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地資源如何利用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的土地,包括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地方省,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界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巨大,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我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耕地的保護。
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首次全國統一草地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天然草地面積33099.55萬公頃(為可利用草地面積,下同),小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為43713.6萬公頃),比美國大(美國為24146.7萬公頃),為世界第二草地大國。
天然草地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行政省區來看,西藏自治區草地面積最大,全區有7084.68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21.40%;依次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以上四省區草地面積之和佔全國草地面積的64.65%。草地面積達1000萬公頃以上的省區還有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其他各省區草地面積均在1000萬公頃以下;海南、江蘇、北京、天津、上海5省(市)草地面積較小,均在100萬公頃以下。
我國人工草地不多,據1997年統計,全國累計種草保留面積1547.49萬公頃,這其中包括人工種草、改良天然草地、飛機補播牧草三項。如果將後兩項看作半人工草地,我國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積之和也僅佔全國天然草地面積的4.68%。我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雖不多,但全國各省區都有,以內蒙古自治區最大,有443.34萬公頃,達到100萬公頃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甘肅省。各地人工種植和飛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麥、披鹼草、草木樨、羊草、黑麥草、象草、雞腳草、聚合草、無芒雀麥、葦狀羊茅、白三葉、紅三葉,以及小灌木檸條、木地膚、沙拐棗等。在糧草輪作中種植的飼草飼料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麥、大麥、蠶豆及飼用甜菜和南瓜等。由於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質較好,產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飼草供給和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千差萬別,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地類型,全國首次統一草地資源調查將全國天然草地劃分為18個草地類,824個草地型。
在組成全國各類草地中,高寒草甸類草地面積最大,全國有5883.42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17.77%。這類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緣區域。其他依次是溫性草原類草地、高寒草原類草地、溫性荒漠類草地,這三類草地各自佔全國草地面積10%左右。以上4類草地面積之和可佔到全國草地面積的1/2,且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和西部。下列5類草地面積較小,分別是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寒荒漠類、暖性草叢類、乾熱稀樹灌草叢類和沼澤類草地,它們各自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均不超過2%。其餘各類草地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在2%~7%之間,居於中等。
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發、輕管理,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
(1)過牧超載、亂砍濫墾,草原破壞嚴重。草原建設缺乏統一計劃管理,投入少,建設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鹼化面積日益發展,生產力不斷下降。
(2)草原土壤的營養銳減,草原動植物資源被嚴重破壞,生產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3)草地牧業基本上處於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階段,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的5%~10%。
㈡ 怎樣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控制18億畝基礎耕地的情況下,通過對土地資源的配置,以及綜合開發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㈢ 怎樣保護土地資源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運用價格機制調控用地維護國有和集體土地所有者權益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利益
㈣ 怎樣保護和利用土地資源
種樹。。。利用土地的同時也在保護。。。
㈤ 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的根本生產資料,是礦物質的儲存所,也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以及野生動物和家畜等的棲息所。總之,土地是陸地上一切可更新資源都賴以存在或繁衍的場所,因此,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成為各種可更新的資源的保護中心。
在農業自然資源中,土地資源是核心,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離開了土地資源,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有了土地資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護得不好,農業生產也不能很好地進行。例如,一片土地,由於沒有予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護,在人類生產活動作用下,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蝕,從而破壞了土壤肥力,危害農業生產,土壤鋟蝕還會使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水庫淤積、河道阻塞,由此而引起下游沿岸泛濫成災,沖毀大片耕地,使土地資源受到嚴重損失。又如,人類的灌溉活動對乾旱和半乾旱的土地,可以達到改良鹽鹼土的作用,但是,如果用灌水量過大或水質不好等不合理的方法進行灌溉,就可能導致潛水位提高,引起土壤鹽鹼化。這類由於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措施而發生的鹽鹼化,稱為次生鹽鹼化。次生鹽鹼化問題是土地資源利用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應該予以重視。
㈥ 堪憂的土地資源如何利用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主要空間場所。土地資源則是指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利用並取得財富的土地。地球上能夠被人類支配的土地大約為2010億畝,其中耕地225億畝,天然草地450億畝,林地600億畝,城市居民點、工礦交通用地及山脈、沙漠、沼澤等73.5億畝。另有終年冰雪覆蓋的土地225億畝,這部分土地不能為人類所利用而不在土地資源之列。有人估計,人類的食物88%由耕地提供、10%由草地提供,這說明土地對人類是多麼的重要。
非洲是世界上土地資源分布最廣的地區,總面積為30.31億公頃。其次是亞洲,土地資源總面積為27.54億公頃。北美洲和中美洲、前蘇聯、南美洲、澳大利亞和大洋洲、歐洲的土地資源總面積分別為22.42億公頃、22.40億公頃、17.83億公頃、8.51億公頃和4.93億公頃。
我國土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144億畝),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前蘇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而與歐洲面積相當。144億畝土地中,29.95億畝(佔20.80%)是沙質荒漠、戈壁、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性積雪和冰川;耕地只有14.9億畝,佔全部土地的10.4%,且含各類低產地5.4億畝。因此,人均耕地只有1畝多,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5.5畝。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偏低使得中國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而且,我國土地資源類型多樣,山地明顯多於平原,農業土地資源地區分布極不平衡,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水域分布在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草地則集中在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後備資源潛力不大,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這些都是制約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供給的不利因素。
土地是人類祖祖輩輩生息繁衍之地,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土地。土地的過度開發以及人類其他活動的影響,使得土地資源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形勢。水土流失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幾乎沒有得到任何有效遏制。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每年約為240億噸,美國每年流失土壤15億噸,前蘇聯23億噸,印度47億噸,中國約50億噸。土壤過度流失的直接後果是土層變薄,土地的生產能力下降。
土地沙漠化的范圍和強度不斷擴大。從19世紀末到現在,荒漠和乾旱區的土地面積由11億公頃增加到26億公頃。聯合國估計每年有2100萬公頃農田由於沙漠化而變得完全無用或近於無用的狀態,每年損失的農牧業產量價值達260億美元。不僅如此,全世界35%以上的土地面積正處在沙漠形成的直接威脅之下,其中以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尤為嚴重。目前雖然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但土地沙漠化的問題仍十分嚴重。
全世界土地自然退化現象也極為嚴重。把土地退化區分為人工退化和自然退化是非常必要的。人工退化是指由於人口增加而導致的居民點擴大,工礦、交通用地增加而侵佔了原來的耕地,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對糧食的需求促使土地改變用途,這種改變從本質上來說往往是不適宜的,結果導致了土地迅速退化。自然退化則是由於耕作期過長、過密,掠奪式經營,重用輕養,以及灌溉不當,使大片土地變成鹽鹼地或貧瘠地。自然退化不包括因水土流失、荒(沙)漠化而造成的那部分。土地自然退化每年至少使150萬公頃的農田降低了生產力。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耕地明顯不足。目前,全世界人均耕地約0.28公頃,亞洲人均耕地只有0.15公頃,且全部可耕地的82%以上已投入耕作生產,更顯得土地資源不足。
土地資源,特別是可耕地的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世界糧食生產。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糧食產量下降從20世紀70年代始於非洲,20世紀80年代初這種下降擴展到了拉丁美洲,20世紀80年代後期又擴展到整個世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農田和地球環境狀況仍在惡化,產量仍在下降,糧價大幅度提高,發展中國家人均糧食配給水平持續下降,嚴重的營養不良使非自然死亡的人數達到了驚人的數字——第三世界每天就有千萬個嬰兒死於營養不良。如果土地資源減少短期內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糧食儲備日漸減少將成為定局。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迅速重建糧食「庫存」將毫無信心。糧食短缺將成為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未來前景的一部分。
世界歷史上的糧食生產增長大部分都是由於擴大耕地面積,包括重新使用閑置耕地的結果,少部分則由於新技術——如綠色革命造成的。時至今日,人們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小了。對土地資源而言,更新和恢復業已退化的耕地——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恐怕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對於農業來說,當然還要包括農業革命在內。盡管要真正更新或者恢復已經退化的土地難度很大,但並非不可為。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了有關的方針,方針要求國際保護計劃更注意退化土地的程度和情況,要求多國開發銀行資助試驗性重建計劃,並要求生態學家更深入地研究這一退化對生態系統的壓力和干擾。1992年召開的巴西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對土地退化給予了高度重視,這次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專門設置了第十章「統籌規劃和管理陸地資源的方法」。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的1/5,人多地少的矛盾比任何國家都突出。水土流失、森林赤字、土地沙化、水面減少等種種問題有增無減。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3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多億噸,帶走氮、磷、鉀約4000多萬噸,森林赤字近1億立方米,草原退化面積7.7億畝,土地沙漠化面積平均每年擴展1500平方千米,陸地河流湖泊面積日益縮小。1954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天然水面減少了約13000平方千米。江河平原解放初有湖泊1066個、8000多平方千米,現只剩下326個、3000平方千米。中國科學院國情小組著名的預警報告《生存與發展》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生產力約35億噸干物質,包括糧食3600億千克,合理的人口承載量為11.6億,超載人口約1.4億。我國土地潛在的自然生產力——年生物生產量約為72.6億噸干物質,按溫飽標准計算,其理論的最大人口承載能力約為15億~16億。在嚴格控制人口的條件下,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或接近土地資源的承載極限。
㈦ 了解家鄉的土地資源 植樹被利用狀況
地球越來越擁擠,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的日見變化,資源日見匱乏。人們在對...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擁有著共同家原,保護我們的環境。大地期盼著...
㈧ 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圖5-18 土地貧瘠(http://www.chetx.com)
土地資源在歷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損失,目前仍在持續。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有史以來,地球上已損失了20×108hm2適宜耕種的土地,這比現在全世界耕種的土地還要多;估計目前全球每年損失的農林牧用地為(500~700)×104hm2。造成土地質量下降或損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類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導致土地貧瘠化(圖5-18),土地沙化(圖5-19),甚至不能耕種。②水和風的侵蝕。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水的侵蝕和水澇災害造成的土地損失大約占總損失土地的30%。③土地鹽鹼化。據統計,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鹽鹼化的影響,由此而損失的土地每年達(20~30)×104hm2。④化學污染。由於化肥、化學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廢物的影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質劇增,土地板結,土壤表層結構和肥力受到破壞,甚至被迫棄耕。⑤有些草原過度放牧,使牲畜與天然牧場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結果一些草原變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築、交通、采礦、修水庫等工程活動的佔用與破壞也使土地損失很大。
圖5-19 土地沙化
另一方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使用,土地就不會退化,還可以向有利於耕種的方面轉化,即形成農業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極為龐大的,但人均佔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資源,具豐富的生產潛力,只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採取各種有效措施解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潛在生產能力就會充分發揮出來,成為現實的生產能力。
首先,對於土地資源必須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利用,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土地的生產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搞好農業區劃工作是基礎和前提(圖5-20)。農業區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分析農業資源和農業生產的現狀,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合理方向和適當措施,為農業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依據。農業區劃必須從查明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各種農業資源入手,而農業區劃成果又可以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為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提供依據。
其次,要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對低產田進行有效的改良,相當於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須針對不同情況,對土地進行合理改造,力爭做到改造、利用和保護密切結合。要堅持用地和養地相結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農業產量。
第三,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數量減少表現為表土喪失、土體毀壞或耕地的非農業佔用;質量下降表現為土地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質量降低。針對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鹽鹼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圖5-20 中國農業生態區劃示意圖(http://nxy.nxu.e.cn)
㈨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
山區地形崎嶇,容易發生水土流失,適宜發展林業;內蒙古高原草場廣布,草質優良,適合發展畜牧業;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氣候適宜,農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新疆的農業是典型的綠洲農業,晝夜溫差大,瓜果特別甜.故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C、B不符合題意.
故選:D
㈩ 農村土地資源如何合理開發利用
根據實際,宜栽樹就栽樹,宜養殖就養殖,宜旅遊開發就搞旅遊開發,只要不減少原有植被,都可以實行優惠政策,按小流域劃分承包給願意承包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