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自貢有多少鹽資源
擴展閱讀
我的世界怎麼把鑽石加速 2024-11-17 22:55:26

自貢有多少鹽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2-23 21:10:12

Ⅰ 四川自貢出產的鹽是

自貢,又稱鹽都,鹽產品豐富,有高鈣食用鹽,調味鹽,足浴鹽,沐浴鹽,搓身鹽,加鹽洗發露,牙膏等,這些在自貢的超市裡,或者是玖大鹽業的專賣店裡都有賣,玖大也產工業用鹽,與玖大公司聯系即可,

Ⅱ 四川自貢每年的產鹽量

久大鹽業就能代表喲!
久大鹽業在全國有三大生產基地,自貢生產基地、成都大英縣生產基地、湖北生產基地。僅自貢生產基地固體鹽的產量就是200萬噸,而全國13億人一年的食鹽消費量也就在700萬噸左右。而且,四川生產的食鹽全部都是礦井鹽,大多數產自自貢榮縣和樂山(微博)一帶的威西礦區。四川市場上市民食用的食鹽和海水沒有任何關系。

Ⅲ 自貢鹽之都簡介

自貢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面積4372.6平方公里是聞名全國的鹽之都、龍之鄉、燈之城。自貢具有兩千年的鹽業歷史和70年建市史,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國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貢市,為四川省最早的省轄市和工業重鎮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23個建制市之一,自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川南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Ⅳ 自貢的鹽是什麼鹽

自貢的鹽是深井鹽,燊海井的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

Ⅳ 你好,為什麼四川那麼大就自貢盛產鹽呢這與自貢的地質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自貢地底下的鹵水豐富

你好,四川省不只是自貢產鹽,其它地方也有,只不過以自貢為主。四川省是我國井礦鹽主要產區之一,井鹽生產歷史悠久,其主要產鹽地—自貢市素有「鹽都」之稱。該省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鹽礦資源。在長寧縣至敘永縣一帶,有世界上已知成鹽時代最早的鈣芒硝-岩鹽礦床,即長寧鹽礦(產於震旦系燈影組)。有產於三疊系的川中鹽礦、犍為縣威西鹽礦、鹽源鹽礦、墊江鹽礦、自貢市大墳堡鹽礦、江油鹽礦、榮縣長山鹽礦、江津縣渝南鹽礦、大山鋪鹽礦、郭家坳鹽礦等。四川省的大部分鹽礦具有鹽層厚、品位富、規模大的特點。威西鹽礦已成為四川最大的制鹽原料鹵水生產基地。該省是我國鹽和鹽化工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Ⅵ 中國有多少鹽儲量

鹽分為湖鹽、海鹽、礦井鹽,中國共有鹽湖1500多個。僅其中一個青海茶卡鹽湖探明鹽儲量就達4.4億噸以上,足夠全國人民吃70年。 中鹽總公司副總經理董永勝也表示,中國的食鹽儲備非常充足,鹽業公司一般都會有3個月的庫存量。中國鹽產能達到每年8000多萬噸,而食鹽一年銷量只有800多萬噸,完全有能力保障食鹽供應。

Ⅶ 自貢的鹽有多少呢

年生產能力大概有500萬噸,
四川人
大概只能消10%。

Ⅷ 自貢鹽廠的位置,有多少家鹽廠

摘要 四川久大制鹽有限責任公司

Ⅸ 自貢的鹽是最好的鹽嗎

四川盆地北障秦嶺, 南屏橫斷山, 東扼大巴山, 西靠康藏高原, 是一個閉合良好的盆地。

四川盆地鹽礦的形成問題, 是一個復雜的古地質問題, 直接與漫長的中生代地質時期發生的外力和內力地質作用密切相關。
自遙遠的太古代( 二十七億年前) 以來, 包括今四川盆地在內的我國西南、陝甘和江漢地區被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古地中海海水所淹沒, 形成莽莽滄海。中生代, 包括三迭紀、侏羅紀和白奎紀等, 經歷了約一億二千五百萬年。在這一階段, 四川盆地經歷了若干次海浸和海退。三迭紀中、後期發生的印支運動, 使海水從西南方永遠退出了大陸。在這一過程中, 由於氣候炎熱、乾燥, 濃縮的鹽鹵、
結晶的鹽岩與白雲質石灰岩、石膏等沉積下來。
自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侏羅紀開始, 四川盆地的雛形已經形成。盆地周圍隆起, 東部有大巴山古陸
. 西部有龍門山古陸, 北部有秦嶺崛起, 南部有八面山古陸。盆地內呈現一內陸湖泊。由於氣候炎熱乾燥, 侏羅系晚期, 盆地內沉積了大量鹽鹵、鐵化合物等。主要岩層為砂岩、泥岩等。
在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 四川盆地仍是一個比現在還大的深廣湖泊, 沉積了厚厚的紫色砂岩, 個別地區有鹽質和石膏的沉積。白奎紀以後, 四川盆地邊沿發生褶皺, 盆地上升, 又因長江向源切割. 盆地內沉積作用遂告停止。
由此可知, 四川盆地的鹽礦資源極為豐富. 它主要分布於侏羅系和三迭系沉積岩。
摘自 張學君《古代四川井鹽生產中的地質學成就》

Ⅹ 自貢有多少的鹽

自貢以盛產井鹽聞名,素有「鹽都」之稱。自貢地區的井鹽生產發端於東漢,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清末民初。近兩千年來,在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走過了因鹽設鎮、因鹽設縣到因鹽設市的道路。據《華陽國志》記載:東漢章帝時期(76一88),在今富順、鄧關地區,開鑿成功一批鹽井。其中一口位於今富順縣城西南,以其出鹽最多;收獲厚利,被名為「富世鹽井」。南北朝時期,在今貢井地區又鑿成了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到北周武帝時(561~578),因富世鹽井而置富世縣,並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鎮。
富世縣到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諱改名富義縣。宋代升為富義監,後因避宋太宗諱,改為富順監。元代曾升為富順州。明代又降為富順縣,延至清代,建置未變。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在距富順縣城西去九十里的榮溪本濱(即今自流井地區),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開鑿成功,逐漸取代了因淡水滲溢而坍塌的富義、鄧井等原主要鹽井而成為富順縣新的鹽業生產中心。公井鎮到唐武德元年(618)改為公井縣、由於兩地鹽業生產的繁榮,清雍正八年(1730),分設了富順縣自流井縣丞署和榮縣貢井縣丞署。分屬富、榮二縣的自流並、貢井,即是現今自貢市的自流井、貢井兩區。由於相距不過10里,在鹽業生產中逐漸聯為一體,合稱「富義廠"、「富榮廠」。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淮鹽難以上運,富榮鹽場得以飛速發展,進入歷史上井鹽生產之鼎盛時期。同治九年(1870),年產井鹽15萬噸。1914年以後,兩地雖仍分屬兩縣,但已「地方稱自貢,鹽場稱富榮」了。自流並稱東場或下廠,貢井稱西場或上廠。1928年和1932年,曾兩度提出設市。1937年,抗戰軍興,海鹽停滯,川鹽崛起,再度濟楚,設市之需尤迫。1938年經四川省批准成立自貢市政籌備處之後,至1939年9月1日,始將自流井和貢井正式從富順、榮縣劃出,合並成立省轄的自貢市。自1949年12月5日以來,自貢一直是四川省直轄市之一。隨著鹽業、化工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及城市經濟實力的壯大,繼1978年榮縣劃歸自貢之後,1983年又將富順縣劃人自貢市行政區劃之內。至此,自貢市形成今天四區兩縣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