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城市使用多少自然資源
擴展閱讀
閨蜜惠產品多少錢一盒 2024-11-15 06:46:32

城市使用多少自然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2-04 19:16:26

『壹』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加強環境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極大影響,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基礎還相當薄弱,盡快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其意義十分重大。

必須大力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各種宣傳輿論媒介應十分注意引導民眾自覺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步使保護資源與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把保護自然資源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

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有的最基本認識。在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資源,它是發展經濟的物質基礎。

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大力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強執法力度

為了避免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交叉、重復和矛盾,要盡快著手制定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構成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時,應徹底糾正目前較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對環境執法進行有效監督。

4、加快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研究,並將其計入生產成本

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計算和統計上,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以環境資本折舊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實現真正的價值和價格,即把在生產、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消耗的全部費用真實地反映出來。

5、環境管理中的評價、「三同時」、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現有環境評價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應加以完善,在環境評價工作中對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明確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分析方法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隊伍,對建設項目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影響作出評價和定價,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超過生態閾限的建設項目應堅決杜絕上馬。

6、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城市使用多少自然資源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貳』 我們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但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叄』 自然資源包括哪幾個方面

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質見過人類的發現,被輸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耗過程,變成有用途的,或能給人以舒適感,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東西。 自然資源的分類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的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藏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從自然資源數量變化的角度分類:
1.耗竭性自然資源。它以一定量蘊藏在一定的地點,並且隨著人們的使用漸減少,直至最後消耗殆盡。礦藏資源就是一種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資源。
2.穩定性自然資源。它具有固定性和數量穩定性的特徵。如土地資源。
3.流動性自然資源,也稱再生性資源。這種資源總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斷再生,同時又以 一定的速率不斷消失,如陽光、水(水域資源除外)、森林等。
流動性自然資源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是恆定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萊一時點的資源總員總是保持不變,如陽光資源和 水能資源等。二是變動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某一時點的資源總星會由於人們的開發使 用而發生變化,如森林資源和水體資源等。

『肆』 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伍』 城市發展需要那些自然資源

水電氣

『陸』 地球七大自然資源數據資料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新報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物質已經特別豐富了?我們現在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許多物品還可以用的時候就被我們當作垃圾丟棄了。前不久出爐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我們已經在大大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了。

《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報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沖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這份新報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地衰退,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浪費尤其嚴重。這一報告警告說,隨著這些區域的發展及消耗更多的資源,對於地球資源的壓力將會不斷增加。「我們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丁說,「除非各國政府重新恢復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間的平衡,否則我們將無法償還這些生態債務。」

新報告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數」和「生態足跡」。所謂「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新報告顯示,人類近年來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所謂「生態足跡」,是指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也就是人類開發自然的面積,這其中還包括自然為了處理人類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積。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

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這是將地球的113億公頃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區域除以全球61億人口計算得出的;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達0.4公頃。「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態區域的面積減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65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887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2240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的開采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存在著過度使用水源的情況,通常在旱季難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濕地和內陸水系逐漸乾涸。

在對所有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尤其嚴重的是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對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在1961年以來人類資源消耗增長最快的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對能源的過度使用正在使人類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政府、工業界和公眾應該及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節能建築和節能交通系統。

「可持續的生活和高質量的生活有時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的作者之一瓊納桑·拉赫說,「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重新恢復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才有利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滿垃圾和廢氣的地球上。」

解放日報報道: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
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
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
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
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
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
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
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
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
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
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
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
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
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
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
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
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
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
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
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
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
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
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
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
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
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柒』 我國自然資源較多的是哪幾個省份

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四川有橫斷山脈,廣西有十萬大山,貴州在雲貴高原。

『捌』 為什麼有的城市叫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的叫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因為其屬於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有機融合。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有機融合。

(8)城市使用多少自然資源擴展閱讀:

國家機構改革的相關要求規定:

1、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

2、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不折不扣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

3、黨中央統一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工作,發揮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用。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黨政軍群各方面機構改革配合,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總體效應。

『玖』 常用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你好於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其中常見的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今天中公教育就帶各位來看看行測考試中那些常見的自然資源的相關考試內容。
搜狐網

多雲 / 17°
廣告
那些常見的自然資源

海西中公教育
07-06 14:54
訂閱
准備參加今年省考的考生們也在進行緊張的備考,而在我們行測考試中,有可能會考察關於自然資源的相關知識,其中常見的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今天中公教育就帶各位來看看行測考試中那些常見的自然資源的相關考試內容。

編輯

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要想學習一個自然資源的知識,首先要了解這些自然的歸屬權到底屬於誰。

第一,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在我們國家只能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其中城市的土地專屬於國家所有,而城市郊區和農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以外,專屬於集體所有。這點值得考生備考時重點關注,因為往往考試中會將上述語句進行顛倒,進行判斷考察。 第二,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3條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由此可見,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而普通百姓只享有使用權。

第三,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問題較為復雜,不同情況下,資源的歸屬權並不相同。原則上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樹木,由營造單位經營並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單位所有;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後、自留地、自留山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城市居民和職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內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集體或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後種植的林木歸承包的集體或個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承包合同的規定執行。比如,我在自家院里種植的林木的所有權就屬於個人所有。

第四,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都源屬於國家所有。不論土地歸誰所有,礦藏均屬國家所有。

『拾』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