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稀缺資源怎樣分配才合理
1、價格機制是最有效率的機制
在現代社會中,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是最為常見的分配稀缺商品的機制。同時,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機制。由於人們對同一商品的評價不同,因此願意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評價高的人,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而評價低的人就只願意付出較低的價格。
通過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可以讓這些商品分配到對它們評價最高的人手中,從而實現稀缺資源的某種社會「最優」配置。關於這種社會最優配置,更學術性的表述是:在均衡狀態時,不可能在沒有使任何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境況變得更好,這即為經濟學中有名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僅僅遵循帕里托效率的原則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什麼目標,最常見者,例如公平。價格機制非常有效率,但卻不一定公平。由於先天或者其他原因,人們的收入和財富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分化,從而人們所能支付的價格就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在價高者得的分配機制中,稀缺商品可能分配給了有錢的,但是對這一商品評價並不是最高的人手中;而那些對這些商品評價非常高的人,卻可能因為沒有錢,而無法獲得這些商品。這里隱含了一個假設,即兩個不同的人的主觀效用評價是可以比較的:窮人的一塊麵包和富人的一塊麵包可以帶來不同的滿足感。
越是必需品,分配的公平感越重要,因此越有可能存在其他「更優」的機制。如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如果純粹根據價格機制來分配醫療和教育資源,可能生小病的人受到了較好的醫療服務,不夠聰明的人受到了較好的教育;而生大病的人卻享受不起優質的醫療服務,聰明的人可能受不起優質的教育。
因此除了價格機制,人們還常用其他一些機制來分配稀缺商品。常見的有配給、排隊、抽簽等等。當然這些機制的存在,皆因為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價格設置了上限,否則價格機制將自動發揮作用,實現有效率但不一定公平的分配。餘下,我們一一簡述這幾個常見非價格機制的優劣。
2、配給機制,非常適用於非常時期
配給制是非價格機制中常見的一種機制。前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曾利用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在全國大部分資源配置上都採取過這種配給的、計劃的分配方式,例如,糧票、菜票,等等,不一而足。實際上,配給制並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公平。
特別是在地震、災害等特殊時期,這種以強制性為後盾的配給制,可以保證每個人的基本需求,而不至於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因此即便計劃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已經被拋棄,但我們仍可以在很多場合看到配給制的影子。
例如在地震、災荒等非常時期,如果有人違背這種配給原則,採取價高者得的市場機制出售生活必需品,他必然會受到道德譴責。
這種行政分配機制,在地震、災荒等特殊時期,可以採用,但長時期施行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商品稀缺的固化。此外,這種行政分配機制的另一個明顯缺點是擁有分配權的人無法知道不同的人對稀缺商品的主觀評價,因而無法將這些商品分配給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實現物盡其用。特別是在日常時期,這一點缺陷顯得更為突出。
一個可改良的辦法就是在資源配給之後,允許人們根據市場機制自由交易這些商品或其憑證。在自願交易下,這些商品可以根據人們主觀評價的不同,實現進一步優化配置,從而改進效率,增加社會總福利。只要是自願發生的交易行為,一定會同時改進交易雙方的效用(不考慮短視等因素)。
3、排隊機制在人們社會觀念中根深蒂固
價格機制和政府配給之外,另一個分配稀缺資源的方式是「排隊」。由於商品供給者(或第三方干預者,主要是政府)對商品的出售設置了價格上限,因此在該價格水平上,需求遠超供給,引發「排隊」現象。這在現實社會中非常常見,餐廳排隊、醫院排隊、銀行排隊、春節購票也要排隊(線上線下皆如此)。
排隊使得對該商品評價較高,但支付能力更弱的消費者,可以通過付出更多的排隊時間來獲得該商品(窮人排隊的時間成本要低於富人)。相對於價格機制的「價高者得」,排隊實際上是「先到先得」。而「先到先得」這種佔有資源的方式其實在人類演化史和所有權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情形下,如果一人「先佔」了某種資源,且一段時間內無人提出異議,那麼該人就獲得了該資源的所有權。相對於依賴市場的價格機制,和依賴政府的配給機制,排隊機制實際上依賴的是社會習俗。因此,排隊機制在維持社會正常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至於人們會將不按照先到先得原則而插隊的人視為缺少社會公德。
不過排隊也有自己的缺點。排隊花費了時間,但卻沒有創造價值。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租值耗散」。從而,為節省或者獲得這些被浪費的資源,又有很多制度創新涌現。舉其小者,餐廳、銀行的「叫號」制度就是節省了排隊者的成本。
排隊者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做一些其他有價值的事情,而不用擔心其依賴「先到先得」習俗獲得的優先權會喪失掉。消費者獲得效用改進的同時,商家也因為人性化的處理贏得了商譽,這些都可以視為重新獲取了本來會消耗在排隊中的租值。
此外,「黃牛黨」的產生,實際上也是為了攫取這些被耗散的租值。黃牛黨首先付出了時間和金錢,批量購入了車票,然後就按照供求關系,在車站外靈活應變,不斷地調整價格,以求在最後一刻把所有的車票出手,因而原本用來排隊的成本就被黃牛黨所攫取。
但是,黃牛黨往往內外勾結,形成壟斷票源後就大肆提價,因此嚴重干擾了資源分配機制的正常運作,從而為社會道德乃至法律所不容。
當然,為減少「租值耗散」而涌現的技術創新也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例如,火車票網路售票,由於黃牛黨等的干擾,價格管制產生的稀缺火車票的排隊分配模式實際上已經根本無法正常運作了,因此網路實名購票應運而生,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當然,在2014年春節期間,技術黃牛黨再次死灰復燃)。
但這一技術創新又帶來了新的不公,資源分配規則由排隊中的「價格+排隊時間」,演變成了此時的「價格+網路技術+運氣」,那些不熟悉電腦,沒有網路支付手段的農民工,顯然處於新的嚴重不公之中。
4、無法解決抽簽對象的抽簽機制
為了減少稀缺商品非價格分配時無謂的「租值耗散」,抽簽制應運而生。特別是信息技術出現後,使得抽簽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這其中,北京的車輛牌照抽簽制就是一個典型。由於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因此各城市都會對每年新增車輛牌照進行了嚴格的控制,導致汽車牌照成為嚴重稀缺的資源。
與上海根據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不同,北京就採取了搖號抽簽制來分配汽車牌照,成為兩種分配機制的鮮明對照。此外,在新股發行、保障房分配、奧運會門票分配等情形中,都可以看到抽簽制的身影,有人甚至建議春運火車票購票都應該採取抽簽制。
顯然,以拍賣機制分配稀缺的汽車牌照資源避免了無謂的租值耗散,並且拍賣所得資金還可以用於修路、保護環境等。
但由於城市交通是公共資源,因此純粹的價高者得的拍賣機制其實是不公平的。能夠支付這些費用的人就可以享受城市交通帶來的便利,而無力負擔的人就不能享受,盡管他們可能已經為城市的交通建設繳納過稅收。抽簽制則保證了公平,且如果不考慮抽簽成本,也避免了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
但機械的搖號抽簽機制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為跟行政分配、票證制一樣,這種分配機制沒有考慮到不同的人可能對同一商品的主觀評價和需求存在不同,而沒有使得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購車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如家庭與單位之間的距離、從事工作的性質、個人健康程度等,都決定了不同程度的購車需求,而對此,抽簽制只能視而不見。
一個可改進方式就是允許抽簽後,抽中者可以根據市場機制對稀缺資源進行二次調節分配,以便評價高的人可以獲得該商品,而評價低的人則可以賺取其他分配機制中被無端耗散的租值。然而,在現實中,抽簽制的設計者很少允許人們在抽得該稀缺資源後進行自由交易。
原因在於這種改進後的額外收益被抽中者獲得,而不是設計者。此外,如果一個人得到了該稀缺商品,卻又不需要,而轉讓出去賺錢,則說明他可能本就不該屬於抽簽的范圍,進而動搖了這種機制的設計初衷,因而遭到設計者的反感和限制。
5、陷入悖論的價格+補貼機制
當然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從來就對這些非價格機制不滿,他們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通過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但可以通過其他補充機制來彌補價格機製造成的不公。例如,由於春節期間,中國人回家的意願非常強烈,因此一票難求現象持續了很多年。
一些市場派經濟學家就認為,可以通過提高車票價格來使得車票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而基於維護公平感,則可以在提高火車票價的同時,給窮人發放貨幣補貼。
類似建議不僅僅出現在春運火車票購票時,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還建議擁堵費要自由浮動、電價要自由浮動、房價要自由浮動,並給予那些經一定程序被認定為值得補貼的人以貨幣補貼,並認為這一機制比配給、排隊、抽簽等非價格機制有效得多。
然而,這個建議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發放補貼等於使分配稀缺資源(的貨幣等價物)的權利轉移給了有權者(主要是政府)。即便我們不考慮有權者獲得分配補貼的權力之後,如何避免徇私舞弊、貪污腐敗(這實際上是市場派經濟學家對非價格機制的最重要質疑之一)。
但其中的悖論我們也不得不注意:這些市場派經濟學家一方面認為在任何場合下都應該由價格機制來分配稀缺資源,另一方面又認為政府有權力進行二次收入調節:給買不起火車票的人補貼,給買不起房的人補貼等等。
再如引起廣泛爭議的「住房限購令」,一些人反對行政性限購令,但不反對開征房產稅,認為前者就是非市場調控手段,後者就是市場調控手段。然而,後者是通過價格機制對住房資源進行一次調節,同時通過徵收到的稅收補貼窮人或者建設保障房,進行二次調節。
但是,如何征稅,如何補貼窮人,如何建設和分配保障房,這又會涉及到政府自由裁量權的發揮。究竟是一次調控好,還是二次調控好,其實並無一定結論。當然征稅還有將存量房逼入市場的作用,如果多套房擁有者眾多,則影響可能不同,這是另一個問題,另當別論。
② 什麼叫上游資源
鐵礦石啊
③ 為什麼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體現在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呢
這句話可以著眼於稀缺兩個字上,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更應該合理化使用資源,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④ 社會強勢群體的稀缺資源掌握者
上榜理由:如專家教授級醫生、重點中小學校長。跟以上入榜者動輒影響宏觀的社會政治經濟領域不同,醫療和教育因為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兩件大事,掌握這兩項資源的權力人士,也名列榜單。
社會已把醫生整體妖魔化,醫患矛盾變得一觸即發。當醫生這個行業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為追求,這個社會會怎樣呢?
再強勢的人也無法控制自己不生病,既然有求於醫生,便只好乖乖捏著紅包找專家。
除了鄭淵潔,誰家的孩子會不上學讀書?當前,家長們最怕的就是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惜血本也要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自下而上的「重點」學校作為一種稀缺社會資源,給管理者提供了擁有特權的機會,給義務教育製造了不公平。 提名理由:網友的力量是無窮的,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了2006年度人物就是「you」 ——網友。這點,陝西自稱拍到華南虎的農民周正龍是見識到了。而久負盛名的天涯社區在「極品小三事件」里也第一次出現眾人輿論一邊倒的壯觀情景,當事男主角的公司電話被網友打爆,當事女主角惹出事端的博客也關得一干二凈。踩貓女、銅須門……在虛擬的網路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道德法官,網友們在網路上實現了強大的力量結盟
強勢群體對陣弱勢群體
A10 OPINION·看法·封面話題 編輯 林斌 美編 鄭佩芬
南都周刊記者 石磊 實習生 洪鵠
53歲的區少坤生活在廣州這座繁華都市裡,不過,他生活的來源是每月的低保補助。
2003年11月以前,區家三口和老母親住在海珠區前進路一間只有26.4平方米的危房裡,「屋子裡搭了個閣樓,年近八旬的母親每天要爬上閣樓睡覺。」因為屬特困戶,政府安居工程安排他一家住進了解困小區48平方米的電梯房。
2006年,區少坤下崗的妻子因子宮肌瘤需要做手術,無力承擔醫療費,還是靠街道幫助申辦重大疾病的慈善救助才又過了一關。
如果按照11月9日公布的《廣州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機制研究》課題組前期研究報告的分類,下崗家庭的區少坤屬於廣州弱勢群體中的一員。在區少坤的字典里,強勢群體則是有錢有勢的人,而這個群體離他是那麼遠。研究表明,廣州「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保護和援助機制還未有效建立」,這點反映在區少坤的個人感受上就變成了憤憤不平:「那些有錢有勢的仗勢欺人!」
⑤ 為什麼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體現在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上
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整體運行態勢、控制主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
⑥ 如何解決資源的稀缺性問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它的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現代國家一般從兩個方面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矛盾。一方面,運用市場與政府幹預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注意保護環境,以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計劃使用資源和節約資源,擴大對外交流,利用國際資源;限制人口及其消費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生產與分配製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以提高效率和求得社會公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緩和、減少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斗爭,保持和維護社會的穩定。需要指出的是,兩方面的措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⑦ 資源稀缺條件下如何實現管理效益最大化
資源稀缺條件下,加強成本管理,增加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現管理效益最大化,具體方法:
一、樹立大成本管理理念,全員工、全方位、全過程管理好成本全要素
1.全要素管理成本。從成本構成上講,企業經營的各個要素都是企業經營必不可少的條件,有形資產(如資金、設備、材料、工具等)是成本,無形資產(如品牌、資質、技術、人才等)也是成本,工程直接費用(如人工費、材料費等)是成本,企業各級管理發生的間接費用也是成本。全要素管理成本,就是要把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要素都納入成本管理的范疇。除了我們一直狠抓的工程成本或者項目成本之外,全員都要樹立資金成本、人才成本、技術成本、品牌成本、時間成本、管理成本等概念,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盡力降低資金成本。
2.全方位管理成本。從成本耗用的空間角度講,企業的各個角落,只要有人、有物存在,都在發生著資源的損耗,即使這個人不在崗、即使物品閑置著,只要這個人在冊、只要物品占據著空間,就要增加企業的費用。所以,項目部、分公司、集團公司各部門等各級機構都有各自的成本管理的對象、范圍和責任,沒有輕重、主次之分。以河北建工集團為例,工程直接成本主要發生在項目部,但分公司、集團公司發生的管理費用也構成工程的間接成本。越是產業結構單一的建築企業,其管理費用占工程成本的比重越高。分公司管理成本的重點不僅在於開發項目的投入低、報價高,可以直接提高項目的盈利水平,更表現在分公司管理項目的數量和水平上,管的項目多,在各個項目上攤銷間接費用的比例就低;管理項目的水平高,項目部就會以較少的人財物和工期投入,確保工程安全、質量、工期目標或者承諾,從更高層面上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分公司利潤。
3.全過程管理成本。從成本發生的時間角度講,企業從籌辦開始發生的一切費用都屬於成本范疇。企業經營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謀求最大的產出,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就是成本控制的過程。所以說,成本管理貫穿企業生存的始終。具體到建築項目總承包來說,各級領導都要牢固樹立「四次經營」的理念:第一次經營是施工前的投標經營,即市場對接,經營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投標策劃;第二次經營是施工的過程管理和控制,經營的核心是設計變更、工期變化等產生的索賠、簽證;第三次經營是竣工後的追蹤經營,重點在清欠和兌現效益,與項目結算緊密相關;第四次經營是以現場保市場,干好現有項目,與大業主長期合作。
4.全員工管理成本。從成本管理的主體角度講,全體員工既是成本費用的耗用者,也是管理費用的支出者,當然也是成本控制的管理者、監督者。全體員工在崗一天,所干工作就要對得起自己的工資,每做一件工作就要盡量減少物的消耗、錢的支出、時間的佔用,每花一筆錢就要爭取最大的收益。要自覺抵制鋪張浪費等行為,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投資性、收益性的支出上。
二、建立大成本管理體制,把職工利益與企業降本增效捆綁在一起
要想讓全體員工在全方位、全過程管理好成本的全體要素,必須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變「要我管」為「我要管」的機制。
1.繼續完善全員入市辦法和內部核算辦法,讓職工既要時刻把工程開發信息介紹到集團、力爭中標,而且要讓部門、分公司和職工積極主動地識別、控制項目開發的風險,不搞飢不擇食,不能在投標的第一個經營環節就留下潛虧風險。
2.繼續完善和推廣項目模擬股份制。模擬股份制是通過職工繳納風險抵押金和簽訂責任狀把項目降本、創優、安全、工期等目標責任與個人收入緊緊聯系在一起。
3.繼續完善分公司風險抵押、利潤分成制。資金結算中心的運行給了分公司一本明白賬,干多干少與掙多掙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有利於激勵先進更先進,後進趕先進。
4.繼續完善部門全面預算管理。各部門要根據上年支出情況和今年的工作計劃提出今年的費用預算,財務部要根據預算支出計劃,加強資金的調撥和周轉,提高資金的周轉率。
5.堅持成本分析制度。項目部要每月召開成本分析會,分公司每月要報告利潤上繳情況,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要定期通報
三、醞釀制定企業定額,為項目大成本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市場投標多為工程量清單報價,盡管其中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和報價包括的內容仍然沿用了地方定額或行業定額的規定,但是在材料消耗、用工消耗、機械種類、機械配置和使用方案、管理費用的構成等各項指標上,基本上是按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的,讓施工企業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價格和技術優勢。制定企業定額要做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企業定額各單項的平均造價要比社會平均價低,體現企業定額的先進性、合理性;二是要體現本企業在某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本企業的局部管理或全面管理方面的優勢;三是企業定額的所有單價都要實行動態管理,定期調查市場,定期總結本企業各方面業績與資料,不斷完善,及時調整,與建設市場緊密聯系,不斷提高競爭力;四是要緊緊聯系施工方案、施工工藝並與市場全面接軌。
四、強化大成本管理制度的培訓、指導和檢查監督力度,實現成本管理五大轉變
企業的各項管理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匯編里、內網上,而是要入腦入心。要加大制度落實的教育培訓力度、監督檢查力度和獎懲力度,堅決落實內部責任追究制度,讓遵章者成榜樣、得獎勵,讓有令不行者擔責任、補損失。
通過堅決落實大成本管理的各項制度,可促進和實現成本管理的5個轉變:一是成本管理的內容由單一的工程成本向全面的企業經營成本的轉變;二是成本管理的空間由單一的生產一線向三級管理的各個層面轉變;三是成本管理的過程由處於中間環節的施工過程向投標和決算等兩頭延伸;四是成本管理的主體由「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轉變;五是成本管理的效果由簡單粗放向精細高效轉變。
⑧ 什麼是資源稀缺策略
從定義上講,資源稀缺策略就是投資於稀缺資源的策略。因為稀缺的資源在通常情況下具有強大的升值潛力和保值效果。
對於資源的稀缺性價值,大都也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逐漸地獲得關注、認知和推升,並伴隨通貨膨脹的過程而波浪式地推高。
⑨ 誰掌握了產業鏈最稀缺的資源誰說的
與資源補償費相關的地質項目投資減少甚至沒有、地質行業基礎研究費用缺乏。最終,相關行業技術人員流失,資源和人才形成斷層,等到資源危機時再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