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安的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有哪些
淮安市淮安區(原為縣級淮安市,因原地級淮陰市更名淮安市而改名楚州區,現已改回淮安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淮安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年淮安,淮陰非同一城市),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1986年原縣級淮安市(現淮安區)被國務院評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3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10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淮安城區清印集團等50戶重點企業,近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台資集聚,台灣富士康集團淮安科技城、明基達方電子、台玻集團、康師傅、旺旺、膳魔師等「大個頭」台資企業紛紛來淮投資,正在逐漸形成繼深圳、東莞、崑山之後的國內第四大台資高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鋼、電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等有一定基礎,豐富了整個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
2. 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
1、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
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擁有不同的物質基礎,進而導致生活習慣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運輸。
中國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在沒有機械運輸的情況下,東西南北的的物資運輸困難,人際交往也受到了約束,各地區的長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相當頻繁,曾經發生過數次大的移民。這些移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這樣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後覆蓋全國。有些由於居住的需要接納並適應了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則改變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時,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如果土客相當,那麼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3. 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學、藏學和徽學。
中國地域文化區包括新疆荒漠-綠洲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東北黑土地文化、青藏高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江南水鄉文化、雲貴高原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3)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4. 你覺得各地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有哪些不同
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5. 介紹家鄉的文化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一、傳統風俗
二、文化遺產
三、風土人情
四、名人文化
五、土特產
六、飲食文化
七、宗教信仰
八、庭院住所
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
1。飲食文化;
2。過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
3。信仰
民風習俗 飲食、生活習慣、語言、節日、
傳統習俗,地方特色服飾,信仰,傳統物質遺產…
當地文化包括很多個方面,比如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節日風俗;飲食文化;著裝文化;婚慶文化;喪葬文化;等等。可以從家鄉文化中選擇與眾不同的、本地獨有的一種文化,全面介紹下。
6. 中國最有區域歷史文化特色的地方都有哪些
福建的土樓,長江三峽一帶的懸棺,樓蘭古國的木乃伊,龍門石窟,莫高窟,晉祠,杭州西湖特色旅遊文化……
7.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靠種植洋芋脫貧致富的農民們聚集在鎮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社火匯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化裝成洋芋寶寶,他們誇土豆、唱土豆,抒發靠土豆致富後的喜悅。 轟轟烈烈百業興、紅紅火火鬧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區農民:常年說,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長的土蛋蛋,這幾年大夥種洋芋買了錢,日子好過了,鬧社火的勁頭更高了。 在甘肅,按照民間風俗,每逢破五,鄉村的社火就要鬧起來。而北方更多的地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堅守在北京地鐵工地的建設者們會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餃子,在牛年春節享受到年俗的樂趣。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早在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解放後,本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過著「全天兩頓粥、三代一張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飢渴」的日子。缺糧、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難題,世世代代折磨著定西人民。「定西的貧困,關鍵在乾旱缺水。」定西市水務局局長董映番說,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糧基本上都是顆粒無收。「當時的定西地區各機關單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無條件給群眾拉水,拉水車一停下來,鳥啊、牛啊全都圍上來了。」董映番對以前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乾旱成了定西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庫,打機井,築塘壩……但在「九山一川難見水」的定西,仍不能解決缺水難題。有人認為,若不調水,乾脆沒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72年,定西連旱3年,群眾衣食無著,紛紛扒火車逃荒。1982年,又是一個大旱年,五六萬災民扒火車逃荒,災情再次驚動中南海。這年12月,國務院專題召開的甘寧兩省區救災會議,舉世矚目的中國扶貧開發在定西拉開了帷幕。定西人也從此大抓農田水利、農村交通、農電線路、林業、能源建設等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建設,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終於創造出集雨抗旱的「絕招」。 雨水集流使水問題不斷解決、梯田建設使生態不斷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別絕對貧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個小康村。從修梯田、興水利、耙耱鎮壓的傳統抗旱普及地膜覆蓋、推廣抗旱品種的科技抗旱,到順應天時調整作物結構,形成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集雨栽培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了農藝、農機、雨水集流和節水、節肥技術相配套的抗旱增產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動權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走出了一條從存活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沒治」的「鐵論」被徹底打破,農民圓了世代溫飽夢,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的歷史難題一一化解。雖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災,但定西發展的景象令人振奮。「家中約20畝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財富。這些梯田一半多種馬鈴薯,一年能產5萬斤左右,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定西市安定區內關鎮崖灣村65歲的王耀南說。經過40多年的治理發展,定西市現已修建梯田5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壩,「121工程」累計達到15萬戶,水窖25萬眼,實施「沼氣富民工程」4萬多戶,建成混凝土集流場1100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乾旱山區80萬人、3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還發展庭院經濟8萬多處,種植經濟林果及蔬菜3萬多畝,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補灌水窖3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92萬畝。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開工。這會根本上解決定西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也將讓定西270萬農民從缺水走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時代,定西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貧開發是定西發展的一條主線。」定西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文國良說,定西的扶貧最早是從中央政府的救濟開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銷糧7億公斤,「穿的是黃衣裳(指救濟的軍裝),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黃泥湯,住的是茅草房」是當時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糧食生產能夠自給不再依靠救濟,但定西人發現,這種溫飽仍是建立在單一的糧食生產基礎之上,極不穩定。2000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定西人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反思定西的發展歷程。徹底轉變了「就糧抓糧,以糧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路子,他們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良好機遇,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定西走向特色農業發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設市後,圍繞盡快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葯材種植及現代制葯基地」這一目標和定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業總體上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現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區以馬鈴薯、中葯材、蠶豆為主,川水區以地膜馬鈴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種間套帶模式為主,乾旱區以馬鈴薯、地膜玉米、各種秋雜為主的區域化種植格局,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60萬畝,總產量50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良種和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已成為富民強市的第一大優勢產業;發展成為中葯材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6,總產量17萬噸,其中當歸、黨參和紅(黃)芪三大主栽品種面積分別達到23.97萬畝、28.77萬畝、26.09萬畝,產量分別為4.1萬噸、4.65萬噸、5.34萬噸,當歸、黨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0%和40%。畜草產業穩步發展,發展規模養殖5000戶,畜禽存欄量和出欄量穩定增長。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區域性特色產業有了新的發展。雖然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糧食總產卻穩定增長,2008年糧食總產達到98萬噸。2009年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7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農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帶動了農民增收。漳縣旅遊、通渭書畫、隴西李氏文化的開發,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縣區先後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漳縣被譽為「中國蠶豆之鄉」,通渭縣被譽為「中國紅豆草之鄉」,這在西北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從「苦瘠甲天下」到解決溫飽,從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定西人民多年奮戰的光輝歷史,標志著這塊乾旱的黃土地正在走向輝煌。順應新時代 邁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區域內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整合、加工、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將產品變成商品參與大流通,在大市場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電力打了一個翻身仗。用電量在甘肅排名第一!用電量第一,意味著定西工業的迅猛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定西超前性、創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葯都」的戰略性構想,實現馬鈴薯由單一的種植基地向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市場和全國最大精深加工發展;中葯材產業由量的擴張積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千年葯鄉」、「西北葯都」、「葯材之鄉」向「中國葯都」邁進,這是中葯材產業全方位升級、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軌的必然選擇。以建設「中國薯都」為目標,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貯藏、保鮮企業4家,蔬菜鮮藏、分揀、包裝量達到18.7萬噸。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18個,其中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批發市場30個,馬鈴薯年交易量達210萬噸,交易額8億元。累計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庫)84.58萬眼(座),實際貯藏能力達到250萬噸,基本實現了馬鈴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噸以上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3家,萬噸以上設計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18家,全粉和變性澱粉加工企業各1家,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達到35 萬噸;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60多個,有10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注冊。以打造「中國葯都」,提升中葯材產業向工業化轉型。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等五個較大規模的中葯材交易市場和岷縣「當歸城」、隴西神農中葯材物流園區,中葯材年交易量達28.14萬噸,交易額22.12億元。全市中葯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5萬多噸,中國葯材集團公司在全國設立的三大儲備庫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交易市場和北方大宗葯材的價格形成中心,有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加工企業78家。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中葯材加工高地,定西啟動建設了佔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葯材加工園。加工園分飲片生產、中葯提取、現代制葯三大主功能區,其中一期佔地1180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和整合資金,已有千金、牧特、效靈、麗珠、一方、九方葯業6家企業入駐建設,另有奇正藏葯、浙江中醫葯大學飲片廠等10個方面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正在逐步建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解決就業20000多人,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加工基地,成為定西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葯、鋁鋅冶煉、鹽化工、電能開發、裝備製造、礦產開發,7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工業基礎在定西已經形成,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之城已經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步伐
8. 中國不同地區有特色的文化風情有哪些
由於分布地區廣大,中國不同地區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窯洞式民居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類型。窯洞是從原始洞穴演變而來的。因黃土有直立性強、易挖培成型的特點,故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便利用自然為他們提供的便利條件,稍加以人工改造,便使之成為適合人居住的窯洞。窯洞在建造過程中,用水量極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時需要大量的木材、磚瓦、水泥等建築材料,很適合在乾旱少雨、交通不便,缺少磚瓦、木材的地方營造居住。同時,由於窯洞還有冬暖夏涼的優點,而被人們所喜愛。
9. 株洲有哪些地方特色文化資源
株洲市區河西的:炎帝廣場,沿江自然風光帶,資福寺,株洲規劃展覽館
河東的:神龍公園,石峰公園,方特歡樂世界
攸縣的酒埠江,炎陵的炎帝陵
10. 林芝地區文化資源有哪些特點
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林芝地區獨特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