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務資源的財務資源的作用
財務資源管理的作用主要有四個:一是使財務信息資源的內容和載體形式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准確和新穎;二是使財務資源的配置與企事業單位的管理相匹配;三是通過財務資源的科學化管理使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四是使財務管理活動與企事業單位的其他經營管理活動形成互動,使效率和效益達到最大化。應當說,財務資源管理的目標和企事業單位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
要使財務資源得到有效管理,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確保財務資源與社會經濟需求之間達到動態平衡和持續發展。具體包括:
1.優化社會環境
財務與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企業通過明晰產權、職能分離、機制轉換等改革,使其財務職能更加明確、清晰。而社會對財務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財務信息資源的存在,是做好財務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
2.建設和完善法規制度
通過對法律和法規制度的規范、完善,可以為財務資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撐環境。以《會計法》為代表的各種國家法規和企事業單位制定的財務規章制度,共同構築了一個完整的規范財務工作的制度體系,使得財務工作有法可依。
3.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
財務監督一直是財務管理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然而,這一問題已經引起重視並正逐步得到解決,如企事業單位實行的會計委派制等。監督機制的健全和正常運行,將給財務資源管理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㈡ 財務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無資源主要包括不動產和流動性資產兩大類,也就是說土地資產和貨幣資金性資產。
㈢ 財務資源有哪些
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帶來了會計理論開發的巨大突破,由此產生了人力資源會計這一新型的會計分支。人力資源會計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幾十年了,中外學者對此作了許多有益的研究與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卻停滯不前,發展緩慢,至今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科學體系,還停留於「紙上談兵」,無法付諸於實踐。究其原因,在於會計界至今尚未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方法體系,尤其是確認、計量和報告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人力資源成本的內涵看,對「人力資源」的歸集和分配,只是原有會計核算程序的改革,並未突破傳統會計的范圍。帳面上人力資產的價值並不代表人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以現時重置成本計價,有個重置標准和不同企業的可比性問題,與財務會計的結合問題也沒有很好解決。 第二由於人力資源的確認與計量不是以實際成本為基礎,其中涉及到許多主觀因素和假定條件,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徑庭且過於繁瑣。因此,至今未與傳統財務會計融合,只能作為管理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提供信息。 第三勞動者的權益未能明確界定。企業因取得,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付出一些代價特別是將人力資源上的支出資本化為一項單獨的資產,從投資者立場看似應屬於企業所有者,但人力資產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並不足以說明所有權的歸屬。勞動者權益和確定是人力資源會計的核心和本質所在,不解決好這一問題就無法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無法激發企業活力。這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人力資源會計必須面對的問題
希望採納
㈣ 財務資源的財務資源的配置
財務資源配置是指資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組合和在不同經濟用途之間的分配.它涉及到財務活動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對資本的形成進行組合,即融資中的資源配置,這里,資源的配置表現為資本在不同時期之間和不同性質之間的安排,從而形成了融資的核心問題-融資結構的合理安排,包括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的安排、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安排;另一個是對資本的使用進行分配,即投資中的資源配置,這里,資源的配置主要表現為資本的合理分配,從而形成了投資的核心問題-資源流向和流量的調整。財務資源配置是針對資本而言的,它不是單純的融資或投資概念,而是一個投融資概念;不是單純的資本量問題,而是資本內在結構的組合和安排問題。
財務資源配置緣於它的稀缺性。財務資源的稀缺性客觀上要求人們對財務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即企業在遇到資本稀缺制約的情況下,將有限的財務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財務資源配置的目標是:優化融資結構和投資結構,提高稀缺資源的產出率-資本收益率,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稀缺資源,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財務資源的配置通常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行政配置,另一種是市場配置,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行政配置遠沒有市場配置那樣行之有效,盡管市場配置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
在行政配置方式下,財務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行政權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機制來實施。財務資源的配置過程一般是:財務資源-計劃-企業。行政配置具有統一性、強制性和縱向性的特點。雖然這種方式能夠體現行政的意圖,按照行政的偏好自覺地配置財務資源,但它割斷了企業與市場的關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的要求;由於不允許有特殊的經濟利益,對企業積極性有抑製作用,財務資源配置行為往往由於受到利益機制的影響而出現障礙;財務資源配置的效率取決於行政權利、行政手段和行政機制的效率;財務資源的配置往往是一次性的,財務資源一經配置很難進行選擇和重新組合。
在市場配置方式下,財務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進行的。財務資源的配置過程一般是:財務資源-市場-企業。市場配置反映了市場供求關系,能夠根據市場供求自動地實現財務資源配置;以資本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允許特殊經濟利益的存在;財務資源配置的效率取決於資源價格是否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財務資源的配置是經過多次交易完成的,因而也是不斷趨於優化的。市場配置是一種高效率的配置方式,能夠降低資源的交易成本。在市場經濟下,財務資源的配置主要應當採取這種方式。
換一個角度看,財務資源配置有初始配置和再配置兩種形式。可以把企業建立時的財務資源配置看成是初始配置,將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財務資源配置看成是再配置。財務資源的再配置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個持續的配置與再配置過程。這一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調整和改進的過程,是一個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的過程。
㈤ 評估財務資源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可行性研究及其作用 可行性研究作為一種系統方法,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我國在總結基本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研究和借鑒國外經驗,於1983年將可行性研究正式納入了基本建設程序,從而明確了項目投資決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 可行性研究是對擬建項目在資金、技術、人員、工程條件、投資環境及預期市場效益等多個方面進行項目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分析論證,全方位考察資源配置能力與資源配置效率的協調性及實現程度,在經濟和社會雙重利益的基點上決策最佳方案。可行性研究的內容主要分為市場分析、技術分析、財務分析和國民經濟分析四個部分。市場分析包括市場調查,市場預測,市場趨勢綜合分析;技術分析包括項目和企業概況審查,資源條件,工程和水文地質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廠址選擇條件,環境保護措施,工藝和設備的選擇等;財務分析主要指企業層面的微觀經濟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分析主要指宏觀經濟效益分析。可行性研究作為基本建設程序中建設前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行性研究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需要。講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事物本身的科學規律,這就要求建設項目投資要重視可行性研究,真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決策。另外,建設節約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新世紀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體現在項目建設中,要求可行性研究把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作為重點內容,這不僅僅是對社會負責,更是對子孫後代負責。第二,可行性研究是建設項目投資決策和編制設計任務書的依據。建設項目投資決策就是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確定合理的投資結構,通過對若干個投資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做出最優選擇,這個過程的依據就是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不僅對擬議中的項目進行系統分析和全面論證,判斷項目是否可行,還要進行反復比較,尋求最佳建設方案,避免方案多變造成人、物、財的巨大浪費和時間的延誤。這就需要嚴格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的審批制度,確保報告的質量和足夠的深度。假如在設計初期不能提出高質量的、切合實際的設計任務書,不能將建設意圖用標準的技術術語表達出來,自然也就無法有效地控制設計全過程。 第三,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建設單位籌措資金的重要依據。凡是應向銀行貸款或申請國家補助資金的項目,必須向有關部門報送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銀行或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可行性研究進行審查,並認定項目確實可行後,才同意貸款或進行資金補助。如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以及我國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建設項目申請貸款的先決條件。第四,可行性研究是建設單位與各有關部門簽訂各種協議和合同的依據。建設單位在可行性研究確定的項目實施方案框架內,落實項目的各項工作,並與設計、監理、施工、供應、資金融通等單位簽訂有關合同。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建設單位與項目參與各方簽訂合同的依據,同時也為上級主管部門提供了定向決策的依據。通過項目可行性研究,在掌握詳實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可行性研究報告》,有理、有據的論證涉及新建項目的各項因素,提高分析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第五,可行性研究是建設項目進行工程設計、設備訂貨、施工准備等基本建設前期工作的依據。可行性研究對所要建設的項目規劃出實際性的建設藍圖,即較詳盡的規劃出此項目的規模、總體布置、工藝流程、設備選型、勞動定員、三廢治理、建設工期、投資概算、技術經濟指標等內容,根據這些內容可以進行其他建設前期工作。 第六,可行性研究是國家各級計劃綜合部門對固定資產投資實行調控管理,編制發展計劃、固定資產投資、技術改造投資的重要依據。由於建設項目尤其是大中型項目考慮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圍廣、投入的資金數額大,可能對全局和當地的近、遠期經濟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對這些項目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作為計劃綜合部門實際對固定資產投資調控管理和編制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依據,並施以一定的調控管理。二、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可行性研究近年來在我國各類建設項目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對有效控制投資、保證科學決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一些問題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例如,有的項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資一增再增,仍然難以建成;有的項目雖然建成,但不能達標達產,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㈥ 財務資源與 非財務資源管理
財務資源管理,是指對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財務要素進行充分開發、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過程。廣義上的財務資源應包括財務人員素質、理財環境、財務制度、資本結構、會計信息等能影響或反映企業財力和管理水平的各要素,狹義上的財務資源管理主要指資產管理、資金管理、投資管理、籌資管理、債權債務管理、預算管理、會計信息管理等。財務管理水平是企業財務資源潛力和企業財務資源配置力的綜合體現,而財務資源配置力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核心和關鍵。
非財務資源管理,在三類主要的非財務指標:經營、顧客和員工。 目前,經常使用的非財務指標主要包括:顧客滿意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戰略目標等
㈦ 財務資源有什麼特點
從財務資源的種類及其特點中可以看出,資源的同質性越強,越便於流動,但其專用性則越低,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的作用也越低;反之,資源的專用性越高,其流動性越低,但對核心能力的形成卻具有更強的作用。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財務資源的專用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企業的初創期,生存的風險很高,因此必須確保財務資源具有較高的流動性,而不能過分強調其專用性;在企業的成長期與成熟期,一方面由於企業已經擁有了比較充足的資本,另一方面,競爭的日趨激烈促使企業採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因此企業必須注意逐漸提高財務資源的專用性,以確保形成自身獨有的財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