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搜集植物種質資源有哪些途徑
擴展閱讀
石油和貴金屬有什麼關系 2025-01-10 19:34:00
中國每年出口鋼產品多少 2025-01-10 19:33:57

搜集植物種質資源有哪些途徑

發布時間: 2022-02-07 07:29:49

1. 果樹種質資源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種質資源收集時所選用的材料,有的為枝條,有的是種子,還有的是苗木,也可能是其它器官或繁殖體。這要根據種類和品種、收集時間和地點等因素而定。如果收集的材料為種子,則要求種子成熟、充實、飽滿、具有高度的生活力;如果收集的材料為枝條,則要求採用長勢中等、強壯的枝條,剪去枝條基部和頂部不充實的芽,並要用當地的砧木嫁接繁殖;如果是苗木等繁殖體,要附合其規律和質量等的要求,以保證收集的成功。

資源收集的數量,要根據樹種生長習性和營養面積的大小,繁殖的難易,保存的數量來確定,為了對收集的材料進行選擇、整理,收集的材料原則上應適當多些。

資源的收集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並詳細記載資源名稱、收集地點和日期,收集人名稱、苗木繁殖年月等項。在收集到種苗或材料後,應立刻進行檢疫和消毒,防止霉爛和乾枯。

(一)當地種質資源的收集

當地的優良品種或品系,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很大的適應性,並有一些突出的優點(如抗性或耐性強等),這類資源較好收集,往往不存在鑒定或生態適應性等問題,只要採用適當的材料(夏芽、帶根的壓條、插條、萌櫱、休眠接穗等無性系或種子)就地保存即可。但在收集時要根據種質庫的容量等條件選擇有代表性的種質進行收集。

(二)野生種質資源的收集

為了獲取一個屬內全部的有利基因,必須收集這個屬內每個種的野生植物單株,這些植物往往不能直接食用,但具有許多栽培品種缺乏的抗病、抗蟲、抗旱、抗澇、抗寒等抗性遺傳基因,多數可作砧木或作為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種質進行收集。

這類種質資源的收集時間以花期或果實成熟期為宜,因此期能對種質資源的花的類型,開花結果習性,果實經濟性狀等進行鑒定和收集標本。

收集這類種質時應注意某些特定性狀、特別是經濟性狀和抗性。如早熟、矮化習性、抗病蟲害性能以及耐不同土壤條件、耐寒及耐熱能力等。收集區域應注重種類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中心和經常出現某些特異性狀的地區,並盡量收集地理分布、生態分布比較廣泛的野生群體,特別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依然生存的植株。

(三)外地種質資源的收集

科學地引進外地種質資源,可以豐富本地的資源,是收集落葉果樹種質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如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蘋果、葡萄、核桃等現已在我國大面積栽培,並成為重要的果樹樹種。外地種質資源是指從國內外其它地區引入的果樹種質資源,包括簡單引種和馴化引種,這類種質資源的收集比較復雜,收集時要進行調查與生態對比分析,然後再確定是引入種子還是無性繁殖體,一般來講,馴化引種必須收集種子,簡單引種可引進接穗或無性繁殖材料。

1.外地種質資源收集前的考察和研究

外地種質資源在收集前,要對生態型、個別生態因子等進行考察和研究。因為同一生態的品種群,多數屬於在相似的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在生育期、抗逆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點。總體上講,同一生態地區、不同產地的品種或種在氣候適應上具有較多的共性,相互進行種質收集比不同生態型地區間進行收集成功的可能性大。

個別生態因子的研究包括溫度、日照、降水和濕度、土壤理化特性和其它生態因子,這些生態因子在「南樹北移」或「北樹南移」時,往往有某一種生態因子成為主導因子,如在「南樹北移」時極端最低溫度和冬季旬平均氣溫可能成為主要限制因子,在種質收集時一定要注意對此進行詳細研究。

除對上述生態因子進行研究分析外,還應對收集品種的起源與分布、適應性相近品種在本地區的表現、前人收集實踐的經驗教訓等進行研究。對一些抗性種質的收集,可以從病蟲害經常發生的地區收集抗性類型。

2.外地種質的收集方法

(1)可通過調查收集,或通信郵寄進行,也可通過國內、國際間的學術訪問、學術交流的機會收集,收集的數量不宜多(3—5株)。

(2)收集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檢疫和編號登記制度,特別收集抗病蟲種質時,千萬不要把病、蟲的繁殖體一同帶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3)收集後的外地種質要進行中間繁殖,多點試驗,再進行大規模推廣。

(4)對生態適應型以外的種質收集,宜採用種子(大量)多代連續馴化和逐代遷移馴化法進行逐步收集。

2. 什麼是植物的種質資源

種質(germplasm)是指親代通過生殖細胞或體細胞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種質資源(germplasm:resources)是種質的載體,是植物育種的基礎,只有擁有大量的種質資源才可能選育出優良的品種。。

3. 各國的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方法是什麼

蔬菜種質資源搜集與保存是整個蔬菜種質資源工作的基礎,只有通過廣泛的收集與科學的保存,擁有相當數量的種質資源,才能更好地開展種質資源的評價和利用。

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過國家行政部門或主管科研單位組織相對應的地方部門或種質資源研究單位,採用行政的(政府部門有組織的)手段對各地的蔬菜主產區、育種中心地區,進行廣泛的收集;二是通過科研協作的形式,根據徵集的目的和要求,進行經常性的徵集;三是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人員對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區、沙漠和沿海等邊遠地區,進行野生、野生近緣種質資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過各種方式的國際交流,進行國外引種工作。在上述種質資源的徵集過程中,對徵集工作有統一的要求,對徵集來的種質資源填寫統一的表格,並將徵集到的種子(苗)上交主管單位(方智遠、李錫香,2004)。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蔬菜種質資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蘇聯植物分類家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組織考察隊到60多個國家,進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內的各種栽培植物15萬份。由他創建的全蘇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農作物種質材料35萬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塊根類)種質材料6萬份以上。美國從建國開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種質資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體制、機構和管理制度。美國原有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貧乏,19世紀中葉開始組織出國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現已擁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種質材料43萬份以上,其中包括馬鈴薯、菜豆、豌豆等多種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資源有限,許多蔬菜從古代起陸續由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傳入,近代則進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區的種質材料。除上述國家外,1974年成立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在促進世界各國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種質材料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間建立並推動世界栽培植物種質搜集網搜集了各種栽培植物種質材料10萬份以上(劉紅,1990)。

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國代表性蔬菜種質資源搜集份數(含重復),包括長期保存和未獲長期保存的種質。

表1-5列出了美國種質信息網路(GRIN)中常見的蔬菜種質份數(方智遠、李錫香,2004)。

表1-6列出俄羅斯的情況。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種資源質搜集份數

表1-5 美國GRIN資料庫中主要蔬菜種質份數

表1-6 俄羅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資源

總的來說,俄羅斯收集和保存的豆類作物種質資源約有42000餘份,包括15個屬,160種。蔬菜和瓜類作物種質資源49000餘份,包括282種。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視。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開展了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地方品種的調查搜集工作。據1965年的不完全統計,共搜集到88種蔬菜1.73萬份種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幾乎全部丟失。1979年,農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發出《關於開展農作物品種資源補充徵集的通知》,1980年開始再次進行補充調查徵集,至1985年底,全國已徵集蔬菜地方品種125種,16187份。並從1982年開始,由當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牽頭,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編寫《全國蔬菜地方品種資源目錄》。在全國蔬菜品種資源調查、徵集基礎上,吉林、天津、安徽、山東、江蘇、四川、河南、陝西等省(市)先後編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種資源目錄。甘肅、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編寫出本省蔬菜品種志。1986年開始,國家把種質資源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科研計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組織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蔬菜科研單位進一步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的全面搜集、整理。並對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湖北神農架地區和海南省等地進行了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搜集,首次發現了一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蔬菜植物新變種、新類型和野生近緣種。如1979—1980年對雲南省13個地(州、市)的31個市、縣進行了考察,共收集種質材料400餘份,制蠟葉標本100餘份。鑒定出國內外尚無報道的苦茄、西雙版納黃瓜、涮辣、大樹辣、辣椒瓜和紅茄等。考察查明了雲南省辣椒、黃瓜和瓜類的種類、類型、品種及其分布地區、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態環境。1981—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參加了由該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主持組織的西藏作物品種考察隊蔬菜考察組。共考察訪問了39個縣、市,搜集蔬菜種質材料655份,蔬菜種子285份(含根莖類),分屬栽培蔬菜20個科60多個種,野生蔬菜種質資源23個科32個種,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區蔬菜種質資源的家底。其後,又於1986—1990年進行了神農架地區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東地區22個縣(市、林區),收集蔬菜種質資源3497份,分屬38個科159個種、亞種或變種。並對蔥、蒜、菜豆、胡蘿卜、辣椒、菠菜等蔬菜進行了重點考察,尤其對多種野生蔬菜進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劉富中等,1991)。此後,在「九五」期間,四川、重慶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單位,還進行了三峽庫區的蔬菜種質資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種質資源959份,鑒定編目710份,初步篩選出25份優異種質資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繼續組織全國有關科研單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種、國外種質和野生蔬菜種質,共計達2005份。「十五」期間,依託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國家基礎性工作項目「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等,繁殖入庫有性繁殖蔬菜種質538份,無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計70種776份。

國外引種也是搜集種質資源的一種重要途徑。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實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通過多種途徑由國外引進了大批蔬菜種質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總計已引入20000餘份。在引入的種質資源中,如蘆筍、青花菜、結球萵苣、黃秋葵、菜薊、辣根等,作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有效地豐富了國內栽培的蔬菜種類。又如番茄品種強力米壽、特羅皮克,西芹品種冬芹、夏芹,菜豆品種供給者、優勝者等從國外引入試種後表現優良,已直接用於生產;在直接引入的種質資源中,有的則是重要的育種材料,如抗煙草花葉病毒的番茄材料瑪納佩爾Tm-2,已用作親本並育成了中蔬4號、西粉3號、蘇抗9號等多個番茄優良新品種或一代雜種,成為生產上的主栽品種之一(尚慶茂等,1999)。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收集的蔬菜種質資源共35580份,涉及214個種(包括變種,除去庫圃重復收集的種類)。進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的計31417份,涉及21個科70屬132個種(變種)。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蘿卜、大白菜、白菜、葉用芥菜、黃瓜、南瓜居多。無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計1538份,分屬11個科12個屬28個種和3個變種。其他以營養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蔥蒜類、薯芋類和多年生蔬菜種質資源776份,分屬70個種(李錫香,2006)。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

表1-7 中國入庫保存的蔬菜種類和種質份數(續)-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續)-1

如上所述,經過廣大蔬菜種質資源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國各地現存的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種質進行了整理、繁殖入庫和入圃。

關於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目前,國際上植物種質資源保護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農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美國建立的黃石公園。近年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有700多個,總面積560萬km以上,占國土面積的15%以上,為亞洲第一;美國的天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10%左右;中國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06個,面積390萬km2,占國土面積的0.4%,保護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李錫香,2004)。二是異地保存,是指將種子或植物體保存於該植物原產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園、種質圃、種質庫及試管苗庫,還有超低溫保存的營養體、花粉、細胞等等形式。

中國對蔬菜種質資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低溫種子庫保存。國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品種資源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18℃的國家低溫長期種子保存庫和青海省的復份庫,進行種子的長期保存,蔬菜種子也入庫保存;在國家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溫度在0℃左右的中期庫,進行蔬菜種子的中期保存,並供國內外交流應用,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有條件的蔬菜(園藝)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庫。二是種質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種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營養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國「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在湖北省武漢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區)百餘縣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1700餘份(含重復),它們分屬於14個科30個種或變種(孔慶東,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立了保存蔥蒜類蔬菜、薯蕷類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種質的「無性繁殖蔬菜種質資源圃」已保存了70餘種蔬菜700餘份種質。三是離體保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個25m的組培操作間及培養室,2個約30m的離體保存庫,庫溫分別為1~3℃和16~18℃。對收集的大蒜、生薑、百合等種質進行了復份保存。還探討了大蒜和百合種質資源的超低溫保存技術,並獲得了成功。大蒜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100%,再生植株遺傳性穩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種質莖尖的凍存後成活率有一定差異。大蒜分化芽凍存後最高成活率為50%。百合組培苗莖尖液氮凍存後最高成活率可達52.6%。相關技術已經用於有關種質的保存實踐(張玉芹等,2004;王艷軍等,2005;李錫香等,2006)。

4. 種質資源怎樣進行收集

有目標地匯集種質資源,是資源研究工作內容之一。收集可以通過普查、專類收集、國內徵集、國際交換等途徑進行。收集後的種質資源要置於適當條件下保存。

引種是收集種質資源的一條重要途徑,一些國家長期堅持國外引種頗見成效。美國從1776年起即開展有組織的國外引種,僅1839~1979年就引入各種作物的種質資源43.8萬余份。蘇聯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考察了50多個國家,獲得各種作物的品種資源13萬份。

收集的特點和范圍

種質資源的收集具有廣泛性和長期性的特點。以收集種質資源為目標的引種、與引入良種用於生產不盡相同。種質資源的收集,無論從目的或范圍來說都更為廣泛,著眼於為培育質量更高的新品種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收集的范圍包括栽培品種中當前栽培和過去栽培的品種;地方品種,近緣野生種、野生種,以及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類型,雜交優系,芽變系等等。種質資源的收集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為充分發掘有用的種質資源,提高收集的效果,要了解它的起源、傳播及分布:預測生產和育種實踐對種質資源的需求。

收集的方法

種質資源收集工作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備,了解情況,制定計劃,避免盲目性。收集的過程中要按資源調查和引種的要求,填寫調查項目記載表。對資源的名稱、特性、產地、立地條件等詳加記載,同時應攝影並採集標本。

果樹種質資源可供收集的材料有接穗、插條;苗木,根櫱,以及種子等。不論收集苗木、枝條或種子,都必須保證純正和具有正常的生活力。收集的時間應在一年當中適宜繁殖的時期進行。一般以冬季引入苗木或休眠枝條,經短期貯存後,春季進行栽植或高接。夏季引入接穗,由於氣溫高,包裝及長途運輸不便,芽接後影響成活。在自然條件發生特殊變化的年份,提供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收集某些特殊類型的可能性。如在病害發生嚴重的年份收集抗病類型;在冬季嚴寒的年份收集抗寒類型等等。

收集後的工作

資源收集之後,要隔離繁殖,經觀察若干年後才能入圃保存。從國外引入的種質資源,更要嚴格檢疫,經檢疫後再進行隔離試種或高接觀察,防止危險病蟲傳入蔓延。

種質資源的登記

引入種質資源的編號、登記工作十分重要。編號應按統一規定。中國習慣於採用引入年份加引入順序的編號方法。美國從1898年起對從國外引入的各種作物,不分種類統一編植物引種號(Plant Introction Number),簡稱P.I.Nu.編號。日本採用永久編號法,不同作物按種類編號,以六位數字表示;科、屬、種各用兩位數表示。同一作物按品種編號,也採用六位數字,前兩位數代表從何處引入,後四位數為品種編號。從保存名單的編號上,就可以看出該資源材料的分類地位和引入地區。除編號之外,還要在特製的資源引種卡片上進行登記,記載資源的編號、收集途徑和時間、檢疫情況、繁殖及保存情況等有關內容。歐、美許多國家早已採用電腦貯存資料,8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也很快,電腦存貯,便於查詢、利用和交流。

5. 什麼是種質資源

種質資源系由親代遺傳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是培育新品種的物質基礎。有了理想的種質資源,才能利用新技術培育出新的品種。種質資源還為物種的起源、進化等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依據。種質資源包括3個主要內容:(1)栽培植物種質資源 。地區的地方品種,包括古老的農家品種和本地改良品種以及來自起源中心的許多原始品種。農家品種經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深刻反映了某一地區的環境特點,對其土壤、氣候具有頑強的抗性和耐性。來自起源中心的許多原始品種,含有種質的多樣性,可從中篩選出一些特殊種質轉育到需要改良的品種中去。(2)野生植物種質資源 。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是人類巨大的自然財富。所有栽培植物,均源於野生植物或從野生植物中篩選出的特殊種質經雜交育種而成。野生植物具有栽培品種少有的一些重要種質資源,如對某些病蟲害、不利氣候、土壤條件的抗性種質。野生植物特別是與現有栽培植物近緣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重要的物質基礎。(3)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 。通過人工誘變產生的各種突變體。遠緣雜交創造的各種新類型,是選育新品種和進行理論研究的珍貴資源材料,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摘編自《中國資源科學網路全書》)

6. 怎麼對抗病種質資源進行收集和保存

抗病種質資源可通過到原產地考察搜集交換引種等多種途徑獲得蘇聯學者瓦維洛夫(N.T.Vavilov)在對植物種質資源的系統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學說,並認為在作物的起源中心(origincenter)存在大量有價值的變異茹可夫斯基進一步提出,植物與病原物共同起源中心存在豐富的抗病類型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緣種類是抗病基因的主要攜帶者西南亞印度次大陸地中海沿岸和非洲東北部是小麥種質資源收集的重點地區抗晚疫病的馬鈴薯抗源多來自墨西哥中部;玉米的抗源來自墨西哥秘魯等中南美洲國家;高粱病害抗源主要來自西非蘇丹衣索比亞;煙草抗霜霉病的材料多來自外高加索;水稻抗病原始材料來自中國南部爪哇和印度等地此外,在植物病害長期流行地區,寄主經常受到病原物侵染,適應淘汰選擇的機會多,抗病類型也較多

由於全球生態條件的變化和農作物改良品種的單一化栽培,致使許多野生種質資源和原始地方品種趨於消失,因而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先後開展了大規模的種質資源系統考察和收集活動世界各國收集保存的各類種質資源估計有610萬份,保存最多的國家是美國(41萬份)俄羅斯(37萬份)和中國(36萬份)

我國曾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品種徵集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共徵集到大田作物近53種,品種材料約20萬份,蔬菜88種,1.73萬份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共徵集到60多種作物,整理出11萬份材料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還先後組織了多次重點地區和重點作物的考察,收集到各種作物栽培種野生種的種子和標本近5萬份,發現了一批新種亞種或變種

收集和徵集得到的種質材料,要准確地進行記載,主要記載項目包括名稱原產地徵集地點和日期原產地的自然特點生產條件和栽培要點,材料主要特性等對種質材料要及時進行整理歸類,登記編號,妥善保存

保存方式有原地保存和異地保存野生種質資源多在原來的生態條件下就地保存,必要時可建立自然保護區或自然公園等機構異地保存是在原產地以外的地區進行集中保存,可委託種質庫(包括長期庫中期庫短期庫)種質園植物園等實施具體保存方法可依據種質特性,實行種植保存貯藏保存或試管培養保存等

世界著名種質資源保存和研究中心有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美國農業部國家種子貯藏研究室(NSSL)美國農業部植物遺傳和種質資源研究所原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VIP)義大利農業部研究所種質研究室前南斯拉夫玉米研究所國際半乾旱熱帶地區作物研究所(ICRISAT)日本農林省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印度農業研究所等另外,設在羅馬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還組織了國際基因庫網路

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先後設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還建立了現代化的國家長期種子庫,有計劃進行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

我國保存有大量農作物種質資源以水稻為例,全國約有栽培稻種質資源6萬份左右全國已作過抗病性鑒定的栽培稻種共119400份次,野生稻7512份次已鑒定的栽培稻中有地方種質資源93942份次,從國外引入的種質資源22603份次,雜交稻三系資源2855份次野生稻中以普通野生稻最多,葯用野生稻次之,還有疣粒野生稻小粒野生稻長雄蕊野生稻以及其他16種野生稻

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近緣野生大豆資源非常豐富,我國保存有不同進化類型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5000餘份,是世界上保存野生大豆種質資源最多的國家野生大豆具有多節多莢多粒多分枝高蛋白抗病蟲等許多栽培大豆缺乏的優良基因,是改良栽培大豆的重要基因源

為了高效利用種質資源,Frankel(1984)提出了核心種質(coregermplasm,corecorllection)的概念,企圖用最少的種質資源樣品,最大程度地代表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這一概念已獲得普遍認同,許多國家已致力於核心種質構建我國在各項重要科研計劃中,均已立項支持開展農作物核心種質構建和重要新基因發掘與有效利用

7. 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創新的途徑

  1. 單倍體的誘導和利用

  2. 體細胞遺傳變異的利用

  3. 原生質體培養和體細胞雜交

  4. 植物基因工程

8. 園藝植物育種途徑有哪些如何區別地選擇

育種途徑:
雜交育種 利用雜交優勢
誘變育種 用輻射 零重力等誘導植物發生變異 再從中選擇有用的變異培養
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 利用秋水仙素將花粉等直接染色體加倍,直接得到純和的個體,加速育種進程
基因工程育種,改變、剪切,增加,特定的基因,從而改良物種。增加也就是所謂的轉基因。

本地種質資源;外地種質資源;野生植物資源;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

9. 植物種質資源究竟是研究什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謝謝

主要工作:
資源植物的種類、分布、分類、化學成分;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等等。

10. 植物種質資源是什麼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系指農作物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