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國內的旅遊資源生出滾滾財源
石勒喀巍峨是。
B. 人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怎樣
①資源本身的評價。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②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包括氣候條件對旅遊業的影響(表現為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旅遊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能力;③客源市場分析。包括旅遊資源對各層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
C. 如何開發利用旅遊業中的文化旅遊資源
這事先得靠政府的大力宣傳,讓政府在所有旅遊者心目中樹立起旅遊地的文化形象。然後才是旅遊目的地,目的地要展現出特色——屬於當地獨有的特色。還要百花齊放,各不相同,繽紛的旅遊目的地特色文化又恰好體現出當地的旅遊文化。最後就是導游和旅行社,酒店的事了。要讓旅遊者體味出特色,就要全程為他們服務,讓他們時時刻刻處於文化的包圍之中,就算離開了這里還能感受到文化和服務帶來的魅力!這樣的組合拳打出去就差不多了。
D. 怎樣才能實現旅遊資源合理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主要問題:有限資源面臨市場迅速擴張的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加重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E. 中國旅遊資源利用的優勢
中國旅遊資源優勢——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綉,文化燦爛,民族眾多而習俗迥異,土產豐饒且工藝絕倫,風味美食更是名揚海外。中國的旅遊資源無比豐厚,具有雄厚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旅遊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目前,中國各地的旅遊景區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到中國旅行的外國人逐年增加。
中國旅遊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以地貌景觀而論,從低於海平面155米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僅僅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就有29個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
在中國眾多的名勝古跡中,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更是每個前往中國的人希望一睹的雄偉風景。此外,中國還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獨具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構成了一幅幅色彩紛呈、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
F. 如何開發家鄉的旅遊資源
城市蘊藏的旅遊資源,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經濟資源。從當前的情況看,城市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旅遊業在當代是一項極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據國際上一些著名的經濟機構和權威人士預測,它將繼石油工業、汽車工業之後,成為21世紀的第一大產業。我國發展旅遊業,首先要認清下個世紀世界產業結構變動的這個大趨勢,抓住機遇,加速發展。目前在各級領導中,把旅遊業僅僅看成是「遊山玩水」,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對如何促進旅遊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卻或多或少存在著盲目性。有的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品位又高,很有發展前途,而不敢以旅遊業為龍頭,總認為它不是物質生產部門,不能創造物質財富。這樣,不能發揮本地的旅遊資源優勢,來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有的城市雖有某些旅遊景觀,但分布比較分散,或交通條件差,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卻又在那裡大興土木,費巨資去開發。這兩種現象都脫離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還有一種思想也值得注意。這就是僅僅把旅遊業看成是經濟事業,而忽視了它同時又是一項文化事業。旅遊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風尚。有的城市為了招徠旅遊者,大肆宣揚迷信甚至腐朽的東西,使沉渣泛起。這是一種只為賺錢,不顧精神文明建設的不良現象。還有的城市不顧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短期行為嚴重。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在發展旅遊業時,沒有把發揚光大豐富、健康的民族文化,作為旅遊業的生命。因此,在發展城市旅遊業時,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既要從產業的高度,使旅遊業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又要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注意保護、弘揚、豐富和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傳統。這樣,發展旅遊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四)比如安徽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勝水遍布境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現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黃山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市的黃山風景區、池州的九華山、安慶的天柱山、滁州的琅琊山、黃山市的齊雲山等5處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23個,有亳州、壽縣、歙縣三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鳳陽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和縣猿人」遺址、歙縣許國石坊、亳州花戲樓等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年合肥市、黃山市、亳州市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九華山等12家風景名勝區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G. 校園旅遊資源如何開發利用
(1)中小學生理想游。中小學生急切想了解高校、體驗大學生活,他們渴望能夠接觸高校、與高校學生直接交流。高校旅遊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高校的學習氛圍、生活氣息更能激發他們勤奮學習的動力。相對於其他形式的旅遊,高校旅遊更易獲得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的認可,從而吸引眾多的中小學生參加。
(2)大學新生入學游。剛剛考入大學的新生,大多對陌生的學校及其所在的城市充滿好奇心和探知欲。同時,通過組織、吸引新生參觀游覽所在學校及其所在城市的其他兄弟院校和旅遊景點,能使其了解今後幾年將要生活的環境、學習的場所,從而鍛煉適應環境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增進友誼和合作意識。
(3)探親訪友游。高等學校作為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的集聚地,人員往來十分頻繁。一是現在的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人的探望關懷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二是如今的年輕一代很重視人際交往,老鄉、同學的往來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4)畢業慶典游。大學畢業慶典是畢業生一生中難以忘懷的時刻,往往邀請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好友參加其學位授予儀式,觀賞隆重的畢業慶典。同時,畢業生可以帶領親朋好友參觀學校景點、設施,合影留念,欣賞精彩的畢業晚會。
(5)校友返校游。各屆畢業的學生,因為工作、生活的緊張忙碌或其他不便很少有機會重返母校,有著故地重遊的強烈願望。校友通過返校參觀游覽母校,重溫在校生活,既能滿足校友重遊母校的願望,又能增進校友與學校的情誼。
H. 怎樣利用人文旅遊資源講好中國故事
人文旅遊資源是古今,、宮殿廟宇、禪林寺院、亭台樓閣、建築群落、塔影橋虹、壁畫石刻、藝術珍品、革命聖地、風土民俗、城鄉風光、美味佳餚、平原馳馬、水鄉泛舟、海濱戲水、龍舟競渡、柳蔭垂釣等人文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因時而殊,因物而名,因人而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藝術性的特色。自然旅遊資源是在億萬年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之中形成的,具有旅遊功能的事物和因素。因此自然旅遊和人文旅遊這兩類旅遊資源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自然旅遊資源離不開人文條件的點染烘托;人文旅遊資源離不開自然條件的造型布局。
I. 對歷史古跡類旅遊資源應如何開發與利用
對旅遊區進行開發,從某種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開發旅遊區,就要在旅遊區內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賓館、飯店等,甚至還開辦工廠,這一切,都破壞了文物原有保存環境。特別是在文物古跡周圍辦工廠,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體量高大的建築等等,直接威脅著文物的保護。2.短視行為導致文物被破壞的惡果。某些旅遊部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刮益,為了在短期內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對文物古跡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超負荷地接待旅遊者,結果加快了文物古跡的老化、破壞乃至毀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壞的悲劇。某些旅遊部門為了提高文物古跡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使其長期為旅遊服務,在發展旅遊的同時.確實對文物採取了一系列維修與保護措施。但由於有關人員文物專業素質差,不懂得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應盡量使其維持原樣、符合其歷史時代特點,而是對文物古跡進行隨心所欲的「改造」,將其弄成一個大怪物,名為保護,實為破壞。4.旅遊業對環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壞。車、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廢氣,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空氣。旅遊基礎設施中排出的廢水、廢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嚴重污染了旅遊區的水源。這些被嚴重污染的水和空氣對文物古跡有著強烈的腐蝕作用。5.遊客對文物的破壞,眾多的遊客在游覽過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跡受到浸蝕,特別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跡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旅遊者的踩踏、攀登、撫摸等行為可嚴重損壞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於長時期中大量遊人的攀登,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的腳踏手推,出現了嚴重的凹陷松動。凡遊客所到之處,都存在著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塗的現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盜取文物古跡的部件,此等野蠻行徑,嚴重地危害著文物古跡的保護。四、搞好文物保護、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持的原則。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既可吸引遊客,獲得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遊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弘揚傳統文化,並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遊的目的,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的。旅遊的發展,對文物保護有一定的負作用,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截然對立起來,任何極端的觀點和行為都是極為有害的。忽視負作用,對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又會損害旅遊景觀,從而降低經濟效益。一味地誇大負作用,只保不用,既違背了我們保護文物的根本目的、又無視人民群眾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確的策略應是: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遊服務,邊用邊保,採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使文物事業與旅遊事業的結合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要達到如此境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遊事業的長遠規劃。各地政府部門和各旅遊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文物對發展旅遊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在制定本地區旅遊事業發展規劃時,應對旅遊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的規劃,以指導旅遊區內文物保護工作的進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對級別較高的文物古跡應派專人負責,對旅遊區內的文物古跡要經常或定期檢查,從旅遊區的經濟收入中提出相當部分,專用於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等等。3、文物部門與旅遊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應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系。4、嚴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過最佳容量。超負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損,因此,對客流量應嚴格控制。5、嚴防遊客的有意破壞。在遊客進入旅遊區時或在游覽途中,應不斷地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對有破壞行為並引起不良後果者,應採取法律、經濟等手段予以制裁。
J. 風景名勝旅遊資源利用的要求是什麼
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一、中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旅遊資源是可以誘發人們產生正當旅遊動機或行為的一切自然和社會因素的總和。旅遊資源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它的吸引力強弱程度決定著旅遊規模的大小或客源數量的多少。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把「資源」建設成供人游覽、參觀、療養、娛樂的風景區或旅遊地。開發利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已開發利用的風景區上擴建一些新的旅遊項目,增加新的旅遊內容,二是開發利用新的風景區。
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要考慮經濟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遊活動具有文化屬性,它給人以高級精神享受,給人以美感、教育、啟迪等。為了避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盲目性,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一)保護、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來說,任何地區、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競爭力,因為多數旅遊者抱著「獵奇」的心理。如我國天下名山,古人評說其特色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吳越得其秀」。就山而言,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水文和植被條件的差異,山形山勢山景均有特色。又如我國近幾年建成了一些現代化的大型高檔賓館,對國外旅遊者來說反而不如蒙古包、窯洞、傣樓、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築吸引人。
(二)市場原則
旅遊市場的變化、動向直接影響著客源的變化,而客源的多少又決定了某個旅遊點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某處旅遊資源盲目開發後,客源不足,沒有去看,則失去了開發的意義。旅遊市場受許多因素制約,如經濟狀況,旅遊者動機變化、風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接待設施、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宣傳工作,以及當前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等。在旅遊資源開發前必須對市場客源情況作出符合實際的評估,並預測今後的發展趨勢。
(三)權衡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
對旅遊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對資源價值(包括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等)及其可能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然後區分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條件優越者先上,條件差者後上或不上。要按照國家經濟基本建設的總方針,充分發揮現有旅遊資源的利用率和對其他行業的促進作用。旅遊資源的開發要為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做貢獻。
(四)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從某種意義上講,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美化環境、美化生活,但決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污染自然環境。因此也要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依法開發旅遊資源,使兩者相得益彰。
二、中國旅遊資源的保護
凡確有價值的旅遊資源都必須妥善保護。有些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一旦遭到破壞,便不能再生,因此旅遊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保護旅遊資源是首要的,不可動搖的原則,關繫到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存的重大問題,也是子孫萬代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大問題。
旅遊資源的保護應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旅遊資源本身的保護;二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保護旅遊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前提。因此我們要減少對旅遊資源的破壞。旅遊資源的破壞渠道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人為和自然兩方面。
(一)人為破壞
1.戰爭破壞
世界上許多歷史古跡、風景名勝毀於戰爭之中,中國這種情況尤甚。就近代而言,從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他們一方面掠奪、盜竊我國的珍貴歷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壞名勝古跡。如北京清代的圓明園,是清皇室耗巨資,用了150多年興建的皇家園林,集中外園林藝術之大成,譽為「萬園之園」、「東方的凡爾賽宮」,但卻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聯軍化為灰燼,成為廢墟。侵略者破壞歷史古跡的罪行將銘刻在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這是侵略者無恥行徑的一頁,將永遠受到譴責。
2.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
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受到自然界的報復。如濟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於人們過量開采地下水,致使許多泉眼停噴。
3.不合理的工業布局
部分工業企業布局在風景區或風景區附近,污染環境、破壞景觀。如以錦秀著稱的富春江,近年來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廠、小農葯廠、小造紙廠,將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變混,魚蝦死亡,人飲用後不適,造成「身在江邊無水喝」的局面,使美麗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遜色。
4.景區超負荷接納,遊人遵守公德意識弱
遊人在風景區超負荷的活動以及各種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如亂扔廢物,攀木折花,踐踏草坪,偷獵鳥獸,在景觀建築物上亂刻亂畫等,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另外由於遊人過多,加重了土壤板結,造成古樹死亡,如北京古園林中,約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 15 214株,但因樹根附近土壤被遊人踏實,樹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營養而逐漸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於文物管理不善或無人管理造成有些名勝古跡建築被拆,文物被竊,樹木被砍,塑像被毀。尤其是在「十年動亂」中,文物古跡被嚴重破壞,一大批稀世珍寶毀於一旦。
6.宣傳不夠,保護資源意識差
科學普及和文物保護重要性宣傳不夠,人們為了自身利益而毀壞景觀,如萬里長城腳下的居民,拆磚毀城的現象屢屢發生。
(二)自然毀壞
自然界由於發生災害現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穩下沉,以及風化、浸蝕作用等,會對自然和人文景觀造成破壞。例如我國許多古塔由於地震倒塌,大同雲崗石窟許多砂岩佛像由於長期風化、浸蝕而面目皆非,凡此種種都屬於自然毀壞。
為防止旅遊資源的破壞,保護措施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的保護法規;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的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體制;不斷向人民群眾和旅遊者宣傳保護旅遊資源的重要性,使全體人民樹立起維護旅遊資源的道德觀和責任感。另外還應注意防止由於旅遊業的發展而給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在開發旅遊景點時要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頒發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規法令。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許多文物古跡還不斷遭到破壞,不少風景區受到嚴重污染。為此,健全法規,健全管理機構,加強資源保護法的宣傳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將更直接有效。迄今為止,我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799處,其中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60多處。
三、中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
我國的旅遊資源盡管異常豐富,但還必須經常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增添新的旅遊項目,不斷改進和完善新的旅遊設施,才能使旅遊業不斷發展,並在國際旅遊業的激烈競爭中取勝。
當前,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對旅遊的興趣更趨濃厚,這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及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必將推動人們去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國家和地方經濟實力的增長,也為開發旅遊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保護旅遊資源涉及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民族文化傳統的重大問題,對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有直接影響。它不僅要求保護旅遊資源本身,還要求保護其周圍環境,而開發利用又進一步推動資源保護,且為旅遊資源的保護提供更多的資金。雖然對旅遊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為加強保護旅遊資源,就要盡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的或歷史的風貌,在一定范圍內不能有不和諧的建築設施和活動,以保證其所體現出的特殊意境。但強調保護也並不意味著只能保護原狀,那是消極的保護。在合理的開發利用中應該採取有效的措施,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更加體現出其旅遊價值,提高其在旅遊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顧客,而旅遊資源的保護則是旅遊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保護不排除開發,而開發是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