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整合人力資源
擴展閱讀
韭菜怎麼價格差很大 2024-11-15 13:44:56

如何整合人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2-06 09:24:11

Ⅰ 人力資源部門與非人力資源部門如何進行工作整合

首先,讓業務部門認識到,在哪些問題上,需要得到人力資源部門的配合。人力資源部門應對業務部門進行引導,釐清業務部門需要尋求人力資源部門協助的工作邊界,很好改變兩個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的不良現狀。
其次,讓業務部門認識到,什麼時間尋求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適宜,哪些信息與動態需及時反饋人力資源部門,為後續問題的解決與梳理提供完整的背景與依據。
再次,讓業務部門認識到,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是有前提條件的,業務部門對人力資源部門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要有一定的獨立性。人力資源部門在觸碰到業務部門的問題處理方面需從全局角度出發考慮,重視在與業務部門合作時的獨立姿態。
第五,良好的工作習慣與配合狀態,需要不斷地反思和總結。人力資源部門與業務部門需要多進行工作交流與總結。人力資源部門需要了解業務部門的工作流程,將自身的工作職能融入到業務部門的工作當中去,真正匹配業務部門的工作需求。
第六,制度化管理與流程化管理是最佳的配合歸宿。在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和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方面,HR要承擔較大的責任,但是在戰略性的制度制定中,業務部門需要參與,以此確保人力資源管理符合企業需要並和企業戰略相一致。

Ⅱ 人力資源整合的問題

1.未將人力資源整合工作放到戰略高度加以考慮
在並購實踐中,許多企業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目標公司的尋找上,放在了收購價格的談判上,而對接管後的整合工作關注過少。就是對整合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只是在戰略整合和財務整合下點功夫,而對人力資源整合工作不甚重視,更不要說在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了。波士頓咨詢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人才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企業並購中,如何整合並購雙方的人才是並購企業所要解決的首要課題。對比一些企業並購的成敗案例,我們可以說企業並購是否真正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有效地整合雙方企業的人力資源。例如:1987年,台灣宏基電腦公司收購了美國生產微型電腦的康點公司,但此後3年累積虧損5億美元。到1989年,宏基公司只好以撤資告終。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就是「人力資源整合策略」出現了故障。無論收購前後,康點公司均發生了人才斷層危機,而宏基公司又缺乏國際企業管理人才,無法派員填補此成長的缺口,加上上康點公司研究人員流失嚴重,無奈,宏基被迫宣告並購失敗。
2.人力資源整合開始得過晚,並缺乏周密的計劃
並購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交易缺口(Transaction Gap);二是轉化缺口(Transition Gap)。前者可以通過並購談判,討價還價來彌補;而後者需要通過並購整合戰略來實現。在並購實踐中,許多並購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交易缺口的彌補上,而沒有充分重視並購中的管理整合策劃,更缺少周密的人力資源整合計劃。他們將並購和管理整合作為兩個分立的過程,並購協議簽訂之後,並購過程終止,整合過程開始。一般來講,並購協議達成之後,他們才開始展開對目標企業的整合工作。這種經驗模式表面上看十分合理,甚至理所當然,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缺少效率,整合速率極慢,整合成本很高。
3.缺乏整合經理對整個整合工作負責
在一個規范的並購過程中,涉及到的人員包括:目標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目標公司的中下層員工、並購結束後目標企業的新任經理和並購工作組的成員。其中並購工作組通常是由營銷、財務、審計、研發、人力資源、法律等部門抽調中高層管理人員組成,一旦協議達成後,這個工作組就可以迅速解散,成員返回到各自的日常工作中或者進入為下一次並購業務而組建的並購工作組。因此,被並購企業的整合工作實際上常常由新任經理組織開展。但不難發現,這種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一是企業新經理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合工作中去,因為他們還有更重要的職責。與人力資源整合、文化整合工作相比,他更加關心新企業的利潤率、市場佔有率和顧客滿意率等。二是新任經理在企業中的絕對權威極有可能影響整合的順利進行。因為在整合期間,中下層職工迫切需要了解並購公司的基本業務情況和運行機制,需要有一個能與並購公司進行溝通的橋梁,新任經理的時間、精力有限,要求其進行這些細致的工作並不現實。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引入整合經理這一職務。但遺憾的是,目前的整合實踐中,許多並購企業都沒有引入整合經理這一職務。
4.人力資源整合過程過長
合並是一個充滿焦慮的過程,對被並購企業的員工更是這樣。如果用幾個月來慢慢變化,就會延長這種不確定性和憂慮,也會削弱或耗盡並購所帶來的價值。如果有壞消息,人們更願意你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例如裁員,你要馬上通知所有的人,然後告訴他們:「就這些了,不會再有裁員了。」這樣他們就放心了。正如斯坦福商學院教授傑夫·雷敦夫在他的《知識導致的差距》一書中提到的1997年城市銀行布裁員時,僅宣布將從90000多名員工中解僱9000人,而沒有說明哪些人將被裁減,這樣感到恐懼的是90000人而不是9000人,這種方式是非常低效的。但遺憾的是,這種方式在實踐中是非常普遍的。《並購後:整合過程的權威指導》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員工討厭冗長的整合過程,這應該是基本常識。因為逐漸過渡的方式會導致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從而達不到激勵士氣的作用。」
5.信息溝通做得不好
在整個整合過程中,被並購企業的員工迫切想知道並購的最新進展,想知道新公司未來的發展設想,想知道自己在新公司中的位置,但遺憾的是,在整合實踐中,這方面的工作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員工得不到這方面的詳細信息,相反卻是謠言滿天飛,使企業內部充滿了焦慮、動盪和不安。一方面,並購方沒有建立一條順暢的正式溝通渠道,信息的傳遞和反饋都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並購方的經理們也不情願與被購方的員工進行交流,因為他們無法回答後者提出的許多問題,這樣可能就會造成致命的錯誤。麥肯錫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被購並方離職的員工承認,他們之所以離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缺少關於並購的任何信息,他們不知道並購的最新進展,不知道自己在新機構中的位置,也從來沒有指望能夠在新公司中得到滿意的職位。
6.沒能認識到目標公司核心人員的價值
在並購實踐中,很多企業沒有認識到:企業最有價值的是員工的生產力、創新能力和知識。一般情況下,早在並購宣布前,獵頭公司就在搜尋他們認為合適的人選,一旦宣布並購後有人覺得士氣不旺或前途未卜,獵手們馬上就會將有價值的員工搶到手。那些富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員工通常最想弄明白的是並購後的企業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對在新組織內是否會有一個合適的位置沒有信心的話,他們就會尋找其他機會使之事業有成。以興發集團對瀛海威的收購為例,在接管完成後,瀛海威公司總經理張樹新及其他15名骨幹(包括3位副總經理、5位事業部經理和7家分公司總經理)相繼辭職,使該公司失去了中國第一批網際網路浪潮中的風雲人物,興發集團所得到的除了瀛海威的品牌外,只是一個空殼。

Ⅲ 人力資源整合的原則

並購活動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獲取目標企業的業務、關鍵技術或市場佔有率,更重要的是要獲得目標企業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是企業運轉的血液。但是,並購活動會給並購雙方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目標企業的人員,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感到極大的不確定性,現實受到威脅,從而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因此並購企業如何穩定目標企業的核心人力資源,盡快消除其心理壓力,成為人力資源整合的首要問題。
(1)最高層管理人員的選擇
如果被並購企業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十分優秀,並有繼續留任的意願,短期而言,留用該企業最高層管理人員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或者目標企業主管比較平庸,或者目標企業的優秀高層管理人員會另就高枝。並購企業必須能夠及時選派合適的人才擔任目標企業的高層主管,其不僅必須具備專業管理才能,還要有應付文化沖突整合和安撫人心的能力。新任的高層管理人員,在被並購企業人員心目中往往被視為並購企業的代表和象徵,他們採取的任何決定及對待人才的態度、行為均會被認為是並購企業的意思表達,影響目標企業人才的去留。新的領導團隊的能力與領導風格,將是帶動整個新的企業營運策略的執行和其期待的新組織文化彼此間相容性的一大關鍵。
(2)人員溝通
企業並購引起的壓力,常會使員工對企業未來的動向產生憂慮、不確定和憤怒而產生抗拒心理。最後即使接受這一現實,但伴隨而來的是失落感,對企業失去信賴,以自我為中心,不再為集體利益考慮或無法接受變革而選擇離職。這種焦慮和悲觀情緒一般是由於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充分的、必要的人員溝通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員工思想問題,振作士氣。因此,在並購宣布後,並購企業需派代表到目標企業,與該企業員工交流溝通,設法留住企業的核心人才。在合理的范圍內,為員工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資訊:誰是新任的最高層領導、未來經營方向如何等,還應澄清員工們的種種顧慮和擔憂,如裁員問題、福利狀況、個人的開發、發展等與員工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變動。通過人員溝通,並購企業力爭取得目標企業人員的認同和支持,努力消除雙方企業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障礙和沖突,共建新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整合的效果。 在充分的溝通並了解目標企業的人員、文化狀況後,並購企業可制定原有人員的調整政策,移植培養並購企業成功的企業文化和經營模式,以提高兩企業的戰略協調作用。這一過程以培訓的形式進行,既能避免對目標企業員工的沖突,又能實現企業運營效率和並購的構想。
(1)裁員培訓
在並購活動中,由於企業戰略的重新定位和文化理念的沖突,裁員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採用何種方式進行才能達到目的而又不影響其他員工的情緒。裁員培訓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裁員的對象多是能力平平的冗員和與企業正要塑造的企業文化不相適應的員工,這些人繼續留在企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將再也沒有成長、發展的機會,還會影響其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以更人情化的方式,根據員工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等,為其提供或購買中介機構的培訓服務,並給予一定數額的貨幣補償,不僅消除了被裁員工的恐懼和擔憂,又能使其很快找到更適合其興趣和發展的工作。裁員不再是組織對個人的殘酷無情的拋棄,而讓一個人待在一個他不能成長和進步的環境才是真正的野蠻行徑或者「假慈悲」傑克·韋爾奇。這種策略既能發揮優秀人才的能量與作用,又能增強員工的競爭意識與緊迫感,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2)企業文化整合培訓
企業文化是企業中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影響著員工的思維、行為模式。並購企業常常希望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傳播給目標企業,用優良的作風、整體意識和改革觀念等來約束和影響員工,實現軟性的和微妙的管理控制。企業文化是企業特有的道德行為規范在群體中的內化,企業文化的整合是群體信念、行為方式的革命,是一個長期的藝術化的過程,是共同經歷和體驗的結果。培訓可以有效地實現這一整合過程。並購企業採用交流培訓的方式,一方面將目標企業的員工送到自己企業去切身體會感受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使其在文化的對比中形成強烈地學習、模仿動機;另一方面,評估兩企業的文化特質,找出其差距與共容性,派自己企業的優秀員工到目標企業講授自己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並與目標企業員工共同探討企業應採用的文化模式及企業文化變革的具體實施,吸引員工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培訓的過程是企業文化選擇與摒棄的過程,實現並購企業對目標企業的文化的傳播和嫁接。 並購活動中人力資源整合策略的關鍵在於要採取實質性的激勵措施,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前景和發展機會。僅留住人才是不夠的,這只是前提條件,要引導人才為企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才是整合活動的實質。
(1)企業的前景規劃
個人的能力是由意義和興奮引起的,企業的能量是所有員工能力總和。為轉變目標企業的工作的意義並取得員工的忠誠,企業需要一種能夠鼓舞員工的前景規劃,這個前景規劃必須明確地加以表述,並傳達給每位員工。當激動人心的前景規劃出現時,員工對他們所做的工作感到興奮,企業中彌漫著一種驕傲、神聖的熱情,每天參加工作並努力工作是值得的。漢諾成保險公司的總裁比爾·奧布萊恩說:「我們認識到,人們有一種迫切需要成為某崇高使命組成部分的感覺。」從而,工作中的意義轉變成能量,前景規劃變成現實。
(2)晉升激勵
員工在工作中不再是僅僅為經濟利益而奮斗,而是將工作視為有意義的人生體驗,追求職業生涯上的發展,因此晉升對員工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彼德.德魯克指出,在兼並的第一年內,極為重要的是要讓兩個企業管理隊伍的大批人都受到跨越界限的重大晉升,使得兩個企業的管理者都相信兼並為他們提供了個人機會。這一原則不只是運用到接近高層管理人員身上,也要運用到較年輕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身上,企業的發展創新主要依賴他們的努力和獻身。
(3)股權激勵
業總是希望能夠獲得員工的忠誠,希望員工努力工作積極獻身,而對員工來說,這是一種精神理念,這種信念的形成和發生作用是需要現實的物.質載體,股權激勵正是實現精神理念到現實操作轉變的價值實體。股權激勵使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與企業的成敗興衰利益相關,在一定意義上講,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奉獻是對個人利益維護的延伸。當物質利益發生位移後,員工會主動關心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短期目標實現,積極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管理,為企業的發展獻力獻策。員工認股成為重要人員留任的激勵措施,對重要的管理人員和核心專業技術人才給予一定數量的股權激勵,藉以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企業並購的三種人力資源整合策略是密切相關的,人才穩定是前提,人才激勵是根本,人才培訓是基礎,共同組成企業人才整合系統。科學、有效地認識和利用這一系統對於企業並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Ⅳ 人力資源整合的概述

所謂人力資源整合,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手段、措施,重新組合和調整來自不同企業的人力資源隊伍,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政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形成統一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從而引導來自不同企業的組織成員的個體目標向組織總體目標。達成成員和組織目標實現雙贏結果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的總和。人力資源整合是建立在人力資源管理基礎之上的更高層面的目標,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與企業人力資源治理者認識到人力資源整合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意義。通過明確地、有意識地、系統地提高組織人力資源治理的績效、有目的地進行人力資源整合,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潛能,和諧處理企業經營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並對相應的各種治理活動予以計劃、組織、協調、指揮和控制,從而促成企業革新、提高企業組織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Ⅳ 企業人力資源整合的策略與方法

企業整體戰略制定以後,需要細化的職能戰略與之相配合,其中就包括人力資源戰略
企業戰略確定以後,那麼未來的業務方向也就確定了,就要明確以後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情況,並結合企業的人力資源現狀,制定今後的企業人力資源的整體規劃。

人力資源作為現代社會企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其管理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所有業務與工作推動和執行過程中,人的能動性、技能保證和團隊化協作成為其得以有效達成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源的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的發展動力管理,其核心的管理行為包括人力資源的獲取、激勵、組織與發展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而不可;這四個部分的循環往復使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管理不斷得到升華,進而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盈利能力。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和企業完全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基於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管理越來越受到企業家、企業管理研究者以及政府機構的重視。這從高校課程的設置、管理咨詢公司的興起以及企業負責人的背景中都可見一般。從我國國內所出現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來看,主要包括以西方的管理技術為背景的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和以國內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管理思想和哲學體系兩大派系。但無論是西方的管理方法還是東方的管理哲學,其對人的關注都是第一位的,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中,有關人和(人的)組織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彼德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巴納德的經理人職責理論、赫茨博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等都是有關人力資源的管理理論,而東方的管理哲學和思想中幾乎全部是和人與社會有關系的,如無為而治、上下同欲者勝、得人心者得天下等哲學論斷。而執行力這一關鍵管理概念的興起與被關注,更是體現了人力資源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的核心作用——沒有人的高效執行,任何其他的管理方法都只能停留在設想、計劃和紙面的階段。聯想集團投資局主席柳傳志認為:「執行力就是選擇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上」,這實際上是人力資源的選拔與組織安置管理。

無論何種管理方法,也不管是管理的對象是什麼,作為一個有明確目的的、充分體現人的主觀意志和主觀能動性的經濟型組織,企業的存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目標、二是有能力、三是有動力,只有這三個方面的有效匹配與結合,才能保證企業的快速高效運作。對應於此,現代企業的管理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目標管理、動力管理和能力管理。目標是定位企業為什麼存在,主要通過戰略規劃、績效管理、組織分工、流程再造、作業計劃等管理內容實現;能力是定位企業依託什麼存在,主要通過人才選擇、員工技能培訓、組織知識管理等管理內容實現;動力是定位企業如何存在,主要通過績效考核、薪酬激勵、企業文化氛圍、經理人人際關系激勵等管理內容實現。可見在三者當中,能力管理和動力管理都是和人力資源的管理相關的,其中動力管理涉及到人力資源的激勵,而能力管理涉及到人力資源的獲取、組織與成長等問題。

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動力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和基礎。對於企業的其他管理方法,如戰略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變革管理等等,其實現必須結合人力資源的管理,而且人力資源的管理都落實在對以上問題的執行這一關鍵環節上。所以,人力資源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而獲取、激勵、組織與發展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四個關鍵內容。

下面通過人力資源管理與其他企業管理方法的相互作用來闡述以上觀點。

1、在企業的戰略管理中,必須要有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與之相匹配

企業的戰略規劃了企業的發展願景、發展策略和發展過程設計,而人力資源的戰略規劃是企業戰略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

如同企業業務戰略要求變化和發展一樣,企業的人力資源規劃也要隨著進行相應變化和發展。有些企業花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來確定適應於特殊商業環境和企業戰略發展的人才需求規劃,如通用電氣公司長期致力於開發與其眾多不同業務部門的要求相匹配的管理人才發展規劃。一般情況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企業往往指望招募到適合新環境的人,這實際上就是根據公司的戰略定位確定新的人力資源規劃要求。

企業不同的業務戰略影響著人力資源規劃,如一個制度化的組織需要比較傳統化的管理者,也就是能夠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控制力的人。隨著企業的組織變得越來越靈活,為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需要有更加靈活的管理者,或「改革型領導人」。

作為對企業戰略概念的解釋和延伸,目前在管理學界已形成了有效處理人力資源與企業業務戰略適應性的各種方式。邁克爾波特提出了一個與企業戰略有直接關系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他確定了關鍵的戰略選擇(成本領導、區別或焦點)所要求的不同管理特徵,人們可以用管理人才開發指標來具體的說明這些特徵,而獲得相應的人才也是公司戰略得以確保的基本前提。

具體的企業戰略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力資源。創業、高速成長、業務成熟、轉型狀態以及產業退出代表了一個組織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管理人才。

2、企業變革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職能定位、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再造管理

企業變革的內容主要包括業務模式變革、組織文化變革和價值導向變革三大變革體系,而這三大變革體系的實施都脫離不了人員的職能定位、意識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因變對應。

組織重構是企業變革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信息高度發達以及與客戶零距離的理念倡導下,企業正在努力使其組織更加扁平化,因此,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也就更大、理念要求更新、行為方式也要求更迅速和更貼近客戶。這樣中層管理人員就被重新界定為承擔更多的將戰略轉化為經營業務計劃職責的人。

由於組織重構中的流程再造,使得工作被重組,職位工作變得更加不固定,更加經常變化和調整,以發揮每個雇員的個人才能優勢。企業往往即要強調團隊協作、同時也強調個人績效,這樣競合的理念就要求企業員工在在自我與企業關系認識、自我與工作認識、自我與同事關系的認識都要有一個新的定位。

所以企業人員技能的調整、觀念的調整、職責定位的調整和員工行為模式的調整就構成了企業變革的實質與核心。

3、銷售人員的公平性激勵決定著企業營銷戰略的成敗得失

無論企業的營銷策略如何確定,但如果銷售人員沒有積極性,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要如何賣出去;同理,如果績效考核沒有公平性,銷售人員又怎麼會有積極性。

公平與否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風氣、企業政策等。而且銷售人員績效考核的公平性問題研究需要多方面的論證與論述。

在很多企業,雖然市場工作開展了很多年,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也作了很多年,但也就是僅僅一般性的公平性要求,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人們把銷售人員績效考核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歸結於各種原因,如人的原因、制度的原因和客觀情況的原因,但總結起來,不公平性實際上無非就是企業政策設置失誤、制度安排不合理和人員管理素質不佳的必然結果。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實現銷售人員激勵公平性的基礎。

1、作為領導者,區域銷售經理自身在管理上要公正、公平,這是銷售人員績效考核公平的基礎,沒有這一點其他的都免談,任何好的政策都無濟於事。

2、清晰的市場戰略與政策,如果企業沒有清晰的市場戰略和政策,是很難有所謂的銷售人員績效考核的公正性的,因為市場戰略直接決定了銷售人員在企業市場開發中的作用和職能定位。

3、銷售人員明確的職能定位,如果沒有以上明確的市場策略和銷售人員的職能定位,對銷售人員的考核不僅談不上公平性,而且是無論如何也難以達成市場目標的。

4、合理的業績指標與標准化的考核標准,在有了明確的市場策略和清晰的銷售人員職能定位之後,需要有針對性的設定與之匹配的績效考核指標。

5、薪酬政策的的匹配,銷售人員薪酬設計的基本原則就是建立和企業市場戰略和政策、銷售人員職能定位以及績效考核指標相一致的薪酬體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是企業發展三大體系之一,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其他方面工作的管理水平,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執行力上。

Ⅵ 中小企業如何進行人力資源整合

先找對關健主管人員,(在古代好比將軍),關健人找好後,他們吸引對的人作下屬,整個公司的管理就會輕松很多,而且高效!一樓的朋友說的對,一團和氣未必就好!老闆一定要做好責任、權利、利益三者的平衡,三者少其一,效果都不好!請重示!

Ⅶ 企業並購重組後的人力資源該如何整合

1.並購前人力資源狀況評估
為了讓被並購企業的人力資源增值而不是流
失,應對並購的全過程進行全面規劃,防止僅僅在並
購完成後才把注意力轉向人力資源。因此,在並購
前,並購企業就該聘請社會上的咨詢公司對被並購
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被並購
方的組織結構、薪酬福利和制度等。根據評估的結
果,形成一份被並購企業的人力資源報告。這樣的
報告可以讓並購更加理性,並通過它分析出哪種激
勵手段能夠留住關鍵員工,以降低並購後人力資源
管理的難度。
2.制定人力資源新政策
在並購過程中,企業將面臨員工流失、工作積極
性下降、難以適應新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為防範於
未然,企業應在並購前就著手制定人力資源新政策。
主要包括人員留任政策、考核和激勵政策、人員培訓
及職業發展三個方面。人員留任政策決定了企業未
來發展的人力資源的初始狀況,而且這種狀況將會
影響到企業引進人才的發展。考核制度會影響員工
的去留及工作積極性。因此,應當建立科學統一的
績效考核標准。人力資源部門應通過培訓向員工宣
傳企業新的目標和文化,並依據工作分析、績效評
估、職業發展計劃,將員工個人需要同組織需要整合
在一起,以提高員工滿意度,減少組織內部的摩擦,
提高組織績效,更好地實現並購目標。
3.穩定和留住關鍵人才
根據普利切特和魯賓遜的調查,如果不採取積
極措施挽留被並購企業的員工,在並購的第一年內,
有47%的高層管理人員和關鍵員工會辭職,在三年
內,這些人中的72%會離開。這是因為,在企業並
購過程中,員工會面臨不確定性和自身心理失衡,因
此而辭職者中不乏一些高層管理人員和關鍵員工。
這些人才的流失,將直接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
而要留住人才,首先應確立人本主義管理思想。現
在,越來越多的人響應「以人為本」的口號。人是價
值的創造者,企業不能只靠給予更高的報酬來留住
員工,還要顧及到與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工作滿意
度等。其次,企業應注意謹慎選才和知人善任。在
並購中,企業必然會進行組織結構的調整甚至重組,
這樣就需要招募員工來彌補空缺的職位。被並購企
業的多數員工會覺得在新的企業得不到重用和發
展,所以企業應對所有員工進行了解、評估,使他們
有公平的機會來競爭這些職位。
4.加強溝通,創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
在很多的並購行為中,被並購企業的員工往往
覺得自己不被公司重視,直到並購的當天才知道公
司的這個決策,甚至在並購過程中他們仍不清楚企
業未來的發展規劃。這時,就需要有效的溝通來緩
解員工的不確定感,減少由於並購產生的「震盪」,提
高員工的士氣,創造一種開放和坦誠的氛圍來提高
員工對管理層的信任度。並購企業應在並購的同時
勾勒出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和市場前景,向員工傳
達他們的熱情與尊重,並解釋並購的動因和期望達
到的效應。在並購中,管理層更應公布整合計劃,借
此打消員工的顧慮,同時減少信息分布不完全、不對
稱的現象。
5.加強文化融合,培養員工認同感
文化整合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並購企業應
識別雙方的文化差異,如彼此的物質文化、制度文
化、精神文化等的不同。其中並購雙方企業在價值
觀上的差異尤為重要。在認清雙方文化差異後,再
根據並購戰略、並購雙方文化的特點、文化適應性程
度等因素,初步制定文化整合模式,是運用吸收式、
分離式、融合式還是採取變革式,做出正確選擇。
第二階段:文化整合開始執行的階段。這個階
段往往伴隨著組織結構的建立、管理層的調整或人
員的精簡等較大的變革舉措,這時,雙方文化的沖突
將明顯地顯現出來。因此,在這一階段,企業要注重
文化沖突的管理,在明晰雙方文化的基礎上尊重雙
方文化,促進相互之間的適應.
第三階段:逐步走向融合階段。經過並購雙方
之間的相互適應,新的制度或管理層的調整已完成,
這時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維護這種新制度使之
能順利而有效地貫徹。企業可以將雙方員工組織在
一起,進行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跨文化培訓,或者
進行工作崗位的交換,組建共同的工作團隊和任務
小組。
6.採用有效的激勵機制
彼德·德魯克曾指出:在兼並的第一年內,極為
重要的是要讓兩個企業管理隊伍的大批人都受到跨
文化界限的重大晉升,使得兩個企業的管理者都相
信並購為他們提供了個人獲益和發展機會。
為了留住員工並使他們更大程度地為企業創造
價值,企業可以採取薪資福利激勵、晉升激勵和股權
激勵等。在並購過程中,員工往往更關注的是自身
的經濟利益是否能提高,因此,企業必須採取一定的
薪資福利策略,使得員工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並以
更優厚的物質利益來留住人才。當然,經濟利益並
不是員工關注的全部,他們在新的環境中也會考慮
到工作環境、人際關系、新公司的發展前景以及個人
的發展前途等。

Ⅷ 海爾集團企業戰略和人力資源是怎樣整合的

海爾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一、海爾人力資源發展的戰略
1、「國際化的企業,國際化的人」--海爾人力資源開發目標
在總裁張瑞敏「走國際化的道路,創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導下,海爾集團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取得了持續穩定高速的增長,其品牌價值不但穩定居中國家電業榜首,在國際市場的美譽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國家經貿委確定海爾為重點扶持沖擊世界500強的6家試點之一。海爾的國際化經營駛入快車道,在國際市場贏得越來越多的尊重。海爾清醒地認識到,在目前這種環境下,要想成為國際化的名牌,每一個員工首先應成為國際化的人才。因此,海爾集團人力資源開發的目標,必須適應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大目標,為企業培養真正具備國際化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2、「賽馬不相馬」--海爾人力資源開發原則
海爾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堅持創造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建立一套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的機制,在實現企業大目標的同時,給每個人提供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發展空間--「你能翻多大的跟頭,就給你搭多大的舞台」。
3、「挑戰滿足感、經營自我、挑戰自我」--海爾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機制
海爾認為:在新的經濟時代,人是保證創新的決定性因素,人人都應成為創新的主體。為此海爾設計了市場鏈的思路,海爾認為:企業內外部有兩個市場,內部市場就是怎樣滿足員工的需要,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外部市場就是怎樣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海爾內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市場,都有一個需要對自己的市場負責的主體。下道工序就是用戶,他就代表用戶,或者他就是市場。每位員工最主要的不是對他的上級負責,更重要的是對他的市場負責。同時,海爾提倡即時激勵,以此來充分挖掘和發揮內部員工的積極性。

二、用人策略:兩大理論
海爾集團是至今惟一被搬上哈佛大學講壇的中國企業。十多年前,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經過海爾人十多年的卧薪嘗膽,一躍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產品開發速度最快、規模最全、品種最多、質量最好、服務最優、商標價值最高的企業。這一切是與海爾集團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分不開的。海爾集團用人機制歸結為兩大理論:「斜坡球體人才發展論」和「變相馬為賽馬」。
1、斜坡球體人才發展論:每一個人都是在斜坡上上行的球體,惰性的危害最大。
海爾認為,每一個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體,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規模越大,這個斜坡的角度越大。員工的惰性是人才發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質,克服惰性不斷向目標前進,才能發展自己,否則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動力是人的素質。在海爾談到素質,人們都認同這樣一種理念:在一點一滴中養成,從嚴格的管理中逼出。為此,海爾實施了全方位的對每天、每人、每件事進行清理、控制,「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以求把問題控制在最小的范圍,解決在最短時間,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就是海爾管理模式,即「OEC管理」。
2、變相馬為賽馬:企業不缺人才,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是激發員工內在潛能
海爾認為,企業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關鍵是企業是不是將每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優秀的品質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了。為了把每個人的最為優秀的品質和潛能充分開發出來,海爾人「變相馬為賽馬」,並且在全體員工高度認同的情況下,不斷實踐、提高。具體表現為:在競爭中選人才、用人才,就是要將人才推到屬於他的崗位上去賽,去發揮最大的潛力,去最大限度地選出優秀人才。這是一個有利於每一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制,使每一個人都能在企業里找到適合自己價值的位置。這一機制最初體現在公司內部實行「三工轉換制度」。
該制度是將企業員工分為試用員工—合格員工—優秀員工,三種員工實行動態轉化。通過細致科學的賽馬規則,進行嚴格的工作績效考核,使所有員工在動態的競爭中提升、降級、取勝、淘汰。努力者,試用員工可以轉為合格員工乃至優秀員工。不努力者,就會由優秀員工轉為合格員工或試用員工。更為嚴格的是,每次考評後都要按比例確定試用員工,如此一來,人人都有危機感。
這里的賽馬,遵循著「優勝劣汰」的鐵的規律。任何人,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只有創業,沒有守業;誰守業,不進取,誰就要被嚴酷的競爭所淘汰。實際上是斜坡球體人才發展理論的一種體現、保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價值分配體系:員工收入由市場決定
1、讓市場「發」工資
最早在1998年的某次會議上,張瑞敏就提出了海爾市場鏈的思路。其後,海爾逐步推進這項工作,大致走了以下四步:
第一階段:將外部市場的競爭效應內部化。具體體現為三個轉化:外部指標轉化為內部指標,內部指標轉化為個人指標,個人指標轉化為個人收入。第二階段:體現市場鏈的SST機制(索酬、索賠、跳閘),內部有了市場就要建立與用戶的索賠機制。第三階段:搭建操作平台以推進市場鏈進程。第四階段:負債經營,就是把企業的總負債表轉化成3萬份每個員工的小負債表,落實到每個人,使每個人得到發展。
而市場工資,就是對前四項工作的深化。實行市場工資後,企業的主要目標由過去的利潤最大化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中心,每個人的利益都與市場掛鉤。具體做法就是SST。索酬,就是通過建立市場鏈為服務對象做好有償服務,從市場中取得報酬;索賠體現出市場鏈管理流程中部門與部門,上道工序與下道工序之間互為咬合的關系,如不能履約就要被索賠;跳閘就是發揮閘口的作用,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賠,第三方就會跳閘,「閘」出問題。
2、研發部的市場化工資
改革以前,研發人員的任務只是設計產品,工資也只和產量掛鉤,至於在市場上好賣不好賣,他可以不聞不問。2000年5月份,開發部開始實施市場工資,工資來源以市場訂單為依據,訂單多,則工資收入高;反之,則一分沒有。自從實施市場工資以來,開發部的員工壓力大了,但工作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因為,從市場拿錢,作為開發人員就必須深入市場、研究市場,開發出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來,這使個人和企業都受益。
3、「小三角」彰顯市場化工資
海爾的改革都是從小三角開始的。所謂小三角,海爾的解釋是:如果我們把企業看成一個大三角,那麼,它是由無數個小三角組成的。任何單位和部門在改革時都要找到自己的小三角進行試點,形成樣板力量,然後復制到其它小三角。到了2003年9月,海爾商流、洗衣機、空調、技術裝備等單位已先後在本單位一些部門試點實行市場工資,試點時間雖然不長,但反響卻很強烈。
4、設備事業部:市場工資的合理性
以前,設備維修工按區域承包的停機時指標是「零停機」,而設備科長和設備處長的指標,卻確定有「停機率」,於是造成了崗位之間的考核不平衡,也導致了工資分配的不合理性。於是,設備事業部把所有設備管理人員的停機時考核指標也同維修工一樣,定為零,並設定了不降低就否決的市場增值否決線,使市場工資完善合理。通過試點,管理人員積極性和責任心進一步提升,大家都圍繞著零停機進行創新,體現了很好的市場效果。實行市場工資後,效果明顯,停機時實現了整合以來的最低點,降低了15.9%,大部分設備實現了零停機。
5、空調事業部:市場效果的真實性
過去商用空調檢驗處的工資主要由分廠效益決定,體現不出檢驗處的市場——最終產品質量的好壞,對工資的影響。自從檢驗處實施市場工資以後,就大不相同了,檢驗處將共用信息平台完善起來,工資不再單純由檢驗員自己查出的問題說了算,而是根據信息反饋的問題和抽樣室查出的問題進行判斷。所以市場效果的真實性大大提高。
6、信息系統「算」工資
在海爾,信息化絕對不是裝飾詞。有了信息化,海爾員工才真正做到了實實在在干工作,明明白白拿工資。海爾通過信息化的全面推進,不僅實現了從投入到產出的信息化,而且通過信息化給每個員工搭建自主經營的平台,給員工提供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開放的工作環境。海爾通過員工自動計酬系統實現了信息的自動錄人、數據的自動計算、收入的自動兌現,通過觸摸屏自動查詢,通過查看對應平台實現自動培訓,最終實現了員工自主經營。

四、員工培訓策略:立體人才培訓體系
海爾集團從一開始至今一直貫穿「以人為本」提高人員素質的培訓思路,建立了一個能夠充分激發員工活力的人才培訓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從而使企業保持了高速穩定發展。
1、海爾的價值觀念培訓
海爾培訓工作的原則是「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此前提下首先是價值觀的培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這是每個員工在工作中必須首先明確的內容,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內容。對於企業文化的培訓,除了通過海爾的新聞機構《海爾人》進行大力宣傳以及通過上下灌輸、上級的表率作用之外,重要的是由員工互動培訓。目前海爾在員工文化培訓方面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培訓及文化氛圍建設,如通過員工的「畫與話」、燈謎、文藝表演、找案例等用員工自己的畫、話、人物、案例來詮釋海爾理念,從而達成理念上的共識。
「下級素質低不是你的責任,但不能提高下級的素質就是你的責任!」對於集團內各級管理人員,培訓下級是其職責范圍內必須的項目,這就要求每位領導亦即上到集團總裁、下到班組長都必須為提高部下素質而搭建培訓平台、提供培訓資源,並按期對部下進行培訓。特別是集團中高層人員,必須定期到海爾大學授課或接受海爾大學培訓部的安排,不授課則要被索賠,同樣也不能參與職務升遷。為調動各級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海爾集團將培訓工作與激勵緊密結合。海爾大學每月對各單位培訓效果進行動態考核,劃分等級,等級升遷與單位負責人的個人月度考核結合在一起,促使單位負責人關心培訓,重視培訓。
2、海爾的多種培訓形式
崗前培訓:對所有的新人進行業務知識、企業文化、經營哲學、組織目標、價值觀的培訓。不確定崗位先輪流工作一定時間,再定崗建立員工組織歸屬感,集體主義,合作精神,為以後的高效管理奠定基礎,此項工作由集團中心做。
崗位培訓:半年到一年之後,崗位培訓主要是業務能力培訓。對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法及應盡的責任進行培訓,此項工作由事業部做。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海爾所有的管理幹部都有責任為下一級的幹部及員工,設計個性化的培訓計劃。所有人員包括對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員工,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每人定出一個升遷,發展的個人規劃,要有目標的工作。
轉崗培訓: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海爾採用轉崗培訓使員工適應新的工作需要。
半脫產培訓:對於骨幹員工和管理人員,有計劃安排人才以半脫產的方式,參加各種培訓班。
出國考察培訓:為了掌握國際高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利用各種機會,派出有關人員到國內外,參加各種專業研討會、學術會議、科技博覽會,出國進修。
3、新員工培訓是好的開端
海爾大學是如何來培訓新員工的?首先海爾會努力讓新進公司的員工把心態端平,對於新員工顧及的待遇和條件等問題,海爾會給予肯定的滿足,讓新人把心放下,做到心裡有底。
「新老大學生見面會是接下來的重要環節,老員工用自己在海爾的工作經歷講述對海爾的感受,使新員工盡量客觀地認識海爾。同時,一些部門的領導也會出席,他們努力解決新人心中的疑問,在面對面的溝通中不迴避海爾當前階段存在的問題並鼓勵新員工也發現和提出問題。這種溝通和交流使新員工真正把心態端平放穩,認識到沒有問題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企業就是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關鍵是認清這些問題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還是機制本身的問題,讓新員工正視海爾內部存在的問題,不走極端。
另外海爾還鼓勵新員工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否合理,讓員工把話說出來是最好的解決矛盾的辦法。海爾給新員工每人都發了「合理化建議卡,員工有什麼想法,無論制度、管理、工作、生活等任何方面都可以提出來。對合理化的建議,海爾會立即採納並實行,對提出人還有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而對不適用的建議也給予積極回應,因為這會讓員工知道自己的想法已經被考慮過,他們會有被尊重的感覺,更敢於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4、海爾的個人生涯培訓
海爾集團一直將培訓工作放在首位,上至集團高層領導,下至車間一線操作工人,集團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設計為每個人制定了個性化的培訓計劃,搭建了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提供了充分的培訓機會,並實行培訓與上崗資格相結合。
海爾的人力資源開發思路是「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在具體實施上給員工搞了三種職業生涯設計:一種是對著管理人員的,一種是對著專業人員的,一種是對著工人的。每一種都有一個升遷的方向,只要是符合升遷條件的即可升遷入後備人才庫,參加下一輪的競爭,跟隨而至的就是相應的個性化培訓。
後備人才的海豚計劃:海爾認為,一個幹部要負責更高層次部門的工作時,不能馬上讓他到該崗位任職。而應讓他去該崗位的基層崗位輪崗鍛煉。然後再根據其輪崗表現決定升遷。這樣,可以使幹部在輪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子。也可以讓這些未來的管理者們廣泛積累基層工作經驗,以便將來有的放矢地工作,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近年來,海爾每年新進一千多名大學生。大學生加盟後先把他們放在各生產崗位實習鍛煉從基層為海爾「後備人才庫」物色幹部,海爾所採用的就是這種海豚機制。
5、海爾大學
海爾大學是在海爾集團提出的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背景下,在新經濟的浪潮中為滿足海爾集團國際化戰略轉移而成立的。海爾大學始建於1999年,是海爾集團培養員工管理思路創新的基地。創建伊始,張瑞敏就提出了海爾大學的定位:要成為海爾員工思想鍛造的熔爐和能力培訓基地,要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哈佛大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應對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給全體員工帶來的思想觀念沖擊下,今天的海爾大學已經成為員工觀念創新的發源地、海爾集團戰略創新的推廣地、海爾集團培養中高級管理人才的搖籃。
為提高培訓效果,海爾大學搭建了完善的培訓教學軟硬體環境。軟體建設方面除海爾大學內部有16名各單位輪值老師外,在海爾集團內還建有330餘人的內部兼職教師師資隊伍,海爾內部培訓師資網路設置得非常嚴密:首先對所有可以授課的人員進行教師資格認定,持證上崗。在外部,建立起了可隨時調用的師資隊伍,已與清華、北大、IMD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聘請兼職教授80餘人,並且已與哈佛、劍橋、清華、北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院校成立案例編寫關系,利用國際知名企業豐富的案例進行內部員工培訓,引入國內外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經驗的同時,又利用這些網路將海爾先進的管理經驗編寫成案例庫,成為MBA教學的案例,也成為海爾內部員工培訓的案例,達到了資源共享。現已有6個案例進入以上國際級商學院MBA教學案例庫,成為全球通用的教學案例,已有20餘個在國際各大院校使用。
海爾大學秉承海爾集團「清楚目標、找出差距、需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用先學,立竿見影的培訓原則,依據海爾的發展戰略,圍繞市場終極效果,通過「現場、案例、即時、互動」的創新培訓形式,開展問題管理培訓、創新能力培訓、發展能力培訓等。為調動各級人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海爾集團將培訓工作與激勵緊密結合。海爾大學每月對各單位培訓效果進行動態考核,劃分等級,等級升遷與單位負責人的個人月度考核結合在一起,促使單位負責人關心培訓,重視培訓。

五、績效管理:從「三工轉換」到「負債開發」
為什麼海爾的績效管理制度能夠奏效?這在於它的績效管理與經營戰略、人力資源政策和戰略相匹配。海爾的績效管理主要的一點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建立目標,當天的目標必須當天完成。20%的管理層要對80%的業績負責任,出了事故當事者的責任是20%,主管是80%。在海爾,個人的業績跟資源相匹配。以業績為例,第一年是最後10%,公司送你去培訓,第二年如果還是10%,你自己花錢去培訓,第三年還是10%的話你就得走了。
海爾績效評估的指導原則是公平、公正、公開。公平是賽馬的原則,它不相信伯樂相馬,而相信賽馬,跑到前面就是成功。管理者的升職和降職是每個月都要發生的事情,你輸了就要降,贏了就要升。除了最高管理層如張瑞敏等以外,其他的員工每個月的管理績效評估全部公開。海爾有內部的「法庭」,你如果覺得績效評估不合理可以申訴,而這個「法庭」是由公司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資格的人組成的。
海爾有一套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實行「三工並存,動態轉換」。所謂「三工轉換」,是指全體員工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三種,分別享受不同的三工待遇(包括:工齡補貼、工種補貼、分房加分等),並根據工作業績和貢獻大小進行動態轉換,全廠分布。業績突出者進行三工「上」轉,試用員工轉為合格員工,合格員工轉為優秀員工;不符合條件的進行三工「下」轉,甚至退到勞務市場,內部待崗。退到勞務市場的人員無論原先是何種工種,均下轉為試用員工。試用員工必須在單位內部勞務市場培訓3個月方可重新上崗。同時,每月由各部門提報符合轉換條件員工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填寫《三工轉換建議表》,然後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審核和最後公布。對於在一些企業看來很難推向市場的工作,海爾則實施了「負債」經營。海爾對技術人員包括項目開發人員和項目組織人員,採取了「負債開發」,即企業給員工一定資源,技術人員要創造出相應的價值,要按時開發出產品,且產品還要有質量保證和銷售額的保證。
海爾的績效管理過程完全透明。它的績效管理有一個「市場鏈」原則,評估一個單位的績效的是它的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海爾內部的人際關系非常非常簡單,每一個員工都感覺到市場的壓力,客戶反應是它最終的目標。為什麼海爾的客戶服務是最好的?因為它的客戶服務概念是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從高到低,全部貫穿其中。
海爾績效的成功在於其可執行性。海爾的績效評估系統一點都不復雜,它的成功不在於復雜性和完善性,而在於它系統的簡單和易於執行,以及持之以恆。每天開早會,談一談每個人這一天要干什麼事情、達到什麼目標,十分鍾就夠了。到工作快結束的時候開一個晚會,大家匯報一下今天取得了什麼成績、有沒有達到目標。目標一天要比一天高,因為互相之間也要有競爭,它也是有一定的對比。根據你早上的目標、晚上的匯報,你的主管根據他的觀察當時就給出你一個紅、綠或者是黃的評估,這就是你績效評估的結果,整個過程很簡單。

以上一些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Ⅸ 如何做人力資源配置

能級對應
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應使人力資源的整體功能強化,使人的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對應。企業崗位有層次和種類之分,它們占據著不同的位置,處於不同的能級水平。每個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縱向上處於不同的能級位置。崗位人員的配置,應做到能級對應,就是說每一個人所具有的能級水平與所處的層次和崗位的能級要求相對應。

優勢定位
人的發展受先天素質的影響,更受後天實踐的制約。後天形成的能力不僅與本人的努力程度有關,也與實踐的環境有關,因此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個性也是多樣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其總體的能級水準,同時也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及工作愛好。優勢定位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指人自身應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崗位的要求,選擇最有利於發揮自己優勢的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應據此將人安置到最有利於發揮其優勢的崗位上。

動態調節
動態原則是指當人員或崗位要求發生變化的時候,要適時地對人員配備進行調整,以保證始終使合適的人工作在合適的崗位上。崗位或崗位要求是在不斷變化的,人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對崗位的適應也有一個實踐與認識的過程,由於種種原因,使得能級不對應,用非所長等情形時常發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職定終身,既會影響工作又不利於人的成長。能級對應,優勢定位只有在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中才能實現。

內部為主
一般來說,企業在使用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時,總覺得人才不夠,抱怨本單位人才不足。其實,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人才,問題是「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因此,關鍵是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人才資源的開發機制,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這兩個機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開發機制,而沒有激勵機制,那麼本企業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從內部培養人才,給有能力的人提供機會與挑戰,造成緊張與激勵氣氛,是促成公司發展的動力。但是,這也並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當確實需要從外部招聘人才時,我們就不能「畫地為牢」,死死的扣住企業內部。

Ⅹ 企業如何加強人力資源整合

企業並購的人力資源整合策略
並購是兼並與收購(Merger& Acquisition, M&A的簡稱,是指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一家企業通過獲取其他企業部分或全部產權,從而取得對該企業控制的一種投資行為。作為企業成長擴張的重要手段,並購活動通過改變企業的產權分布形式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從而釋放出雙方企業的更大效率,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這種改變對物質資產是簡便易行的,而就企業中最重要也最特殊的資源一一人力資源而言,是最難操作的。兩家企業由於產業性質、文化背景和觀念、作業程序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對被並購或並購企業的組織與員工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或沖擊。因此,對並購目標企業的人力資源整合要有計劃、有策略地進行。
一、人力資源的穩定策略
並購活動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獲取目標企業的業務、關鍵技術或市場佔有率,更重要的是要獲得目標企業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是企業運轉的血液。但是,並購活動會給並購雙方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目標企業的人員,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感到極大的不確定性,現實受到威脅,從而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因此並購企業如何穩定目標企業的核心人力資源,盡快消除其心理壓力,成為人力資源整合的首要問題。
(1)最高層管理人員的選擇
如果被並購企業的最高層管理人員十分優秀,並有繼續留任的意願,短期而言,留用該企業最高層管理人員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實際情況往往是或者目標企業主管比較平庸,或者目標企業的優秀高層管理人員會另就高枝。並購企業必須能夠及時選派合適的人才擔任目標企業的高層主管,其不僅必須具備專業管理才能,還要有應付文化沖突整合和安撫人心的能力。新任的高層管理人員,在被並購企業人員心目中往往被視為並購企業的代表和象徵,他們採取的任何決定及對待人才的態度、行為均會被認為是並購企業的意思表達,影響目標企業人才的去留。新的領導團隊的能力與領導風格,將是帶動整個新的企業營運策略的執行和其期待的新組織文化彼此間相容性的一大關鍵。
(2)人員溝通
企業並購引起的壓力,常會使員工對企業未來的動向產生憂慮、不確定和憤怒而產生抗拒心理。最後即使接受這一現實,但伴隨而來的是失落感,對企業失去信賴,以自我為中心,不再為集體利益考慮或無法接受變革而選擇離職。這種焦慮和悲觀情緒一般是由於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充分的、必要的人員溝通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員工思想問題,振作士氣。因此,在並購宣布後,並購企業需派代表到目標企業,與該企業員工交流溝通,設法留住企業的核心人才。在合理的范圍內,為員工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資訊:誰是新任的最高層領導、未來經營方向如何等,還應澄清員工們的種種顧慮和擔憂,如裁員問題、福利狀況、個人的開發、發展等與員工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變動。通過人員溝通,並購企業力爭取得目標企業人員的認同和支持,努力消除雙方企業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障礙和沖突,共建新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整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