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大方縣的生態環境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萬向石油油品怎麼樣 2024-11-15 06:13:08
整櫃的費用cif包括哪些 2024-11-15 06:07:10
象山影視城有什麼資源 2024-11-15 06:06:19

大方縣的生態環境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2-07 16:47:24

1. 資源與生態環境講了些什麼呢

自然資源無節制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是產生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的直接原因。由於人口劇增,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人類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資源基礎的削弱,使下一代人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世界銀行199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表明:1990~203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37億,達到85億。因此,糧食產量需要翻番。全球的工業產出和能源使用量很可能增長2倍,而發展中國家增長更多,將增長5倍。伴隨這種發展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破壞。這些環境生態問題基本上是由於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造成的。

全球沙漠化

全世界已有99個國家受到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造成的全球性損失估計每年高達420億美元。其中受沙漠化損失最大的是亞洲,每年損失達210億美元;其次是非洲,為90億美元;美洲為80億美元;大洋洲為30億美元;歐洲為10億美元。可怕的是沙漠化還在全世界范圍內蔓延。

森林在呻吟

雖然今天熱帶雨林只覆蓋了全球面積的7%,但一半的生物物種棲息生長於此。從現在熱帶森林消失的速度看,不久的將來,將有百萬個品種陸續消失。非洲撒哈拉地區是全球有名的乾旱帶,生態結構十分脆弱,而當地毀林與造林之比為29∶1,生態主體系統的破壞,正是整個撒哈拉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

不言而喻,森林的破壞可以使自然災害在更大范圍內頻繁發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使陡峭的坡地上沒有保護的表土加速被侵蝕,水庫淤塞,並引起下游洪水泛濫。近幾年來,孟加拉國、印度、蘇丹、泰國以及我國相繼發生的嚴重水災,都與森林濫伐有關。水災給災區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森林銳減引起氣候惡化,乾旱加劇,土地退化,糧食減產,全球氣候變暖。

水污染

水污染一方面造成淡水供應枯竭,另一方面直接威脅著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萬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了55000億立方米的淡水。換句話說,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被污染了。水污染造成的飲水危機正席捲著全球,發展中國家約3/5的人很難獲得安全飲用水。被污染的飲用水導致每年成百萬人喪生和10億以上的人口患某些疾病,如傷寒和霍亂是通過帶菌的飲用水傳染的。

空氣污染

工業排放,特別是與礦產資源冶煉有關的工業排放,如燃煤汽油等使空氣中有害物濃度急劇增加,使得許多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更加惡化,威脅著千百萬人的健康。酸雨降落的勢頭有增無減,南極臭氧空洞的范圍仍在擴大。

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遍布全世界。礦物燃料的燃燒、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造成了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加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逐年上升,從而使地球溫室效應增強,導致地球升溫,從而改變氣候。

氣象學家們擔心全球變暖將使阿爾卑斯山的積雪全部消融。專家們警告說,如果氣溫繼續升高,再過幾十年,阿爾卑斯山將不再有積雪。由於氣候變暖,生長在阿爾卑斯山的一些植物群正以每年大約0.9144米的速度向山頂退移,如果到了無處遷移之時,這些植物就可能面臨滅絕。科學家們還指出了今後50年中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產生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包括以下方面:如海平面升高,海洋風暴,熱帶風暴和土壤乾燥,大氣降水分布的變化,陸上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以及生物種滅絕等。

2. 關於生態環境知識

所謂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現象。目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
(1)我國有占國土65寫的山區、9.7%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又因開發利用不當,有34.26%的耕地出現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害、成災面積不斷擴大。
(3)森林資源出現危機,森林覆蓋率低下,用材林面積縮小,採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森林質量下降。
(4)草原長期放牧,重用輕養,每年退化133萬平方米,累計退化已達8667萬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積的1/3。
(5)荒漠化日益嚴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積,從20世紀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後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已達到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
(6)水污染嚴重,2000年時,有73%的城市河段不適於作為飲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營養化而出現赤潮災害。
(7)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地區間資源承載能力差異甚大,處於人口負荷過重的臨界狀態。
(8)大氣污染嚴重,1996年時主要大城市中的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的2倍,酸雨區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29%;廢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圍城市。
(9)農林環境污染正由點到面向全國蔓延,40%的鄉鎮企業成為最大的污染源,全國被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惡性循環事故迭起,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生態赤字"每年達到860億元。

3. 環境資源是哪些

環境資源是指來源於環境的有社會價值的物料、服務或信息,包括人們在周圍環境找到的任何有用的東西。
來自於動植物的食物,用於烹飪、取暖和建築用的木材以及金屬、煤炭和石油等都是環境資源,即使是清潔的土地、空氣和水也是環境資源,它們具有吸收社會廢物的能力。
太陽輻射的熱量、湖泊、河流和海洋中的交通運輸和娛樂、一種美的景緻或一個新物種的發現均是環境資源。

4.  浙江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日益加劇的水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地質災害頻發等問題正在成為影響浙江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並將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構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杭州灣兩岸的杭、嘉、湖、甬、紹、舟地區人口占浙江的50.7%,國土面積占浙江的44.7%,而其GDP卻占浙江的72.4%左右,人均GDP是全省平均的1.42倍,全國平均的3倍。但是,這一地區也正在飽受水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和地質災害的侵擾。例如,杭嘉湖平原地區86.5%以上的地表水為不能飲用的Ⅲ—劣V類水,45.5%以上屬V類和劣V類水。寧紹平原的姚江、甬江的主要河段水質也為Ⅳ—劣V類水。

污水灌溉農田,成為農產品的一個污染源。「污水圍城」,不僅成為滋養傳染病的隱藏土壤,也迫使生活和工業用水依靠地下水源,從而導致對地下水無序、無度、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發生嚴重沉降。截至2002年,嘉興城區均在400mm沉降范圍內,最大累計沉降量達到841.6mm。地面累計沉降量超過200mm的面積為803km2,超過100mm的面積在2500km2以上,涵蓋嘉興全市和湖州、杭州部分地區,以致與蘇州、上海沉降區相連,形成一個特大型漏斗,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目前,許多地區的地面年沉降速率仍在20mm以上,桐鄉屠甸鎮、平湖城關鎮等地的年沉降速率超過50mm,以寧波城區為中心的地面沉降面積約175km2。2002年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484.6mm,大於100mm的面積達16km2。嚴重的地面沉降,使洪澇災害加重,地面高程失真,農田漬害、水體污染加劇,土地毀損,對土地利用、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等造成了嚴重影響,已成為阻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地質災害,並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浙江水資源的人均佔有量(2004m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00m3),且時空分布很不平衡,80%的水資源分布在山區,而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濱海地區不到20%。全省有36個市縣嚴重缺水,21個市縣動態缺水。全省無灌溉條件的旱地27×104hm2,嚴重缺水的低產田34×104hm2,僅有簡陋水利設施的後備耕地資源13×104hm2,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困擾浙江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浙江海域廣闊,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其中舟山群島由100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具有豐富的「港、漁、景」資源,但至今尚未得到合理開發與充分利用。「舟山發展水為先」,其關鍵在於淡水資源緊缺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浙江的水土流失和突發性地質災害問題日益嚴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9×104km2,其中中度以上侵蝕面積約佔50%,特別是強度侵蝕、極強度侵蝕和劇烈侵蝕面積比20世紀80年代中期增加了1倍以上。城鄉建設、礦山開采、林木採伐、陡坡開墾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還在增加。浙西和浙南山地丘陵地區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造成嚴重危害,僅1996年至2002年,突發性地質災害就造成234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6億元。目前全省還有230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處於不穩定狀態,許多村莊和鄉鎮正遭受滑坡危體的威脅。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勢必更加尖銳地凸現出來,尤其是2003年春在我國出現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使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顯得更為迫切。

5. 生態環境材料包括哪些

生態環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良好的環境協調性是指資源、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再生循環利用率高。生態環境材料是人類主動考慮材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開發的材料,是充分考慮人類、社會、自然三者相互關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這一概念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態環境材料主要有:純天然材料、仿生物材料、環境兼容性包裝材料、環境兼容性塗層材料、環境降解材料以及環境工程材料等各類生態環境材料。

6. 黔中地區的生態環境

大部分地區屬雲貴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
水資源十分豐富。由於地處山區,空氣流動性較弱,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較為嚴重。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載問題。大部分地區處在石漠化敏感地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需要保護部分山區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重要生態功能。 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黔中經濟區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確定的重點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核心、延及周邊的經濟區域。范圍包括貴州省貴陽市及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遵義縣、綏陽縣、仁懷市,安順市西秀區、平壩縣、普定縣、鎮寧縣,畢節市七星關區、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黔東南州凱里市、麻江縣,黔南州都勻市、福泉市、貴定縣、甕安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共計 33 個縣(市、區)。區域國土面積 53802 平方公里,占貴州省的 31%;2011 年常住人口1571 萬,占貴州省的 45%。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編制,是指導黔中經濟區未來一個時期發展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規劃期為 2012—2020 年。

7. 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資料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保護環境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8. 生態環境有哪些

動植物,空氣,水,土壤、氣候等等一切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 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 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因此,要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就必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我國環境保護法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其主要任務之一,正是基於生態環境與生 活環境的這一密切關系。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 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影響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鹼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類型。在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區的荒漠化、黃淮海平原的鹽鹼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9. 請幫我下載龍源期刊網的一片資料,謝謝,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字是:大方縣生態旅遊資源潛力與開發建議

大方縣生態旅遊資源潛力與開發建議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都會利用節假日外出旅遊觀光,這為旅遊業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旅遊業的興起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因此,各地對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較高,都在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優勢,打造旅遊精品。在各類旅遊中,生態旅遊成了旅遊的主流。大方縣作為貴州西北部一個脫貧縣,也在積極的發展生態旅遊業,但由於本縣經濟落後,生態旅遊資源潛力未得到充分挖掘,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旅遊體系。
1.生態旅遊資源現狀
大方縣生態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景區景點獨具特色,有原始森林風光,有人工形成的高原湖泊,有天然形成的溶洞等。主要生態旅遊資源有:
1.1天然花園百里杜鵑
百里杜鵑是大方縣和黔西縣交界處的一片罕見的杜鵑花林帶,因其面積一百多平方公里,花區環行路線約一百公里而被稱為「百里杜鵑」,它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天然大花園,於1993年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花區杜鵑花品種繁多,色彩豐富,花形多變。百里杜鵑面積之大、品種之多已響譽省內外,每年花季都有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1.2原始次生森林油杉河風光
油杉河位於大方縣東北部雨沖鄉和星宿鄉,總體規劃面積約4747公頃。油杉河主體森林類型是黔中山原西部常綠落葉闊葉林,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導致現在植被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次生林。其地文資源有懸崖峭壁、峽谷、奇峰與像形山石、洞穴,水文資源有河流水景、瀑布跌水,生物資源有森林景觀、奇花異草、珍稀植物,天象資源有雨凇、雪景、雲霧景、朝暉、夕陽。
1.3人工高原湖泊水西湖
由於洪家渡水電站的建成蓄水,大方縣與黔西縣、織金縣的交界處六圭河水位上升而形成水域面積寬廣的人工湖泊水西湖,其綿延百餘里。泛舟綠波之上,可見湖水清澈透明。極目遠望,山青水秀,山水相映,湖中有孤島,湖邊有淺灘。
1.4天然而成的獨特溶洞九洞天
九洞天位於大方縣與納雍縣交界處,它是伏流、洞穴和地表景觀綜合構成的溶洞景觀。其洞中有河,洞中有天,一洞一水一天形成一洞天,整個景區有九洞九水九天,故稱之為九洞天。
1.5幽靜閑逸的移山湖
移山湖位於大方縣黃泥塘鎮,與百里杜鵑所在普底鄉緊緊相依。無風時湖面平如鏡,微風吹來時綠波片片。湖中有山,山上有樹,湖面上小船盪漾,樹林中鳥聲悠揚。遊客可於湖岸垂釣,可在林中閑玩。
2.發展生態旅遊的制約因素
大方縣生態旅遊業發展緩慢,遊客少,生態旅遊資源沒有充分開發出來,主要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制約本縣生態旅遊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2.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不足
生態旅遊業是一項投入大、效益較長的產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生態旅遊的發展,建設資金短缺是制約生態旅遊開發建設的主要因素。大方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較落後,對生態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甚少,不能滿足生態旅遊發展的需要。
2.2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與生態旅遊的要求甚遠
第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差。大方縣公路雖然四通八達,但路面不平,質量較差。第二是食宿設施落後。大方縣星級酒店極少,現有酒店、招待所標准低、條件差、數量少,不能滿足大批量的遊客。第三是景區景點服務設施如公廁、商業網點等也尚缺。
2.3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將本縣生態旅遊亮點推向市場
有了很好很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但不加以宣傳,不把它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那僅僅只是一項資源,不能發揮其效益。大方縣生態旅遊資源有很多亮點,但宣傳力度不夠,制約著生態旅遊的發展。
2.4生態旅遊管理水平低,缺乏專業全面的導遊人員
大方縣生態旅遊起步較晚,因百里杜鵑響譽省內外,近幾年才有遊客慕名而來,才開展季節性的生態旅遊,因此,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專業全面的導游缺乏。
2.5主要景區區位條件略差
大方縣生態旅遊主要景區都在縣域邊上。百里杜鵑位於與黔西縣交界處,黔西縣境內也有部分;油杉河位於與金沙縣交界處;九洞天位於與納雍縣交界處;水西湖位於與黔西縣、織金縣交界處。這些景區離縣城較遠,區位條件略差。
3.開發生態旅遊資源需要考慮的問題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一方面能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卻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壓力。在開發生態旅遊資源時應考慮以下問題:
3.1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發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旅遊資源的利用與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必然對環境造成各種污染,對資源產生破壞作用。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生態環境,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形態,盡可能不破壞生態環境。
3.2客源問題
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充分考慮客源問題。生態旅遊客源受到本地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宣傳力度等多方面影響。對某一景區定位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吸引不同層次的遊客。應將生態旅遊與增長遊客知識、提高遊客環保意識相結合,使遊客游有所樂、游有所獲從而增加客源。
3.3遊客安全問題
生態旅遊以欣賞自然風光為主,都是在野外活動。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遊客的安全問題是生態旅遊的一個大問題。越是人跡罕見的地方越易看到佳景,既要盡量滿足遊客的好奇心,又要保證遊客的人身安全。
3.4旅遊線路設計及各景區關聯問題
旅遊線路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遊客的需求和各景區之間的關聯性,設計出多條游線。在各景區之間的線路上,要考慮景點的瀏覽時間和景區間行車時間,再設計旅遊線路。
4.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對策及建議
4.1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協調發展
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把生態旅遊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各景區景點要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形成完美的景區景點網路體系。對旅遊線路的規劃,陸路可以開辟「水西湖—移山湖—百里杜鵑—油杉河—九洞天」游線、水路可以開辟「水西湖—九洞天」游線。景區內的建設也要科學規劃,盡量減少建設對環境的破壞和對景觀的不良影響。
4.2定位好景區特色,打造出精品亮點
各景區有各景區的特點、有各景區獨特之處和亮麗之處。全縣的生態旅遊總體定位上要標准高、起點高,其次各景區的定位要充分突出其特別之處。應利用百里杜鵑知名度高這一特點打造出大方縣生態旅遊精品。使遊客因精品而來,來非僅游精品,在整個旅遊過程中能觀花、游洞、賞原始風光。
4.3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發展旅遊服務業
針對本縣公路質量差的狀況,首先應優先改善縣城通往各景區的主幹公路,其次應改善景區與景區之間的公路,再次是改善景區內的旅遊道路。在解決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問題的同時,也要逐步培植和發展旅館餐館等與旅遊相關的服務行業。
4.4大力培養生態旅遊人力資源
生態旅遊對管理者和導游的要求比較高,不但要求有全面的知識修養,還要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要求能翻譯外語接待外賓,大方縣缺乏這樣的管理者和導游。對此,一方面要引進和培育知識全面的生態旅遊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訓導游。
4.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本縣生態旅遊知名度
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本縣生態旅遊的亮點,讓世人知道大方縣這片土地上還有這么美好的景色。同時可以和各地旅行社建立聯系,通過旅行社進行宣傳,從而提高本縣生態旅遊知名度。
4.6多方籌措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資金
生態旅遊開發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應廣泛開辟投資渠道,積極籌措建設資金。資金的來源渠道主要有:一是國家、省地撥款;二是外資投資和國內大型企業投資;三是爭取國際國內銀行貸款;四是自籌資金,邊開發邊經營。■

10. 關於生態環境的信息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生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問題仍很嚴重,主要表現在:
(1) 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同時,還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演變迅速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凍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8%,此外還有沼澤、灘塗、荒漠、荒山等利用難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國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中國降水量地區有效期異和年內、年際變化大,導致全國范圍內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中國暴雨強度大、分布廣,是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國獨特的地質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壞,水熱優勢則立即會轉化為強烈的破壞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km2,風蝕面積188 km2,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km2,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隨著地表沃土的流失,帶走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碳、磷、鉀養分,土層越來越薄,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積減少。建國以來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已達4000千多萬畝。經過建國50年來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好轉,但總體上中國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共12.49萬km2,只佔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積的7.76%。
(3) 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km2,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km2,水蝕荒漠化20.5萬km2,冰融荒漠化36.3萬km2,土壤鹽漬化23.3萬km2,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涉及18個省(區、市)470個縣(旗、市),形成萬里風沙線。中國荒漠化不但影響范圍大,類型多,而且程度嚴重。據綜合評價,中國輕度荒漠化為95.1萬km2,中度64.1萬km2,重度103.0萬km2,分別占荒漠化總面積的36.3%,24.4%和39.3%。該程度類型構成比例與全球相應的41.3%、56.5%和2.2%的構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發生、發展並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面積仍在擴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趨勢,荒漠化擴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據衛星遙感監測,從1983年到1995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地面積擴大了近1倍,共凈增17.4萬km2。
(4)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降水資源總量約6億噸,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m3,扣除重復計算量,中國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 m3。按水資源總量考慮,中國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在世界各國1997年排名中僅列第121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國際上認為人均水資源量2000 m3,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水資源量1000 m3。為人類生存起碼條件,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中國有15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7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生存地起碼條件。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將降為1700 m3,水資源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而且中國水資源量地區分布嚴重不協調,東南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僅佔17.7%。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中國將缺水2000億m3,預計中國最大國發經濟需水量約為7600億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當嚴重,據1995年建設部的調查分析結果,1993年統計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個是由於水源缺乏,19個是由於污染導致可利用水資源緊缺。
(5) 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
自然保護區分布圖 中國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國森林面積為134萬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的森林面積只佔全國森林面積17.96%,華北和西北地區森林則更少。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3.92%(按郁閉度0.3計),為世界平均覆蓋率的60.5%,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和蓄積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於世界120位。廣大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大片森林退化,覆蓋率還不到1%。雖然中國每年都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但由於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亂砍濫伐等問題,森林覆蓋率增長緩慢,從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幾十年來一直呈降低趨勢,占長江流域上游面積56%的四川省,覆蓋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峽庫區從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據清查,1975年中國天然林面積為98.17萬 km2,到1985年面積降為86.75萬km2,平均每年減少1.14萬km2。即使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林業部分)》實現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禁止亂砍濫伐等破壞森林人為活動,到2050年實現宜林地全部綠化,中國森林覆蓋率也才達到26%。(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於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地日益縮小,加上人為亂捕濫獵,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和瀕臨滅絕。據有關資料,中國有15%-20%的物種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包括4600多種高等植物和400多種野生動物。近幾十年已絕跡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種,野生動物有10餘種,還有20多種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