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礦產資源國情調查軟體哪個好
擴展閱讀
ps畫筆工具怎麼擦除痕跡 2025-01-16 15:45:49
中石油道達爾有什麼優惠 2025-01-16 15:39:28
地球石油每天消耗多少 2025-01-16 15:25:59

礦產資源國情調查軟體哪個好

發布時間: 2022-02-16 11:47:54

① 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推進措施研究

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涉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核查技術支撐單位、核查承擔單位、礦業權人等方方面面,涵蓋大地測繪、礦山測量、地質、資料庫等多個專業,野外實測和室內數據整理工程浩大。各地從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認識、動員部署、落實隊伍、經費申請到作業組開展野外工作,需要比較長的啟動和醞釀時間。同時,國土資源部對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要求,在項目啟動後,採取措施加快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度,對於按時完成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工作任務十分關鍵。因此,各地在啟動和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時,應及時採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包括宣傳措施和行政措施等。

(一)宣傳措施

1.宣傳的目的與意義

大量社會實踐表明,宣傳工作對於營造全國性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和外部環境,凝聚社會共識,增強管理和技術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攻堅克難,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參與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宣傳工作往往是全國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亦是如此。

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技術支撐單位,要把宣傳作為啟動和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宣傳的主要目的包括:讓全社會方方面面了解開展礦業權實地核查的目的和意義,強調礦業權實地核查是我國礦產資源領域內的一次重要的國情調查,是國家摸清我國礦業權家底的一項重要舉措;讓各級人民政府了解開展礦業權實地核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強調礦業權實地核查是礦政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爭取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的支持;讓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了解礦業權實地核查的重要作用,強調礦業權實地核查是夯實礦業權基礎數據、提升礦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使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主動推進該項工作;讓全國約15萬個礦業權人了解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由來與成果,強調礦業權實地核查是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的重要基礎,爭取礦業權人的支持和配合。在礦業權實地工作啟動後,宣傳還可以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技術支撐單位和核查承擔單位了解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了解各地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採取的技術方法,激勵先進、帶動後進,從而實現各省按時完成預定工作任務的預期目標。

通過在礦業權實地核查醞釀、啟動和實施階段開展宣傳工作,將充分發揮宣傳的營造氣氛、激勵和導向作用。做好宣傳工作,有利於贏得社會方方面面的理解、爭取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外部環境;有利於統一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推動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合力;有利於鼓舞核查承擔單位士氣、激發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熱情,以昂揚的鬥志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中去;有利於展示礦業權實地核查取得的階段性進展,推廣和交流工作經驗和成果做法,加快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度。

2.宣傳渠道和方式

(1)通過標語、公開信、宣傳冊、宣傳畫等方式,簡要介紹礦業權實地核查的目的、意義和作用。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項目辦公室擬定了礦業權實地核查8條標語口號(表3-1),還向全國礦業權人發出了《致全國礦業權人的一封信》(圖3-1)。各地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以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和礦業權人宣傳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

表3-1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宣傳8條標語口號

(2)通過報紙、刊物、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詳細介紹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背景、目的和意義、技術方法、主要成果、工作進展等。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傳統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項目辦公室在國土資源報、地質勘查導報等報紙上刊登了《為什麼要進行礦業權實地核查》、《礦業權實地核查:利國利民利己》、《目標是弄清礦業權實際范圍》等一系列新聞報道,供各省做宣傳工作時參考。

(3)通過網際網路現代媒體網路,及時反映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動態。各地可利用相關政府網站或專業機構網站,開辟專門網頁,專欄介紹礦業權實地核查文件、工作動態和技術支持等內容。

(4)通過內部工作簡報、專報等,及時向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匯報工作進展與動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內部編印的簡報是領導及時了解各方面的一個重要渠道,有助於領導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的把握和督促,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做出及時決策和部署。

圖3-1 致全國礦業權人的一封信

3.宣傳工作階段與重點

(1)在礦業權實地核查醞釀、啟動和准備工作階段,宣傳工作的重點是向全社會、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核查承擔單位、礦業權人介紹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背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技術要求、基本成果等,使社會方方面面了解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目的意義和基本情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為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啟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外部環境。

(2)在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實施階段,宣傳工作應以「激勵士氣,鼓舞鬥志」為目標,重點介紹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較快的地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工作經驗、成功做法,營造「比、趕、超」的氛圍,鼓勵先進、帶動後進,為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不斷推進加油鼓勁,促進每個階段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按時完成。

(3)在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匯總和應用階段,宣傳工作的重點是成果數據質量控制和成果應用,通過介紹典型地區成果應用的做法,推動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應用於礦政管理日常工作中。同時,宣傳工作要突出在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將通過礦業權實地核查形成的勇於創新、艱苦奮斗、甘於奉獻、求真務實的工作精神發揚光大。

(二)行政措施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是國土資源部自上而下部署給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一項工作。近年來,礦業發展迅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不斷暴露出來。一些地區礦業權問題較為復雜,既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有礦業快速發展形勢下新出現的問題,牽涉的利益錯綜復雜。有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人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認識不清,存在觀望和僥幸心理,以經費不到位、人員緊張等理由消極對待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還有些礦業權人對該項工作存在疑慮,擔心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觸情緒。為了確保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按時完成,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有必要採取相應地行政措施,保障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目標的實現。

根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管理許可權,針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可以採取的行政措施有:將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與礦業權統一配號掛鉤;將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與礦業權年檢掛鉤;建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月進度報告與通報制度;建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調度會制度等。

②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檢報盤工具怎麼列印

正如你所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基礎報表是采礦權年檢中的一項,其實這個表在年初的時候各個礦山企業應該都填報過,因為國土部門每年 統計年報中的【礦山開發利用統計資料庫管理系統】更新時要求填寫。

③ 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項目

(一)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的巨大變化,以及10多年的高強度開采,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和開發利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資源家底不清,嚴重製約著國家資源管理和重大決策。針對這一問題,2007年國土資源部部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通過對全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鋁土礦等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礦產資源家底,搭建資源管理新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經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萬人4年的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核查,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取得重大創新成果。

1.創新技術思路和核查手段,完成28種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家底,為提升儲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前所未有的扎實基礎

(1)制定了礦區核查、資料庫建設、省級匯總、全國匯總等5個技術要求,保證了核查成果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可靠性。

(2)針對原儲量庫中以礦區、礦權、礦山為上表單位,造成礦區范圍重疊、交叉或遺漏等混亂局面,本次核查提出「以新壓舊、不重不漏」的原則,從礦區歷次勘探報告的對比分析著手,理清了采礦權、上表礦區及礦體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重新劃分礦區,保證了礦區不重疊和全覆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年報.2013

(3)確立以塊段為基本數據採集單元、采礦權為核查單元、礦區為統計單元的礦區核查技術原則,首次從微觀到宏觀,系統理清了每一個礦區累計查明、消耗、保有、壓覆、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及其空間分布,全面理清了資源家底,保證了核查結果的可靠性、系統性和全面性。

(4)收集整理了2萬多個礦區數十年來形成的10多萬份原始勘查和礦山生產報告。按照嚴格的技術規范,通過資料分析與現場核查,系統清理了歷次勘查、開采和儲量登記統計中存在的虛報、錯報、誤報、重復上表和掛賬等導致儲量表虛高不實的問題,擠掉了資源儲量的水分。

(5)通過對未上表、漏上表、尾礦和堆置場等資源儲量全面核查,以及根據工業指標變化重新估算,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儲量。

(6)查明了我國28個礦種佔用、未佔用資源儲量的數量、品質和詳細空間分布。

(7)以塊段為基本單元,對全國6884個煤炭核查區的14種煤類、硫分、灰分進行了系統核查,並按國家、省、礦區3個層次編制分布圖,為國家及各省煤炭資源規劃、開發、保護及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從原始勘查報告入手,對2002—2009年找煤階段提交的7800億噸資源量進行了重新釐定,認為其實際已達到333級別,從而使我國煤炭保有量達到20000億噸,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煤炭資源的保障能力。

(8)為更加客觀地反映保有礦產資源儲量的實際可供量,首次提出可回收資源儲量(國家儲量)概念和測算模型,並從礦區級別逐一測算了25個礦種可回收資源儲量。按照測算出的可回收資源儲量,我國礦產資源的國際地位將顯著提升。

(9)基於以塊段為基本數據單元的核查成果資料庫,首次建立我國25個礦種礦區—省級—全國等多層級礦產資源品位—噸位模型,查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品質的分布規律,為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以資源自身內部參量為依據,通過地質條件、資源稟賦和技術經濟指標類比,首次建立煤炭成本—噸位模型及煤炭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體系,為井田煤炭資源評價和煤炭資源可供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

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示意圖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培訓班

2.首次建立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為實現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以及實施「一張圖管礦」搭建了平台

(1)首次建成基於GIS技術的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資料庫數據模型設計採用礦區套合圖、工程分布圖、儲量估算圖、儲量利用現狀圖和礦區儲量資料庫的「四圖一庫」結構,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以礦山為最小數據單位、按「礦山→礦區」模式的一維屬性數據管理向以塊段為最小數據單位、按「塊段→礦體→礦山→礦區」模式的二維半空間數據進行雙向儲量數據管理的飛躍。資料庫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含28個礦種的25753個全部礦區,數據量達3000GB。

(2)首次通過GIS空間圖形方式對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狀況進行系統分類和圖示定位表達,為礦政部門提供了高效管理平台。按照目前我國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的實際情況,把礦區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分為已佔用保有、已佔用采空、已佔用壓覆、已佔用損失及未佔用保有、未佔用采空、未佔用壓覆、未佔用損失、未佔用殘留9大類;首次按統一分類編制了全國、省、礦區3個層次的資源儲量利用現狀圖,徹底解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礦產資源利用狀況不清和無法精確定位問題。

(3)融合全球三維基礎地質地理底圖、高解析度遙感影像、礦區資源儲量GIS專題數據,實現全國—礦集區—礦區—礦體—塊段的多級導航、空間查詢、儲量數據匯總統計、煤質煤類分類統計、自動成圖成表、礦區三維可視化等功能;自動生成礦區—省—全國不同層級的品位—噸位模型、煤類—噸位模型、鋁硅比—噸位模型;設計儲量計算邊界提取「凸包演算法」及程序,首次獲取每個礦區礦體最大外邊界精確坐標。設計完成礦山動態監測圖形空間數據規范和儲量電子台賬管理子系統,可追溯保有、采空、損失的演變過程和空間位置,實現礦山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為實施「一張圖管礦」奠定堅實基礎。

(4)採用B/S、C/S雙重系統架構,在核查和儲量動態監管過程中從礦區級資料庫建庫到省級匯總、全國匯總,針對不同工作階段開發了不同級別的系統平台,實現儲量數據逐級匯總上報及質量檢查;通過基於點對點數據傳輸演算法,實現礦山→縣→地市→省→國家儲量動態監測數據的多層級傳輸和電子審批功能,實現了儲量管理工作的全程計算機化。

3.對我國礦產資源國情的新認識

(1)核查後全國輕稀土保有資源儲量翻了一番,重稀土資源儲量減少62.6%,應對稀土資源按配分進行精細化管理。

(2)核查後錫、銻、螢石保有資源儲量大幅減少,優勢資源地位岌岌可危。應大力加強勘查,有效調控開采總量,維護優勢資源地位。

(3)鐵礦、鋁土礦、煤炭等資源佔用率不高或占而不採,制約著資源供應能力提升。一是要從「給礦權配資源」向「以資源設礦權」的管理思路轉變。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區域環境容量,合理配置未佔用資源,盤活資源存量;二是引導超量佔用資源的企業擴大產能,有效提高國內資源供應能力;三是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4)礦產資源儲量分布格局明顯變化,對生產力布局和資源政策產生重要影響。一是一些礦種的區域分布格局發生變化,例如,內蒙古輕稀土佔全國稀土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95%,廣東省取代江西省成為離子吸附型稀土的第一大省,雲南、西藏、甘肅等西部地區銻礦儲量地位明顯上升;二是內蒙古、雲南等省(自治區)礦產種類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大,在我國資源供應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增強。

(5)科學部署勘查方向,提高勘查程度,夯實資源基礎。鐵礦找礦勘查應鼓勵找尋富礦和淺部礦,不支持1000米深度以下的找礦勘查,不支持境外鐵礦草根勘查和綠地項目;煤炭的勘查重點是提高規劃礦區的勘查程度,在南方缺煤省份開展找礦;加強重稀土、錫、銻等傳統優勢礦產的找礦勘查力度,維護我國礦產資源的優勢地位。

這些認識對我國資源戰略、規劃、政策、產業布局將產生重要影響。

(二)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編制及全球成礦規律研究與評價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裴榮富、梅燕雄、戴自希、張金良、瞿泓瀅、葉錦華、朱谷昌、龔羽飛、吳德文、王作勇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1.提出客觀實用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劃分全球標准,從全球1285個主要礦床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了具有國際權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

採用在礦床儲量排序基礎上的線性趨勢統計分析方法來確定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儲量下限值,具有客觀實用性。根據該方法確定的世界22種礦產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儲量標准(下限值),經世界地質圖委員會認可,成為國際採用的全球標准。

收集整理和分析對比世界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22種礦產、1285個主要礦床數據,從中篩選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國際權威性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資料庫。該資料庫包括編號、礦床名稱、國家、洲、經度、緯度、礦種、資源儲量、類別、狀態、主岩、類型、規模、成礦時代、成因、地質構造背景、地質構造環境、成礦域、成礦區帶等19個主要屬性。

2.以世界地質圖委員會為國際合作平台,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MapGIS和ArcGIS軟體的支持下,編制完成數字化的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並開展全球成礦規律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前寒武紀地塊、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構造帶、前寒武紀地塊顯生宙沉積盆地、顯生宙造山帶、新生代風化殼5類地質構造背景和39種地質構造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質構造背景—環境分類體系。

裴榮富院士(左2)與國外同行交換看法

項目研討會

在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上,標示445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的礦種、成因類型、規模、成礦時代等主要屬性,圈定全球成礦單元界線。其中,編圖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鈾、鐵、錳、鉻、銅、鉛、鋅、鋁、鎳、鎢、錫、鉬、汞、銻、金、銀、磷、鉀鹽、金剛石22種;成因類型劃分為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與沉積作用有關的礦床、與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復雜成因(疊生)礦床,進一步劃分為33個礦床類型;礦床規模劃分為大型、超大型—特大型兩級;成礦時代劃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全球成礦單元劃分為4個成礦域、21個巨型成礦區帶。

3.根據大陸裂解增生、大洋開啟閉合、洋陸相互作用及其地質演化特徵,結合全球地質構造背景與成礦特徵,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劃分出4大成礦域和21個巨型成礦區帶,提出全球成礦統一性、不同區域成礦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和異常成礦作用等新認識,深化全球成礦規律研究

首次在全球大陸范圍內劃分出勞亞、岡瓦納、特提斯、環太平洋4大成礦域和北美、格陵蘭、歐洲、烏拉爾—蒙古、西伯利亞、中朝、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亞、加勒比、地中海、西亞、喜馬拉雅、中南半島、北科迪勒拉、安第斯、楚科奇—鄂霍茨克、東亞、伊里安—紐西蘭、南極等20多個巨型成礦區帶,具有全球普適性,推動和發展了全球成礦學。

提出地球物質系統的統一性決定了全球成礦作用的統一性。首先,地殼產出的各種礦床的形成都可以歸納為4類成礦作用,即岩漿成礦作用、沉積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和疊生成礦作用;其次,從太古宙到新生代,成礦作用強度不斷增強,成礦作用演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繼承性。

提出地球不同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與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其成礦作用各具特色。就不同成礦域而言,勞亞成礦域和岡瓦納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均較復雜,以前寒武紀地塊及疊加其上的顯生宙沉積盆地和構造帶為主,成礦作用貫穿整個地質時代。勞亞成礦域以天然氣、煤炭、鐵、鉀鹽、石油、鈾、錳、鉻、鉛鋅、鎳、鎢、鉬、銻、金、銀、磷、金剛石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古生代為主;岡瓦納成礦域以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金剛石、鉛鋅、銅、鎳、鐵、金、鉻、錫、鈾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新生代為主。特提斯成礦域和環太平洋成礦域地質構造背景比較簡單,以顯生宙造山帶為主,成礦時代均以中新生代占絕對優勢,前者以錫、鉀鹽、鉛鋅、鋁土礦、銅鉬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後者以銅、鉬、金、銀、鎳、鎢、錫、鉛鋅等的大規模成礦作用為特色。

提出成礦偏在性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偏愛產在某一特定地質背景和它們現存的構造位置上,它們對成礦區域、成礦類型、成礦時代和成礦背景均具有十分明顯的選擇性。

提出異常成礦作用的概念。認為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是常規成礦作用(過程)中受特定地質事件激發的異常成礦作用的產物,與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出現的全球性重大異常地質事件有關。「氧大氣變態」(過氧事件)和「還原大氣變態」(缺氧事件)等重大事件是促發隱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重要原因。地球層圈不諧調運動導致的構造圈熱侵蝕引發大規模構造岩漿事件則是顯生宙異常成礦作用的主因。

4.在編圖研究的基礎上,對世界主要類型礦產資源和各大洲礦產資源進行了戰略評價,研究探討了我國礦產資源戰略問題

根據靜態保證年限(儲產比)和資源查明率分析,世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資源潛力很大。在22種主要礦產資源中,靜態保證年限大於100年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錳、鉀鹽、鐵、磷、鉻、鋁、鉬、鎳、鈾、鎢11種,靜態保證年限為50~100年的礦產資源有天然氣、銅、石油、鉛鋅5種,靜態保證年限為10~50年的礦產資源有錫、銻、金、銀、金剛石、汞6種;資源查明率大於50%的礦產資源有鉬、銅、石油3種,資源查明率為30%~50%的礦產資源有錳、天然氣、金剛石、鐵、煤炭、鋁、銻、鈾、鎢、汞、錫、金12種,資源查明率為5%~30%的礦產有鉻、銀、磷、鉛鋅、鎳、鉀鹽7種。

總結分析了世界各大洲礦產資源特色,指出我國雖然是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但由於人口基數過大,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很低,能源礦產資源不足,大宗礦產資源短缺,克服資源的瓶頸約束是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產生強勁需求決定了立足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更加充分地利用國外礦產資源,以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礦產資源編圖過程中,通過8年的國際合作,與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及其成礦圖分委員會、俄羅斯科學院維爾納茨基博物館、阿根廷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伊朗地質調查局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

在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地質院校、科研事業單位、地質勘查單位、礦業企業的應用情況表明,該項成果不僅為在國家層面編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部署地質調查國際合作、從全球宏觀視野破解我國礦產資源難題提供了重要戰略參考和科學指導,而且對具體的院校、企事業單位學習世界礦床地質、掌握全球礦產資源狀況、部署境外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指導海外投資並購決策與資源開發選區都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獻和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將對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1∶25000000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說明書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即將在全球范圍正式發布《1∶2500萬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英文版),使該項成果的應用擴展到全球地質學領域,在發展全球成礦學、尋找大型超大型礦床等方面發揮更加廣泛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三)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獲獎等級:2013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河南鑫達地質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成果:

「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項目以廣泛的野外調查為基礎,採用現代成礦學新理論和新方法,通過對我國重要的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釐定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查明這些礦床的成礦環境、控礦要素和分布規律,總結出區域成礦規律,開展礦床模型研究,指導區域找礦勘查部署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取得的重要創新成果和工作進展具體如下:

1.首次按照國際標准,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全面建立或提升了我國主要礦床模型,編寫完成了《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本項目置於國際平台,結合我國礦產資源特點,充分吸收了近15年來我國在礦床學及成礦環境和成礦年代學等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並針對部分礦床、礦集區和成礦區帶進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主要礦床類型的礦床模型進行了建模研究。本次礦床模型的建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考慮,首先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其次將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考慮要素,最後典型礦床作為三級考慮要素。以我國最主要7類金屬礦床,即與酸性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稀有金屬礦床,與中酸性花崗質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型銅鐵鉬礦床,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以海相火山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碳酸鹽岩溶礦的密西西比型鉛鋅礦床和金礦床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針對一系列影響建模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了解剖研究,為建立客觀和合理的礦床模型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為在一定地質背景下開展特定的礦產及其組合找礦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本項目共計完成了26組礦產110個礦床模型研究和編寫,把我國礦床模型研究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大幅度提升和充實了礦床理論。

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

2.通過一批典型礦床深入研究,確認了礦床新類型,建立了一批礦床新模型,豐富了成礦理論,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反響

(1)確定石居里為我國首例與海底噴流有關的塞普勒斯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

(2)首次提出新疆北部與地幔柱有關的後碰撞環境銅鎳礦新礦床模型。

(3)首次提出膠東金礦集中區伸展構造體制下的金礦床模型。

(4)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鉛鋅礦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5)建立了華南下寒武統底部黑色岩系中鉬鎳多金屬礦床模型。

3.前人已在成礦區帶典型礦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床模型,但在礦集區尺度礦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屬薄弱,甚至是空白。本項目在秦嶺、長江中下游和德興等開展了礦集區尺度模型研究,為成礦預測和深部找礦提供了依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國內外專家通過對小尺度典型礦床的解剖研究,從成礦過程和成礦元素及圍岩蝕變分帶入手,提出礦床模型,如斑岩銅礦模型。通過大尺度成礦區帶研究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及區域成礦模型,為找礦勘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項研究突破了傳統思維,針對典型礦集區開展研究,探討了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的有機聯系,創新性地建立了3類礦床組合模型。每個礦床組合模型表明在礦集區內各類礦床之間互為找礦指示,可以直接指導深部和外圍隱伏礦的找礦勘查,並取得多項找礦預測成功範例。

(1)東秦嶺欒川和付店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型鉬礦+脈狀鉛鋅銀金礦的礦床模型。

(2)華南德興礦集區斑岩銅礦+脈狀鉛鋅+金礦的礦床模型。

(3)長江中下游銅陵礦集區斑岩+矽卡岩+層控銅金礦的礦床模型。

4.響應「走出去」和「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國家資源戰略決策,比較全面系統地編著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介紹了當今國際上主要類型礦床的礦床模型,有效地引導我國企業在國外按照國際思維開展找礦評價

為了更加切實地為我國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提供服務支撐,同時也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本項目通過大量國外文獻資料的詳細綜合研究,首次從成礦構造背景、礦床地質與地球化學特徵、礦床勘查發現簡史,以及對找礦勘查的啟示等理論研究和找礦應用兩個方面對國外重要類型礦床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梳理。本次工作共選擇了國外造山型金礦床、卡林型金礦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鐵氧化物-銅-金型礦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鉬礦床、岩漿型銅鎳硫化物型礦床、火山塊狀硫化物型多金屬礦床、沉積噴流型鉛鋅礦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黑色岩系型礦床、砂岩型鈾礦床、紅土型鎳礦床、紅土型鋁土礦床等13種重要類型礦床。以該成果為藍本,編著出版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一書,這一成果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國內礦床模型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有關管理部門、地勘單位和科研院所的從業人員,以及地質院校師生的普遍歡迎。

5.項目專家在地勘單位、礦山、大學和研究院所進行了120多次有關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的學術報告,並依託項目出版兩本專著,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日益受到地勘部門和礦山企業的重視,項目成果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多次交流,並應邀參加了一系列專題匯報,到找礦勘查現場進行實地切磋,結合找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編撰的《中國礦床模型概論》和《國外主要類型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兩本圖書,自2012年上半年出版以來,深受廣大礦床學及地質勘查工作者的歡迎。總印數為6000冊,是近年來地質領域及研究成果類專著出版中印數最多的書籍,截至2013年3月底,銷售量近4000冊,被認為是近年來科技書籍中的熱銷書,而且銷售情況依然處於上升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依託地質調查項目「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1212010634001)和重點基金項目(40434011)等發表的學術論文74篇,在SCI資料庫中被收錄33篇,在CSCD資料庫中被收錄36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1380次,其中他人引用962次,在我國引文資料庫中被引用1907次,其中他人引用1630次;合計論文被引用3287次,其中他引2592次,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培養了博士後5人、博士8人、碩士25人,目前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多數繼續從事金屬礦床模型研究及找礦勘查工作。

④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2007年部署的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經全國31個省區市3萬人5年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油氣、鈾、鐵、銅、鋁土礦、煤炭、稀土等28個礦種全部25753個礦區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開發利用及其空間分布現狀,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量,擠掉了資源儲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為實施「一張圖管礦」、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項目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

中國鐵礦礦產資源分布圖

全國鐵礦噸位—品位模型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

主要完成人:李廷棟、袁學誠、肖慶輝、黃宗理、葉天竺、耿樹方、範本賢、高 銳、肖序常、朱介壽、鄧晉福、姚伯初、張興洲、楊文采、路鳳香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果簡介:中國大陸和海域岩石圈三維結構多項特徵,取得了12項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東經105°(南北地震帶)為界,我國東、西部的岩石圈和軟流圈存在較大差異:西部「層狀」結構明顯、岩石圈厚、軟流圈薄;而東部岩石圈薄、軟流圈厚,可達到200~300千米,導致了軟流圈物質上涌。

(2)指出中國東部和邊緣海地區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連續,構成了軟流圈與岩石圈之間殼—幔物質交換的「過渡層」。

(3)對華北岩石圈減薄動力學進行數值模擬實驗結果確認:太平洋板塊俯沖動力對華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沒有影響,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響的橫向范圍局限在大陸邊緣200~300千米之內。

信陽—黃驊地震層析剖面圖(「過渡層」)

(4)對中國東部中生代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其成因是深部軟流圈物質上涌;其造山作用劃分為3個階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國東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齡結構,即前寒武紀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於200Ma)置換或熔融交代。

(6)初步劃分和建立了中國大陸岩石圈結構模型,總結和劃分出了5種岩石圈類型: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島弧型和邊緣海洋殼型。

(7)提出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劃分方案。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特徵,把中國大陸及海區劃分為2個岩石圈構造域和6個岩石圈塊體。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航空磁測顯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顯,表明其深部結構與表層結構具有不統一的特徵。

(9)層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從恆河平原向北俯沖跨過斑公—怒江,在北緯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緯34°地區形成羌塘地塊深部的低速熔融體,在西昆侖山深部呈現出印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直接碰撞,說明了青藏高原地殼加厚的原因。

(10)詳細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資源環境效應。提出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及其伴隨的成礦作用,軟流圈物質上涌是主導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東流動的3條「通道」軌跡,從而導致了中國東部形成巨厚的軟流圈層。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塊俯沖只對中國東部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約作用。而東部大陸區的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很可能是軟流圈物質的高熱能量轉化為強動力作用的結果。

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分區圖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沖到西昆侖山的圖像

中國東部及周邊地區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圖(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

⑤ 十四五規劃與第四輪礦產資源修邊之間的聯系

摘要 是推進全國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持續開展全國礦山開發「三率」動態調查評價,調查全國已查明戰略性礦產資源現狀,全面摸清各類礦產資源數量、質量、結構、空間分布及可利用性等基礎數據,查明礦產資源與各類主體功能區空間關系,全面掌握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二是加強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動態評價,摸清礦產資源潛力家底。三是開展全球礦產資源形勢分析、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研究,提交高質量決策支撐建議。

⑥ 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的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

一、概述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提出的「積極開展礦產遠景調查和綜合研究,科學評估區域礦產資源潛力,為科學部署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依據」的要求和精神,國土資源部部署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並把該項工作定位為我國礦產資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國情調查,目的是通過系統總結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礦產資源現狀,科學評價未查明礦產資源潛力,建立真實准確的礦產資源數據,為實現找礦重大新突破提供資源勘查依據。 2006年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作為國土資源部「十一五」後三年的工作重點列入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2007年初部下發了《關於開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6號),明確了開展該項目的目的意義、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和組織實施要求等。隨後在長沙召開了工作部署會議。為進一步推動全國礦產資源國情調查,2007年8月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於加強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與儲量利用調查組織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193號),由國土資源部組建領導小組直接領導,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項目管理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為此汪民副部長主持專題研究會議,進一步落實部的工作部署。2007年年10月,徐紹史部長主持召開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與儲量利用調查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對下一步工作做了明確部署。隨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與儲量利用調查組織管理職責分工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7]180號),又進一步明確了工作內容、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等。2007年11月9日,徐紹史部長在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與儲量利用調查部署動員視頻會議上做了重要講話,進一步闡述了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儲量利用調查工作的意義,明確了摸清礦產資源家底,努力實現找礦突破和提高礦產資源規范管理水平的兩個工作目標,並且進一步提出了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確保數據真實准確,推動地質科技術進步,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構建日常更新機制等工作要求。為貫徹落實徐部長視頻會議講話精神,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抓緊落實省級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任務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7]161號),落實省級工作任務、組織機構和項目組成員等。 為貫徹落實部文件精神和部領導講話精神,中國地質調查局在2007年10月組建了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明確了項目組織實施中的工作方案和任務分工;進一步落實了項目匯總組承擔單位和人員組成;地調局大區地調中心組建了大區綜合組。各省(區、市)按照部的統一要求,成立了相對應的省級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並落實了項目承擔單位和參加單位。 該項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承擔並組織實施,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國土資源航空遙感中心等作為業務支撐單位。參加單位涉及天津地調中心、沈陽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宜昌地調中心、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30個省(區、市)地調院等。 二、目標任務(一)總體目標任務在現有地質工作程度基礎上,全面總結和充分利用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和資料,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任務: (1)充分應用現代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的理論方法和GIS評價技術,開展我國煤炭、鈾、鐵、銅、鋁、鉛、鋅、鉀、磷、金、鎢、銻、稀土等礦產的資源潛力評價(2000米以淺范圍內)。以成礦區(帶)為單元,在分省(區、市)開展重要礦產資源總量預測基礎上,匯總開展全國單礦種總量預測,編制單礦種預測圖,進行單礦種資源量估算。基本摸清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及其空間分布,為研究制定國家礦產資源戰略與國民經濟中長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以成礦地質理論為指導,深入開展各成礦區(帶)及全國范圍的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及成礦規律研究,研究總結各成礦區(帶)典型礦床,建立礦床成礦模型(式)、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充分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和礦產勘查等綜合成礦信息,圈定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逐個評價成礦遠景區資源潛力,並進行分類排序;編制重要成礦區帶成礦規律與預測圖,為科學合理地規劃和部署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依據。 (3)建立並不斷完善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預測相關資料庫,特別是成礦遠景區的地學空間資料庫、典型礦床資料庫,為今後開展礦產勘查的規劃部署研究奠定扎實的信息基礎。(二)具體工作目標1、在全國范圍內完成非油氣重要礦產預測工作,在Ⅳ—Ⅴ級成礦區內圈定預測區。省級工作比例尺為1:20萬,原始資料應用以1:20萬比例尺數據為主,成圖比例尺為1:50萬(新疆、內蒙、青海、西藏為1:150萬)。全國匯總工作比例尺為1:250萬。 2、預測非油氣重要礦產未查明資源量及其地下1km以上空間分布。 3、建立和完善能夠滿足國家動態資源評價工作需要的有關資料庫、專家系統及固體礦產區域評價系統。 4、提出全國礦產勘查近期及中長期部署建議及方案。預測我國今後20年重要礦產資源的探明趨勢、開發產能增長趨勢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基地的戰略布局。 5、建立評價礦產的典型礦床成礦模型及成礦區(帶)及礦集區的區域成礦模式。 6、完成新一輪成礦區(帶)及全國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及成礦規律研究。三、實施意義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是我國礦產資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國情調查。其目的是通過系統總結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礦產資源現狀,科學評價未查明礦產資源潛力,建立真實准確的礦產資源資料庫,滿足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需要。 搞好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編制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加強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是科學規劃、合理部署,努力實現找礦重大新突破,緩解資源瓶頸的基礎工作;是發展和推廣利用成礦新理論、勘查新技術新方法,促進科研與調查密切結合的重要措施。 (一)我國除了油氣及煤炭資源已經進行了三輪系統、完整的區域評價工作以外,其它重要礦產資源雖然已經開展了兩輪成礦區劃工作,在指導工作部署,制定中長期規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預測礦種、覆蓋面積、方法技術應用等方面都不夠系統完整,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在我國全面系統的開展重要礦產資源的區域評價工作,同時應用科學的方法估算潛在資源量及其空間分布,其成果將為制定國家礦產資源戰略與編制中長期規劃提供依據。 (二)近十年來全國非油氣礦產勘查工作布局,主要依據全國二輪區劃的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礦成果。但是近十年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全國完成了陸域中比例尺區調工作,完成了區域航磁掃面測量,空白區化探掃面進展也很快,基礎地質資料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次,礦產資源遠景調查獲得一系列重大發現和重要成果,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進行了8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近年來開展的18個礦種大中型礦山深部找礦工作,對我國中東部地區深部勘查獲得了新的認識。第三,地質成礦理論發展迅速,大陸動力學理論已經廣泛應用於區調和其它各個領域,以成礦系列理論為代表的成礦規律學說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綜合地質信息、地質異常等礦產預測技術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第四,資料庫及新技術廣泛應用。全國大型地學基礎資料庫建設相繼完成,GIS技術的應用得到迅猛發展。因此目前很有必要開展新一輪的重要礦產資源區域評價工作,運用新的地質成礦理論,採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完成全國陸域范圍內的非油氣重要礦產資源區域評價工作,為部署礦產勘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實現找礦突破提供選區依據。 (三)提高礦產資源管理規范管理水平。礦政規范管理需要掌握資源潛力、儲量利用情況、礦業權設置等最基本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對進一步充實和調整礦產資源規劃、地質勘查規劃,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合理布局。同時為社會提供各種相關信息服務。 (四)通過該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將促進我國地質成礦理論的重大發展。在新一輪區域礦產預測評價工作過程中,將在基礎地質研究工作中全面總結大陸動力學理論的應用成果,把我國地質構造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區域成礦規律,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成礦系列理論,在區域成礦、成礦規律研究方面達到新的高度。隨著本項目GIS技術全面、全過程的應用,礦產預測的方法技術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必將產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礦產預測技術。 (五)培養一批綜合型地質人才。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涉及地質專業多、難度大、技術含量高。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自然重砂等地質調查的資料分析和綜合,成礦地質背景、典型礦床、成礦規律研究和總結,以及應用GIS進行了空間數據處理、信息提取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空間資料庫建設,礦產預測等。通過參加這項目工作,使地質及科技術人員能夠充分接觸各類資料,開展各項分析和綜合,在工作中不斷提高知識和能力素質和水平。 總之,本項目的實施無論對於國家宏觀戰略的制定、礦產勘查工作部署與找礦突破、地質成礦理論的發展、礦產預測技術的創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四、工作安排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由部統一部署,從2006年啟動,預計2010年結束。2006年開始籌備,完成總體工作方案編制、技術指南和技術要求制訂。2007年開展技術培訓,完成分省實施方案編制、基礎資料庫更新;2008年組織開展分省地質背景和成礦規律研究、綜合信息預測以及資源總量預測試點,完成全國基礎資料庫匯總和定量預測新方法研究。2009年開展並完成分省資源總量預測工作,匯交分省總量預測成果。2010年匯總形成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最終成果。潛力評價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應隨時提供相關部門使用。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部已將這項工作列入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重點,並通過項目給予支持。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將本地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列入工作計劃,結合本地區的地質工作實際情況,統籌安排,省級財政匹配一定資金予以支持。 五、組織機構1、項目管理機構為統籌推進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部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由部領導任組長,部相關司局和地調局負責同志任成員,負責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儲量利用調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負責總體實施方案審定、最終成果驗收和成果發布。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勘查司,成員包括規劃司、開發司、儲量司、勘查司、地調局及其他有關司局的負責同志。承擔具體組織協調工作,負責審核總體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並對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組織最終成果的驗收。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潛力評價組,由部勘查司牽頭,負責潛力評價工作的組織協調。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部的總體要求,也相關成立了省級潛力評價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本地區工作的組織和領導。 2、項目組織實施組建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承擔潛力評價和儲量利用調查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組織實施,按照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管理要求設置相關項目並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督檢查,包括日常事務管理、技術綜合與監督、經費預算及監督、實施過程的重大技術問題決策咨詢等工作。項目辦公室依託地調局所屬有關事業單位為主要技術業務支撐。為加強潛力評價工作的技術指導和成果集成,以項目形式設置若干全國匯總組,主要負責編制技術要求、開展技術培訓、進行技術指導、監督檢查項目執行情況以及最終成果匯總。地調局大區地調中心組建大區綜合組,負責跟蹤省級項目組技術業務及質量情況,對相關省級項目組進行日常技術指導,組織本地區相關省級項目組開展相關業務活動。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統籌本地區各方面力量,成立省級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落實項目承擔單位,抽調精幹人員組建省級項目組。 3、項目實施單位項目承擔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本部 業務支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項目參加單位: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30個省(區、市)有關地勘單位。 承擔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的單位共165個,項目成員2083人。 六、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則 1、工作思路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評價及綜合研究工作是一次重要的國情調查,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為目標,充分開發應用已有的地質礦產調查、勘查、多元資料與科研成果,以先進的成礦理論為指導,使用規范而有效的資源評價方法、技術和各類基礎數據為支撐,以中國地質調查局各單位已開展的資源評價工作為基礎。採取政府部門指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專家主導,產學研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全面、准確、客觀地評價我國重要成礦區帶內的礦產資源潛力,以及空間布局。預測未來10-20年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探明趨勢,推斷開發產能增長趨勢,礦產資源開發基地的戰略布局。為更好地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也為部署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礎資料,為國家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工作提高對我國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水平,完善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並培養一批科技骨幹及工作隊伍,據此確定項目的具體目標和實施的技術路線。 2、工作原則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評價工作是一項需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創造能力的龐大的系統工程。總體工作原則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地質工作規律的原則;堅持一切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全局,兼顧各方的原則;堅持「統一組織、統一思路、統一方法、統一標准、統一進度」的原則;堅持實行項目分類分級管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和優勢,充分發揮各省(區、市)地勘單位的作用,產學研相結合,融合協調、和諧的原則;堅持既要自主創新,符合我國國情,又可進行國際對比和交流的原則。 七、技術思路全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評價工作總體技術思路為:以成礦理論為指導,加強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加強與成礦有關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深入分析地質構造的成礦信息,以Ⅲ級成礦區(帶)為單位,深入全面總結主要礦產的成礦類型,研究以成礦系列為核心內容的區域成礦規律;全面利用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遙感所顯示的地質找礦信息;運用體現地質成礦規律內涵的預測技術,全面全過程應用GIS技術,在定性和Ⅳ、Ⅴ級成礦區內圈定預測區基礎上,實現分省、全國資源潛力預測評價(資料截止時間為2006年底)。八、預期成果(一)全國煤炭、鈾、鐵、銅、鋁、鉛、鋅、鉀、磷、金、鎢、銻、稀土等礦產的資源潛力。 (二)圈定一批找礦遠景區,為緩解礦產勘查後備基地不足,早日實現找礦更大突破提供基礎依據。 (三)進一步全面系統總結我國成礦地質特徵,深化成礦規律認識,提交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和礦產勘查工作部署建議。 (四)提交全國成礦地質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和礦產等系列基礎圖件,以及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礦產勘查工作部署建議等系列圖件。 (五)完成全國成礦遠景區的地學空間資料庫,完成基於MapGIS平台的全國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評價升級系統,為礦產資源管理、礦產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數據和信息支撐。 (六)培養一批地質與科研的復合型人才。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2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57人,副高級職稱63人,中級職稱101人;有博士學位的137人,碩士學位48人。內設機構包括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礦床地質》和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

2013年,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橫向和其他類科研項目213項,總經費2.18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09項,經費3041萬元;部級項目95項,經費1.73餘億元;橫向項目12項,經費1275萬元;省級地勘項目3項,經費139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6篇,其中,SCI收錄國外論文33篇,SCI收錄國內論文17篇,EI收錄論文26篇,國內核心101篇;出版專著5部;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4項。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國情調查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中),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右二),副所長毛景文(左二),副所長王宗起(右一),副所長邢樹文(左一)

袁順達榮獲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

3人分別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突出貢獻獎;1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3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人分別獲得第14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和銀錘獎;4人入選第三批地調局地質英才計劃;1人獲得李四光優秀學生獎和程裕淇優秀學生論文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1人擔任經濟地質學家學會理事,1人擔任國際礦床成因研究協會稀缺金屬工作組秘書長,1人新擔任第六屆同位素專業委員會委員。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副所長毛景文,副所長王宗起,副所長邢樹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組上部發現含大量苔蘚蟲、海綿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鏡層和生物礁

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林西組上部發現海相化石。古亞洲洋在興蒙地區的最終閉合、興蒙海槽褶皺隆起的時代是地學界長期爭論的重大地質問題,爭論的焦點是以林西組為代表的晚二疊世構造—古地理環境。本次研究在內蒙古東部林西縣官地剖面林西組上部首次發現多個海相灰岩透鏡層和厚層塊狀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蘚蟲、海綿、鈣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結果Z值平均為116.1,接近海相灰岩經驗值120,結合其他剖面相同層位發現的海相沉積,表明興蒙地區在晚二疊世晚期仍屬海相或以海相為主的沉積環境。這一發現對釐定興蒙海盆的最終閉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並將促進東北—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戰略接替新層系常規油氣、頁岩氣(油)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部署思路的調整。

西藏班怒成礦帶中段找礦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拼貼的兩條主縫合帶之一,不僅是研究全球大陸動力學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極其優越的成礦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多金屬礦產資源。雄梅斑岩銅礦是近年來在藏北空白區開展遙感異常檢查時在成礦帶中段找到的地表露頭礦,通過礦區大比例尺填圖,初步查明了銅礦體的規模和形態,目前已控制地表銅礦(化)體東西長近1000米,南北寬近800米,具有大型礦床潛力。該礦床的發現和評價為班怒成礦帶中段地質找礦帶打開了新的局面。

雄梅銅礦含礦斑岩露頭及其銅礦化

華南西部地區晚白堊世成岩成礦作用深部背景與過程示意圖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兩條斑岩銅礦帶

雲南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床研究取得新認識與新進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堊世,個舊地區的地殼物質與地幔物質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區內錫多金屬礦集區的礦化與同期發生的岩漿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聯系,提出礦床為岩漿熱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區礦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構造演化與大興安嶺北段多金屬成礦關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帶可能在中三疊世末期碰撞閉合,大興安嶺北段早中生代期間(250~160Ma)的構造、岩漿與成礦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響,自160Ma左右才轉為太平洋構造體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構造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並在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即①250~225Ma(T1+2):興蒙造山後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動陸緣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八大關斑岩型銅鉬礦);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陸內俯沖,陸陸碰撞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鉬礦、沙麥鎢礦);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階段(代表性礦床如烏奴格吐山斑岩型銅礦,紅花爾基鎢礦,三礦溝矽卡岩型銅礦);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後伸展跨塌階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後伸展垮塌與太平洋構造域陸緣岩漿作用聯合作用階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熱液型鉬鉛鋅金銀多金屬礦成礦作用時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鉬礦,二道河矽卡岩型鉛鋅礦、甲烏拉熱液脈型鉛鋅銀礦)。

瓊河壩覆蓋區實現找礦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東准瓊河壩覆蓋區隱伏礦預測與找礦取得重要突破。開展了隱伏礦靶區優選和示範評價研究,識別並提出覆蓋區隱伏礦地球物理異常關鍵標志,在東准瓊河壩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採用研究項目確定找礦靶區,基金預查項目適時跟進的策略,對拉伊克勒克靶區進行了驗證,在厚覆蓋區成功發現了斑岩—矽卡岩銅礦,僅在局部勘查已獲得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量為245.4萬噸(平均品位50.4%);銅金屬量12.1萬噸,其中富銅礦4.4萬噸(平均品位2.35%),通過綜合資料分析,該礦成為大型銅礦的前景十分明朗,為東准地區找礦突破打開了新局面。

大瑤山地區與加里東期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鎢鉬銅成礦作用。提出大瑤山地區存在加里東期與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成礦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是今後大瑤山地區找礦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礎上,提出古龍—倒水—夏郢和大黎斷裂帶兩個找礦遠景區,並在已知社垌大型礦床外圍新發現了3個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鉍礦床,在成礦理論創新指導礦產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績。

廣西大瑤山地區主要礦床時空分布圖

石英大脈型礦體

⑧ 戰略思路與方向

一、戰略思路

按照「統一領導、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互聯共享,注重應用、強化服務」的思路,以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在地質工作的各環節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升地質工作能力,擴大地質工作成果服務領域。

以地質信息資源的持續積累、集成整合為基礎,以信息共享與服務體系建設為核心,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基本實現基於數字化和網路的現代信息服務以及地質調查工作的信息化,促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產業化;提高地質工作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充分挖掘地質信息資源潛力,為國土資源規劃、國家產業布局、重大工程實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等提供輔助決策和地質信息保障。

一是全面摸清和整合地質信息資源,以健全完善數據更新維護體系為基礎,繼續夯實基礎數據資源。

二是以數據共享和信息服務為目標,建立統一標准下的共享服務平台和專業服務系統。

三是繼續推進地質調查主流程信息化,在健全完善現有各類系統基礎上,建立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四是以管理信息化促進地質調查工作信息化。加快地質調查業務管理系統建設,推進項目管理系統和辦公系統運行。

五是以服務於政府規劃管理與資源開發利用為目標,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

二、戰略方向

1.加強信息資源積累,夯實服務基礎

全面完成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等重要數據資源清理,建立全國統一的地質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完成300萬件重要原始地質資料和30萬米岩心等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與數字化建庫,完成1.2億米的鑽孔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全面完成剩餘6萬種成果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2600幅1: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繼續開展航空物探遙感資料庫、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資料庫、國家地學文獻資料庫等數據資源建庫工作;集成整合10大類地質信息資源,建立國家地質資料庫體系。

2.建立服務集群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建立分類分級的集群服務政策和互聯共享機制,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中國地質調查局各專業中心、大區中心、31個省級地質資料信息機構以及相關行業部門為骨幹結點,各省地調院、環境監測院(站)等公益性地質調查單位為基礎結點,依託地質數據共享與服務平台,建成覆蓋國家、地方和行業部門的地質資料集群化服務體系。形成信息資源合理布局、信息服務分級、上下聯動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新局面。基於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體系,圍繞國家重點成礦區帶、重點經濟區、生態環境脆弱區、重大工程建設區和重大地質問題區,建立專業服務系統,開發權威的、公益性的、可持續更新的地質信息服務系列產品。促進形成數據採集、匯交、集成、更新與服務一體化的良性運行機制。

3.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

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礦產資源勘查、利用現狀調查。以鐵、銅、鋁、鉛等礦種為主要對象,開展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總量預測評價。開展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調查,核實保有儲量。開展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核實礦業權實際位置與法定許可范圍的一致性。

4.地質調查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

一是開展地質調查信息化標准及政策制度研究;二是健全完善地質調查網路基礎設施,建立具備數據、視頻、語音高速傳輸的綜合網路傳輸服務系統;三是開發地質調查基礎工具軟體,集成開發適合於地質調查評價應用的支撐平台和數據共享與服務平台;四是開發各種地質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⑨ 在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驗收會上的講話

汪 民

(二○一一年一月六日)

各位院士、各位專家、同志們:

剛才,部驗收委員會主任、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同志宣讀了對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驗收意見,大家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我完全同意。感謝驗收委員會的各位院士和專家。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來之不易,全國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項目承擔單位及工作技術支撐單位付出了艱辛和努力,廣大礦業權人給予了積極配合,部開發司和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組成的全國項目辦的同志們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我代表部黨組、代表徐紹史部長對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順利通過部的驗收,標志著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全面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工作預期目標,為加強礦政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是一項宏大工程,成果豐富,組織實施有力,值得認真總結。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礦業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礦政管理一直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礦業權證照信息不實、不準、不全,管理不精細;礦產資源家底不清,潛力不明;儲量變化的掌控不精細等等。這些都涉及礦業權市場建設和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的健康發展。為此,部於2007年啟動了礦產資源三項國情調查,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儲量利用調查。其中,礦業權實地核查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現代數字化手段對全國范圍內礦業權分布范圍全面進行實地測量,核查實際位置與許可范圍的一致性,並對其他數據項進行調查;建立全國統一資料庫,對礦業權登記信息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為礦業權科學化管理奠定基礎。

徐紹史部長高度重視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多次做出批示,自始至終關注著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2007年8月部成立了領導小組,對礦產資源領域基本國情調查三項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徐紹史部長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2007年11月9日,國土資源部召開全國視頻電話會議,徐紹史部長在會上做重要講話,動員部署三項調查工作。2008年3月19日,部印發了《關於開展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59號),明確了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目標任務、主要工作、基本要求和總體部署,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2009年7月9日,徐紹史部長主持部長辦公會議,聽取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等項目工作匯報。自2008年到2010年,礦業權實地核查連續三年被列為國土資源部的重點工作。2010年以來,徐紹史部長先後4次對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經過三年的努力,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如期完成,全面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工作預期目標,這是礦政管理的一件大事,有力地加強了礦政管理基礎。通過礦業權實地核查,及時發現和解決了礦業權存在的礦界位移、交叉重疊、越界、信息遺漏等問題,獲得了全面、真實、可靠的礦業權基本數據,夯實了礦業權的權屬基礎,項目成果必將對我國的礦政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是「358」行動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

為切實增強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部黨組在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年要取得重大進展、五年要取得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全國礦產勘查開發格局」的「358」宏偉工作目標。今年將正式啟動「358」工作,計劃在全國19個重要成礦區帶安排200個遠景調查區、391個重點勘查區、100個整裝勘查區(先期安排49個)。這涉及到大量礦業權的整合調整和後續安排。礦業權實地核查為礦業權范圍的准確界定和「358」行動科學統一規劃提供了重要數據基礎,為整裝和重點勘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是加強礦政管理的重要基礎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礦業權的基礎數據由於歷史和客觀的原因,存在著不準確、不可靠的情況。這次核查,一方面對礦業權分布范圍全面進行實地數字化測量,實現礦業權分布范圍的准確清晰和數字化管理;另一方面,系統清理礦業權管理台賬,逐一核對,查漏補缺,修正錯誤,使每一個礦業權的范圍和登記信息完全對照。礦業權實地核查從操作層面夯實了礦政管理工作的基礎。同時,為了做好與新設礦業權登記銜接工作,部還專門發文部署,確保今後礦業權設置的科學准確。這些都必將有效促進和提升礦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是維護礦業權人權益的重要依據

礦業權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權屬清晰,歸屬明確。礦業權的登記范圍是礦業權人財產權的權屬范圍,為了維護礦業權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必須對礦業權的有效范圍進行准確界定。否則,礦業權人的權益就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四)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為推進礦政管理信息公開、加強社會化服務創造了條件

礦業權登記信息的准確扎實是礦政管理信息公開的基礎保證。近年來,國土資源部不斷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礦業權實地核查不僅保障了權屬清晰,而且全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對於進一步推動管理信息公開和社會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二、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成果豐碩

按照部的總體部署,礦產開發管理司精心組織,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全國項目辦技術部和全國項目組,並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與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等單位共同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在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努力下,在全國廣大礦業權人配合支持下,經過各地項目承擔單位艱辛奮戰,於2010年6月底圓滿完成了31個省(區、市)的礦業權實地核查任務。據統計,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歷時三年,共有各級管理人員5726人、1081個承擔單位的22968技術人員參加了工作,累計投入經費225607萬元,共完成147248個有效礦業權(截止2010年6月30日)的實地核查。通過三年的努力,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獲得了豐富的基礎數據

通過本次核查,獲得了36755個探礦權和110493個采礦權所有的拐點坐標,全面查清了全國147248個四級管理的采礦權和二級管理的探礦權的基本登記數據,獲得了完整的全國礦業權勘查工程或開拓採掘工程平面圖的空間數據,系統建立了我國所有礦山地質控制測量點體系,為礦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夯實了基礎。

(二)清理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

通過對礦業權分布范圍的核查,發現了大量證照信息不實、不準和不全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共同研究,逐一分析,系統清理,為下一步規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三)積累了經驗,增強了技術支撐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程量大、涉及面廣、組織實施難度大。通過三年來的工作,建立了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形成了技術指導、分級監督管理、質量控制、成果匯總與提交、宣傳策劃等成功的工作方法,為今後全國大項目的組織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本次核查先後有1080多個單位的近2.3萬人參加。通過核查工作,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形成了一批穩定的礦山地質測量隊伍,建立了礦政管理部門與技術支撐單位間的合作與聯系,建立和鍛煉了一批礦政管理技術支撐隊伍,為今後礦政管理技術支撐力量的形成奠定了扎實基礎。

(四)拓展了應用,推進了「一張圖管礦」

在完成原規定任務的基礎上,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一步拓展了成果應用研究,通過試點,提出了將成果應用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模式和將數據成果應用於「礦政管理一張圖」建設的數據模式,並部署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全面應用工作,試點效果良好,有力地推進了工作成果的全面應用和轉化工作,現已經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三、大力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應用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果來之不易。要高度重視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深度應用,充分發揮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應用潛力。關鍵要抓住以下幾個問題:

(一)推進建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動態更新機制

以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為基礎,研究建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動態更新機制,及時更新,及時完善,全面推進礦業權管理、儲量動態管理、礦山地質環境管理等,實現礦政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提高礦政管理的水平,更好地履行好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利用的職責。

(二)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共享

通過野外實測和數據整理,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獲取了單個礦業權的基本數據,包括控制點點之記、實地核查對照表、勘查工程或開拓採掘工程平面圖、基本情況說明等。礦山監管主要在基層。這些成果數據既是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所需的基礎數據,又是礦業權人開展勘查開發活動、維護自身權益所需的基礎數據。要及時將成果數據移交給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相應的礦業權人使用,實現成果數據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成果數據的應用價值。按照陽光行政和服務社會的要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可根據需要向社會公眾提供必要的礦業權基本信息,促進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社會化服務。

(三)加快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的深化應用

本次礦業權實地核查是對礦業權現狀的一次摸底性實地調查工作。各地應以本次核查工作為基礎,深入分析暴露出的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採取切實的技術和管理措施,規范礦業權的設置和管理;研究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深度應用的方向與途徑,結合日常監管工作,研究以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為基礎,推進「礦政管理一張圖」建設的工作模式。要搭建好框架平台,把潛力評價、儲量、礦山環境、規劃等成果信息疊加上去,不斷完善內容,同時搞好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聯動試點。

(四)運用礦業權核查成果做好宏觀分析和戰略研究

利用礦業權核查成果,分析探礦權的不同勘查階段分布、礦種分布、空間分布規律,分析礦業權空間分布現狀與礦產資源賦存的關系,分析不同規模礦山空間分布和礦產資源生產供應格局。這種大的空間結構分析有助於開展戰略研究,從而調整相關政策,加強對社會企業的引導。在開展宏觀分析和戰略研究時,要運用好礦業權實地核查資料庫。

⑩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情況調查

1:金屬礦產資源總量豐富
共有 金屬礦產54種 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2:礦產資源質量差,國際競爭力弱
考慮礦石品位、礦石類型、礦石的選冶性能等綜合因素,我國金礦,鉛礦、鋅礦的質量為中等;鐵礦、錳礦、銅礦、鋁土礦的質量處於最差地位。

3:成分復雜的共(伴)生礦多,大大增加了開發利用的技術。
有色金屬最為普遍。例如,鉛鋅礦中共(伴)生組分達50多種,僅鉛鋅礦中的銀就佔全國銀儲量的60%,產量佔70%;伴生疏達大型、特大型的銅礦床就有10餘座,全國伴生金的76%和伴生銀的32.5%均來自銅礦等等。雖然共(伴)生礦的潛在價值較大,甚至超過主要組分的價值,但其開發利用的技術難度亦大,選冶復雜,成本高。因而競爭力低。

4 :中、小型礦和坑采礦多,大型、超大型礦和露采礦少,嚴重製約著礦產開發的規模效益。
擁有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多為鎢、鋁、銻、鉛鋅、菱鐵礦等礦產一些重要支柱礦產如鐵、銅、鋁、金礦產,以中小型為主,不利於規模開發,單個礦床難以形成較大的產量,影響資源開發的總體效益。我國至今尚未發現特大型的富鐵礦(5億t級)和富銅礦(500萬t級),而國外探明金屬量超過1000萬t的超大型銅礦60餘座,其中有一半超過1000萬t。目前我國己開採的329個銅礦,全年產量僅33.4萬t;世界超200t的超大型金礦有48個,我國金礦超過60噸的產地也僅有7處。可露採的礦產地少。如煤礦可露採的儲量僅佔7%,而美國、澳大利亞露采礦分別占總產量的60%和70%,因此生產效率、成本、回採率等,都難以與國外的相比。在金屬礦產中,我國70%以上的鋁土礦,80%以上的銅礦,90%以上的鎳礦都需坑采。而硫鐵礦全國可露採的僅 15%。此外,由於礦床規模偏小,並以坑采為主,不能形成規模開發。這些都是造成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效率和經濟效益低的重要原因。

5: 礦產資源地理分布不均衡,產區與加工消費區錯位
鐵礦主要集中在遼、冀、川、晉等省。鐵礦主要集中在遼寧、河北、四川和山西省,其開發利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6貧礦多,富礦、易選的礦少,致使商品礦的成本大大增加。
我國支柱性礦產大多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國鐵礦平均品位僅33%,比世界鐵礦平均品位低10%,而國外主要鐵礦生產國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其鐵礦石不經選礦品位就可達62%的商品礦石品位。我國錳礦平均品位僅22%,不到世界錳商品礦石工業標准48%的一半,且多屬難選的碳酸錳。我國銅礦平均品位僅0.87%,而智利、尚比亞分別為1.5%和2%。我國鋁土礦幾乎全是一水硬鋁石,生產成本遠高於美、加、澳等國的三水或一水軟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