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真的有大多數人說的那麼好,北京人真的優勢很大嗎
北京是個好地方,三面環山,華北平原頂端,坐北朝南,地勢平坦,古人說這種地形是天生的龍座。這個地方風調雨順,從沒發生過泥石流洪澇乾旱,不像南方經常山洪,也不像東南總受台風侵襲,也不是西南地震帶。所以這個地方是天生的絕佳地方,靠近渤海灣,天氣也不熱,國都的天然坯子。由於是中原咽喉要道,地緣戰略優勢也很明顯。
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市內大量的皇家園林宮廷樓閣,這個人文景觀的量和質,其他城市無法匹敵。
由於最近100年,全國資源都向首都靠攏,北京80多所大學,上千家醫院,數百家科研所,全國沒有一個城市能夠比擬,就算是上海和廣州深圳加起來都沒北京的科研資源多。中國10大頂級智庫,8家在北京,可以說全國最聰明的人,集中在首都為全國出謀劃策。全國最大的總部經濟,中國80%的國企央企和跨國大企業都把總部設在北京。所有的首腦型的機構,全部在北京,比如證券交易所在上海和深圳,但是證監會總部在北京。這就相當於北京是全國的大腦,其他省份充當了四肢的工作。
北京市是全國經濟第二的城市,但你清楚一件事,首都可是有首都職能的,其他非首都職能都要遷出北京到其他省份的。你就可想而知,沒有工業,沒有製造業,沒有農業,單憑服務業和科研工作,就把北京市的GDP頂到了全國第二的位置,僅次於擁有工業和製造業農業的上海,這是何等水平?可想而知北京市究竟有多麼繁忙,因為全國重要會議都要去北京開,重要的事務都要去北京獲批,等等等等,給北京帶來了大量的GDP經濟活動。
至於北京人嘛,沒什麼特別的優勢,北京人大多數都是最近百年移民進來的外地人,99.9%估計都有外地人的血統。只不過北京的教學質量確實比全國平均水平要好一些,所以北京的城市人在學問,收入,家境,修養,見識,品位等方面,優於全國平均水平,當然北京市也有一些垃圾北京人,自己沒本事,最後干壞事,也有這種人,大約10%比例。大多數北京人還不錯。
但關鍵是,全國的人才都往北京流,尤其是頂尖人才,然後拿到北京身份。所以去北京的話,人才非常多,是我國最人才濟濟的地方,你不來北京你不相信,到了北京之後你就發現在你所擅長的領域真的是強手如林啊。真的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渺小,去了之後發現自己狗屁不是。所以因為他是人才他才有優勢,不是因為他是北京人他有優勢,而是大多數人才都拿到了北京戶口當了北京人。
正是因為北京雲集了全國的人才,導致競爭壓力特別巨大,如高壓鍋一般,北京又是個高成本的城市,生存壓力,競爭壓力,經濟壓力會把人擠壓得變形。不論北京人也好,在北京的外地人也罷,多多少少都會因為壓力而產生心理扭曲,甚至是人格障礙。
北京和外地有一點非常大的不同,就是北京人見怪不怪,因為北京人習慣了,周圍的人包括自己,在精神上都多少有一些壓抑,抑鬱,沉悶,健忘,多疑,吹牛說謊,脾氣暴躁,失眠多夢,自己也意識不到這是一種大城市的精神衛生問題。你會發現很多形形色色的怪人。
當然北京的缺點也不少,比如空氣乾燥,春季內蒙的沙塵就飄過來,秋天河北的農民燒秸稈弄得霧霾,冬天北方的農村燒煤,煤煙也隨冷空氣南下過境北京,北京是首都,全國的高材生、病人、各行各業都跑到北京來上學就醫謀職,造成交通堵塞。物價房價超高。
所以看你怎麼想了,你要是那種能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高級人才,願意接受高強度挑戰,那來北京發展沒問題,但要是沒多大本事,北京真的是一座會吸干你的血液把你逼瘋的城市。要做好心理准備,進京可不是去享福的,要拚死拼活的,豁出性命去奮斗的,千萬不要因為無數的碰壁和挫折而自甘墮落,這座城市引得無數北漂流過眼淚,這是我國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人生舞台,你能在北京有一席之地,可以說你去全國其他城市競爭,你的實力都是凌駕他人的,毋庸置疑。
❷ 憑什麼說外地人搶了北京人的資源,好資源大家都有權利拿取,北京人總是那麼個養尊處優的做派!
其實大家都搞錯了。不是外地人搶了北京人資源,恰恰是北京人在掠奪外地人的資源。北京作為首都,首先因為政治因素將全國資源率先投資北京,吸引各方人才來建設北京。這些人又因為戶籍制度不能享受北京福利,這些外地人貢獻的經濟投入北京公共資源,導致北京各項資源優於全國,然後又吸引更多人。如此循環。
❸ 我發現很多外地人幾乎全都對我們北京人有偏見
很多是羨慕嫉妒恨(很多就沒來過北京也沒接觸過北京人),但有人是從網上看別人說北京人怎不好就信了
還有就是根據好資源都在北京不公平,憑啥他們就無法享受
別在意這些,個人過好自己日子才是真的,有意見也無法改變現實問題
❹ 現在北京一共有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外地人)
我看是28法則都不只了,限行的時候坐公交,數了數我周圍的10個人,就我一個北京的!20個.........還有遠郊縣的,哎~~
前兩天看了一個提問,譴責北京公交司售人員沒同情心,說在四惠上來一個外地老農,售票員要他給大包買張票,他不樂意,其他人也說出門在外不容易,算了吧.........
那我想問規矩訂了是給誰訂的?上車不排隊,到現在做滾梯還靠左站,規矩都是給北京人定的!?
說北京人賺了大便宜,全國的資源都流到北京,不看看在享用0.4元公交的資源的都是什麼人!有幾個北京的?
你們出門在外都不容易,都可以不守規矩,首都是全國人民的首都,不是北京人的,對!但你們不能來毀全國人民的首都啊!
看看四惠,趙公口,這些長途車站附近的公交車,那還是客運公交嗎!簡直就是貨車!多買張票還這個那個,說北京人欺負外地人.....
哎
❺ 北京的外地人比北京人還多
寧可在家鄉找,因為我是清心寡慾的人,而且我們這邊自然環境好。
❻ 社會資源過於集中在北京上海,中央會改善這個問題么
不可避免地發展成超大城市,這是國際慣例(強制執行命令轉移到人口稀少地區的首都,如巴西利亞和組織形式的首都,在華盛頓特區,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活動,屬於兩種特殊情況)。政治地位的增加必然會得到更多的資源,促進城市的擴張。在中國,由於其特殊的條件,遷都是不容易的。
在工業發展的年代,土地產出已經從食品變成了技能,城市裡有工作,意味著產出、金錢和支持。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就業機會,就像一些資源枯竭的城市,沒有產出,沒有錢,沒有活人,人們自然會去其他「肥沃的土地」謀生。
城鄉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資源存在巨大差異,土地產出差異巨大,工資收入差距巨大,人口的單向流動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差異在北京已經積累了數百年,不太可能在幾年內改變。核心問題當然是,我們需要改變嗎?
❼ 北京資源知多少
北京資源知多少
「計劃經濟時代的早期格局沒有打破,國家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導致北京的資源高度聚集,成為一個『城市黑洞』。北京資源和其他城市相比,某些領域不是多和少的問題,而是有與無的問題。」
●張恆 王曉 方澍晨 / 文
每一天都有人從外地來到北京。
在過去的十年裡,北京增加了472.9萬外來常住人口,平均每天增加1296人。這在北京增加人口中佔了四分之三,使北京的常住人口總數達到2114.8萬?人。
這讓北京的政府官員感到頭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目標是「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但幾年後,1988年北京市總人口已達1000萬。北京目前執行的2004版人口規劃要求到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但這一數字在2010年就被突破。
北京市副市長陳剛說,按照目前這個速度發展,意味著10年後的北京,需增加近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建住房1.3億平方米;要增加交通出行550萬人次;每年要增加6億立方米水;天然氣需要增加50億立方米;每天增加垃圾6000噸;要增加中學167所,增加小學208所。
到目前為止,沒有有效的辦法阻止這些外地人的腳步。靠戶籍?沒有用,最近四年,進京落戶指標都沒有超過1萬。
為什麼要去北京?
這倒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北京有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
愛電影去北京
這個春節,有約900萬人離開北京又回到了北京,這裡面大部分是外地人。
為什麼不呆在自己故鄉,卻要去大城市打拚?這在春節期間成了熱點話題。緣起知乎(一個網路問答社區)上的一個問答,一位署名「王遠成」的網友用很長的文字,回溯了自己2008年隻身到上海打拚,直到2013年因為母親患病返回家鄉的過程。文中關於大城市與家鄉三線城市的對比,激起無數人的共鳴,一時傳遍網路。
「如果不來北京,我和電影之間的距離永遠無法縮短到現在的距離。我也永遠不知道我可以在夢想的道路上走這么遠。」2月6日(大年初七)下午,張小北剛剛結束四五個小時的編劇寫作,看到這組問答,在知乎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除了編劇,張小北還是一家預告片工作室的創始人之一。短短兩年時間,這家工作室從兩三個人發展到二十多人,2013年一共給40多部國產片做過預告片和製作特輯,其中包括郭敬明的《小時代》。「中國電影這兩年隨著整體市場的發展,工業化程度的進步,越來越多全新的崗位正在被創造出來,而且這些全新的崗位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張小北說,預告片這個行業2011年之前是沒有的,對於公司員工來說,如果不是在北京便沒有機會爭取到這個崗位。
1997年,張小北由北京廣播學院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安徽合肥,做了一名電視台記者,2002年再次北上。因為在合肥,當時只有兩個電影院三塊銀幕,「想看電影的話除了買盜版碟幾乎沒別的辦法」。
愛電影的人只能來北京。「浙江橫店是個很大的拍攝基地,很多群眾演員聚集在那裡,但如果你想真正成為演員,或者想成為一個明星,還是要來北京。尤其是電影行業,最上游資源的最關鍵環節都在北京,你在這里的時間成本是最低的,機會相對來說是最大的。」張小北歷數道,「從劇作、製作、投資,到電影的營銷、宣傳、發行,不管你想從電影行業哪個環節進入電影行業,在北京都是機會最多的。」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2012年北京生產了故事片243部,佔全國27.2%;電視劇98部,佔全國19.4%。而在上海交大發布的201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中,北京以指數值82.75占據榜首,遠遠高於第二名廣東省的48.52。2009年,上海曾與北京同居第一梯隊,但從2010年起至今,上海排名下滑,與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組成了第二梯隊。絕大多數西部地區得分均低於20分,排到了12名之後。
北京病人
北京還是一座病人的城市。2012年整整一年,9974家衛生機構接待了1.85億人次的門診,比內蒙古、吉林兩省門診人數的總和還要多。
這座城市聚集了全國最頂級的醫院,協和、301、兒童醫院、積水潭……等等,同時也吸引了全國最多的病人。一個患兒由父母帶著來到北京大學婦幼門診,周四下午去掛周五僅有五個的專家號,放號前,僅僅因為一個人插隊,就前功盡棄。一個14元的專家號,在號販子手裡被炒到了上百甚至上千元。
王航的妻子懷孕了,為了檢查,他要凌晨五點去排號。好容易等到上班放號,卻被告知該醫生當天停診。這位專業學醫並在互聯網企業工作過的年輕人,由此想到能否藉由互聯網做一些事情。「上學時我們就知道,大量的專家集中在北京。」王航說,「北京是首都,長久以來學術水平高,北京的院校和項目更容易得到支持。而醫學上的人才也更願意留在北京,這樣積累下來,北京的醫療資源就越積累越多。」
最終,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好大夫在線」,患者可查詢到全國3000多家醫院的診療信息並在線預約門診,專家可以在線解答釋疑,並進行醫療知識科普。網站收錄的醫院中,北京地區的占總數的5%,在30萬的醫生庫里,北京佔了10%,但是從患者咨詢的問題中,有30%是北京的專家回復的。王航說,「從網站上回答問題的情況看,能夠處理重大疾病,尤其是疑難雜症的醫生中,北京的醫生更多,也更有發言權。」
但是「好大夫在線」解決不了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張妍放棄那些技術精湛的三甲醫院了,她更偏好高端私立醫院。大多數時候,錢總是能解決問題的。
金錢永不眠
張妍是天津人,英國某名校畢業後,為了離父母近些,放棄了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的機會,進入北京一家外資投資公司工作,地點在北京CBD。
這里是北京外企最為集中的區域,在三萬多家企業中,世界500強就有兩百多家。70家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設在張妍周邊的區域,這佔到北京的七成。2012年,北京的外商投資企業有兩萬六千多家,同為直轄市的天津的數量不到北京的一半。
北京平均每天的企業生產總值接近50億元,其中有6.95億元是包括張妍在內的30萬金融行業從業者製造出來的。不過北京金融業的重鎮不在CBD,而在金融街——被長安街、阜成門內大街、太平橋大街、南禮士路四條街道圍起來的近150萬平方米的區域,是北京乃至全國金融資源最集中的地方。
2012年4月13日,中國北京金融街,一個店員裝扮成財神爺在派發優惠券(IC / 圖)
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在這里辦公,三分之一的全國商業性銀行和60%的保險集團把總部設在此處,每天有10萬人到1400多家金融機構里上班——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65萬億元,佔全國比例接近一半。
這里是寸土寸金之地。美國的房地產及資本管理公司仲量聯行發布報告稱,全球最貴的辦公地點中,金融街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聖詹姆斯與香港中環。但就這樣,大量的企業還在想辦法進駐這里,千合資本的老總王亞偉就正在作此打算。
現在這家公司的辦公地點位於北京海淀區北京國際大廈,距離金融街8公里,若交通順暢,半小時即達。但對王亞偉來說,這仍太遠了。這位被業界稱為「中國股神」的大佬,感覺現在與行業交流太少,也難以忍受距離監管層較遠——在他看來,這會一定程度影響自己信息的獲取。
在這塊彈丸之地,一天有上百億的資金流進流出,一年政府能從這里收走2482.8億元的稅收。靠著這個金融大戶,西城區也一躍成為北京稅收最多的區域。2012年,西城區的稅收總額為3074.2億元,而內蒙古自治區一年的稅收才2746.8億元,安徽省一年稅收3065.1億元也不過和西城區相當。
中關村帝國
2013年12月,金融街上的決策者們對比特幣支付下達了管制令,這令創業者李林大為緊張。
一年前,他剛剛在上地創辦了一家比特幣交易網站火幣網,准備在這個行業大展身手,現在央行的政策很可能掐斷自己的活路。焦慮之中,他聽說央行支付與清算司司長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兼職教授,便很快通過清華大學聯繫到了這位司長。在向司長打聽政策導向後,李林得出結論「未必那麼悲觀」。考慮到銀監會還沒作出類似限制,他們找到了幾家銀行,建立了用銀行匯款充值的渠道。正是在那以後,火幣網一躍成為國內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人們願意留在北京,一個原因是在這里常常能找到你需要的人。
李林是湖南衡陽人,曾在甲骨文公司工作兩年,辭職出來後就一頭扎進中關村的創業圈。這里原本也是一條范圍有限的街道,以賣電子產品為主。現在,這里光上市公司就有了224家,包括人們熟悉的騰訊、網路、谷歌、微軟、聯想等巨頭。
早先的區域,早已經容納不下政府和企業擴張的胃口,中關村開始在北京各個區縣開疆拓土,在西城、朝陽、昌平、通州、密雲、延慶……幾乎所有北京區縣,都有了「中關村」的名頭。2012年,國務院批復中關村的區域范圍達到了十六個園區。
在這個龐大如聯邦帝國一般的園區里,聚集了中國最為密集的科教、智力人才。超過1.5萬名像李林一樣的創業者,在民居里揮汗如雨、在寫字樓里通宵熬夜。還有幾個年輕人曾在中關村街頭漫無目的逢人便問對方是否願意在網上把錢借給別人,他們打算做一個互聯網理財產品,但收集了200份調查,只有三四個人願意,不過沒關系,做起來再說。而另一個80後,則半開玩笑地說,自己的願望是五年內滿足員工的所有願望——女員工想結婚,男員工希望管理一個全是女孩的團隊……各式各樣的創業者,在3W咖啡、車庫咖啡等創業者最喜歡的聚集地相遇、交流、碰撞。最終,在中關村裡創造了6000家企業。
全國各個城市都在用同樣的方式、甚至給出更大的力度扶持創業者,但許多懷抱夢想的年輕人、希望最後再搏一搏的中年人,似乎除了中關村誰都不認。中關村官方不無炫耀地對外宣稱,每年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投資案例,有三分之一出自中關村。
當李林需要為公司招人時,相對容易就找到合適的。「北京叫得上名的互聯網大公司有幾十個,人才流動大。」 這位年輕的老闆設想過,如果在杭州或者深圳,他就只能高薪從阿里巴巴、騰訊去挖人了。「保持行業交流也非常有必要」,最濃的氛圍就在這里,李林說,「上海那些同行每月都要固定來北京幾次。」
學術與政治
中關村的勢力范圍內,有41所高校坐落其間,不乏北大、清華這類名校。李林就常去這些學校參加關於比特幣的學術討論。
教育,是這座城市最為優質的資源。北京有89所普通高校,這個的數字在全國范圍內並無優勢,但這些學校中有23所211院校——而在李林的老家湖南,只有4所。全國僅有的39所985高校中,8所在北京,而湖南只有3所。
雖然在同時位列211和985名單的中山大學已經做到了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的職位,但任劍濤仍然決定離職北上。2009年起,他進入人民大學擔任政治學系的教授。
「當時也有上海的院校找我,」任劍濤說,自己之所以選擇北京,一是看重其專業內部的競爭和優勢,「北京聚集著更多優秀的人才,學術交流的平台更高。二是社會反響。北京集中著優秀的報刊和新媒體,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得到關注和傳播。三是權力反應。我們的研究更易引起中央和部委關注,我們也更容易成為中央領導的『座上賓』。」這位以政治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學者,以前在廣州的感覺是,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在學術圈子裡引起關注,「在中央看來,你就是一個地方機構。現在就不一樣了。北京的優勢是擺在桌面上的『權力優勢』」 。
北京資源知多少(2)
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然支持任劍濤的判斷。2012年國家項目的課題數共有79343項,而北京的研究機構就承擔了48100個國家項目的課題——這些課題經費支出達到455億元,幾乎是全國課題經費總支出1078億元的一半。即便不考慮錢的問題,查資料在北京也要方便很多。單計算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北京人均擁有圖書數量為1.01本,很多沿海發達省份與此差距並不大,但加上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後,北京的人均數量則達到了2.69本。
唯一的長安街
北京的道路總里程5萬多公里,其中有38公里極為特殊。2010年,它決定再向西延長6.46公里,就迅速吸引來了1350億元的投資項目。它是長安街,它被定位為「中央主要領導機關所在地」,大部分中央機關都在這條街?上。
馮楚軍是北京公意智庫咨詢中心的研究員, 1987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畢業之後,進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現在開始做起了長安街的生意。「我之前在一些中央部委有不少關系,以前的同事和同學有在體制內的,有先天的管道能夠服務於中央部委。」馮楚軍說,他們後來承接了發改委、住建部等中央部委的許多課題。
而這些經歷轉而又成為馮楚軍他們拓展業務的資本,「我們現在做的大量課題是地方政府的……因為中國社會是自上而下的,地方上會認為『北京的和尚好念經』。由於我們給中央部委做過咨詢的經歷, 也比較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信任。」在中國,與長安街發生聯系,意味著一種不言而喻的認證。
而對北京來說,長安街則是上述一切的源頭。「計劃經濟時代的早期格局沒有打破,國家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導致北京的資源高度聚集,成為一個『城市黑洞』。北京資源和其他城市相比,某些領域不是多和少的問題,而是有與無的問題,於是很多人只能在有與無之間做出痛苦的抉擇。」任劍濤說,北京之於自己,不是認同關系,而是交易關系,這幾年,每到放假,自己就會馬上回到廣州。
但只要有資源,離開的人就會回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即便有的人既不知道北京是否需要他,也不知道北京能給他什麼,你也不能說這是盲目的選擇。
現在去知乎上打開前面提到的那條問答,不知道什麼原因,「王遠成」刪掉了那條感動過很多人的回復,目前點贊最多是「柏邦妮」的回復,她也講述了一個很長很長的自己的北京故事,結尾說:
「為什麼我們忍受北京,無論如何,不忍離去?我想,因為這座城市,給了我們最珍貴的東西——可能性。當然,很多時候,可能僅僅是可能,這正是殘酷之處。我永遠記得,每年都有那麼幾個瞬間,我走出地鐵站,覺得這是一座希望之城。」
本文刊發於《Vista看天下》269期特稿
❽ 北京到底有多少外地人
不完全統計2000多萬外地人,只是代表辦了三證的人,沒有的來有很多,所以2008年有統計北京的外地人大約有2700萬。遠遠多於北京人,要是外地人都走了,啊,那會發生什麼事啊
❾ 北京人享受著哪些特殊資源
據報道,北京市今年將嚴控「外地生源或外地高校畢業生」進京,朝陽區更是「原則上不審批」。看來,皇城根底下的北京大爺們又開始對圍牆以外的鄉下人發威了。或許是享受慣了世襲的特權,總是怕,也不願意被人侵佔,於是不斷地想出新招治一治那些企圖望北京人項背的外地人。
其實,外地的鄉下人就是五個人摞在一起,也是望不到北京人項背的。
先說戶口。北京人是享有絕對世襲特權的。只要祖輩是北京人,那世世代代那就都是北京戶口,是無比驕傲的北京人,就可以享受到首都的特殊待遇。換了外地的,想進北京,等著去吧,你!。什麼時候黃花菜涼了,什麼時候再議。農村人就更慘了,只要你的父母是農民,對不起,你就是和馬王爺一樣長上三隻眼,也只能是農村戶口。不知道這種子以母貴的世襲特權,還要存在多久!憲法不是說人人平等嗎?事實上,只要戶籍制度不改,人在未出生之前就是不平等的。
再說上學。先不說首都的小學、中學條件有多好,因為俺沒有北京戶口,咱也就不拼了。但大學總該公平了吧?錯!大學照樣是北京人的特權。你不論在浙江,還是山東,考500分,只能上三本。但如果你生在北京,有了北京戶口,那就不一樣了。不用500分,400足矣,來個二本一點問題都沒有。別看同是黃皮膚、黑眼睛,不是北京人,上大學就是要多費點勁。關於上學特權問題,外省人意見很大。但北京人卻有自己的道理。說什麼,外省人只會死讀書,別看他們能考六七百分,但綜合素質卻遠遠比不上北京人。意思是說,北京人分數考不高,是因為綜合素質高。而外省份的人考得好,是因為綜合素質低。什麼邏輯!?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北京的大學是屬於北京人的資源,那就得先由北京人享受。外省人憑什麼擠進來上大學?真是令人無語以對啊!
還有就業。雖說現在全球已是經濟一體化,但北京人可不太願意一體化。前幾年外地人在北京找工作還較為容易,現在不行了。北京人沒工作的越來越多了,怎麼辦?對不起,不是北京本地人先往後站站,等俺們北京人都有了工作,剩下那些沒人乾的活,再輪上外地的吧。聽說有個內部政策,就是從明年開始,一些企事業單位必須先滿足北京人的就業,不準招外地人了。不知是真是假。
小里小氣地說了這些,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誰讓你沒有一個北京戶口的祖上呢!
但願有一天,北京人能夠和俺們這些鄉下人一樣,不需要特權也能活。那就用不著變著法地擠兌外地人啦!
北京享受特殊資源也是付出慘重代價的·比如北京房價在國內那算是比較高價了·二環內一個03年回遷板樓56平就敢賣到340萬,遠點的四環都超過5萬一平··北京普通服務工作一個月就2000多元而已,普通工薪階層買房也是很困難的·北京很多住房現在都被外地人買了·
北京醫療在國內是好·但每年來京看病外地患者超過1個億·導致北京本地人看病掛號難·住院難·你去各三甲醫院看住院部多一半是外地患者,各醫院倒號的號販子也都是東北人為主
再說北京教育·好的大學是不少,但每所大學里外地學生總量還是超過北京的··你外地孩子學習好考入北京上學的不在少數·而且這些外地在京畢業生幾乎多一半全都畢業不回家建設·全留京了·這也導致北京人口已經超過2500萬人··各類資源都緊張··
由於人多··北京目前想買車上車票要排隊搖號·除了很幸運的人外多數人都搖了好幾年還沒搖到(當然搖號也喲符合搖號資格的外地在京人群)
北京交通到處都擁堵擁擠··連外地在京長住的北漂都經常發牢騷··
原來是北京本地老人65歲的可以申請老年證免費做市區公交和免費去市屬公園·現在在京居住的外地65歲及以上老人憑暫住證也都可以申請這個待遇了··北京每天公交和公園那老人多了好幾倍··擁擠呀··
北京再有特殊資源也架不住全國人民不停的無序往裡進·現在又生二胎了··這北京只能說各類資源未來會越來越緊張,你有特殊資源但你享受不到·你排不上隊呀
❿ 北京人真的那麼排擠外地人嗎
你說的主要是大人這一層··你們孩子還很純真不懂
因為目前外地來京人員過多·導致北京資源緊張··再加上一些外地在京人員素質確實不好·與北京本地人現實沖突過多··還有前幾年外地孩子在京上學家長為孩子能在京上普通高中(目前有限制)或高考也是搞了很多活動和北京本地人學生家長沖突不斷···
你長大工作後就明白了··但作為孩子還是要搞好團結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