸多困難。三是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後的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的貧困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以必須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打一場新的扶貧攻堅戰。
1、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多種農業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扶貧資金。中國減貧戰略的核心是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發展能力、擴大發展機會。
2、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自力更生、地方為主、國家支持、社會捐贈、對口支援、市場驅動、國際援助,7個機制組成了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相互補充、激勵相容、廣泛參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3)扶貧模式如何能優化配置資源擴展閱讀
1986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評定國定貧困縣和省定貧困縣,制定與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扶貧開發方針,並於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別制定了扶貧規劃綱要,明確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
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⑷ 如何做好產業扶貧,創新扶貧攻堅模式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但也應清醒看到,目前全國扶貧對象規模依然很大,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3,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仍嚴重滯後,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問題突出。同時,貧困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生存條件艱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問題呈現區域性、綜合性特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要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作為關乎我們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確保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奮斗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我們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要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改革創新,形成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組織、更加堅韌的毅力,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打好扶貧開發的攻堅戰,要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國家扶貧資金和政策向這些地區傾斜,努力提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引導產業轉移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創造有利於「造血式」扶貧的大環境。加快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制度,確保任務舉措和工程項目得到落實。把扶貧規劃、城鎮化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統籌起來,加快發展中西部交通設施特別是鐵路,帶動產業轉移和脫貧致富。拓寬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和視野,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對於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群眾搬遷願望強烈的地方,要切實保護好環境,探索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對於有開發條件的地方,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培訓轉移則培訓轉移,提高開發式扶貧成效。
要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一是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利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從主要考核GDP轉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促進貧困縣幹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貧開發上。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要切實摸清誰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為何貧困、怎樣脫貧、誰來幫扶,然後逐戶建檔立卡,因戶施策,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把「大水漫灌」變成「滴灌」,既節約資源,又確保扶貧到村到戶。三是健全乾部駐村幫扶機制。發揮駐村幫扶幹部牽線搭橋、引資引智、參與管理等作用,把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稀缺資源輸送進去,增強貧困村的發展活力和動力。把駐村幫扶的成效和扶貧單位、駐村幹部的政績考核結合起來,建立激勵機制,落實保障措施,實現駐村幫扶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向社會公示扶貧項目,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監督,讓公共資金在陽光下運行。依法嚴管扶貧資金,對貪污侵佔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嚴肅處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務機制。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導向作用,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增加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和保險覆蓋。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扶持貧困地區合作性金融發展,發揮其貼近農民、靈活多樣的優勢。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六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以多種形式幫扶農村困難群眾。建立有效的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確保善款能直接用於扶貧對象,維護社會扶貧良好信譽。每5年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名義進行一次社會扶貧表彰,營造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的良好氛圍。
要組織實施好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在繼續做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就業促進、生態建設等工作基礎上,抓好10項重點工作。一是村級道路暢通工作,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和通班車。二是飲水安全工作,到2015年解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內貧困地區剩餘的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年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三是農村電力保障工作,到2015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貧困地區存量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貧困農戶住房安全問題。五是特色產業增收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六是鄉村旅遊扶貧工作,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七是教育扶貧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有較大提升,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訓就業銜接更加緊密。八是衛生和計劃生育工作,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九是文化建設工作,到2020年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十是貧困村信息化工作,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通過實施好這些重點工作,不斷提高扶貧開發質量和水平。
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扶貧開發,實行最廣泛的社會動員。扶貧開發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全黨動手、全國動員、全社會參與,匯聚各方資源,採取綜合舉措,形成強大合力。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於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加快發展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扶貧任務重的縣要選好配強扶貧部門領導班子,充實工作力量;扶貧任務重的鄉鎮要有專門幹部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同時,要構建好的機制和辦法,更為有效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在全國范圍內配置好扶貧資源。
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政府要在不斷增加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做好扶貧開發頂層設計,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扶貧事權,國家加大對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協作的支持,加強生態保護和
基本公共服務;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做好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基本生活兜底、拓展致富門路等工作。在可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使扶貧開發更有成效的領域,政府要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創新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託、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要著力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充分挖掘內部發展潛力,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⑸ 如何讓產業扶貧發揮實效
(一)組織科學有效的引導和廣泛有力的輿論宣傳。將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納入全市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統一部署協調,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指導;建立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與相關部門定期召開會議,及時溝通情況,加強協調配合,研究解決企業在扶貧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積極主動抓好企業與扶貧村、貧困戶的牽線搭橋工作,引導企業結合各自實際,選擇相應的產業發展項目,在方式上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扶持模式。同時,強化宣傳,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對參與扶貧開發並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本著在政治上肯定、精神上鼓勵、社會上宣傳、政策上引導、經濟上支持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給予及時宣傳,總結典型經驗,表彰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努力營造參與扶貧開發光榮的輿論導向和社會環境。
(二)扶持多形式參與扶貧。政府部門積極主動為企業提供全面具體的基本情況,幫助企業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開展幫扶,充分發揮企業優勢,綜合運用產業扶貧、商貿扶貧、就業扶貧、捐贈扶貧等多種方式,把企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與貧困地區土地、勞動力等特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群眾創業置業,增收致富。一是把企業轉型升級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推動發展一批特色產業。二是從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實際出發,積極吸引農民工就業,努力開展有效的就業扶貧。三是通過捐資助學、醫療救助、生活救助等方式,重點落實一批公益捐贈項目。公益扶貧要向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向貧困家庭的高校學生、重病患者、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特困人群傾斜。同時,加強各方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措施、任務落到實處。
(三)重視精神脫貧。精準扶貧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因此既要扶貧又要扶志,在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要讓貧困戶們認識到: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恢復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要配合企業保持在扶貧開發中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看企業直接拿了多少錢,幫助修了多少條路、打了多少個井,更重要的是企業能把貧困村和企業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推進產業發展,實現貧困村、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互惠共贏」,才能使企業在扶貧的領域中常做常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扶智至關重要。提高農民素質是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關鍵環節。企業扶貧,農民素質至關重要。同時,發展設施農業、規模養殖業,對勞動者學習應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和企業一起,一方面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免費技能培訓,並拿出部分資金對開展扶貧對象培訓的企業給予適當補貼;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力素質,為加快產業扶貧步伐提供技術支撐。
(五)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企業參與扶貧不能靠行政命令,只有通過政策激勵、建立互惠互利機制,引導、鼓勵企業主動參與,才能經營長久。針對當前政策不配套的問題,各級政府要統籌協調財政、稅收、農業、國土、林業等部門,制定出台對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如無償捐助的稅收抵扣、扶貧項目支持、企業貸款貼息、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對企業參與扶貧的項目開發,各級各部門要在政策范圍內給予大力支持,優先安排農業產業化資金,優先安排財政貼息貸款,優先安排土地使用計劃,優先享受產業扶持政策;對在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以及農民培訓、基地認證、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給予一定的補助或獎勵;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進一步完善企業參與扶貧的資源配置政策,不斷優化工作環境,以調動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
⑹ 如何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很大,形成貧困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可以實現各貧困地區的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基。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樹立經濟發展的標桿,我們在沿海地區選取了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作為了發展的「橋頭堡」,並開辟出專門的區域,給予政策的傾斜與照顧,讓這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所以,在部分地區富裕之後,我們要以先富帶動後富,並最終一起走向富裕。尤其是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指引下,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具有特別意義。
第一,這有利於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發揮「筷子效應」的最大作用。從貧困人口的分布特點來看,有連片,也有零散。所以,在扶貧實施的過程中,要集中使用好相關政策,把政策落實到特定的貧困人群、具化到每一個人,防止分散政策的「注意力」。這就要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加註重精準,用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消滅貧困,化解可能存在的「返貧」風險。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不同政策的優勢,抱團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推進脫貧攻堅的精準化。
第二,這有利於優化扶貧資源配置,提高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扶貧不能再搞「平均主義」,而是要提高扶貧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就是要在哪些資源配置在哪個位置上著力,把最好的資源匹配給最需要的人,完成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帶動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這有利於把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落到實處。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而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共享成功的發展經驗。這就需要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引向不發達地區,並因地制宜,開創出本土發展的模式。其中,最迫切的是向不發達地區的群眾傳輸發達地區的發展思維、發展方法等,授人以漁。
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舉措,以產業為突破,以人才為先鋒,做到扶貧先扶智,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拔窮根摘窮帽,促進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同時明確了目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把握三個環節。按照公開透明、分級負責、精準識別的原則,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並逐村逐戶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關鍵,要按照「一村一計一部門」「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要求,確定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台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精準管理是保證,建立貧困村、貧困戶幫扶信息檔案,加強精準扶貧監測,跟蹤貧困村、貧困戶幫扶情況,確保其得到有效扶持。
第二,抓好三個層面。在政府層面,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在市場層面,要融開發於扶貧之中,融扶志於扶貧之中,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使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社會層面,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更好地把「幫」和「促」結合起來,形成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精準性、有效性。
第三,堅持六級聯動。中央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省級負起總責,做好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出台政策、下達項目、投放資金、組織動員、檢查指導等工作;地級市要承擔起本市扶貧開發的主體責任和結對幫扶責任,加強統籌謀劃、重點攻堅和督促落實;縣級要抓好落實,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鄉級要實行包村包戶,建立包戶數、包項目、包脫貧的幫扶機制,使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幫扶責任人;村級要摸清底數,建檔立卡,找准「貧根」,建好支部和村委會班子,當好「領頭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第四,實施五大工程。推進基礎扶貧工程,科學規劃和建設貧困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構建骨幹網路、改善區域發展條件,完善末端建設。推進產業扶貧工程,制定特色產業增收、鄉村旅遊開發等扶貧行動計劃,積極培育貧困地區特色支柱產業。推進新村扶貧工程,以扶貧新村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危房改造。推進能力扶貧工程,通過基礎教育、能力培訓等多種途徑,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打牢脫貧致富的根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推進生態扶貧工程,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計劃,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和綠色產業。
第五,突出三大重點。一是突出發展特色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綠色發展、特色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因地制宜選擇一批產品有特色、市場前景好的產業給予重點培養和扶持,走產業支撐的開發式扶貧路子,重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加大第二產業比重,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二是突出完善基礎設施。要堅持向面上覆蓋、向基層延伸,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路等問題。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三是突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平等接受教育。要按照保基本、全覆蓋、均等化要求,著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要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要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⑺ 優化資源配置的資源配置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計劃配置方式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將由全社會佔有,商品貨幣關系將不再存在,因而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計劃,即通過社會的統一計劃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正是按照這一理論來實踐的,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一段時間里,計劃也曾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場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計劃資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計劃手段難以反映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信息傳遞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場主體缺乏動力與活力。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基於此現代各國紛紛採用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機制。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所有產品、資源都變成了可以交換的商品,市場范圍不斷擴大,進入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從而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大,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按照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⑻ 如何實現不同區域內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x0d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x0d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x0d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x0d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x0d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x0d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x0d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x0d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x0d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x0d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資源環境破壞的能力.要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與此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村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執法保護力度.
⑼ 財政如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財政職能: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控、監督管理。
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對資源配置結構的不斷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具體地說,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促使最佳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結合和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以科學合理地運用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從機制角度: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 從市場主體:企業配置、個人配置、信用配置、財政配置。
現階段,我國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是主導配置手段,市場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計劃機制起調節性作用。
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補充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安排調整部分社會資源,彌補市場配置缺陷,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財政不僅直接影響部分資源配置,而且通過部分的資源分配影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1.各國政府通常採用一些指標(如失業率、經濟增長率)或若干指標組成的「景氣指數」來表示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國當前主要採用GDP增長率指標(該指標的缺陷是GDP增長有可能不會帶來居民福利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2.實現本職能的主要手段:
① 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
② 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
③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⑤ 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
⑥ 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⑽ 如何才能落實精準扶貧的各項指標
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方案,緊扣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凝心聚力、聚焦發力、准確用力,最大限度挖掘、整合、運用好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的攻堅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要抓好結合點,融入工作全局。二要抓好牽引點,激發改革活力。三要抓好支撐點,突破關鍵領域。四要抓好立足點,優化資源配置。五要抓好共振點,形成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