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對資源的稀缺性,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合理配置資源和充分利用資源
1、市場配置。即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鼓勵市場形成價格和自由交易,強調效率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發揮宏觀調配的作用對資源進行配置。所採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許可證,配額,指標,投標等。
(1)如何保障資源合理配置擴展閱讀
各級政府應在這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既糾正「越位」、解決「錯位」,也避免「缺位」,使資源配置更有效,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1、引導性作用。
政府可以通過發揮引導性作用來間接影響資源配置,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均衡和健康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政府的引導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中長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規劃、
市場准入標准等,引導一定資源向某些產業、區域流動;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為主要手段,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平抑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2、彌補性作用。
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應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使公共服務的提供與生產適當分離,在生產環節善於運用市場力量,引入競爭機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能夠提高效率,
但也容易造成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公平和穩定。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基礎上,通過再分配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必要保障。
3、規制性作用。
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規制性作用,就是通過制定規則對市場進行管理和制約,其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合法利益,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破除各種形式的壟斷,反對市場封鎖和不正當競爭,規范中介組織發展,保護勞動者權益,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完善企業破產制度等。
⑵ 如何在現有資源配置下做好應急保障
提高政府電子政務網的安全性的方法:
1.加強政府網站安全工作組織領導,提高責任意識
從哈爾濱市每年開展的政府網站績效考核工作可以看出,有相當數量部門領導沒有把政府網站建設和安全管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借鑒全國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一是建議市政府將政府網站納入地方政府和部門績效考核體系,作為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內容之一,作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依據。二是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行誰負責的原則,強化管理和明確責任,確保政府網站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人,一層抓一層,做到網站管理不缺位,信息安全有保障。
2.建立健全政府網站安全管理制度,認真貫徹執行。
一是建立政府網站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指導和制約網站安全建設和管理工作。網站出現相關問題時,工作人員要快速向網站相關負責人反映,以便及時得到處理;二是建立網站日常巡檢制度,指定人員每日檢查網站運行情況,及時發現並妥善解決存在的問題;三是建立具體負責人制度,對網站的網路管理、資料庫服務維護、信息處理等實行誰主管誰負責;四是建立節假日值班制度,做到信息及時更新,保證網站不間斷運行;建立日誌記錄備案制度,對網站日常工作要如實記錄,並作為技術管理檔案保存。
3.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統籌建立哈爾濱市應急處理體系
一是加強政府網站安全管理培訓。通過參加信息安全、信息技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培訓,進一步提高網站工作人員整體建設網站、管理網站的能力。二是強化技術支撐保障工作。成立哈爾濱市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為哈爾濱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網站提供技術保障和技術支撐服務。三是建立政府網站專項應急預案,以保證政府網站在事故發生時得到快速、及時處理。四是建立信息安全檢查監督機制。依據已確立的技術法規、標准與制度,定期開展信息安全檢查工作,對檢查中發現的違規行為,按規定處罰相關責任人,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問題和隱患,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限期整改。
4.統籌規劃政府網站群建設,實施集約化管理。
積極推進雲模式下政府網站群的集約化建設。一是按照哈爾濱市電子政務建設的總體要求,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網站運行載體,避免分散、重復建設,即:利用哈爾濱市信息中心平台的基礎環境作為哈爾濱市政府網站運行載體;由哈爾濱市信息中心平台的技術隊伍,承擔哈爾濱市政府網站的建設及日常運行的技術維護工作;對於缺乏建設、維護網站能力的單位或部門,不再建設獨立網站,由哈爾濱市信息中心平台代為承載其應向社會公眾提供的政府信息公開等政務公共服務功能。二是確立統一標准,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規劃「中國哈爾濱」門戶網站群及內容管理系統建設,進一步整合各部門政府網站,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建立統一的站群管理平台,將哈爾濱市各政府機構網站整合到站群平台上運行,形成以市政府門戶網站為核心,以政府機構網站為群體的,資源共享、協調聯動的網站群體系,全面提高政府網站公共服務水平。三是加強網站群建設管理,強化安全保障,建立應急響應機制,依託由哈爾濱市信息中心平台現有技術、人才優勢,為哈爾濱市政府網站建設單位提供安全技術支持、信息技術培訓、網路安全風險評估等服務。
5.加大安全技術體系建設
技術防護是確保網站信息安全的有力措施,在技術防護上,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強網路環境安全。首先要安裝網站防火牆(WAF)、網站防篡改系統、網路防火牆和入侵檢測系統等,在傳統的網路防火牆基礎上,網站防火牆(WAF)從網路的應用層面提高網站安全防護能力,利用入侵檢測系統識別黑客非法入侵、惡意攻擊以及異常數據流量, 通過對網站防火牆(WAF)和網路防火牆進一步優化配置來阻斷黑客非法入侵、惡意攻擊。網站防篡改系統是網站最後一道防護屏障,一旦防護失效時,網站首頁或內容被篡改,防篡改系統可立即恢復網站被篡改的內容,不至於造成政治事件和影響,同時給網站管理人員短暫喘息時間,及時修改和完善網站安全配置文件,確保網站安全穩定運行。
二是加強網站平台安全管理。在現有中心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網路結構、合理配置網路資源,配置下一代防火牆、病毒防護體系、網路安全檢測掃描設備和網路安全集中審計系統等設備,從邊界防護、訪問控制、入侵檢測、行為審計、防毒防護、安全保護等方面不斷完善哈爾濱市信息化中心平台的安全體系建設,確保在哈爾濱市信息中心平台基礎環境下,大數據平台、大工業體系信息化輔助決策平台和雲模式下政府網站群平台安全穩定建設運行。
三是加強網站代碼安全。一個安全的網站,不但要有良好的網路環境,更要有高質量的應用系統,現時期由於網站代碼不嚴密、安全性差引起的網路安全事件屢見不鮮,這就要求網站技術開發人員在開發應用系統過程中,要養成良好的代碼編寫習慣,盡量不要使用來歷不明的代碼和插件,編寫程序時要嚴格過濾敏感的字元,並且在系統開發完成後,要有相應的代碼檢測機制和手段,及時更新漏洞補丁,從源頭上遏制網站掛馬、SQL注入和跨站點腳本攻擊等行為。要部署網頁防篡改系統,網頁防篡改系統具備實時阻斷非法修改和對非法修改的文件進行恢復的能力,在其他防護措施失效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解決網頁被篡改的問題,實現針對網站信息的保護。
四是加強數據安全。要加強資料庫的安全,採用正版資料庫系統,通過網路安全域劃分,資料庫被隱藏在安全區域,同時通過安全加固服務對資料庫進行安全配置,並對資料庫的訪問許可權做最為嚴格的設定,最大限定保證資料庫安全;部署數據災備系統,對網站和關鍵應用系統數據進行定期備份,利用市政府大樓機房環境,將這些數據進行異地備份,確保關鍵數據安全,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黑客、木馬等攻擊和入侵手段也隨之變化多樣且層出不窮,給政府網站的安全管理帶來極大的威脅,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切實增強政府網站安全責任意識,加強對政府網站安全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強化監督管理,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安全防範措施,以安全為己任,為哈爾濱市政府網站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⑶ 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如何達到最優化
日事清主要從做計劃、做記錄和作總結來對企業進行管理,因此我們公司對這款軟體一直很信任!它對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有很多方法:
1.合理調整生產一線,特別是採掘一線的人員結構。要按照精幹、高效的原則,把不適應生產一線工作的年老體弱人員調整出來,把身強力壯的人員充實到生產一線崗位上去,使生
產一線的職工隊伍始終保持精兵強將的態勢,以保證生產一線人員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項生產任務。
2.要根據生產實際需要,參照生產一線的人員數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輔助人員,使之既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生產任務,又不浪費勞動力。
3.對地面和機關崗位的人員配置,要杜絕因人設崗現象的發生。對可兼職作業的崗位要予以合並,以確保人力資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開、公平、公正地讓每個職工憑自己的能力競爭上崗。對上崗人員要實行三級動態管理。即:將上崗人員劃分為優秀、合格、臨時三種上崗身份,並根據每個上崗人員的實際工作業績,定期實行三種身份相互轉換制度。讓每個上崗人員既有動力,又有壓力。
5.在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要打破工人、幹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時也應打破大中專畢業生必須分配到管理崗位上去工作的觀念,可以把他們分配到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人崗位上去工作。讓他們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他們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彌補實踐中的缺陷,以促進相關崗位的技術進步。
6.在配備各個崗位的生產(工作)人員時,應採取老、中、青三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讓每個崗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體能結構都符合優化配置原則,使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老職工與精力充沛、體格健壯的年輕職工之間形成一種互補效應,以確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業的各項既定目標。
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才能實現對資源合理配置
發揮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輔以政府的調節
⑸ 互聯網是如何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
①充分尊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引導互聯網與其他各種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
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培養更多人才資源和創新科技資源;
③加大財政對互聯網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有市場前景的科技等支持,發揮財政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
④順應經濟全球化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
⑹ 關於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幾點認識
一、資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方式影響生產力發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
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造成這一突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資源配置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二、在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處理好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
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尚不統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不同而對這一關系的理解上不盡一致,在行動上不盡統一,需要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在實踐中統一步調。
——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保障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務就是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保障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過渡開發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可能全面、協調的發展,也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總體上講是沒有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人類開發自然資源,促進了經濟增長,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同時,開發自然資源是一種反自然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頻發,自然災害驟增,生態環境惡化,物種逐年減少,人類共同的家園面臨資源和環境的挑戰。自然發展史,人類文明史是一部教科書。300多萬年的人類進化史,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00多年的工業化史,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的歷史結論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型」,「掠奪式」發展(人類掠奪自然,人類互相掠奪)已經到了極限。人類已經在處理各國間關系的同時,開始共同研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推進發展中如何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以求得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課題。我國在當前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面對開發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要著力研究制定資源配置中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最佳結合點,研究建立開發與補償的雙向機制,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戰略措施,進而實現「補償型」、「循環型」、「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要使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協調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水平上,物質生產都包括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但人們很容易忽略甚至不承認自然物質生產,常常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造成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的尖銳矛盾。然而,整個社會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物質生產為基礎的。我們不僅要承認社會物質生產,還要承認自然物質生產,不能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必須把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允許的范圍內。因此,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要有限度,要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同時,在每一次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社會必須投入保護資源的資金進行補償,以維持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之間的平衡,防止生態潛力的根本喪失。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資源是從根本上保障發展。只有克服「一時發展,長久停滯」、「局部發展,整體後退」短視行為,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論。在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過的相關理論,曾經對資源配置產生過積極的指導作用。由於歷史局限性,並沒有完全反映客觀規律,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反思、總結。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人定勝天論也在實踐中產生過巨大作用,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們不完全贊成地理環境決定論,也不完全贊同人定勝天論,我們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論。
實踐反復證明,如果違反自然規律,過度開發資源,必然遭到自然報復;而人類不去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生的自然平衡,是自然主義價值觀,同樣是不可取的,而且自然生態系統對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出發點和歸宿。遵循自然規律,有限度開發利用,建立補償機制,形成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改變大自然舊有的平衡,建設一種螺旋式發展的大自然的動態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
三、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人與自然、中央與地方、經濟與社會、區域之間、國內與國外、當前和長遠的關系
當前需要從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角度統籌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目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追求GDP),其結果是:一方面,資源環境代價太大,社會發展滯後;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教育、社保等公益事業發展緩慢,影響民生,影響文明建設,影響社會穩定。二是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目前,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我國國土遼闊,資源分布不均一,區域發展不均衡,需要實施差別化政策。三是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是當前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健全法規,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加強監管,保障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實施資源配置開源節流、集約節約戰略。現階段,土地資源開源主要是土地整理與復墾,節流主要是用途管理與提高利用率;礦產資源開源主要是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節流主要是限量開采,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實施區域非均衡發展的差別化政策。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分別確定不同的資源開發與補償保護的指標體系。
——實施經濟政策調節,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完善有關資源配置的體制、政策,協調中央、地方和企業的利益關系。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礦產資源配置方面,協調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關系,界定集中統一管理與分類分級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當地民眾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堅持城鄉土地一個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徵收和經營性用地征購,解決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合理分配。
——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化進程。明確政府角色定位,一方面強化其公共服務者和市場監督者的職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直至取消政府作為資源直接經營者、交易者的角色。改變目前政府既是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市場管理者,又是市場中利益相關人的狀況。
——對土地、礦產逐步實行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管理。當前,土地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集體土地產權問題,礦產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完善礦業權管理問題。
——建立環境產權制度,形成生態補償和環境付費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資源型企業合理負擔其資源開發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成本,形成資源「完全成本價格」。
——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資源,發現新用途,提高資源利用率,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任務。要加大約束和激勵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健全完善幹部考核體系和評價標准,形成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導向和幹部從政作為的價值取向。
五、把完善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體制、機製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服務,管理方式從以堵為主轉變為疏堵結合。把行使政府職責的「服務中管理,管理中服務」的運行機制體現在資源配置中的「保障中保護,保護中保障」。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區域差別化管理、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等綜合手段,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基本做到認識一致,行動一致,實施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8年6月13日)
⑺ 如何做到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有效性
這個時候絕對不能盲目,必須要做合理的資產配置才行!現在股市處於地位徘徊,可以適當做一小部分的定投,定投絕對需要時間與耐性!另外,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正處於一個低收益期,所以配置理財產品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3-6個月。因為現在降息降準的機會不多了,在未來的3-6個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應該會往上調。還有可以配置一些貨幣型基金或者購買銀行具有流動性較大的短期產品,以便股市觸底反彈時有資金抄底。小小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