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如何
擴展閱讀
進口的葯水成本得多少錢 2025-01-16 03:40:04
石油樓房子怎麼樣 2025-01-16 03:25:53

我國資源利用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2-15 11:37:01

① 我國的資源現狀是什麼

能源、礦產、水、土地和海洋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和物質基礎。如何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從而提高能源和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程度,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為此,記者采訪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能源、資源與海洋發展科技問題研究專題組組長王大中。

目前世界能源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什麼?

目前全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准煤;其中化石能源佔85%以上;呈現出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趨勢,歐洲、日本等正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從實現工業化國家的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即相當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在4噸標准煤以上,在這之後增長變緩。

世界能源科技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潔開發和利用技術取得快速發展。上世紀70-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推動了全球的節能技術革命,如1973年以來,機動車的燃油經濟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業國家單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開發能源迅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興起,推動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迅速發展。近年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年增長超過30%,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選擇;

核能出現復甦跡象。美國計劃在2010年前開工建設新的核電站,芬蘭招標建設新的核電機組。在科研上,美國等十國提出了第四代核電技術。同時,由俄羅斯倡導,國際原子能機構推動了先進核燃料循環計劃國際合作。日本、法國、俄羅斯、美國等國正在推進等離子體及聚變科學的研究,以期實現核聚變能的遠期商業應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氫能將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理想選擇;電網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來越引起重視。

我國能源現狀如何?

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產量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國一次能源產量為13.87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產量13.8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原油1.67億噸,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氣產量居世界第十六位;發電裝機容量3.57億千瓦,發電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電居世界第四位。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能源分不開,未來能源需求狀況如何?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預測,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億噸標准煤之間,將是2000年的兩倍;2050年,我國為實現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屆時我國能源需求量約為50億噸標准煤。

未來,我國能源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5%%,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為25~40%左右。2020年後,我國國內能源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國能源科技將如何應對?

到2020年,我國能源科技發展將按三個重點領域部署7個優先主題。節能重點領域優先主題為「節能和能源效率的改進」;常規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 「煤的高效、清潔、安全開發與利用技術」、「保障石油安全的技術支撐」、「先進可靠的電力輸配系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點領域的3個優先主題是「先進核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以上基礎上,還提出來兩個重大專項:「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示範工程」和「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工程」。

據資料顯示,我國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總量的12%,人均排名卻在第53位。我國礦產資源的未來需求狀況如何?

據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利用儲量對消費需求的保證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證消費需求的礦產21種,其它24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 2020年可以保證需求的礦產僅為9種,其他36種礦產難以保證需求。特別是鐵、錳、鉻鐵礦、銅、鋁鐵礦、鉀鹽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礦產將長期短缺。為此,我國礦產資源發展應開源和節流並舉,實施「加強勘察、集約開發、安全生產、保護環境、科學利用兩種資源、節約保護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我國由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大國向資源勘查開發技術強國轉變。中長期規劃提出了2個優先主題:「建立現代成礦地質理論與立體勘查方法技術體系」和「礦山資源高效開發技術和礦山環境優化」。

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一致通過將水資源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我國的水資源現狀及未來需求如何?

水資源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均佔有的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畝均水資源量為世界平均值的61%%。未來我國水資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供應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我國水資源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遵照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採取多種綜合措施分階段逐步解決供需矛盾。可分為三個階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決,從沿海到內陸,從東部到西部,逐步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和洪澇災害威脅等重大問題。爭取到2050年基本實現水資源供需總體平衡、水環境狀況良好、人與洪水和諧共處的戰略目標。

中長期規劃如何應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土地資源狀況?

我國將進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億,城市化水平將達55%%,土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未來20年,我國應施行「保護優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戰略,發展農用地保護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城市及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技術,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有效供給;發展土地評價與規劃技術,保障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開發和集成國土整治技術,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海洋開發關繫到國家安全和權益。我們如何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的保護?

我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超過1.8萬公里,管轄海域近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資源、油氣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豐富。2003年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近4%,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2010年增加值將達到全國GDP的近5%,2020年為6%。

我國已形成了學科比較齊全的海洋科學技術體系,在海洋學研究、海洋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是由於過去對海洋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不足,最近 15年來,雖然有多種專項計劃推動海洋科技發展,但這些科技計劃之間整合銜接機制不完善,科技計劃與各種海洋事業發展計劃缺乏協調,影響了海洋科技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海洋科技總體水平落後於先進國家15年左右,這制約了我國海洋經濟、海上安全、海洋環境保障事業的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

未來20年,我國應實行「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海洋開發戰略。海洋科技發展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維護海洋主權、權益和安全、促進海洋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為主線,面向海洋開發從淺海向深海發展的需求,發展海洋安全環境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多層面的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海底資源勘探、深海探測和深海研究等方面的科學技術。2020年以後使我國逐步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先進、海洋綜合力量強大、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海洋強國。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193797.html?fr=qrl3

② 我國應如何應對自然資源利用形勢嚴峻這一現狀,請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不知道。其實我知道。但是呢?我我我我我我我我不想告訴你。哈哈哈,想知道的問別人去。

③ 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現狀如何

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現狀:

(1)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規模。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一系列鼓勵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廢舊物資回收行業得到較快發展,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體系被步形成。目前,全國已有各類廢舊物資回收企業5000多家,回收網點16萬個,回收加工廠3000多個,做從業人員140多萬人;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量已突破5000萬噸,年回收總值450億元;廢舊物資回收企業主要品種年加工預處理量達2000多萬噸,廢舊車船和機械設備拆解能力近千萬噸,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回收、加工能力和加工質量大大提高。目前,一個遍布全國、網路縱橫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體系已初步形成。

(2)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九五」期間,我國累計回收利用廢鋼鐵1.6億噸,廢有色金屬600多萬噸,廢塑料1000多萬噸,廢紙4000多萬噸。「九五」時期,僅回收利用的廢鋼鐵和廢紙兩項,相當於節約成品鐵礦石3.2億噸,節約標准煤6400萬噸,節約木材1.2億米3,節電240萬千瓦,節水40億米3。目前我國鋼、有色金屬、紙漿等產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

(3)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我國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基本摒棄了「收進來,賣出去」的傳統經營模式,採取了清洗、除油、去污、乾燥、拆解、剪節、打包、破碎、分選、除雜等加工預處理手段,加工生產各類再生原料,並逐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在鉑族金屬回收利用工藝研究上,我國已充分運用現代分離提取技術,實現了高效回收和提純。某些廢卓物資,如含貴金屬廢料的回收利用技術,廢橡膠製取超細膠粉,廢塑料生產化工塗料等回收利用技術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

參考資料: 江蘇海國節能審計事務有限公司

④ 現階段,我國的資源現狀是怎樣的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
2、長期以來,我國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十分嚴重,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⑤ 我國豬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狀如何

目前,我國豬種資源的利用,主要體現在利用雜種優勢和選育新品種兩方面。
(1)利用雜種優勢利用中國豬與西方現代豬種的顯著差異,通過雜交,獲得明顯的互補效應和雜種優勢。我國地方豬種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質好、耐粗放的優點,西方現代豬種則具有生長快、飼料轉化能力強、瘦肉率高的優點,雙方的優點又正好是對方的弱點。雜種大多兼具雙方的優點,既有較高的繁殖力和良好的肉質,又生長較快、瘦肉率較高、適應性強,對飼養環境和繁殖技術要求較低,適合農村飼養。
我國地方豬種與歐美豬種雜交,不但具有較大的互補效應,而且由於遺傳差距較大,雜種優勢也非常明顯。據統計,歐美豬種(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等)相互雜交(二元或三元雜交),生長速度的雜種優勢都在1%以下,而我國地方豬種和歐美豬種雜交明顯高於前者。有人統計了6個地方豬種與5個歐美豬種的8個組合,日增重的平均雜種優勢在16%以上。可見,中西豬種間顯著的遺傳差異,也是中國豬重要的多樣性資源之一,這種資源正在和必將為中國養豬業提供巨大效益。(2)培育新品種(系)
以我國地方豬種的突出優點作為育種素材,培育新的品種和品系。
太湖豬,具有繁殖力高(高於西方豬80%)、肉質優良、耐粗放等優點,但它具有明顯的弱點,即生長慢、瘦肉率低、精飼料轉化能力差,缺乏市場競爭力。用它作為三元雜交的母本,效果是很好的,但經濟上不合算。純繁的公豬需要量不多,經濟利用價值小,而且三元雜交不易組織。蘇州市蘇太豬育種中心,引入50%的杜洛克豬血液,經過10年的選育,育成了生長較快、瘦肉率較高、繁殖力高、肉質鮮美的新品種,命名為蘇太豬。蘇太豬適合當前農村飼養,其產品適合中國當前內銷市場。
歐美各國也都引進太湖豬,以提高現代豬種的繁殖力,效果明顯,一般都能提高產仔數1~3頭,這是西方豬種上百年選種得不到的成績。英國學者提出利用太湖豬高繁殖性能的方式更是獨特,他們設想用太湖作為胚胎移植的受體來利用其高產仔能力,這是所謂「超級豬」計劃的重要措施之一。
里岔黑豬產於膠東半島,除具有一般中國豬種的共有優點外,突出的是體長,且生長較快,瘦肉率較高,繁殖力也不低。利用這個特性,正在培育中國的「長黑豬」(Black Landrace)。(3)特殊基因資源的利用利用我國地方豬種的矮小、肉質優良等特性,一是作為實驗動物,二是開發名優特產品。香豬、五指山豬等小型豬種,不僅是人類心血管疾病、消化代謝疾病、口腔疾病及胚胎遺傳工程等方面理想的實驗動物,而且是烤乳豬的最佳原料;金華豬、大河豬分別是金華火腿與宣威火腿的原料豬。
另外,隨著對我國地方豬種資源特性研究的深入,一些抗近交的豬種也正在開發之中。

⑥ 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將面臨怎樣挑戰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和300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各類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自然資源總的特徵是:門類齊全,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卻十分有限,資源相對不足且後備資源少;各類資源的質量相差懸殊,國際競爭力較差;地區分布不均衡,地域差異較大;區域資源組合不理想,資源配置不合理。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均相對數量少;土地類型多樣,資源分布不均衡;山地丘陵居多,耕地後備資源少。土地資源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耕地面積13億公頃,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土地和耕地面積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3。全國近50%的耕地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地區,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東部,耕地中旱田又佔了3/4。耕地生產力水平不高,耕地質量不斷退化且後備資源不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部分耕地質量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沙化現象擴展;土地重用輕養,破壞污染嚴重。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淡水只有25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淡水資源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平衡,南多北少,南方佔全國的81%,北方佔全國的19%。北方地區嚴重缺水,水資源不足在北方地區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水資源量的年際和季節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農業平均每年因灌溉供水不足而減產糧食50多億斤,全國缺水城市達300多個,日缺水量1000萬噸以上。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淡水資源供給受到水質惡化和水生態系統破壞的威脅,水流域污染嚴重;不合理的開采引起部分地面沉降;河流泥沙淤積,增加了防洪困難。

我國的礦產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礦種多、探明儲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卻居世界落後水平。我國已發現168種礦產資源,有探明儲量的153種,礦產地1.6萬余處,其中45種主要礦產的潛在價值居世界前列。我國的鎢、錫、鉍、銻、釩、鈷、稀土、菱鎂礦、石棉、石墨等10餘種礦產的工業儲量居世界首位,鐵、煤、鉛、鋅、銅、鉑族、汞、磷、硼、硫、天然鹼、重晶石等12種礦產的工業儲量居世界前五位。佔世界總儲量15%以上的礦產有鎢、錫、鈦、釩、鉬、銻、稀土、磷、硫、菱鎂礦、石棉、石墨等13種,煤的儲量也接近15%。尤其是在被譽為21世紀資源的稀土方面,我國擁有世界儲量的80%以上。但同時,我國礦產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2.共伴生礦多,組分復雜的綜合礦多。我國含釩、鈦、錫、銅的綜合鐵礦,占鐵礦總量的1/4以上。銅礦儲量將近1/4是伴生銅,金礦儲量中伴生金佔43%。煤礦中也往往伴生有硫鐵礦、鋁土礦、高嶺土礦等。3.不少礦產貧礦多,難采、難選冶的礦多,富礦少。4.礦產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如煤炭74%的保有儲量集中於山西、陝西、內蒙古和新疆4省區,磷礦中70%的保有儲量集中於雲南、貴州、四川和湖北4省,鐵礦主要集中於遼寧、河北、山西和四川4省。5.中小型礦床多,不利於規模開發。

我國能源品種齊全,總儲量較多,但人均儲量少。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10000多億噸,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佔有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70%;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居世界第十位和第九位,而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和4/1000;水能資源總量為6.76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3%。我國能源與經濟布局不相匹配,近80%的能源資源分布於西部和北部地區,而60%的能源消費發生在東南部地區。一方面能源消費水平較低,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能源供應仍然不足,經濟發展一直受到程度不同的能源短缺的困擾。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合理,石油、天然氣後備資源不足,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繼續存在,由此對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國的森林資源具有以下特點:1.樹種和森林類型繁多,喬灌木樹種約有8000種,其中喬木約2800多種。我國是世界上珍貴樹種最多的國家,松香、桐油、生漆、樟腦等林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擁有各類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熱帶雨林以及它們的各種次生類型。2.森林面積小、覆蓋率低。森林面積為13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3%,佔世界森林面積的3%~4%。森林蓄積量90多萬立方米,但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3.地區分布不均衡。黑龍江、吉林、四川、雲南以及西藏東部,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20%左右,森林面積卻佔全國的50%,森林蓄積量佔75%;而人口稠密、經濟較發達的華北、中原和長江、黃河下游地區,森林資源分布卻很稀少,只佔全國林地面積的4%;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包括新疆、青海、寧夏、甘肅以及內蒙古和西藏的中、西部,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2,森林面積只佔全國的6.2%。4.結構不夠合理。防護林的面積太少,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有林面積增加但用材林面積減少,森林蓄積量持續下降;用材林成熟林蓄積量銳減,林齡結構向低齡化轉變。主要原因是砍伐過度,毀林開荒嚴重,森林更新嚴重滯後;森林火災頻繁,病蟲害嚴重;綜合利用較差,資源利用率低。

我國草地面積總量為40000萬公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優質草場約佔18%,中等草場約佔40%,低劣草場約佔36%,但人均草地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主要分布於東北平原西部、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至青藏高原南緣一線以西,草原類型有草甸草原、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在青藏高原上還有高寒草原。在可利用的草原中,多數草原資源質量不高,其中大多數處於乾旱地區,缺水的近30%,86%以上的草原分布在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在草地總面積中,豐蘊的資源僅為1/4。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草場沙化、鹼化、退化嚴重,生產能力差,商品率低。

我國的海洋資源也極為豐厚。我國瀕臨太平洋,有沿海城市114個,大陸和島嶼海岸線長32000千米,沿海灘塗面積20799平方千米,6500多個島嶼,應歸屬中國管轄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千米,在世界沿海國家中居第九位。我國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凡世界大洋中具有的資源,我國近海海域內大都具有。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的蘊藏量都很大。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14億立方米,海濱砂礦種類達60種以上,探明儲量為31億噸。海洋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在兩萬種以上,淺海灘塗生物約2600種。海洋可再生能源蘊藏量6.3億千瓦。海洋水產品產量佔世界第五位,人均佔有資源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我國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我國是世界上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約有10.45萬種。其中昆蟲約10萬種;魚類2200多種;獸類450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1%;鳥類1186種,佔世界總數的14.4%,是世界上擁有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兩棲類210多種,爬行類320種,分別佔世界總數的7%和5%。

⑦ 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我國開發利用地熱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利用地熱資源較早的國家之一。我國歷史上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多限於對溫泉的直接利用上,且主要用於醫療和洗浴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系統進行了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勘查與開發隱伏地熱資源。在地質部第一任部長李四光的積極創導、推動和直接指導下,以北京、天津地區開展隱伏地熱田資源的普查勘探為先導,相繼在天津市近郊、北京城東南地區1000m左右深度打出了溫度在40~90℃的地熱水,隨即在城市地區開始了地熱供暖、醫療洗浴、水產養殖、工業洗滌等方面的應用,帶動了全國地熱資源的勘查工作,由此將我國的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進入20世紀80年代,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工作中的國際合作與科技交流得到加強,引進了一些先進地熱科技理論和勘探技術方法,開展了對地區經濟發展有影響的地熱田勘查評價和區域地熱資源評價,對我國地熱資源的分布、形成與開發利用條件等有了一些規律性認識。重視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發展當地經濟,發展地熱養殖,開辦集醫療、娛樂、旅遊於一體的溫泉旅遊度假村及不同形式的地熱綜合利用等。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需求推動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得到更加彭勃發展,地熱開發最大深度超過4000m。目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進行了地熱資源勘查與開發,應用范圍日益廣泛。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了部分地區地熱資源勘查,北京市、天津市等國土資源局(廳)在地熱管理中積累了成熟的經驗和豐富的資料,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和中礦聯地熱專業委員會在地熱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我國地熱資源主要應用於以下方面:

高溫地熱發電。我國擁有150℃以上高溫水熱系統的溫泉區近百處,主要集中分布於藏滇地熱帶和台灣地熱帶。藏南、滇西、川西和台灣北部是我國開發利用高溫地熱能資源最有遠景的地區。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利用高溫地熱資源發電,先後在西藏羊八井、郎久建工業性地熱發電站,總裝機容量28.18MW。其中羊八井地熱電站裝機容量25.18MW,利用每年1.095×107m3流量、溫度130~170℃的水汽,實際發電穩定在18.5MW,約占拉薩電網全年供電量的40%,冬季超過60%。目前,全國運行的地熱發電站有西藏羊八井和朗久、廣東豐順、湖南灰湯四座。

中低溫地熱直接利用。我國中低溫地熱直接利用主要用於地熱供暖、醫療保健、洗浴和旅遊度假、養殖、農業溫室種植和灌溉、工業生產、礦泉水生產等方面;並逐步開發了地熱資源梯級利用技術、地下含水層儲能技術等。目前,在全國地熱水利用方式中,供熱採暖佔18.0%,醫療洗浴與娛樂健身佔65.2%,種植與養殖佔9.1%,其他佔7.7%。

⑧ 世界和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如何能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關系

十大措施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全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內容,對我們黨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現實背景下,研究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及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這里的「節約」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根本標志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

1、確立節約資源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

國家要加強在各個領域增長方式和全面節約管理。在組織編制「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中,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資源節約的政策法規和監管體系,制定鼓勵節約使用資源的相應政策措施,完善法規標准,實行嚴格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並強化節約資源工作的強制約束力。要抓緊研究制定《節約能源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的配套法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法規,制定資源高消耗行業市場准入標准,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制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等情況予以重點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和有關單位及時進行整改,盡快實現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2、形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轉換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扭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要盡快形成以節地、節水、節能為中心的農業體系,重效益、節時、節能、節約原材料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省材、質量過硬的基本建設體系,節時、節能、重效益的運輸體系,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生活服務體系和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從戰略上構建資源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節約整體。

3、大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如果說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的話,那麼,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沖突。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三分之一、銅產量的二分之一、紙產品的三分之一都來自於循環利用。我國有色金屬再生利用量僅占總產量的15%-20%,發達國家一般為30%-40%。如果其中的廢玻璃、廢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會增加垃圾處理量,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要加強對廢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發展。

4、大力發展環境產業,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世界經合組織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環經濟理念基礎之上的環境產業必將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並列為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領域,是 21世紀世界性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發展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擔負起分解者的職能,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5、要倡導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

人們的消費方式對資源消耗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的消費方式一定要從本國、本地區的消費環境出發,要考慮資源和生態可以承受的消費度。如果不顧國情,簡單地模仿、攀比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方式,將會帶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災害;反過來,只會降低消費質量。為此,應當選擇如下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一是應當講究日用消費品的質量、實用和耐用性,盡量縮小一次性消費的范圍。在全社會推廣節能型、節水型的低度消耗資源的適度消費生活體系,減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費。二是注意食品消費結構的合理化,保持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在飲食結構上不宜不加區分地普遍提倡以動物型食品為主,膳食結構仍應以植物型食品為主或動植物並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對集中的居住方式,發展公園、公共娛樂場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別墅、花園等。

6、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節約資源技術進步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資源節約的有效手段。要積極推動資源節約科技開發,建立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突破資源節約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資源節約重大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節水設備和器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發展和升級,從整體上全面提高資源節約技術水平。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粗放、低效率技術向集約、節約和高效率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對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形成的效率潛力。

7、重視信息工作,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信息交換平台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達的信息系統之上。企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獲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接、資源的整合、再生資源的相互轉移開發等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發達的信息網路來實現。在今天市場中介體系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政府應協助建立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整合廢棄物的性質及來源、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技術等信息,規范信息的收集、合成、傳輸、反饋等機制,以電子政務、企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重點與切入點,建立資源節約型信息交換平台,及時發布各類循環經濟市場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為各企業間實現廢棄物、能量等交換提供信息幫助。

8、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指標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本質就是提高經濟資源的生態效率,在經濟發展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之間建立一種最佳的協調機制。為了衡量評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指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和實踐,有必要建立一套資源節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全面衡量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效益以及循環特徵、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有機的聯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指標體系要從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原理入手,從各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資源利用的節約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標體系的設立原則為:良好的政策相關性、可測定性和可比較性、易於分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

9、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調節機制,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利用,改變因資源的低成本、非公開化造成的浪費。目前,我國一些重要資源短缺,其中有些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貿易產品,其市場價格本應較高才能產生節約使用的效果,但由於這些資源的使用成本嚴重偏低,導致了資源的粗放使用。同時,一些對環境資源有嚴重影響的企業,可以不支付它們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實現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合理確定資源價格,使資源使用者付出應承擔的社會成本,對自己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造成的後果承擔經濟責任,從而使節約使用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10、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

要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常識結合起來。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進行綠色消費,優先購買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以及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反復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購買的物品。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在宣傳教育中發放介紹垃圾處理知識和再生利用常識的小冊子,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長影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