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
1、對於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解決,最有前景的應該是開發那些不可用水。比如海水淡化,地下水的開發和採集,以及兩極冰川的利用。變不可用水為可用水是一大方法。
2、號召人們解決用水和重復利用。
3、防止水污染,水污染是導致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1)如何解決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向來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經濟飛速發展的十年,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關頭。我國水資源面臨先天不足和後天污染的雙重困境。
1、我國的水資源總體偏少。
2、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十分不均勻。
3、我們的問題是資源性缺水及水污染嚴重。
4、我們的地下水過度取用。
5、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貳』 在農業生產中,水資源利用存在哪些問題
在農業生產中,水資源利用存在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問題;水資源污染的問題等。
我國農業灌溉用水量很大,農業是用水大戶。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大陸使用化肥農葯,導致水資源污染嚴重。
『叄』 當前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規劃、利用與節約的方法和措施
中國的水資源利用 石玉波 (水利部水資源司) 水資源是指由當地降水產生的,可以用於人們生產與生活各類用途,存在於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層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動態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具有循環性和有限性、時空分布不均勻性、不可替代性、經濟上的利害兩重性等四種特性。 世界水資源總量為2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7342立方米/人。1995年,全世界水資源利用量38000億立方米,消耗量21000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250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7500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3500億立方米;各種損失量2000億立方米。 在全球范圍內面臨以下的水資源問題: ◆ 全球供水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根據世界水理事會發布的《全球水展望》統計,目前世界上有12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5)得不到安全飲用水,有30億人(佔全球人口的1/2)缺乏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水致性疾病。 ◆ 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從1900年到1995年,全球用水量從6000億立方米增加到38000億立方米,增加了5倍,是同期人口增幅的兩倍以上。1993年聯合國對世界淡水資源的評價表明有1/3的人口居住在水資源中度和高度緊缺的地區。聯合國的報告顯示,2025年世界用水總量達到44840億立方米,屆時受水資源短缺困繞的世界人口將增加到總數的2/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將從1990年的7800立方米減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 ◆ 世界水環境狀況趨於惡化。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許多經濟進步都是以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在20世紀中,世界濕地面積已經減少半數,造成重大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在發展中國家,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質都在迅速惡化,威脅人的健康和自然價值。 2000年3月17-22日,世界水理事會在荷蘭海牙召開了第二屆世界水論壇暨部長級會議,中日兩國都派政府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世界水資源政策大會,會上對保證21世紀全球水安全達成了共識,發表了海牙部長級宣言,會上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先生在發言中提出了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立即開始行動的倡議,贏得了與會代表和會議組織者的廣泛贊同。第三屆世界水論壇將於2003年在日本召開,聯合國大會還提議把2003年作為國際淡水年,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的高度重視。中日在水資源領域已經開展了廣泛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參與了日本建設省河川局主辦的"河流中的水"系列專題咨詢活動,也將積極參與第三屆世界水論壇的各項活動。 一、中國的水資源概況 1、水資源總量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 2、中國水資源的主要特點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二、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 1、水資源開發利用成就 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也是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00年,建成水庫8.5萬座,總庫容5100億立方米;發展灌溉面積8.2億畝;修建堤防27萬公里,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萬平方公里;水電裝機7680萬千瓦,653個縣實現了農村電氣化。 2、水資源開發利用分析 2000年全國用水總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3784億立方米,佔68.8%,工業1139億立方米,佔20.7%,生活用水575億立方米,佔10.5%。從開發利用程度分析,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20%,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海河流域地表水控制利用率達到94%,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采率為100%,水資源總量消耗率達到96%。從用水指標分析,全國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610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78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79立方米,城鎮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219升,農村生活人均用水量為每日89升。 3、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供需矛盾日益加劇 首先是農業乾旱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氣候的變化,中國農業,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乾旱缺水狀況加重。目前,全國僅灌區每年就缺水300億立方米左右。上世紀90年代年均農田受旱面積2667萬公頃,乾旱缺水成為影響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全國農村有2000多萬人口和數千萬頭牲畜飲水困難,1/4人口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國城市缺水現象始於70年代,以後逐年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缺水愈來愈嚴重。據統計,在全國663個建制市中,有400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嚴重缺水,年缺水約100億立方米,每年影響工業產值約2000億元。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國農業灌溉年用水量約38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近70%。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3-0.4左右。發達國家早在40-50年代就開始採用節水灌溉,現在,很多國家實現了輸水渠道防滲化、管道化,大田噴灌、滴灌化,灌溉科學化、自動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數達到0.7~0.8。 其次,工業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目前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約80億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我國水的重復利用率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75~85%。 中國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管網僅跑、冒、滴、漏損失率為15%-20%。 (3)水環境惡化 2000年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約80%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體,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層受到污染。由於部分地區地下水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全國已出現地下水超采區164片,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並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4)水資源缺乏合理配置 華北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已經很高,缺水對生態環境己造成了影響。目前黃河斷流日益嚴重,卻每年調出90億立方米水量接濟淮河與海河,因此,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區域間的水資源的調配要依靠包括調水工程在內的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 (5)經濟發展與生產力布局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夠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過去工業的布局,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不少耗水大的工業卻布置在缺水地區;耗水大的水稻卻在缺水地區盲目發展,人為加劇了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綜合上述,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不均,年內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全國范圍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經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制約因素。 三、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21世紀初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的關鍵時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測,以下幾個因素成為水資源需求的主要驅動力。 人口增長。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高峰,接近16億,預測2030年城鎮生活用水定額為218升/人日,農村生活用水定額114升/人日,則2030年生活用水量為951億立方米。 城市化發展。203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40%左右,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比例將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基本維持現狀水平。 產業結構調整。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8萬億元,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7.9:48.5:43.6,預測2030年工業產值達到106.8萬億元,工業重心由南向北,由東向中西部轉移,加重本已緊張的北方水資源形勢,考慮產業結構的調整,2030年工業需水量達到1911億立方米。 糧食安全。在糧食立足自給的基本國策下,按人均佔有糧食450公斤計算,人口高峰時的糧食產量要達到7億噸,通過節水措施提高農業水有效利用率,農業灌溉用水維持在現狀水平,每年3900億立方米。 綜合上述,到2030年,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低限達到7100億立方米,在現狀供水能力的基礎上增加1400億立方米。經專家分析,扣除必須的生態環境需水後,全國實際可能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9000億立方米,上述估計的用水量已經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資源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已經不大。國家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導思想與目標 1、指導思想 ◆ 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強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布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抓緊治理水污染源。改革水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 ◆ 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解決我們面臨的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要注意綜合治理、統一管理,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當前要特別重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水利一定要認真研究經濟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2、原則 ◆ 堅持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 ◆ 堅持生活、生態、生產用水統籌考慮,綜合協調 ◆ 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 堅持採用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外流域調水等綜合措施 ◆ 堅持政府宏觀調控,綜合運用價格等經濟杠桿 3、目標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目標是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建立三個保障體系: ◆ 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 ◆ 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體系 ◆ 建立維護生態安全的水利保障體系 五、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一節、二保、三規劃、四管理、五調整、六調水、七控制工程、八科技創新、九市場機制、十知識與資金投入。 (一)節約用水 任何短缺資源都應開源節流,對水資源來說,開源就是保護,節流就是節水。"節水是一場革命",不僅是一場思想上的革命,也是一場政策和體制上的革命。 (二)保護水資源。 1、科學劃分水功能區,確定納污總量、合理設置排污口。 2、優先保證廣大居民生活用水,重點保護好飲用水源。 3、把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三)全面規劃 要在科學進行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根據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做出以供定需的全面、綜合的水資源規劃,作為國民經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指導思想是防洪安全、用水總量控制、排污總量控制及水資源、水環境的水生態保護。 水資源配置規劃要回答水資源狀況、水資源可利用程度、開發利用上限、資源配置方案與保障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布局與重點地區開發利用與保護方案等。 (四)加強管理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要加強流域機構的執法地位,依法確定流域分水方案和排污方案。明晰水權,建立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和水資源的微觀定額體系,包括河流納污能力、排污總量、用水總量、行業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指標、節水指標等。 2、在城市應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水務管理體制。目前,全國成立水務局和由水利系統實施水務統一管理的單位已達804個,上海、深圳、珠海、武漢、包頭、呼和浩特等大型城市都成立了水務局。只有在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依據本地區水資源狀況,合理確定城市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五)調整產業結構 通過需水管理調整產業結構是必要調水的前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調糧、調菜等措施,實際上就是調水,是在可能條件下更為科學的調水-虛擬調水 (六)跨流域調水 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節水的基礎上向人均水資源量短缺和自然水生態不平衡的地區實行跨流域的科學調水。調水必須綜合考慮全球氣候變遷,調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調入和調出地區水資源分布在時間上的匹配程度,調水在工程和經濟上的可行性,調入地區對水價的承受能力,調水工程建成後的運行機制,調水沿途對水質、水量保護的代價和可能性等等因素。 (七)控制工程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北方地區集中連片的缺水區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控制工程的建設極為重要。而正在總體規劃階段的南水北調工程是21世紀中國最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八)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水資源問題的解決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加大投入力度。 (九)市場機制 1、建立水價形成機制。適時、適地、適度地調整水價勢在必行。提高水價必須考慮到農村與城市的差別,社會必需產業與高消費產業的差別,基本生活用量與擴大生產的差別等等。 2、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的民營化。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借鑒國際經驗,供水水源地應由國家管理,而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在建立了強有力的監管制度的情況下,在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考慮股份制經營或民營,以形成競爭,解決投入嚴重不足,提價不提質,節水投入、污水處理費用和污水回用等一系列政府包下來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十)知識與資金投入 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知識投入、科學決策和資金投入、財政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世界上供水的總投入為700億-800億美元,我國以世界上6%的水資源量支撐著世界上21%的人口,但供水投入還不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1/5。為真正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要把我國保護水資源,建設和完善城市現代供水體系和農村節水灌溉的總投入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5%左右的水平。
『肆』 建築設計怎麼解決水資源利用的問題
世界水資源現狀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蓋,但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中,其餘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約0.007%的水可為人類直接利用
『伍』 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這么大的題目,三言兩語難以言表.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首先要從水的循環路徑進行研究,摂取平衡才是中心,要保證水的獲得大於或等於取用.對於我國大部分缺水的地區可以採取地窖儲水的辦法,值得探討的是如何將更大范圍的降雨引入地下水系統,以免白白的流於地表隨之蒸發掉.也可以在長江黃河等河流的入海口設立泵站進行東水西調工程,提高境內河流水源的使用效率.還有就是高科技材料「反滲透膜」大面積鋪設於缺水的陸地、沙漠、戈壁的課題.這都是宏觀面上的,節約用水其實只是一個偽命題,做為自然中的一份子人類不去污染水源才是重中之中.
『陸』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資源的建議和思考
水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而又無法替代的物質資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年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也逐步加劇,生態環境趨向惡化,水資源大幅度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如何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十年來從事水利工作的經驗,淺談自己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辦法。
1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考慮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保護好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為此必須要增強思想意識,調整工作思路,合理規劃,實施管理,真正把水資源作為寶貴的經濟財富和經濟資本,在政策制定、發展經濟、開發項目等多方面工作中,把保護水資源放在首要位置,維護好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長久發展的目標,既發展經濟建設又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進一步發展生產、使我們的生活富裕、而且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發展,真正得到進步,人類文明與財富的進步。
2 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實現全社會節水
不僅要讓人意識到節水只是節約日常用水,還要意識到工業、農業、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節水:
2.1 工業方面
在工業方面,根據企業實行用水所需量進行定量,為他們安裝磁卡水表,提倡廢水再利用,把用水指標、保護水質等各項指標納入年終考核,該獎就獎,該罰就罰,並且獎罰力度要大。
2.2 農業方面
在農業方面更要加強節水理念。採用先進的思路,採取先進的辦法進行多方位的節水工程建設:(1)在灌溉方面,修渠道,減少水在灌溉途中的損失,過去農民澆地,好多的水都滲到水渠里,修好渠道,減少半路滲水可以大大地節約水,並且農民也減少了經濟損失;(2)在科學栽培方面,減少水在地里的蒸發量,如可以進行大盆種植,既可以提高產量,又可以減少水份蒸發;另外也可以發展抗旱農業,選育高產耐旱優良品種,減少地下水的作用量;(3)在蓄水方面,有條件的地區要因地制宜修建水池,水窖等,利用大自然的降水,把水積蓄起來用於農業灌溉。
2.3 生活用水
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鎮供水方面多實行了統一管理,但在農村用水方面也應實行用水制度,進行統一管理,進行合理收費,使農民也加強節水意識,在廣大農村多數用水是不收費的,這樣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識中沒有節水意識,所以這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
3 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並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後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改革創新,把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 建立以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水價體制
利用水價杠桿,合理配置水資源,防止過度開發浪費,達到階段性水資源供需平衡,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5 搞好工程建設,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恢復植被,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運用市場經濟思維模式,從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深入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資源有償使用的長效機制和全民節水機制,以轉變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對生態資源的索取,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促進水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6 要強化管理的意識
「重建設輕管理」一直是水利事業上存在的老大難題,雖然曾經也有過很多有識之士呼籲要改變這個局面,但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此,要通過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以達到水利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目標,水利管理的內容不僅是水利本系統的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更要著重於管理和協調整個社會經濟同水的關系,要通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工作,科學地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7 做好長期規劃
規劃是任何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如何科學地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應從本流域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水資源的密切聯系出發,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水資源供給的關系,協調好社會各經濟部門的用水關系,處理好供水與排水的關系,防禦洪澇災害與保障水資源供給的關系,並制訂出符合這些要求的工程建設布局、管理運行規劃及社會管理法則(包括水管理機制、機構、法規制度等)。
8 結語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水資源危機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水資源正在取代石油成為地區引起危機和爭端的潛在因素,我們要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水資源匱乏的危機,在觀念上將傳統的大搞水利工程建設,以改造自然、汲取水源為人類服務,轉化為實行人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相互協調,維護好水資源和水生態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平衡。科學地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柒』 從長遠來看,解決水資源利用問題的途徑是什麼
如果是空間分布不均勻的話—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工程等;如果是時間分布不均勻的話—修建水庫:如三峽水利樞紐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一樣都是管理長江流域的水流,小浪底水利樞紐而是管理黃河流域的水流。日常生活中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如節約用水(一水多用),防止水污染(制止工廠和生活中的廢水排放),解決浪費和水污染的問題。在此倡導不要浪費水資源!(世界水日:3月22日)
『捌』 如何解決水資源的問題
本人非專業,提些感想而已。
一、我認為,水資源總量應該沒有什麼變化。出現水資源緊張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1、工業用水大量消耗,應該是水資源消耗的主力。過量采水,打破了地下水的平衡,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2、破壞森林綠化,在發展中以下的國家應該比較嚴重,導致土壤對水份的保持力越來越差,甚至沙化。
3、溫室效應,我認為重工業以及汽車尾氣是主要因素,導致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影響河流的補給,間接影響到中下游的水資源補給。
4、隨著對環境的破壞,突發性、集中性災害越來越多,氣象、氣候反差也越來越多,造成大雨洪澇、乾旱缺水的極端情況漸多。
二、解決水資源問題
1、海水淡化不是解決辦法而是取水方法,根本解決水資源問題,本質上還要加強環境保護,環境恢復工作,讓政府真正的去做綠化、去重視環境,而不是搞城市為主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2、加強節約意識,通過價格、限量等方式節水。抓住用水的「大客戶」,把節水工作真的落到實處,不要搞的像管理煤窯那樣,天天叫、天天爆。
3、加強污水處理力度。
4、充分利用降雨、河流的水源,這個從技術、成本上要比淡化海水劃算。但是搞個南水北調,華而不實、勞民傷財,至少我沒覺得這玩意有什麼用,如果這樣的項目做民調,我肯定反對。
本人聲明,支持政府真正為民著想的政策、決定,我也只是陳述實事,希望中國環境越來越好。
嘿嘿
『玖』 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水資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資源合理配置可以定義為:在一個特定流域或區域內,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原則,對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通過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戶之間進行的科學分配。
實際上,水資源合理配置從廣義的概念上講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資源,包括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在中國,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實施水資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緊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資源的天然時空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二是在地區間和各用水部門間存在著很大的用水競爭性,三是近年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已經導致產生許多生態環境問題。
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體系實現的。其基本功能涵蓋兩個方面:在需求方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節水型社會並調整生產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長勢頭,以適應較為不利的水資源條件;在供給方面則協調各項競爭性用水,加強管理,並通過工程措施改變水資源的天然時空分布來適應生產力布局。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以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資源分配中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各類用水競爭、上下游左右岸協調、不同水利工程投資關系、經濟與生態環境用水效益、當代社會與未來社會用水、各種水源相互轉化等一系列復雜關系中相對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資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們在對稀缺資源進行分配時的目標和願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結果對某一個體的效益或利益並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對整個資源分配體系來說,其總體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優化配置則是人們在尋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資源體系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關系
以往的水資源系統,研究的是如何對國民經濟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資源量對國民經濟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進行有效供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長,造成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從而也喚醒人們對如何利用水資源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研究水資源數量上的合理分配,還應研究水資源質量的保護;不僅研究水資源對國民經濟的效益和人類生存的需要,還應研究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環境或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不僅研究如何滿足當今社會對水資源利用的權利,還應研究如何滿足未來社會對水資源利用的權利。因而,水資源合理配置體系不僅應適合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還應盡可能地滿足人類所依賴的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需求,以及未來社會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
水資源系統與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具有如圖1所示的密切關系。其中一個系統的變化將會同時影響另外兩個系統朝正負兩個方向產生相應的變化。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不僅提供生活生產材料(a),而且具有氣候調節(b)、水土保持(c)、環境美觀(d)、旅遊娛樂(e)等功能;人類社會對生態系統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力.林業、漁業等生物資源掠奪性開發利用(f)對生態系統的天然平衡會造成破壞。生態系統依賴於水資源,水源的枯竭會導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動植物大量消亡(i)等嚴重生態事件,而水質的退化(j)也會造成水資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對植被、魚類等生態系統主體的嚴重損害。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系統也具有重要的調節、涵養以及水質凈化(k)等功能。生態系統退化將會產生水土流失和渠庫淤積(1)、汛期降雨的調節和水源涵養(m)能力的降低等。人類社會與水資源系統需求(n)與供給(o)的密切關系更是不言而喻的。
圖1 人—水—生態三系統的相互作用
二、水資源合理配音基本原則及主要任務
1.基本原則
水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庫中的地表水、地下水、洪水以及經過高新技術處理後的脫鹽水。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對稀缺水資源的(水量與水質)需求日益激烈。因而,對已有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日顯重要,有必要依據社會目標制定有效、公平的經濟策略。經濟效益是衡量在給定資源條件下創造的財富量,而社會公正則體現在社會各行業各單一團體中對總的財富的分配。水資源的許多分配結構都試圖體現這種有效與公平的結合。
根據稀缺資源分配的經濟學原理,水資源合理配置應遵循有效性與公平性的原則,在水資源利用高級階段,還應遵循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應是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則。
有效性原則是基於水資源作為社會經濟行為中的商品屬性確定的。以純經濟學觀點,由於水利工程投資,對水資源在經濟各部門的分配應解釋為:水是有限的資源或資本,經濟部門對其使用並產生回報。經濟上有效的資源分配,是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在用水各部門中都相等,以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換句話說,在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源利用所產生的效益,在任何其他部門也應是相同的。如果不同,社會將分配這部分水給能產生更大效益或回報的部門。由此可見,對水資源的利用應以其利用效益作為經濟部門核算成本的重要指標.而其對社會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或效益)作為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使水資源利用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但是,這種有效性不是單純追求經濟意義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時追求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小的環境效益,以及能夠提高社會人均收益的社會效益,是能夠保證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利用效益。這需要在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中設置相應的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並考察目標之間的競爭性和協調發展程度,滿足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性原則。
公平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區域間和社會各階層間的各方利益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為目標。它也許遵循有效性原則,也許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發展效益或資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區域內社會各階層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對所有家庭而言的,無論其是否有購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權利。也可以依據收入水平採用不同的水價結構進行分水。
可持續原則可以理解為代際間的資源分配公平性原則,它是以研究一定時期內全社會消耗的資源總量與後代能獲得的資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資源利用在度過其開發利用階段、保護管理階段和管理階段後,步入的可持續利用階段中最基本的原則。它要求近期與遠期之間、當代與後代之間對水資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個協調發展、公平利用的原則,而不是掠奪性地開采和利用,甚至破壞,即當代人對水資源的利用,不應使後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資源的權利受到破壞。
2.主要任務
水資源合理配置是針對水資源短缺和用水競爭提出的,其實施通過水資源配置系統來實現。由於水本身的資源、環境、社會和經濟屬性,決定了水資源合理配置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而對其研究的主要任務則包括:
社會經濟發展:探索適合本地區或流域現實可行的社會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方向,推求合理的工農業生產布局,及社會對經濟產品的可能需求。
水資源需求:研究現狀條件下的各類用水結構、水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技術和措施,分析預測未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不同條件下的水資源需求。
水環境污染:評價現狀水環境質量,研究工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水環境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標准,分析各經濟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率及排放總量,預測河流水體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和環境容量。
水價:研究水資源短缺地區由於缺水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水的影子價格,水利工程經濟評價,水價制定依據,分析水價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水價對水需求的抑製作用。
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與工程布局: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評價,供水結構分析,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各種水源的聯合調配,各類規劃水利工程的合理規模及建設次序。
供水效益:分析各種水源開發利用所需的投資及運行費,根據水源的特點分析各種水源的供水效益,包括工業效益、農業灌溉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分析水工程的防洪、發電、供水三方面的綜合效益。
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保護准則研究,生態耗水機理與生態耗水量研究,分析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
供需平衡分析:在不同的水工程開發模式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確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圍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單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證率、供水水源構成、缺水量、缺水過程及缺水破壞深度分布等情況。
水資源管理:研究與水資源合理配置相適應的水資源科學管理體系,包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規,確定合理的水資源費、水費計收標准和實施辦法,培養合格的水資源科學管理人才等。
技術與方法研究:水資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開發研究,如評價模型、模擬模型、優化模型的建模機制及建模方法,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GIS高新技術的應用。
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江河流域規劃中主要基本資料的收集整編、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江河流域總體規劃、水資源供需預測與評價、灌溉規劃、城鄉生活及工業供水規劃、水力發電規劃、航運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控制性樞紐的主要工程參數及建設次序的選擇、環境影響評價、經濟評價與綜合分析。此外,還涉及水資源管理中的取水許可制度,水費及水資源費制度,水管理模式與機構設置,水權市場,水資源配置系統的優化調度,控制性樞紐的多目標綜合利用,水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包括防汛、水量與水質監測)等內容。因此,水資源合理配置貫穿了區域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主要環節,是一個復雜的決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