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制度面臨哪些問題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設的載體,又是城市建設的重要資源,城市建設就是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基礎上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環境。利用好城市土地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良好的生活環境,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證。如果一個城市在建設時沒有最好地利用好城市土地資源,沒有保護好城市土地資源,從小處說就不能形成自己特色的城市面貌,而只是大眾城市的克隆,從大處說就是浪費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破壞了自己的土地結構面貌,而形成的城市環境也不可能是生態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而且後期的城市維護管理費用會大大提高。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的城市,是城市建設管理的重點。要使城市建設合理、快速高效地進行,需要解決好以下的幾個問題和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
一、城市建設與土地管理的不協調加快城鎮建設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之一,而強化土地管理又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我國現在雖然已形成了比較配套的城鎮建設和土地管理法規體系。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城鎮建設與土地管理之間存在著一些不相協調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發展規劃不夠協調。這就是現有建設需求同土地供給的矛盾,也是兩個規劃在編制過程中部門缺乏溝通銜接的問題。城鎮建設以總體規劃為依據,由城鎮建設管理部門負責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的,雙方在制定規劃時如沒能充分交流,兩個規劃必有不相協調的部分,這就會為今後在建設管理上造成不利影響。如土地利用規劃中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有些在城鎮發展用地控制區內,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設用地范圍。這樣,使科學合理的建設行為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事關經濟發展大局的重點項目,往往因征地影響速度和效益。
二是土地管理與建設規劃管理步調不夠一致。法律法規對土地管理和建設規劃管理程序都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部門之間相互配合不力,導致兩個方面的管理時常脫節,給城市建設和土地管理造成影響,不能保證城市建設有序進行,或者造成辦事效率低下影響建設速度。如按規定建設單位和個人的建設行為必須先取得建設規劃部門核發的建設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土管部門申領土地使用許可證,然而現實中存在土地使用許可證發放在先的問題,尤其是在小城鎮建設中顯更為突出,容易引起兩部門之間的摩擦,造成建設規劃管理失控。 這主要還是一個管理體制和領導體制問題。這要求城市建設管理部門與城市土地管理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共同管理好城市土地,建設好城鎮環境。目前全國各地不少地方已將土管與城建規劃或房產部門合為一體,市縣長分工也將土管與城建規劃或房產部門由一人負責,或成立專門的城市土地建設管理委員會來進行土地管理與城鎮建設工作的協調。
二、城鎮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不合理。城市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經營城市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合理有序的城市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是一個城市正常發展的基礎,是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需的條件。但現在一些城市建設和城市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是城市土地資源的收益未真正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良性開發利用。土地不是再生資源,城市土地的用途轉換之後如果不能形成新的經濟功能,就是一種浪費有限資源的行為。國家政策規定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在於培植城市新的經濟載體,事實上由於多種原因目前城市土地的收益沒有真正用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土地收益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價值,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促進城市建設。如利用城市土地收益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投入,提高城市景觀形象;加大城市交通建設,改善城區交通狀況;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等。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城市土地的市價,獲得更大的土地收益,促進經濟發展。
二是城市土地市場化運作尚待規范。有的地方為了多渠道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熱衷於拍賣黃金地段的土地,這種市場化運作方式本來無可非議,但操作中往往偏離方向,未能充分考慮城市功能分區的需要,未能嚴格按城市規劃進行控制,結果把該作綠地的地塊作為建房,該作住宅區的建成工業區或者商業區,又由於客觀存在行政干預,以致法定的建設規劃人為地成了一紙空文。 這需要城市建設與土地管理部門在開發利用城市土地時要充分考慮城市近期目標與遠期發展的關系,協調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土地。政府部門要從長遠利益著想,捨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總體規劃,並可適當增加城市綠地建設等公共設施建設,以改善城市的景觀、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從而最終使城市土地升值,達到開發與利用的目的。
三、城市規劃管理需要進一步強化,科學化。城鎮總體規劃是城鎮建設管理的依據,城鎮總體規劃一經政府部門批准,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規,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容更改和違背的。城鎮總體規劃的嚴肅性是不容至疑的,這就要求城鎮總體規劃的制定必須嚴密、科學,管理必須嚴格。但現在一些城鎮總體規劃的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千城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沒有自己的特色,且不符合城市資源的永續利用原則。 城市規劃不合理、不科學,直接造成城市土地資源的浪費和城市建設管理費用的增加。城市土地資源浪費,從根本上講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城市土地沒有進行必要的開發,使城市土地沒有得到它應有的收益。政府沒有從城市土地中得到最合理的收益用於城市的發展建設,這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二是在開發建設中未對城市景觀資源加以嚴格的保護利用。在制定和修改城市規劃時應加強對城市綠線的重視,先把有利於營造城市景觀的山體、水體等景觀資源劃上綠色保護線,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重點保護、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以塑造別具一格的城市景觀。而現在很多城市建設中對當地的植被、地貌、水體等城市景觀資源的保護利用力度很小,而是在先破壞、後建設,這樣不僅增加了城市景觀建設費用,又不利於形成當地的特色,使「千城一面」的現象普遍存在。城市建設管理費用的增加是因規劃的不合理、不科學,造成城市建設中重復建設多,城市功能不完備、不協調引起的。 在城市規劃制定時,可以引進一些外地的先進理念,可以聽取一些城市規劃設計大師的意見、建議,但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不應直接交由那些大師們,而應是由當地的專業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後,在綜合當地文化、地域、氣候、發展方向等實際情況後,再採用那些先進的設計理念、方法,特定出符合當地實際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劃來。在規劃制定中更多的是要多徵求當地市民的意見,特別是園林、文化體育、氣象、林業、環保等部門專業人士的意見、建議,使城市規劃盡量全面、合理、科學。
四、進一步強化綠化規劃建設管理,促進城市土地升值。城市綠化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也是一個城市形成新型景觀的重要保證,是提高城市土地市價的重要手段。城市綠化的好壞是影響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它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 但現在有很多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在城區總體規劃中只對城市綠化進行了控制性規劃,但是沒有切實可行的專業規劃用來指導城區綠化建設。在現階段,綠化規劃是在城市建設完成後的見縫插綠的綠化規劃,更不用說城市綠化規劃的實施、監督管理了,至使城市綠地建設隨意性強,城市綠地分布不均,中心區綠地面積太少;物種單一,景觀效果差。因此,在制定和修改城市總體規劃的開始,就要讓風景園林師參與,避免風景園林師在做好的城市規劃總圖上見縫插針地畫出自欺欺人的園林綠地系統圖來。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要和其他項目規劃,在總圖規劃時同步進行。如果是一個「園林城市」的規劃,那麼,在城市總體規劃制定時,風景園林師應是扮演主角的。 在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首先要對城市規劃區內的水體、植被、山體等景觀資源進行一次詳細地調查,根據它們對城市景觀的影響程度進行分級保護,其他城市建設項目應在保護范圍外進行,以免破壞那些不可再生的景觀資源,對其開發利用也應得到嚴格的控制,並適時地開發成城市休閑綠地,以提高周邊城市土地的市價。其次是對規劃的綠地可以先於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或先用作苗木生產用地,在以後再改造成城市公共綠地,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城市綠地建設的費用,還可有力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市價,在土地轉讓中為城市建設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三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植被資源,進行有限的改造,就可形成城市公共綠地。利用現有的植被資源有利於保護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物種單一不僅不利於營造景觀,不利於發揮生態效益,而且增加了病蟲防治的難度,增加了後期的管理成本。
❷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及環境問題分析與評價
一、土地資源的壓力與問題分析
1.城市化對土地資源的壓力
(1)土地資源嚴重短缺
山東省國土面積15.7×104km2,2000年末人口8997萬,人均面積0.17hm2,是全國人均量的23%、世界人均量的7.7%;人均耕地約0.07hm2,山東省作為全國的產糧大省,不但要保障本省的糧食安全,而且還是全國的重要商品糧食生產基地。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建設用地的增加,可資利用的土地資源將越來越少(徐銀良等,2004)。
(2)城市建設用地增長迅速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1990~1995年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約1.1個百分點,1996~200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約1.7個百分點。1996~2000年,僅山東省17個地級城市年均新增建設用地1.67hm2,年均增長率3.5%。近年來小城鎮建設速度加快,新增建設用地數量和速度遠大於17個中心城市。如果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建設用地的增加速度會逐年提高。
根據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2010年,GDP總量要達到15000億元左右,較2002年增加8000億元;人均GDP達到4500美元,增長近一倍;城鎮化達到60%。依據近年來全省GDP10%以上的年增長幅度、建設用地增加與固定資產投資幅度初步預測,半島地區的建設用地每年需增加25萬~30萬畝。
2.土地利用受後備資源有限的制約
土地資源有限,而人口卻在不斷增加,使得人均地資源佔有量不斷減少;而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導致人均用地需求增加,導致土地供需緊張。1949~2000年的50年中,山東省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人均土地和人均佔有量也僅剩原來的1/2。盡管人口增加可以為土地開發提供更多的勞動力,但如果超過資源承載能力,將危及全省社經濟的持續發展。
2001年山東省土地後備資源總量大約有200×104hm2(未利用土地158×104hm2,灘塗和葦地35.7×104hm2,廢棄工礦用地7×104hm2),一般分布在黃河三角洲位置偏遠、人口稀疏的地區和地形起伏大的魯中南山地丘陵,土地質量差,對其進行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難以得到保證。
3.建設用地總量不足與浪費現象並存
在調研中,地方土地管理和建設部門普遍反映建設用地指標短缺,但同時也存在嚴重的建設用地浪費現象。山東省建設用地效率低,許多城市人均建設用地超標,特別是小城鎮。城鎮建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強,城鎮規劃不能得到完全執行,大量城鎮「攤大餅」式地自由擴展。城鎮用地功能分異不明顯,一些大中城市中心商務區(CBD)、工業區、居住區混雜;中心區建築高度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在大城市輔區及交通沿線地段,耕地被非法用作非農用途現象極為普遍。一些中小城市盲目追求高標准,不顧實際,修大馬路,建大廣場,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小城鎮規模普遍偏小,用地效率低,集聚作用難以發揮。
4.用地結構不合理
建設用地結構也不合理,在城市用地方面表現尤為明顯。工業用地比例過高,全省超過21.6%,特別是大城市工業用地更高(濟南23.3%,青島22.0%,淄博26.8%),而美國只有7.3%,我國香港只有5.95%;居住用地比重偏低,山東省3個大城市分別為濟南28.%、青島29.9%、淄博27.6%,大大低於國外居住用地的中位數45%和平均數43.4%;商業和服務業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綠地比重偏低,全省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只有16.3%,不足我國12個園林城市平均值(38%)的一半。建制鎮的用地結構與城市基本相似。
5.土地管理體制有待改善和完善
山東省的土地管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很明顯,政府對城市土地供應總量缺乏有效控制,特別是在土地的市場化和土地經營方面明顯滯後於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省份。土地的招標、拍賣、租賃、農用地產權轉讓等相關制度需要建立或完善;在土地轉讓中,劃撥的土地仍然占據較大比重(2000年全省接近40%),土地管理需要眾多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國土資源廳作為全省土地主管部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執法單位,工作往往受到其他行政部門的干預,合理的規劃和措施難以得到全面執行;國土資源管理中的關系需要理順,作為執法部門,國土資源廳和各地方局的權威性應該加強。
二、土壤類型與特點
由於山東半島地域較大,地質條件較復雜,形成的土壤類型較多,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鹽鹼土5大類。自東而西隨著氣候、生物、地勢、岩石、地質構造等因素的變化,依次分布的主要土壤類型有棕壤、棕壤與褐土、潮土與鹽鹼土(張俊民等,1986)。可以將半島地區分為4個土壤類型區,其邊界與Ⅲ級地質構造單元邊界基本一致。
三、土地開發利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析
1.水土流失
山東半島地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其中山地丘陵區被列為全國水土流失潛在危險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90年統計數據表明,青島市總面積為10970.56km2,以水蝕為主的水土流失面積達9832.3km2,占總面積的89.6%,全市土壤侵蝕模數為2133t/km2,年平均侵蝕1.58mm,其中山地丘陵區土壤侵蝕模數為2727t/km2,年平均侵蝕深度2.02mm,市區中部平原窪地及濱海灘地一帶水土流失程度較輕,年平均蝕深0.44mm。煙台市與威海市總面積19475.27km2,水土流失面積13284.36km2,占總面積的68.2%,以水力侵蝕為主,重力侵蝕為次。平原區的墾利縣有風沙面積20.5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1%;廣饒縣有風沙面積87.041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74.536萬畝的50%。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土層變薄,肥力降低,土質變粗,鹽鹼化增大,淤積港口、海灣、水庫,抬高河床,影響防洪除澇,導致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
2.土壤鹽漬化
工作區鹽鹼地主要分布於黃河三角洲、萊州灣濱海平原區,地貌類型為沖積海積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平原,地面標高一般小於10m;另外,在膠東半島主要河流入海口附近濱海平原地帶也有鹽鹼土分布。
土壤鹽漬化的防治,多為大力平整土地,開挖乾渠河道,發展機井,修條、台豐產溝,疏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其長期處於臨界水位之下。
3.礦山生產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1)露天開采對表土資源的破壞
據調查統計,山東半島城市群各類礦山露天采場破壞土地面積總計85.56km2,其中有耕地16.29km2,園地0.19km2,林地0.82km2,草地0.27km2,其他類型土地67.98km2。
此外,露天開采尤其是石材開發,易造成邊坡失穩,產生地裂縫、崩塌、滑坡等重力地質災害,對采礦安全構成危害。據調查,由於此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歷史記載在工作區時有發生。
(2)尾礦、固體廢料佔用土地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屬於人口密集區,礦產資源集中地帶多為低山丘陵區,可利用土地資源貧乏,土地利用率較高,造成礦山開發過程中的佔地危害比較突出。工作區截至2001年底礦山尾礦佔地21.9126km2,其中耕地1.3563km2(佔6.19%),園地0.0307km2(佔0.14%),林地1.8072km2(佔8.25%),草地0.3298km2(佔1.5%),荒地13.4668km2(佔61.46%),坡地3.4303km2(佔15.66%),其他1.4905km2(佔6.8%);區內礦山固體廢料佔地13.7865km2,其中耕地1.5702km2(佔11.39%),園地0.001km2(佔0.01%),林地0.8716km2(佔6.32%),草地0.0094km2(佔0.07%),荒地7.2601km2(佔52.66%),坡地3.2045km2(佔23.24%),其他0.8697km2(佔6.31%)。
4.土壤污染問題
(1)污水排放與污灌
山東半島是水資源緊缺的地區,由於污染,大部分河流水質嚴重污染,主要水質指標大大高於灌溉標准;部分河流尤其是萊州灣南岸和膠東半島地區的河流大部分時間中下遊河道乾枯,枯水期已經成為排污溝。
利用污水灌溉在沿河地帶是相當普遍的。實行污灌可以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資源,對水資源緊缺的環渤海地區有一定的現實作用,但灌溉污水成分復雜,有的含有土壤難以降解的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三致」物質。
(2)農葯和誤施濫用化肥農葯
長期不合理使用農葯和誤施濫用化肥葯,是耕地土壤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化肥在土壤中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由於使用氮素化肥造成硝態氮積累。
❸ 簡述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地球生態環境中,土地因素的惡化最為嚴重,過度砍伐森林和對土地的超負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減退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生態環境正面臨著惡化范圍不斷擴大、程度加劇、危害加劇的局面,具體表現在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草地和森林不斷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目前,我國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達到17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多億元;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鹽鹼化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遠遠超過治理的速度,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鹼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減退。
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浪費土地的現象嚴重。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導致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城鄉建設和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05年當年新增建設用地424萬畝,比上年增加6%;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現在行業內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耕地減少的原因在農業內部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所致。另一類則是非農業建設佔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別是很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農民失地嚴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設開發區,農村宅基地嚴重超標等。200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18.31億畝,比上年度凈減少54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降為4畝;2005年減少的耕地面積中,建設佔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退耕585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4項共減少耕地1004萬畝,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支出大於收入,耕地凈減少544萬畝。
環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和破壞。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生活、農業和交通。在工業方面,特別是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由於其分布廣、資金技術缺乏,大量污染物質隨「三廢」排入河流、農田。目前,我國每年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均在200億噸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超過65億噸,佔地5萬多平方千米,還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佔用了大量土地,也對水體和土壤等產生了污染,甚至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污染事件;工業所排放的廢氣、煙塵等所引發的酸雨,也直接或間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另外,我國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統,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區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農田,不少污灌區已發現重金屬在表面土積累。農業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土壤,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並最終隨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礦產的開采,尾礦的不合理堆積,也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大量的土地。
上述問題的產生與人們在開發利用中過度重視土地的經濟價值或市場價值而忽視土地作為生態服務系統的價值是分不開的。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還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
❹ 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些問題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問題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生態問題的考察,分析了土地生態問題產生的成因及其後果,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長久被忽視的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最後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對策。
關鍵詞土地開發利用;生態問題;土地資源生態價值
一、我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的生態問題及其成因
土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是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污染和破壞,土地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問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末我國人口總數達107億,平均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36人,超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然而,根據《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我國的耕地數量只有18.31億畝,人均只有40畝,大約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足,特別是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已利用的達到100億畝左右,占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積雪、石山、裸地等。宜開發為耕地後備土地資源的潛力不大,在大約5億畝的宜農後備土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僅約為2億畝。現在可利用土地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嚴重污染,我國的土地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已存在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地球生態環境中,土地因素的惡化最為嚴重,過度砍伐森林和對土地的超負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減退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生態環境正面臨著惡化范圍不斷擴大、程度加劇、危害加劇的局面,具體表現在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草地和森林不斷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目前,我國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達到17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多億元;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鹽鹼化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遠遠超過治理的速度,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鹼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減退。
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浪費土地的現象嚴重。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導致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城鄉建設和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05年當年新增建設用地424萬畝,比上年增加6%;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現在行業內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耕地減少的原因在農業內部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所致。另一類則是非農業建設佔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別是很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農民失地嚴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設開發區,農村宅基地嚴重超標等。200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18.31億畝,比上年度凈減少54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降為4畝;2005年減少的耕地面積中,建設佔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退耕585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4項共減少耕地1004萬畝,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支出大於收入,耕地凈減少544萬畝。
環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和破壞。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生活、農業和交通。在工業方面,特別是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由於其分布廣、資金技術缺乏,大量污染物質隨「三廢」排入河流、農田。目前,我國每年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均在200億噸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超過65億噸,佔地5萬多平方千米,還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佔用了大量土地,也對水體和土壤等產生了污染,甚至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污染事件;工業所排放的廢氣、煙塵等所引發的酸雨,也直接或間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另外,我國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統,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區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農田,不少污灌區已發現重金屬在表面土積累。農業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土壤,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並最終隨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礦產的開采,尾礦的不合理堆積,也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大量的土地。
上述問題的產生與人們在開發利用中過度重視土地的經濟價值或市場價值而忽視土地作為生態服務系統的價值是分不開的。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還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
土地開發利用中忽視土地生態價值的成因
土地利用與生態系統服務實質上是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土地是各種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生態系統類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現為土地利用類型。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引起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種類、面積和空間位置的變化,即導致了各種生態系統類型、面積以及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由於土地開發利用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土地利用類型減少了土地的生態價值,很多土地類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出現了生態問題。在我國,影響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因素主要有:
經濟原因
土地利用變化是人類活動作用於環境與資源的一種最為顯著的表現形式,人類面臨的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都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比如我國的華北北部、東北北部和西北地區,由於濫墾草原、過度放牧,導致不少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導致土地生產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生物生產力,因此,不同區域層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的變化則是受社會經濟結構變化驅動的。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經濟密度、人均糧食等,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響應指標是建設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設用地和耕地是互為消長的關系,建設用地增長過快,比如導致耕地數量減少。受社會經濟結構驅動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必然反映在生態環境狀況上,所以導致土地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原因。而多年以來,我國單純消耗資源和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土地生態惡化最為嚴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發的沙塵災害已經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
法律原因
任何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與其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土地資源也不例外。因此,在開發利用土地過程中,依靠法律來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調整和規范各方在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中的社會關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國家和集體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結構,在現實生產生活中,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狀況,必然導致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給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必須藉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強制,規范利益各方在土地開發利用保護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把土地開發利用及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樹立全社會關心愛護土地資源,自己維護生態環境的風尚。
觀念原因
生態危機不僅僅是技術性的生態危機,它更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文化危機,科學本身不能徹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價值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特定時期人們持有的價值觀和目標,它歸根結底與人的行為和意圖有關,由人類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決定。生態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人類價值觀的轉變,從相對人類中心主義轉向長遠的、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從人與自然的對抗的主客體二分的關系轉向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的一體關系沾邊,從佔有和政府自然向尊重和愛護自然轉變。從功利主義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生活方式從消耗更多的物質產品為美的過度消費向消耗更少的物質產品為美的適度消費轉變。只有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發揮自然的生態價值。
二、重視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及對策
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
土地是一切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人類的任何經濟社會活動都離不開土地;另一方面,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也會影響生態系統,從而會影響其生態服務價值,這也是導致土地生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生態價值問題的提出和進一步研究是伴隨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而凸現的,具有時代必然性。所謂的生態價值是指環境價值中無形的比較虛的功能性的服務價值。土地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都具有特定的生態服務功能,比如森林具有生產有機物的價值、涵養水源的價值、保土的價值、納碳吐氧的價值、遊憩的價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凈化環境污染的價值。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種原料或產品、食品、水、氧氣、木材、纖維等,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污染、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輕災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進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生活質量有貢獻的所有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ervices。
雖然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但是由於現實中缺乏實現這一價值的制度保障,結果導致天然的生態價值淪為公有資產,任何個人和企業都可以無償佔用這一資產,這是生態產權不清晰造成的悲劇。任何一種有形或無形資產,如果沒有明確的產權就會導致「公地的悲劇」,從而使這種資產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甚至由於過度使用而遭到破壞。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寓言,叫做「公地的悲劇」,意思是:「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聰明的牧人,他們各自勤奮工作,增加著自己的牛羊。畜群不斷擴大,終於達到了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極限,每再增加一頭牛羊,都會給草原帶來損害。但每個牧人的聰明都足以使他明白,如果他們增加一頭牛羊,由此帶來的收益全部歸他自己,而由此造成的損失則由全體牧人分擔,於是,牧人們不懈努力,繼續繁殖自己的畜群。最終,這片草原毀滅了。」
可見,如果一種資產淪為公共產品,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那麼就會造成毫無限制的使用,從而導致公共產品消失個體利益受損。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現在還未納入經濟價值的范疇,但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無償的使用它,如果沒有一種實現這種無形生態資產的機制,那麼很有可能會造成「公地的悲劇」,最終,受損害的是人類自己。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福利,並且大多是無償的,而現階段土地利用則大多以單純經濟利益為目的,在這種目標下的土地利用對土地利用類型的影響導致了各種自然生態系統的面積大量減少,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也大幅度減少。因此,通過技術手段對各類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進行數值化核算,可得出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定量化結果,使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直觀的評價,並以此為據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研究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對策
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我們在確認自然資源經濟價值的基礎上確認其生態價值,土地生態價值觀的確立,有利於人類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規范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而要把這種生態價值變成人們考量經濟活動的指標,就必須建立實現這一價值的制度,使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真正成為一種資產,實現資產化管理,使之脫離公共產品的范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實現這一目標的對策。
首先應當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態產權制度
土地作為生態系統的作用是可以量化的,這些量化的價值是一種服務資產,它不是以有形物的形式出現的,而是體現在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上,因此這種資產應該進入經濟活動的內部,以實現它的資產價值。也只有實現了生態價值的資產化,才能在實踐中建立生態產權制度,規范生產者開發利用土地的行為。在生態產權不清的情況下,生態資源的社會再生產與一般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割裂的,生態價值沒有通過一般的商品價值的實現而得到足量的實現,結果導致少部分人對生態資源開發的獲益是建立在多數人環境損失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損失就是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國家對生態資產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就必須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態產權界定、配套、流轉、保護的現代產權制度。政府採用生態定價、生態稅收等手段,加強市場對生態資源的調控,使得外部成本內部化,約束和規范生產者把資源利用、廢棄物排放納入生產成本統籌核算,同時鼓勵消費者適度消費,也可激勵更多的企業從事廢物再生利用,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目的。
建立土地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資產化,使得土地這一環境資源真正成為一種生態資產,實現生態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使生態保護投資者得到相應的回。生態補償制就是實現生態資源生態價值有償制度的財政手段之一,是生態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態資源的過程中,對生態資源所有人或為生態保護付出代價者支付的相應費用。在實踐中,關於生態價值的補償已經形成了三個有代表性的理論,限於篇幅,本文只論述其中的生態資本理論,這一理論有利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應被視為一種資源、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而這種生態服務或者說價值的載體便可看作是「生態資本」。生態資本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能直接進入當前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的自然資源,即自然資源總量;環境消納並轉化廢物的能力,即環境的自凈能力;自然資源的質量變化和再生量變化,即生態潛力;生態環境質量,這里是指生態系統的水環境質量和大氣等各種生態因子為人類生命和社會生產消費所必需的環境資源。而整個生態系統就是通過環境要素對人類社會生存及發展的效用總和體現它的整體價值。如果隨著生態資本的增值,而生態投資者不能得到相應的回,那麼就沒有人願意從事這種公益事業的投資,因此,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使生態保護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就顯得很有必要。體現在土地上,就是土地使用者在開發利用土地之前就必須對使用該土地生態資產的行為付費,政府可以採用稅收等手段讓生態資產的受益者認識到生態價值的重要性;而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對那些採取生態保護措施的開發者進行補償,反之,則進行懲罰。通過建立土地生態補償機制,可以約束破壞土地生態的行為,達到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資產化管理
進行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有效管理,科學合理的規范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是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應該把自然資源生態價值同自然資源實物價值一樣納入國有資產管理的范疇,實現綜合化管理。自然資源生態價值資產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據自然資源生態價值功能實際,從生命支持系統功能作用發揮的過程出發,按照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進行投入產出管理,以確保資源所有者權益不受損害、自然資源生態價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產權的可交易性。把一種環境資源在法律上作為資產確立下來,使資產的各種權利主體明確化,這樣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劇」,自然資源生態價值人人可以參與享受,但都可以不負責任,公共的自然資源生態價值權利就難以得到保護。因此,明確「誰受益誰維護、誰損害誰賠償」這樣一種社會責任是十分重要的。土地是環境資源的一種,但其作為環境資源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法律的確認,才導致過度開發或浪費、破壞的現象。實現土地資源的生態價值,關鍵就在於對這種環境資源實現資產化管理,做到「誰所有誰受益、誰受益誰保護」。
隨著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土地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土地開發利用中提倡樹立生態價值觀理念是當務之急。土地是一切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其利用類型與生態環境的狀況有很大關系,只有重視土地資源內在的生態服務價值才能更好的發揮土地的經濟價值,因此,通過法律、經濟和政策手段確立一套實現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制度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❺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1.人均佔有量少,總面積大
2.土地質量不高
3.資源破壞嚴重,利用率低
4.分布不均勻
祝你學習進步
❻ 淺議我們土地資源的利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土地資源利用綜合評價
|
(一)土地利用的特點
1、轄區面積遼闊,難以利用面積大。
全州行政區域面積為47.1萬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佔77.92%。
2、地域差異明顯
巴州北部為天山山脈,中部為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南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地形復雜,高程落差大,氣候溫差明顯。
3、農業生產具有獨特性。
由於地理區位和氣候因素,形成了巴州獨特的農業生產,盛產庫爾勒香梨、棉花等經濟作物,特別是庫爾勒香梨馳名中外,且受地域限制。
4、後備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全州宜農荒地680666.7公頃,其中優質荒地為295333.3公頃;宜林荒地752666.7公頃,開發潛力大。
5、礦產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獨特
全州礦產資源有石油、煤、金、鐵礦等,儲量大,品位高,特別是石油儲量佔全國首位;旅遊資源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稱為「四大一古城」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博斯騰湖、阿爾金山、巴音布魯克草原、樓蘭古城。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
由於塔里木河流域上游無節制用水,造成下游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耕地大面積撩荒,牧草地荒漠化,林相進一步衰敗,「綠色走廊」有消亡危險,嚴重影響農牧業、交通各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及生存。
2、水土資源不平衡
全州水資源分布在時空上不平衡,部分地區表現出春旱、夏洪、秋缺現象,水利用率不是很高,由於水資源制
約,加上土地開發失控,某些地區出現上游開荒,下游撩荒或耕地用水保證率低問題,造成水土不平衡日趨加重。
3、土地利用率較低
全州轄區總面積47.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僅為22.08%,土地墾殖率為0.45%。
4、用地管理水平較低,中低產田面積大。
近年來,由於灌溉技術落後,管理水平低,耕地次生鹽鹼化進一步加重,中低產田面積達到80%以上.
5、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全州新開發土地中普遍存在著低水平開發,投入少,重效益,不按規劃建設,造成條田不規整。田塊平整度差,防護林體系灌排渠系不配套,基礎設施水平低。
❼ 中國的土地資源存在著哪些問題
(1)土地資源退化 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鹼化不斷發展,還有分布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鎮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體廢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現在水土流失愈益嚴重。據粗略估計,建國之初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16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擴展到180萬平方公里,幾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積500~600萬畝。全國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過6億畝,相當於耕地總面積的1/3。據估計,全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約佔世界總流失量600億噸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約20億噸,亦佔世界陸地每年入海泥沙總量240億噸的1/12。比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均隨之流失。情況最嚴重的是黃土高原和長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區、華南紅壤丘陵區和東北黑土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公里,占高原總面積的70%,每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6.3億噸,其中在侵蝕最嚴重的溝壑區的侵蝕模數可達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近十多年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有所緩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在50年代為36萬平方公里,到80年代擴展達7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總面積的41%,創年侵蝕量達30億噸的驚人記錄。所以益趨嚴重的原因,一是開墾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過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設缺乏水保措施。現已引起注意,加強了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的營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中國是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約33.4萬平方公里,其中在人類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約佔12萬平方公里,近50年來形成的現代沙漠化土地有5萬平方公里,還有潛在沙化危險的土地約16萬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國土地面積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繼續發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擴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華北和東北11個省區有5900萬畝耕地和7395萬畝草場經常處在沙漠化威脅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地表組成物質鬆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為的強度活動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等),則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來著力營造「三北」防護林,開始調整半農半牧地帶的產業結構和改進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惡性蔓延。 鹽鹼化也是影響土質的重要問題。全國鹽漬化土地約有14.87億畝(包括現代鹽漬土壤5.54億畝和潛在鹽漬化土壤2.6億畝)。全國耕地中受鹽漬化制約的有1億多畝,佔5%強。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大量施用農葯等原因,土地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全國受大工礦業「三廢」物質污染的耕地達6000萬畝,受鄉鎮企業污染的耕地有2800萬畝,受農葯嚴重污染的農田有2.4億畝,三者合計達3.28億畝。若不及早採取措施,土地污染問題將造成嚴重後果。 (2)耕地嚴重流失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自古以來有「惜土如金」的傳統,這是因為「有土斯有糧」,要滿足人民吃糧,必須愛惜耕地。但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開發建設需要和受市場經濟驅動影響,各行各業都伸手要地,在這股洪流沖擊下,全國各地區的大量耕地紛紛被轉作他用。耕地銳減直接削弱了糧食生產能力。據調查,1980~1985年間平均每年減少738萬畝;1986~1990年間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萬畝;1990年以後由於土地審批權層層下放,多頭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間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萬畝,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各省市。總計,自1980~1995年間共流失耕地約8100萬畝,如按75%的耕地用於種糧,畝產以400公斤計,則相當於每年削減糧食生產能力250億公斤之多。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國人口佔世界22%,而耕地佔世界7%,是人口大國而相對來說耕地偏少。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非農業用地增加,耕地逐年減少,與此同時人口則逐年增加,於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間的矛盾加劇。
❽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我國土地開發利用中的生態問題及其成因
土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是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污染和破壞,土地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問題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末我國人口總數達13.07億,平均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36人,超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然而,根據《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我國的耕地數量只有18.31億畝,人均只有1.40畝,大約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足,特別是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已利用的達到100億畝左右,占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積雪、石山、裸地等。宜開發為耕地後備土地資源的潛力不大,在大約5億畝的宜農後備土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僅約為1.2億畝。現在可利用土地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嚴重污染,我國的土地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已存在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
1.目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地球生態環境中,土地因素的惡化最為嚴重,過度砍伐森林和對土地的超負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減退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生態環境正面臨著惡化范圍不斷擴大、程度加劇、危害加劇的局面,具體表現在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草地和森林不斷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目前,我國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達到17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多億元;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鹽鹼化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遠遠超過治理的速度,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 [1];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鹼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減退。
(2)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浪費土地的現象嚴重。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導致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城鄉建設和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05年當年新增建設用地427.4萬畝,比上年增加6% [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現在行業內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耕地數量急劇減少。耕地減少的原因在農業內部是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所致。另一類則是非農業建設佔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別是很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農民失地嚴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設開發區,農村宅基地嚴重超標等。200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18.31億畝,比上年度凈減少542.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降為1.4畝;2005年減少的耕地面積中,建設佔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退耕585.5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4項共減少耕地1002.4萬畝,同期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支出大於收入,耕地凈減少542.4萬畝。
(4)環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導致土壤污染和破壞。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生活、農業和交通。在工業方面,特別是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由於其分布廣、資金技術缺乏,大量污染物質隨「三廢」排入河流、農田。目前,我國每年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均在200億噸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超過65億噸,佔地5萬多平方千米,還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佔用了大量土地,也對水體和土壤等產生了污染,甚至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污染事件;工業所排放的廢氣、煙塵等所引發的酸雨,也直接或間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另外,我國長期以來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統,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區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農田,不少污灌區已發現重金屬在表面土積累。農業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土壤,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並最終隨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礦產的開采,尾礦的不合理堆積,也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大量的土地。
上述問題的產生與人們在開發利用中過度重視土地的經濟價值或市場價值而忽視土地作為生態服務系統的價值是分不開的。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還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
2.土地開發利用中忽視土地生態價值的成因
土地利用與生態系統服務實質上是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土地是各種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生態系統類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現為土地利用類型 [1]。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引起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種類、面積和空間位置的變化,即導致了各種生態系統類型、面積以及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由於土地開發利用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土地利用類型減少了土地的生態價值,很多土地類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出現了生態問題。在我國,影響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因素主要有:
(1)經濟原因
土地利用變化是人類活動作用於環境與資源的一種最為顯著的表現形式,人類面臨的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都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比如我國的華北北部、東北北部和西北地區,由於濫墾草原、過度放牧,導致不少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導致土地生產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生物生產力,因此,不同區域層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的變化則是受社會經濟結構變化驅動的。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經濟密度、人均糧食等,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響應指標是建設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設用地和耕地是互為消長的關系,建設用地增長過快,比如導致耕地數量減少 [2]。受社會經濟結構驅動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必然反映在生態環境狀況上,所以導致土地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原因。而多年以來,我國單純消耗資源和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土地生態惡化最為嚴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發的沙塵災害已經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
(2)法律原因
任何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與其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土地資源也不例外。因此,在開發利用土地過程中,依靠法律來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調整和規范各方在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中的社會關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國家和集體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結構,在現實生產生活中,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狀況,必然導致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給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必須藉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強制,規范利益各方在土地開發利用保護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把土地開發利用及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樹立全社會關心愛護土地資源,自己維護生態環境的風尚。
❾ 土地資源開發及利用存在的問題和保護措施
土地資源現狀存在的問題:耕地不斷減少、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營養失調、土地污染嚴重.保護措施: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嚴格使用審批手續;有效控制土地減少趨勢,抑制交通,城建用地過快增長,合理開發荒地、閑散廢棄地和復墾;完善法制建設,嚴格依法管理、調整現行土地稅費體系;採取有力措施防治鄉鎮、企業水污染、化肥污染、應用薄膜污染等.
❿ 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請說明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 耕地逐年減少,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城市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加之政府執法力度不夠,更有一些地方從局部眼前利益出發利用土地,致使濫占濫用耕地現象嚴重。
② 土壤侵蝕的危害
水蝕和風蝕是土壤資源遭到破壞的常見現象,人類的活動使得保水的森林大量減少,水蝕和風蝕現象更加嚴重,從而造成水土流失
③ 土壤退化,生產力下降
土壤退化是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然因素包括破壞性自然災害和異常的成土因素(如氣候、母質、地形等),它是引起土壤自然退化過程(侵蝕、沙化、鹽化、酸化等)的基礎原因。
人為因素是加劇土壤(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如人為因素引起的「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暖和由此產生的全球性變化,必將造成嚴重的土地退化。砍伐森林、過渡放牧、不合理農業耕作等都是人為因素。
土壤的退化,表現為有機質含量下降,營養元素短缺,土壤結構破壞,土層變薄,土壤板結,從而導致生產力下降
④ 土壤鹽鹼化
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⑤ 土地沙化
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加之全球氣候變暖,持續乾旱少雨,對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劇作用。然而,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容量的壓力,「五濫」等人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擴展的根本原因。濫牧,濫伐,濫挖,濫墾,水資源的無序利用
⑥ 土壤污染
土壤的污染,一般是通過大氣與水污染的轉化而產生,它們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疊和交叉進行,屬於點污染的一類。隨著農業現代化,特別是農業化學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學肥料及農葯散落到環境中,土壤遭受非點污染的機會越來越多,其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在水土流失和風蝕作用等的影響下,污染面積不斷地擴大。工業的發展也導致了大量的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對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