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2.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過多少年
英國實際統治印度300年,在印度進行殖民統治190年。
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之戰中獲勝,從此開始了在印度長達190多年的殖民統治。如果從英國在印度設立管理區開始算,英國殖民印度超過了300年。
17世紀末莫卧兒帝國陷入分裂之中,各地封建王公割據成勢力。 18世紀中後期,英國乘機進入印度。 通過收買封建王公等手段控制壟斷印度的麻棉等原料供應, 並成立東印度公司,專管稅收。
但是該組織多次欺壓印度人民, 進入19世紀以後,印度爆發過多次反英起義, 但都被鎮壓了, 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在19世紀60年代。
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都引發了英國喪失對一些殖民地的控制,印度正真獨立是在1947年,印度總督蒙巴頓勛爵認為繼續殖民統治不現實,便承認印度獨立。
(2)印度二戰給英國多少資源擴展閱讀:
統治方式: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
失敗和撤出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
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
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3. 印度對二戰有什麼貢獻呢
在二戰時期,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一個主權國家。
二戰中,印度人基本都是跟在英國人屁股後面做事,英國人手不夠就從印度徵召人馬上前線協助英軍作戰。
總的來說,印度在二戰中的表現只能用平平淡淡來形容了!要說有卓越貢獻也沒有,要說什麼貢獻都沒有也不是。
4. 二戰後英國丟了很多殖民地,究竟哪個地方最讓英國心疼
大英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曾經稱霸世界,佔領了很多地區,成為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但是,二戰後英國丟了很多殖民地,究竟哪個地方最讓英國心疼呢?這些殖民地可以說為大英帝國貢獻了很多資源和金錢,丟了誰都心疼,但是非要選擇的話,那就是印度讓英國最心疼。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印度是南亞地域、人口最大最多的國家,土地肥沃而且物產豐富,英國人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在英國統治印度二百多年裡,獲取了很多財富。例如,東印度公司在短短的58年裡,獲得利潤10億英鎊。
現在的英國最主要的殖民地是直布羅陀海峽,擁有了直布羅陀海峽,就擁有了地中海。自1704年開始,英國人就佔領了直布羅陀海峽,因此直布羅陀海峽歸入了大英帝國的管轄。這里已經被英國牢牢地控制了幾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是由於直布羅陀海峽控制,依靠美國對義大利和德國產生極其有利局面,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5. 二戰結束時英國有五百萬軍隊,為何卻讓印度獨立了
從近代史來看,憑借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歐洲國家紛紛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殖民地,其中最成功的是英國。憑借幾千萬人卻統治了全世界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憑借2萬人就敢東征大清帝國,憑借無敵艦隊更是橫掃世界。而且英國征服印度,花費的軍隊也比較少。但是有個問題很讓人不解,那就是二戰結束後,英國明明還有500多萬軍隊,但是卻為何甘心,眼睜睜的看著印度獨立呢?其實原因沒那麼簡單。
探究歷史真相,發現背後故事!對待歷史,必須較真!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真相】
6. 印度在二戰中有什麼貢獻
給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用來只要軍械,沒印度英國扛不住德國
7. 二戰的時候英國在印度有多少兵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 二戰前法國有三百萬陸軍,號稱「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麻煩採納,謝謝!
8. 求二戰時英國對華的援助,要詳細的資料 謝謝了
二戰中英國對中國的援助請求反應是最冷漠的,抗戰初期多次求援都被拒絕。直到1938年10月華南華中相繼淪陷,英國在華勢力范圍基本為日本控制。英國感覺在華利益被嚴重侵犯,終於決定對中國提供援助,但只同意先給50萬鎊(合230萬美元)為滇緬公路購買卡車,以及500萬英鎊(合2300萬美元)的外匯貸款用於平穩中國經濟。可以說,直到1940年,英國對華軍事援助微乎其微。到1940年秋天,德意日三國結成同盟,日本南進步伐加快,英國越來越感到其遠東領地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在此情況下,英國終於決定與中國開展合作保護其遠東利益。1940年10月,英國大使卡爾主動向蔣介石建議「中國可以要求英國提供軍火、彈葯、飛機等,如果英國不能籌措飛機的供應,可以轉商美國政府供給,中國還可要求英國提供貸款100萬英鎊。」而作為回報,中國需「考慮派遣壯丁三四十萬人,協助英國作戰」,還要求中國「於日本向馬來及新加坡進攻之時,以大軍攻擊廣州地帶,以牽制日軍之南一下」,並說明中國這一軍事行動所消耗的軍火、彈葯,應由英美補充。
隨後,英國的確在1940年底向中國提供1000萬英鎊貸款(合4600萬美元),但提供武器裝備卻是一句空話,英國在宣布提供貸款的當月就通知中國政府不能提供武器和軍事人員,只是口頭許諾什麼考察將來可能合作的基礎,提高駐華軍事武官的地位,擴大其武官處等。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對華提供財政援助貸款共1550萬英鎊(合7200萬美元),其中的2/3是1940年後提供的。而在這之後,由於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還需要美國提供巨額援助,對華援助基本停止。
9.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10. 英國統治印度200年,到底掠奪了多少財富
英國統治印度兩百年,據史學專家統計,英國兩百年之間從印度得到的財富在54萬億美元左右。如果平攤下來的話,每年大概在兩千億美元以上。所以英國在統治印度的這兩百年之間,從印度的身上搜颳了不少的財富。並且我們從現在印度的發展狀況也可以看得出來,印度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英國在掠奪統治印度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多的財富。
根據英國的歷史專家,英國200年從印度獲得的財富多達54萬億美元,相當於現在英國GDP的近20倍。分攤到200年時間裡面,那麼每年達到2700億美元,也就是說英國一年從印度搜刮財富2700億美元,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這個錢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錢。
當時英國因為數目太大,還專門成立東印度公司管理,使得這個公司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了。這也是英國為何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放棄印度的原因了。在二戰後,英國失去印度,整個直接就從世界第一強國跌落到三流大國的地位,遠遠不如美國、蘇聯,甚至不如法國、德國,衰落得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