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熱井單井資源量計算
地熱水井井深一般是3500米左右。
地熱井,指的是井深3500米左右的地熱能或水溫大於30℃的溫泉水來進行發電的方法和裝置,地熱分高溫、中溫和低溫三類。高於150℃,以蒸汽形式存在的,屬高溫地熱;90℃~150℃,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的,屬中溫地熱;高於 25℃、低於90℃,以溫水、溫熱水、熱水等形式存在的,屬低溫地熱。
㈡ 地熱資源
一、地熱背景
據前人對深部地球物理探測研究的結果,渤海灣盆地深部構造總體呈NNE向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大致存在3個NNE向的莫霍面隆起帶,與淺部地殼中3個NNE向盆地構造帶位置一致,其中下遼河-遼東灣-渤中-濟陽盆地和黃驊-臨清-東濮盆地所對應的莫霍面隆起帶在渤海海域匯合,在渤中盆地(渤海灣內)莫霍面隆起幅度最大,地殼厚度僅28km;渤海灣盆地內的盆地帶也對應軟流圈隆起,軟流圈頂面埋深約50~70km,而盆地外圍的燕山、太行山、遼東地區的山區,軟流圈頂面埋深達100~120km。由於渤海灣盆地軟流圈頂面埋深較周圍山區淺,容易從上地幔中獲取熱量,使其大地熱流值明顯偏高。渤海灣盆地現代大地熱流值約為(1.5~2.0)×41.868mW·m-2,而周圍山區(如燕山山區)現代大地熱流值僅為(0.6~1.3)×41.868mW·m-2。
二、構造背景
渤海灣盆地是在華北地台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古近紀早、中期,渤海灣裂谷發育鼎盛,NE向的斷裂不斷張裂,裂谷拉張、裂陷,在裂谷內部形成NE走向的壘、塹相間的結構,其中主要斷陷有冀中斷陷、黃驊斷陷、臨清-東濮斷陷、渤中斷陷和下遼河斷陷等次一級裂谷,見圖2-3-1。裂谷發育早期,深大斷裂活動強烈,常伴隨有玄武岩噴發。新近紀盆地由裂谷盆地轉為坳陷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構成良好的熱蓋層。長期以來,控制盆地發育的深大斷裂持續活動,成為溝通上地幔熱源的良好通道。
三、地熱場分布特徵
區內構造主要有NE走向的冀中斷陷、滄縣隆起、黃驊斷陷等,盆地內地熱場分布受底部構造控制,在隆起區或凸起地溫梯度高,而在坳陷區則地溫梯度低,呈帶狀相間分布。盆地基底溫度等值線分布見圖2-4-4。
1.冀中坳陷
冀中坳陷內,位於凹陷中央的牛駝鎮-高陽-寧靜凸起,地溫梯度較高,為3.2~6.0℃/100m,1000m深度地溫達到45~60℃。位於凸起兩側的西部凹陷和東部凹陷,地溫梯度則小於3.0/100m。
2.滄縣隆起
隆起區地溫梯度普遍大於3.0/100m,位於隆起東、西兩側的凸起帶地溫梯度更高,西側的王草庄-大城-獻縣凸起帶地溫梯度為3.2~5.2℃/100m,1000m深度地溫達到45~65℃;東側的潘庄-小韓庄-興濟凸起,地溫梯度為3.2~8.0℃/100m,1000m深度地溫達到50~55℃。
3.黃驊坳陷
位於坳陷中部的港西—孔店—黑龍村的中央凸起帶,地溫梯度為3.25~3.5℃/100m,1000m深度地溫達到45~50℃。位於黃驊坳陷北端的冀東唐山地區,基底構造受燕山褶皺影響,凸起帶呈EW走向,坳陷中王老莊-柏各庄-馬頭營凸起帶,地溫梯度為3.25~3.5℃/100m,最高達7.0℃/100m。
圖2-4-4 華北平原3000m深溫度等值線圖(據朱連儒等,2003)
圖2-4-5 華北平原基底隆起分布圖(據朱連儒等,2003)
另據區域地熱地質資料,湯陰斷陷地溫梯度為2.5~3.0℃/100m,構造部位達3.5℃/100m;內黃隆起地溫梯度為3.0~3.5℃/100m,由南向北地溫梯度逐漸降低;埕寧隆起地溫梯度為3.0~3.5℃/100m,局部小於3.0℃/100m;濟源-開封坳陷地溫梯度為2.5~3.0℃/100m,開封以東大於3.0℃/100m。盆地基底隆起分布見圖2-4-5。
四、蓋層和熱儲層
1.熱儲層
從上述區內地熱場分布特徵看,坳陷或隆起區上的凸起區均是地溫梯度高的區域。凸起大多是由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鹽岩組成的斷塊或斷隆,歷經漫長地質歲月的風化剝蝕,溶孔、溶蝕裂隙十分發育,形成良好的岩溶裂隙含水層,導熱性較好,是主要的熱儲層。直接覆蓋在凸起之上的古近系、新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層,受其熱傳導的影響,在凸起上方也會形成熱異常區,成為熱儲層。
華北盆地的熱儲層主要有新近系、古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層和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岩溶含水層。熱儲分布與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鹽岩隆起和凸起密切相關,大多數新近系、古近系熱儲分布在基岩隆起和凸起上部。
(1)新近系熱儲
新近系熱水含水系統,埋藏深度相對較淺(1000~2000m),熱儲層為明化鎮組和館陶組的砂岩,產水量大,一般單井出水量為1500m3/d,水溫一般為45~75℃,礦化度1~1.8g/L。
(2)古近系熱儲
古近系熱水含水系統,熱儲層主要為東營組和沙河街組砂岩,水溫較高,一般高於75℃,但水量較小,一般小於500m3/d,水質差,礦化度為5~10g/L。
(3)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岩溶熱儲
古潛山熱水含水系統,熱儲層為下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碳酸鹽岩裂隙岩溶含水層,熱儲厚度大,水溫較高,井口水溫50~100℃,最高可達130℃(寧13井),水量較大,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3000m3/d,礦化度為3~6g/L。
2.蓋層
盆地內的熱蓋層主要為古近系、新近系河湖相沉積的泥岩和黏性土層。
明化鎮組(N2m),為棕紅色、灰綠色泥岩和砂質泥岩不等厚互層,含鐵錳結核,偶見玄武岩夾層,與下伏館陶組為整合接觸。廣泛分布在華北平原,一般厚600~1200m,從陸地向渤海延伸,厚度逐漸增加,可達2500~3000m。
館陶組(N1g),岩性為灰白色礫狀砂岩、細砂岩和棕紅色泥岩互層;底部為含石英及黑色燧石的砂礫岩,分布廣泛,可作為標志層,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廣泛分布在華北平原,一般厚200~500m,最大可達1100m。
東營組(E3d),岩性為灰綠色、綠灰色、褐灰色、棕紅色砂質泥岩,以與淺灰色、灰白色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砂礫岩含礫砂岩間互為特徵。
五、地熱資源開發前景
華北平原隸屬於新生代渤海灣裂谷盆地,有良好地熱形成背景。其中主要二級構造有冀中坳陷、滄縣隆起、黃驊坳陷、渤中坳陷、埕寧隆起、濟陽坳陷、臨清-東濮坳陷、內黃隆起及開封坳陷等。勘探資料表明,地熱異常區分布在隆起區和凸起區,已探明的地熱田主要分布在滄縣隆起、埕寧隆起以及冀中坳陷、黃驊坳陷中的碳酸鹽岩凸起。
北京、天津是我國利用地熱資源最多的城市,也僅利用了滄縣隆起北部和裂谷盆地邊緣構造中的部分地熱田。尚未開展全盆地的地熱調查工作,僅進行了局部地區的勘查工作。
朱連儒(2003)等曾根據華北油田勘探資料,對華北油田28400km2范圍內的地熱資源進行了分析研究並指出,古近系、新近系熱儲的分布面積達26800km2,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熱儲分布面積近8000km2,估計儲存有相當300×108t標准煤的地熱資源量。
河南省地質礦產局地球物理勘查隊在湯陰斷陷北部1000km2范圍內圈定了面積為760km2的安湯地熱田,熱儲為新近系熱儲層、古近系熱儲層;預測地熱可采資源量相當於4.1×108t標准煤。
山東省地礦工程集團在濟陽坳陷探明東營城區、孤島和河口3個中低溫型大型地熱田,熱儲埋深1300~2000m,水溫為54~83℃。
上述初步地熱資源勘查結果表明,華北盆地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目前所探查到的地熱田和資源量僅是總地熱資源量的冰山一角。地熱資源是一種清潔的綠色能源,具有投入低、產出高的特點。在當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日趨緊張、價格上漲的國際環境下,地熱資源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替代能源,在冬季供熱、發展旅遊、養殖等方面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華北平原地處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對區內地熱資源進行全面勘察,是今後水文地質勘查的一個重要方向,將為調整區內能源結構、廣泛利用地熱資源提供科學依據,也是開拓地質市場的新的增長點。
㈢ 地熱流體可采資源量計算方法
地熱流體可采量計算常用方法如下:
1.解析解法
自從地下水非穩定運動理論問世以來,對求解地下水運動的解析方法有了很大的發展。解析方法是用數學上的積分方法或積分變換等方法直接求得數學模型的解,解是某計算點的精確解。計算公式的物理概念清楚,且將表徵地下水運動規律的各因素都包含在一個表達式之內,有利於分析各有關因素之間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的內在規律及對地下水運動的影響,其計算步驟比較簡便,計算評價量相對較少,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首先將地熱田內熱儲層段進行概化,使其基本符合該地下水非穩定流計算的要求。一般採用泰斯公式,給出開采量和開采時間,計算地熱田內水位下降情況,控制合理水位降時的水量和時間便為地熱田內熱水可采資源量和可采年限。
解析解泰斯公式見式5-16: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式中:r為計算點距開采井的距離(m);t為開采井開采時間(d);S(r,t)為距開采井r處t時刻的壓力降深(m);Q為開采井開采量(m3/d);T為熱流體儲集層的導水系數(m2/d);u為井函數的自變數;W (u)為井函數或指數積分函數;S*為彈性釋水系數;K為熱流體儲集層的滲透系數(m/d);M為熱流體儲集層的厚度(m);k為滲透率(m2);ρ為介質的密度(kg/m3);g為重力加速度(m/s2)。
對於多井開採的情況,根據群井開採的疊加原理,某一點處的降深為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式中:ri為第i個開采井距計算點距離(m);n為開采井數;Qi為第i個開采井的采量(m2/d);ui為對應第i眼井的井函數自變數。
其他變數說明參見式(5 26)
對於多井開采,開采量呈階梯狀變化時的情況,則計算公式如下: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式中:Qi,j為第i開采井第j時段的采量;L為總時段數;ui,j為對應第i個開采井j時段的井函數自變數;tj為第j時段的開始時間(d)。
其他變數說明參見式5-16。
滲透系數與滲透率的求取:
水文地質學把岩石本身可以通過流體的能力稱為滲透系數(用K表示)。地熱、石油等則稱為滲透率(用Kd表示)。水文地質學是以常溫水為研究對象,其物理性質(容重、黏度)變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計。而對地熱水等流體則不可忽視。
根據達西定律,通過多孔介質的流量Q與滲透系數K、水頭損失h,以及垂直於流向的滲透面積A成正比,與水流經的長度l成反比,即式5-19所示: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滲透率的物理意義是流體在孔隙介質中滲透時,當量的孔道截面積大小。通常把通過滲透面積A為1cm2、長度Δl為1cm的岩樣,壓差ΔP為1atm(101325Pa),液體黏度μ為1CP(1mPa·s),流量Q為1cm2/s的滲透能力作為多孔介質的滲透率,即式5-20所示: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滲透率的單位為m2,稱為達西。在實際應用中,多採用毫達西,即千分之一達西。
滲透系數的量綱為(長度/時間),滲透率的量綱為(長度)2。兩者的關系為式5-21所示:
沉積盆地型地熱田勘查開發與利用
式中:ρ為液體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μ為液體的黏度。
黏度μ和密度ρ可以通過查表得出,由此可以算出Kd或K(表5-7)。
表5-7 不同水溫情況下滲透率為1達西時與滲透系數換算表
滲透率可以通過試驗室試驗及抽水試驗取得。
2.補給量計演算法
首先將地熱田內熱儲層概化,使其基本符合穩定流計算要求,然後計算地熱田內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可獲得的徑流補給量,將其視為地熱水可采資源量,採用達西公式計算。該方法應基本掌握地熱水補排方向,可設立合理的徑流補給斷面。
3.類比法
與地熱地質條件相似的已采地熱田進行比擬,選取適當的比例系數,估算計算區地熱水可采資源量。
4.動態分析法
利用已有的動態觀測資料,分析地熱開采區內,地熱水開采量與水位下降的關系,概略確定每下降1m的熱水可采量,進而推測最大可能降深時的地熱水可采資源量及可采年限,以此作為地熱田地熱資源評價的依據。該方法適用於已開發利用的地熱田。該結果通常比較接近實際。
5.數值解法
在有動態監測資料的地熱田,根據各自不同的地熱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數學模型,較准確的計算和評價其地熱資源,可據地熱田對開采量的需要和變化,隨時預測其水位變化趨勢,進而為地熱田的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需要通過求解相應的數學模型得到水位的變化過程與水文地質參數等。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的結構、空間形式、邊界條件和系統內部運動狀態等的一組數學關系式。許多描述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往往歸結為求解一些很復雜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通常用經典的解析法處理是很困難的。一般的處理辦法是把偏微分方程轉化為線性代數方程組,然後求解,這屬於離散近似的計算方法,所要尋求的不是域內的連續函數而是域內各結點上函數的近似值。
地下水非穩定運動理論是以質量守恆性(連續性原理)與能量轉換性(達西定律)為基礎,對任何復雜的地下水流系統都可以建立其相應的數學模型,即支配地下水運動的偏微分方程及決定其解的初始條件與邊界條件。
但數學模型的求解常取決於地下水流系統中水文地質條件能夠概化的程度。一般來說,只有當滲流區域的幾何形狀比較簡單,是均質、各向同性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其解析解。但在實際應用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質條件往往是比較復雜的,如滲流區域形狀不規則;含水層是非均質的,含水層的厚度隨時間、空間而變化,隔水底板起伏不平;地下水的補給源中包含有線性補給或局部的面狀(小區域)補給;排泄條件的復雜性與變化;含水層不同地段的各向異性;由於抽水而使含水層中部分區域由承壓水變成無壓水等。對於這樣的區域,採用解析法從理論上求解地下水流運動規律就十分困難,以至無法求解,或者即使得到解析表達式,也仍難於用常規的數學方法求解。如果不顧具體水文地質條件,而一味套用地下水流運動的解析公式必定會因實際問題的過度簡化而使所得的計算結果與實際不符,從而失去了實用價值。由於地下水流系統的復雜性,極大地制約了解析解的應用。對於復雜條件下的地下水運動問題,當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數值計算方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值方法作為一種求解近似解的方法被廣泛用於地下水水位預報和資源評價中。數值方法是採用離散化的方法來求解數學模型,從而得到研究區域內有限個離散點上的未知函數值。離散化的方法是將研究區域劃分成為若干個較小的子區域或稱為單元,即化整為零,這些單元的集合體代表的研究區域,即又積零為整。雖然所得解為數值解(即是數值的集合,是數學模型的近似解),但是只要將單元大小和時段長短劃分得當,即對空間步長和時間步長取值合適,計算所得的數值解便可較好的逼近實際情況而滿足計算精度的要求。由於數值方法可以較好的反映復雜條件下的地下水流狀態,具有較高的模擬度,因此在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發展的比較快。
盡管世界上相關模擬軟體多達數百個,但由於地下水系統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模擬軟體能解決一切地下水問題。模擬者應根據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及模擬任務選擇合適的軟體。目前模擬軟體GMS,Visual MODFLOW,Visual Groundwater,PHREEQC,HST3D和TNTmips都是比較流行的軟體。
模擬的關鍵是概念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校正與驗證。概念模型的建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即需要充分了解模擬區的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水文地球化學、岩石礦物、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工農業利用等一切與地下水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模擬的任務,才能建立一個比較合理可靠的概念模型。任何用於預測的模型都必須經過校正和驗證,未經校正和驗證的模型預測是不能被認可的。
數值法求解地下水流數學模型的基本步驟如下:
1)將研究區域按照某種規則進行剖分或稱離散化。剖分的原則和剖分後形成的子區域形狀取決於所採用的數值方法,從而將研究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單元。對於非穩定流問題,尚需將計算時間也進行離散化,即將計算時間離散為若干個時段。
2)將每個小單元作為地下水的小均衡域,並定義特徵點上的各種物理量。
3)建立某一個時段內結點之間制約各種物理量的關系式,關系式一般表達為代數方程。
4)利用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即初邊值問題),建立在某一個劃分時段內邊界結點與內部結點的關系式。
5)求解上述3),4)所構成的代數方程組,就可求得某一計算時刻,研究區域上各離散點的水位H值,其集合{H}即是滲流區域上某一時刻地下水水位H的近似解,單元剖分的越小,{H}的模擬度就越高;
6)重復3)~5),可計算下一時刻的水頭{H}集合值。
由於建立代數方程組的方法不同,也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離散化方法,即不同的數值方法。地下水流計算常用的數值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單元法、有限體積法、邊界元法、有限分析法、配置法和特徵線法等。
㈣ 地熱資源量評價
地熱地質條件分析表明,該地熱田屬典型的熱傳導中低溫地熱田,地熱能包括兩部分。
一是儲積於熱儲體內岩石介質的熱能量;二是儲存在熱儲層地下熱水中的熱能量。這兩部分能量之和即為熱田的地熱資源量,其中可採收的部分即為可利用資源量。根據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地下熱水的開發是熱能開發的主要方式,因而在進行地熱資源量評價時,重點需要評價地下熱水排放的總熱量及可開采量。
根據GB11615—89《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范》,地熱資源按溫度分高溫、中溫、低溫三類(表4-15),按地熱田規模分為大、中、小型三級(表4-16)。
表4-15 地熱資源溫度分級
註:表中溫度是指主要熱儲代表性溫度。
寧波東錢湖西嶴-1號井和西嶴-2號井熱水平均出水溫度分別為42℃和37.5℃,屬於低溫地熱資源。低溫地熱其發電效益不高,適於直接利用,因此可用於供暖、洗浴、娛樂健身、醫療、溫室種植和水產養殖等。
表4-16 地熱田規模分級
根據上面的計算結果,儲量以100年為計算年限,得出排放的總熱量為1246.74×1012J,則排放的熱量約為0.39MW,因此東錢湖地熱田達到小型低溫地熱田規模(表4-17至表4-19)。
地熱井開采影響面積及保護距離計算:
地熱井開采影響面積:
浙江火山岩非地熱異常區地熱資源勘查研究:以寧波鄞州-舟山地區為例
由計算結果知,影響面積為6.01×105m2。
地熱井保護半徑的計算:
浙江火山岩非地熱異常區地熱資源勘查研究:以寧波鄞州-舟山地區為例
由計算結果知,該井的保護距離為437.5×2=875m。
表4-17 西嶴-1號井抽水前靜止水位觀測記錄(2006年)
表4-18 西嶴-1號井地下熱水抽水試驗記錄(2006年)
續表
註:抽水井降深為292.3m,出水量為252m3/d,出水溫度為42℃。地熱水水質為HCO3-Na型水。
表4-19 西嶴-1號井抽水試驗水位恢復記錄(2006年)
續表
㈤ 我國地熱能利用量如何
2014年11月25-26日,中國首屆地熱論壇--「2014·中國地熱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透露,我國地熱儲量約佔全球資源量的六分之一,到2020年,我國地熱能開發年利用量要達到5000萬噸標煤。開發利用地熱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㈥ 全球地熱潛在的資源量約為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多少倍
一般認為,是由於地球物質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有人估計,在地球的歷史中,地球內部由於放射性元素衰變而產生的熱量,平均為每年5萬億億卡(即)。這是多麼巨大的熱源啊。1981年8月,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如開了聯合國新能源會議,據會議技術報告介紹,全球地熱能的潛在資源,約為,相當於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45萬倍。地下熱能的總量約為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熱量的1.7億倍。豐富的地熱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
㈦ 地熱資源儲量豐富嗎
由於地表以下10千米的地熱分布過於分散,並不是處處都可以開發,也不是所有開發出來的地熱都具有商業價值。人們能夠利用的僅僅是指地熱集中在可達深度和限度容積內,其溫度足夠用於發電或發熱利用的那些資源。地熱相對富集區稱之為地熱田。地熱的分布與地球6大主要板塊和一些小的單個板塊構造有關,板塊邊緣總是最薄弱的地方,也是高溫地熱田的分布地帶。按照地熱資源的分布,全球有5個著名的地熱帶,即環太平洋地熱帶、大西洋中脊地熱帶、紅海一亞丁灣一東非裂谷型地熱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縫合線型地熱帶和中亞地熱帶。
地熱資源十分豐富,約為全球煤熱能的1.7億倍,是全世界現產煤炭總發熱量的2000倍。以地下3千米以內的地熱來說,即使按1%的利用率來計算,也相當於29000億噸標煤的能量,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地熱資源表現方式有多種,主要有稱為水熱對流系統的地下蒸汽、地熱水和稱為熱火成岩系統的岩漿、不可滲透的地下乾熱岩體。目前,人們能開發利用的主要是地下蒸汽和地熱水。
㈧ 什麼是地熱資源
地熱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地熱資源遍布全世界,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貯藏量豐富,許多發展中國家集中的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區)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至少有40個國家擁有足夠的地熱潛力可以滿足他們很大一部分電力需求。數據顯示,全球5km以淺地熱資源量約4900×1012t標准煤,我國地熱資源約佔全球資源量的1/6。
地熱能來自於地球產生的熱量,其范圍非常廣,從距離地表很近的熱水和熱岩,到處於地表以下幾千米處具有極高溫度的水和岩石,都具有地熱能。在地球表面下80~100km深度,高黏度熔岩的溫度為650~12000℃,在近地心處估計為4000~60000℃。根據理論,幾乎可以從地球任何地方深入到距地表很深的地方去開采這些熱能,甚至可以到達極端高溫的岩漿(地球核心處融化的岩石)處。尤其是對於有著活躍火山活動和溫泉的國家,如紐西蘭和冰島,更是如此。圖7.21為冰島奈斯亞威里爾地熱發電站。
圖7.21冰島奈斯亞威里爾地熱發電站
㈨ 目前世界上地熱資源利用總量已達8500兆瓦,它的各種用途如下圖.(1)分別計算出冬季取暖、溫室種植、溫
(1)8500×33%,
=8500×0.33,
=2805(兆瓦);
8500×25%,
=8500×025,
=2125(兆瓦);
8500×15%,
=8500×0.15,
=1275(兆瓦);
答:冬季取暖、溫室種植、溫室洗浴所用的地熱資源量分別是2805兆瓦、2125兆瓦、1275兆瓦.
(2)(2805-2125)÷2125,
=680÷2125,
=0.32,
=32%;
答:用於冬季取暖的地熱資源量比用於溫室種植的地熱資源量多32%.
(3)工業用地熱資源量比溫室種植暖的地熱資源量少百分之幾?
8500×10%
=8500×0.10
=850(兆瓦),
(2125-850)÷2125
=1725÷2125
=0.6
=60%
答:工業用地熱資源量比溫室種植暖的地熱資源量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