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歷史資源如何利用
擴展閱讀
怎麼使用節點工具 2024-11-14 12:10:26

歷史資源如何利用

發布時間: 2022-02-08 16:02:51

㈠ 作為河南人,你如何利用歷史資源推動河南發展提供一條合理化建議

河南的歷史文化也是相當悠久的,我建議以黃河為題材來做宣傳

㈡ 如何利用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教學研修計劃

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也下過功夫,並融合一些地方方言,使得語言生動、風趣,帶有啟發性和鼓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例如,我在講「兩步計算應用題」 時,把兩步計算應用題的間接條件

㈢ 如何讓歷史資源活起來進行黨性教育

國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倡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歷史課堂多多呈現動與活的情景,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這里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如何讓歷史課活起來的問題.
第一,積極開發並巧用教學資源
關於教材,新課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實上也應該如此.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為,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源、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我們所使用的歷史教科書只是其中的一種文字材料而已.可見,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的歷史課程資源還很多.
1、圖書、報刊資源是常見易獲的教學資源.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知識廣泛.圖書和報刊,社區部門單位有,學校有,不少個人也有,只要留心,是極易獲得的.圖書館資料最齊全,如通俗歷史讀物、中學生歷史刊物、歷史文物圖冊、歷史地圖、歷史圖表、科學技術史、文學藝術史、考古和旅遊等方面的讀物,可以借來一用,也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或摘錄.在報刊方面,除普遍訂閱的日報與歷史專業報刊外,我覺得還有《文萃報》、《中國剪報》、《文史博覽》等對歷史教學很有幫助.老師平時注意收集和保存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號召學生課外去閱讀摘錄,既可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們的動,促進課堂的活.這是一舉多得的事,師生都應該樂意為之.
2、鄉土、社區資源是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學資源.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當隨時隨地地發現和利用社區中的鄉土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歷史教育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巧用這些資源,學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為他們的現身說法,能夠在不同層面,從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學生對身邊的事物很感興趣,喜歡探究.如果教師恰當巧用這些社區鄉土資源,不僅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豐富其歷史知識,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活躍歷史課堂.
3、廣播、影視資源是鮮活生動而又豐富的教學資源.近年,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與錄音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資源.文獻記錄片一般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對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會歷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應重點利用的音視頻資源.還有一些比較接近歷史實際的影視作品和娛樂性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只要其違背史實不多不遠,也可以有選擇地利用,因為它們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有益於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以增強其歷史感和歷史理解能力.這類資源多,關鍵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選畫面,再是優化重組內容,然後是確定最佳的呈現方式.時下的教育裝備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呈現方式可採用錄音帶、VCD或者課件播放.前兩種方式播放,對於一般的學校來說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之所以要精選,是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段,而可取的資源多;之所以要優化重組內容,是因為這類資源畢竟不是為教學而專門設計的,我們的教學內容比較集中,教學程序也自有體系和規矩;之所以要確定最佳的呈現方式,是因為這些資源生動鮮活,採用其他方式呈現會失去其生動與鮮活的特性,我們的學生喜歡的就是這方面.
4、信息、網路資源是豐富而又便捷的教學資源.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為歷史教學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隨著教育裝備水平的提高,網路已進入不少校園,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使之為歷史教學服務.特別是計算機教學的推進,更加方便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與歷史學習有關的計算機教學輔助軟體、多媒體歷史課件、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互聯網提供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資料庫和圖書館、檔案館網站等,以獲取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我覺得對於初中歷史教學很有幫助的網站有許多,其中尤以中學歷史教學資源、人教社初中歷史、初中歷史教學網、中基網歷史、歷史中考網、歷史圖片素材、歷史教學資源等網站為佳,我們不妨進去瀏覽瀏覽,會得到一些收獲的.巧用這類資源,精選仍然重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及時下載並保存,因為有些專題性的資源過期再難覓.
除了上述的四類資源外,還有一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我們可以很好的開發利用.如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蘊涵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這些資源也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總之,在這方面我們應當樹立在生活中尋找歷史教學的靈感的觀點,把能夠為我歷史教學服務的資源都盡可能的開發和利用起來,去偽存真,取精用宏,為學生學習動起來、歷史教學活起來所用.
第二,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 如果說積極開發和巧用教學資源是歷史課堂教學活起來的基礎的話,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就是使學生動起來、教學活起來的框架.因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我認為初中歷史教學要使學生動起來、教學活起來,在教學設計一環必須扎扎實實備好課
一要備教材.要備好教材,就得熟悉課程標准,深入鑽研教材.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性文件,與以前的歷史教學大綱比較,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要求與教法等諸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教師要認真鑽研,弄清其新變化、新要求,做到腦中有課標.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教師要深入鑽研,了解其內容、要求、編排意圖與體系以及各章節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對即將講授的章節的鑽研,要達到懂、透、化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本.在鑽研教材的時候,要對你所開發且可用的課程資源,進行精選補入;還要廣泛閱讀有關參考書,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並從中選取一些材料充實教學內容.
二要備學生.備學生,就是要求教者全面了解學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備課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以及他們的學習方法、習慣等.這樣,才可是使所設計的課堂教學足以讓學生動起來,達到教學活起來的目的.還要充分估計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教學內容會產生什麼不同的反映,預想的困難一旦出現將如何克服.這是備課時必須認真考慮、周密設計的.
三要備教法.課堂要讓學生動起來、使教學活起來,教法的設計尤為重要.教學要優,效果要佳,教師就須在備課時認真考慮教法,恰當地組織教材,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做到手中有法.歷史教學的常規方法有講述法、讀書指導法、教具演示法、談話法等.正在推廣或探索中的高效教學法有討論法、情景再現法、圖示法、啟發式教學法、三段式教學法、立體式教學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法的確定要從教學任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個別特點、知識基礎、班級情況和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實際出發,要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目標的培養、發展和實現.
四要備教學手段. 課要上好,得有好的教具相助.這些教具的恰當使用,就是我們所稱的教學手段或教育技術.用得好,對於課堂讓學生動起來、使課活起來、效果好起來是極為有利的.時下大多數教師採用的不外乎圖表實物、音像資料、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四類.一堂課究竟用哪些,何時用,怎樣用,都必須在備課時設計好,課前准備到位.前兩種是大家經常採用的,已經能夠運用自如了.這里我只就後兩類的使用作些提示.
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在教學方法上具有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它以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把空間距離變近或變遠,把微觀的事物放大,把宏觀的事物縮小,突破時空限制,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建立感性認識,易於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教師把學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識信息傳給學生,擴大知識視野,提高教學效果.
網路技術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使課堂教學生動、活躍、優質目標的實現如虎添翼.我在教學中使用網路技術,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網路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是教與學的心臟.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之二是引而不發,誘思導學.這里的發是指把知識點直接加以解脫.為使全班學生的主體性更好地發揮,心理潛能更好地挖潛,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師沒有必要發,而應該很好地利用網路技術進行誘發、引導,學生的整個認知系統才可激活並高速運轉起來,由最初的萌芽狀態進入主動探索新知階段.之三是利用網路技術,為學生提供獨立探究的環境.獨立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的過程.在學生獨立探究時,要及時將其各種方法調至主機並投射出來供大家討論,還要適時引導其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探究之機留給學生.之四是利用網路科學激疑,創設最佳的學習心境.在課堂,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促使其認知情感由潛伏轉入積極,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如此才能實現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創設最佳的學習心境.之五是利用網路建構自主探索,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這點淺顯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
第三, 恰當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新課改的核心是教師、學生角色定位的轉變,即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這是讓學生們動起來、歷史課活起來的保證.教師恰當注意好六個導:
一,誘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是第斯多惠說的.教師要誘導學生的求知慾,充分挖掘歷史自身的魅力;運用提綱挈領的引言、直觀形象的圖表、極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強的提問、新舊知識的亮點以及生活中密切相關的事例來設疑引思,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引導.教師的教貴在一個引字.我們可以利用歷史的學科特性,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分析歷史、審視歷史、探究歷史.當然,老師的引導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具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的,只要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動起來、課堂教學活起來的,都可以恰當的使用.
三,疏導.學生受基礎知識、思維定勢、讀題判斷等因素的影響,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思維障礙.教師此時應該是問題的診斷者、思維的疏導者和心理的開導者.我們不必給予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應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聯系等方法,對症結進行仔細分析,細心點撥,幫助學生自行解惑.
四,輔導.新課改提出,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歷史知識是學生未來所需要的,但他們的歷史素質參差不齊,不可能同頭並進.對此,老師可組建學習小組,在小組內好、中、差學生分層次縱向合作,結合老師的個別輔導,把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這樣,既解放了教師,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促進後進生的進步,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五,指導.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尋求問題的解法,而不僅是記住過程;指導學生探求新的思路,而不僅是套用過去經驗;指導學生發揮聯想想像,而不僅是重復固有模式.
六,倡導.歷史不僅是專業課程,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課程.它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審視思辨習慣、全面系統分析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客觀、真實、公正地判斷、評價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可見,歷史是一門知識,也是一種文化,它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所以,教師要利用這一平台,倡導歷史的人文價值,倡導正確的歷史觀,倡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這里既包括課程內容蘊涵的人文知識,又包括教學過程中應弘揚的關懷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還包括歷史學習中應特別重視的重史實、重客觀、重背景、重借鑒、重揚棄、重批判的人文方法.

㈣ 對歷史古跡類旅遊資源應如何開發與利用

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5.遊客對文物的破壞,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跡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遊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可嚴重損壞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於長時期中大量遊人的攀登,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的腳踏手推,出現了嚴重的凹陷松動。凡遊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塗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盜取文物古跡的部件,此等野蠻行徑,嚴重地危害著文物古跡的保護。四、搞好文物保護、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既可吸引遊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遊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並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遊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旅遊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遊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誇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遊服務,邊用邊保,採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遊事業的長遠規劃。各地政府部門和各旅遊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遊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本地區旅遊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遊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旅遊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旅遊區內的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遊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3、文物部門與旅遊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4、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因此,對客流量應嚴格控制。5、嚴防遊客的有意破壞。在遊客進入旅遊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並引起不良後果者,應採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㈤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四川省珙縣洛表中學 李崇德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間的影響,把握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原則,才能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校外各種歷史資料等靜態資源構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自身資源去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等靜態資源。靜態資源對動態資源有催生和推動作用,正是利用這種作用,促使動態資源產生質的變化,實現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教師資源。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積累了相應的教師資源,對這些已有的教師資源,教師要認真挖掘和利用。在已有教師資源的基礎上,歷史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創新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發出新的教師資源,正所謂教學相長。由於教師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我們把它稱為動態資源。

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身體和心理素質等。

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職業活動的態度和教師工作的效益。熱愛祖國和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學活動中勇敢地堅持真理,熱情洋溢地向學生傳播真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思想觀點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全球意識,國家觀念,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科技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戰略。上述都是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把自身具備的這些資源滲透到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用自身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學九年級下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內容時,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們既要對外開放,學習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既要競爭,也要合作。

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條件。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扎實地、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不斷地、廣泛地涉獵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方方面面的知識,時常關注文化科學的新發展、新成果。一是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有助於充分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二是學生會把媒體上看到的和生活中聽到的向教師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教師不可能完滿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但至少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給學生有益的啟發或引導,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三是歷史新課標和教科書直接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不僅要准確把握知識點,還要對相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別從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的變更,就是黨和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作出的四次調整,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就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等知識,就需要歷史教師補充講解,學生才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總之,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且這桶水還必須隨時充實和更新。

初中歷史教師還要繼續學習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及歷史學科教學論等教育教學理論。培養自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等。歷史教師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事歷史教學活動,孜孜追求理想的教育,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育人為本,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身教重於言教,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二、學生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學生資源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教師資源更多的是強調其共性,而學生資源則更多的突出其個性,諸如智力因素(個體差異、年齡差異)、心理特徵、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社會閱歷、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學生是接收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有歷史課程資源都要通過學生而形成新的學生資源。逐步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形

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新的學生資源的形成過程和目標,因而學生資源也是動態資源。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最終就是為了在原有基礎上快速有效地形成新的學生資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學生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有無興趣,能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那麼,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一是通過毛澤東喜歡讀《智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等例子,讓學生明白魯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的道理。二是讓學生明確學歷史可以「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三是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例如教學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文,組織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得出下面板書設計方案,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也就得到培養。四是開展多種歷史活動,讓學生感悟學習歷史的樂趣。如召開歷史故事演講會、歷史觀點辯論會,

編演歷史課本劇,搜集整理地方誌,搜集古銅幣、郵票、布票、糧票、油票、像章、袖章等小文物,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等。

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是重要的學生資源。自覺地獨立地制定切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實現目標的

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客觀方面的各種困難和主觀方面的不良情緒的干擾,這就需要學生自覺地排除各種干擾,堅持努力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科之間的平衡,學習時間的分配,學習方法的改變等,都需要學生自覺地、獨立地進行調節。學生只有保持優秀的意志品質,才能保證學習成績的穩定和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堅韌性等意志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和強化。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王羲之、林則徐、袁隆平、林肯等皆是意志品質優秀的典範,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典範,加強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學習歷史的方法既是學習歷史的技能技巧,也是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和品質。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對歷史信息進行有效接收、加工和運用。學習歷史的方法具體到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如閱讀歷史教材(歷史教科書、資料和讀物)、聽課、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搜集歷史資料、探究問題、評價歷史(歷史人物、事件、現象)、記憶歷史、做歷史練習、復習歷史等。閱讀教材的主要方法是邊讀、邊想(知識點、知識點間的聯系、重點難點、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字面背後的含義)、邊寫(標符號、作批註、寫心得)。聽課的方法是邊聽、邊思(音義辨識、信息篩選、問題反饋)、邊記(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恰當的點撥。如記憶年代是學生最感頭疼的,其方法有聯想法、諧音法、形象法、對比法、口訣法、串聯法、強化法、重復法等多種。教師只能根據具體內容舉例點撥,哪種方法最有效,還得學生自己去嘗試,進而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三、靜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歷史遺跡、博物館等課程資源雖然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相對於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來說卻是不變的,故稱靜態資源。靜態資源是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動力用以生產出新產品的原材料。原材料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新產品質量的優劣。條件不同,原材料的來源也有差異。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資源。教師要善於利用導入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正文和自由閱讀文段,圈點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做上必要的批註,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

構建並掌握歷史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探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培養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把相關歷史知識作歸類比較,如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戰後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等,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中「文獻資料欄」和「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動腦筋」欄目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尤為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能力強弱等因素。

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農村中學圖書館的規模小,藏書數量少,門類不齊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可能不多,但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仍然要加以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圖書資源,應教給學生目錄檢索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讀物,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學生認真閱讀。

校外更具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再如鄉土教材、地方誌、文史資料、家譜或族譜、影視資料、網路資源等。教師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具有的歷史課程資源進行認真選擇和充分利用,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調查訪問、搜集整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獲得第一手歷史資料。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洛表鎮牌坊街的牌坊,讓學生觀看古牌坊的建築樣式、結構和材料,觀賞古牌坊上那些雕塑和繪畫,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過古牌坊上的文字記載,知道立牌坊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古代婦女貞、節、烈的宣揚,再讓學生結合古今歷史進一步思考明確,這是封建統治者強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是對婦女身心的摧殘。最後讓學生寫一篇記載古牌坊的歷史資料。

再如帶領學生參觀麻塘壩僰人懸棺。參觀前,讓學生閱讀《懸棺之謎》、《懸棺上的民族》及《珙縣文史資料》上有關懸棺的內容,搜集民間有關僰人的傳說,擬定參觀路線和推薦景點解說員(由學生分別擔任),為揭開懸棺之謎作準備。參觀時,讓學生重點觀看懸棺陳列館收藏的文物和九盞燈峭壁上的懸棺和岩畫,聽好解說,做好記錄。
參觀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謎團,發表自己的猜想,再現古僰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在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下僰人英勇抗爭的場景,並對此作出評價。

總之,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要求,合理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合理」就是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選取那些易於在教學實際中應用,能省時、有效的資源。有效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有效」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對學習重點能正確理解和把握,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形成正確認識;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㈥ 歷史教學中怎樣運用好多媒體資源

現在的課堂多媒體設施主要是投影機、電腦、掛圖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能有電子白板等。
歷史課堂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線性的教學課堂,因此如何用好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十分重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做好該堂課的PPT,使用投影機教學,這個PPT,要切合你這堂課要講的內容,最簡單的設計方法就是線性設計,按年代或教學內容的先後順序進行設計,多做課堂思考題和知識點討論題。將這些題目嵌入你的PPT中,在利用投影機講解時分配這些課堂互動的時間。
二、掛圖主要用在一些直觀展示項目上,例如人物、地圖分析、時間分析、條款陳述等內容上,實際上你用好了PPT,掛圖已經過時。
三、電子白板作為現代教學中一個較為領先的多媒體設備,如果你校有這個東西,那麼你完全可以將教學內容虛擬化,衍生出許多生臨其境、圖文並茂的教學方式,具體可以看看網上的電子白板教學演示

㈦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㈧ 如何運用歷史校內課程資源有哪些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㈨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有的可以維持原功能,而什麼也是常見的做法

從歷史背景和條件分析來看,中日明治維新改革在同一時期,國情幾乎是成功的,也幾乎是失敗的

㈩ 如何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課程資源

有效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資源
(一)關注課程資源,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課程資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歷史資源,對教師的素養要求很高,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曉中外、對地方歷史資源要瞭然於胸。
(二)充分開發利用的歷史資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書、教參、《泉州歷史》的鄉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歷史人物》。 2.重視利用博物館。如泉州博物館、海交博物館、閩台緣博物館等,因為博物館展示的實物資料、圖片、史料無疑是最直觀的歷史知識。
3.參觀、考察地方歷史遺跡資源,探究其真實歷史。泉州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400處,由於數量眾多,反而讓一些同學忽視了其價值,也沒有真正了解其歷史價值,可以說是「熟視無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遺跡遺址中發掘有效的歷史資源。如有的學生在參觀完「海絲」起點九日山,說:「一座小山,沒什麼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頭、石刻。」這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獲取歷史信息、歷史知識的方法。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觀察力、閱讀能力。如引導學生觀察遺跡時關注有關文字介紹、碑文等,從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
4.關注社會,向身邊的人和物要歷史資源。如家裡的老照片、老人對過去的回憶、民間故事、族譜、家廟、民俗、當地報刊。如最近《泉州晚報》就有關閩南文化節做了幾期有關的閩南文化專刊。也就是說只要有歷史學的眼光,善於發現,身邊就有很多的地方歷史資源。如在「貴姓何來」一課探究活動中,就發現了很多族譜里含有豐富的歷史內容,如「北人南遷」「胡漢交融」等相關歷史。
5.善於運用新技術獲取歷史資源。如網路信息技術,內容全面豐富、圖文並茂、生動具體,能用好它,快捷且高效,是重要的歷史資源。
(三)精選、善用地方歷史資源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沒有時間專門來講地方史,而要融地方史教學於課程教學中。教師對資源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民間的傳說、故事等口碑資源,學生熟悉又有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認清真實的歷史,不能以訛傳訛,而應從故事中發現歷史、挖掘歷史。如,講到戚繼光抗擊倭寇時,就可以引用泉州歷史名人俞大猷,和他並肩作戰,講鄭成功收復台灣時,講其原是明末抗清的。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補充教材的不足,才能使學生理解後來康熙為何派施琅統一台灣。可結合泉州北峰的鄭成功焚青衣處遺址、講故事「反清復明」了解其招攬有識之士,共舉大業的故事。而如傳說:鄭成功有三隻眼,能知過去和未來。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如有學生會講這種故事,教師必須加以解析,說明傳說和史實的區別。總之,教師要善於搜集、積累地方史的資料,發掘地方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四)用地方歷史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指出:教學從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如,在講泉州港的興盛和中外交往時,開展「泉州港的興衰」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收集有關歷史資料等來了解泉州港的興衰,探尋其原因。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歷史,掌握規律。再如,講到宗教有關問題時,可讓學生去參觀開元寺、清凈寺、草庵、關岳廟、基督教堂,感受泉州宗教文化的豐富多彩,多元文化兼容並存的獨特勝景,體會泉州之「世界宗教博物館」!在課堂上研究討論:你身邊有哪些歷史遺跡,各屬什麼宗教?為何泉州會有這么多種宗教還能並存下來?還可以組織歷史興趣小組,開展歷史活動,進行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