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教學通素材資源如何整合
擴展閱讀
太原鑽石哪個顏色好看 2024-11-19 08:04:47

教學通素材資源如何整合

發布時間: 2022-02-27 18:28:45

『壹』 如何有效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育教學

內容如下:

一、認真地了解遠程教育的起源及發展慨況,掌握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聯系與區別,在此基礎上深入弄清遠程教育對我們的影響和輔助作用。

二、通過實踐操作對遠程教育的運用,每天抽取一定的空餘時間加強對遠程教育的學習,保證了學習的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力多學一些與自身教學有關的科研課題,只有採用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才能做到學為所用。

三、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其重要的知識點加以歸納整理,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上機操作上加以實踐,多次反復練習就會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促進自身教學的不斷提高。

四、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學設備和網路教學資源,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在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時,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聯網路,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方法。

『貳』 如何整合應用素材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隨著課改在我國的全面推行,如何推進課改,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放在每一位教師的面前,多種新的教學理念、經驗和方法層出不窮。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正以迅猛發展的勢頭進入學校課堂教學,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了新的契機。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師生歡迎。但是,目前適用於課堂教學的現成課件很少,真正適合教師個性特點的課件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教師必須自己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下面談談我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課題研究中課件製作的一些體會:
一、建立地理素材庫
1、收集素材,製作素材
人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書到用時方恨少」,素材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從2002年開始,我就很重視收集各方面的地理素材,利用市場上出售的各種光碟(如地理圖庫、中國地理雜志DVD等),通過上互聯網下載了大量的教案、圖片、聲音、視頻、特別是完整的課件(Powerpoint、Flash、Authoware等為主)。獲取影像素材最為困難,由於所給資料龐大,不易在網上傳輸,所以網上課件一般無影像素材。在實踐中,我發現從電視上獲取資料較好,電視上對地理知識介紹的內容多,對課件製作很實用。我在電腦里安裝了電視接收卡,接上了閉路電視,錄制與地理相關的電視節目,如CCTV2「地球故事」,CCTV1「人與自然」「走近科學」、「動物世界」、「科技博覽」,CCTV6「世界各地」,CCTV10「科學世界」、「綠色空間」「天氣預報」等,特別是在CCTV10錄制了科教文行動地理篇十八篇,成為珍貴的地理視頻資料。刻錄的視頻光碟上百張。比如在4.6地質災害一節課件製作時我引用的火山噴發、火山雲、泥石流等視頻材料都是在CCTV10錄制的。在2.5常見的天氣系統一課的課件製作時我引用的天氣預報和華南准靜止鋒的視頻材料也是在CCTV10天氣預報欄目錄制的。
2、整理加工、建素材庫。
收集、製作的素材開始是雜亂無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時地整理加工,建素材庫,把收集起來的素材進行加工、分類整理,建立一個實用的素材庫。製作課件時可隨時調用。
二、能熟練使用課件創作工具,具有一定製作課件能力。
「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在掌握電腦操作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掌握並熟練運用以下軟體則能幫助您製作課件,不斷提高水平,製作出越來越多的精美課件。
1、學會使用文字處理軟體:Microsoft Word、Wps等文字編輯處理工具。
2、學會使用聲音處理軟體:是指錄制、編輯、播放聲音或音樂媒體的工具軟體,常見的音頻工具軟體有:Gold Wave、Sound Forge、Cool Edit Pro、Wavestudio、Sound Edit、Cakewalk、Midisoft等。
3、學會使用圖形圖像編輯軟體:是多媒體的基本處理技術,常用的工具軟體有:紅蜻蜓抓圖精靈2004、Acdsee5.0、Photoshop7.0等。
4、學會使用動畫製作軟體:常用的工具軟體:Swishmax、FlashMX等,比如我在2.5常見的天氣系統一課的課件製作時選用Swishmax軟體製作平台,動畫流暢、動態效果較好,交互控制靈活。但廣大一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製作動畫,可通過HyperCam、超級屏捕專業版4.31等屏幕抓錄工具,從課件中錄制有用的動畫片段,如在3.4海水運動一節中密度流的實驗就是在一個洋流課件中抓錄的。也可以通過反編譯網上下載的動畫課件或積件,但要尊重原作者的知識版權,只能在教學中引用這會省時省力,提高課件製作效率。如我在4.6地質災害一節中引用網上的動畫素材地震、火山、地震發生後選擇自我保護方式等。
5、學會使用視頻編輯軟體:常用的工具軟體:Premiere、Ulead Media Studio Pro、Adobe After Effects等。作為製作課件應選擇Ulead Media Studio Pro7.0,操作簡便,效果較好,無須使用專業性軟體。
6、學會使用常用的課件製作軟體:以頁式或卡片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PowerPoint、Look Book等,以圖標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Authorware,方正奧思等,以時間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Director、Action、Flash、Swishmax等,以程序語言為基礎的有:Visual Basic、Visual C等,但以程序語言為基礎的製作工具製作課件對於普通教師是很不現實的。我在製作課件中主要運用PowerPoint、Swishmax和方正奧思軟體。現就這三種軟體的優缺點作一下簡單介紹:
PowerPoint是最易上手,應用最廣的課件製作工具,它可以製成包合聲音、文字、圖像、動畫或視頻剪輯片段的多媒體文件。接的方法使用外部動畫會出現煩人的對話框,通過SwiffPointPlayer20.exe插件的安裝可直接插入動畫解決了此問題,但動畫不夠流暢,播放中的放大縮小功能消失。如果插入的動畫和視頻量略大的活,運行速度太慢。另外其交互性較差,不能得到靈活的控制。
Swishmax功能強大,性能超群。智能水平高,易於操作,有強大的嵌入體外動畫的能力,動畫流暢,效果好,能靈活的進行交互控制,特別是特效文字製作即簡單又方便。但在嵌入體外動畫時,由於課件的移動電腦路徑變化導致鏈結功能消失,另外不能直接導入或鏈接視頻材料,影響課件的完整性,但可通過Flash MX將視頻轉化成Flash動畫嵌入進去進行解決,不過圖像清晰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方正奧思具有直觀、簡便、友好的全中文用戶界面和很強的文字、圖形編輯功能,支持豐富的媒體播放方式和動態效果,能實現靈活的交互操作和多媒體同步。此外,用奧思製作的軟體可以很容易地製成EXE文或HIML網頁格式,脫離奧思環境安排運行。但奧思本身的動畫製作功能較弱,其插入的Flash動畫播放時的放大縮小功能消失,其動畫效果單一種類也較少。對FlashMX的兼容性很差,最好用Flash5.0及一下的版本兼容性很好。
如果在一個課件中,能使用多種軟體有針對性的進行製作,充分利用其優點,取長補短,運用鏈接技術互相嵌入、調用,就可以隨心所欲,獨立自主製作優質精美的課件。

『叄』 課程整合途徑有哪些

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整合於教學之中,使得各種資源更加豐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種多樣,教育方式更顯得活潑和有效,真正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將是眾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關心的問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也是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新課程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踐必將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幼兒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為此,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討信息技術如何服務於幼兒園科學、藝術、語言、健康和社會等領域課程。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幼兒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學習和體驗,以適應知識量飛速增長和知識更新速度日漸加快的局面,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素質,養成探索、求新、獨立、求實的個性品質,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更新觀念,加強硬體和教師現代信息素養建設,使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走入更為廣闊的天地。
設備和觀念更新一起抓,硬體和軟體建設同時上,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之兩翼。因地制宜建設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環境是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將光纖引入我園,目前園里擁有教師、幼兒專用的計算機教室及大量的配套軟體,建成了電子備課、課件製作室。園多功能機房的建立,教學設施的網路化,使得學習資源可相互檢索,共同利用,使學習資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實現學習資源共享;每班多媒體學習環境的完備,使教師和幼兒學習的信息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完備;教學軟體的建設,使得教學資源庫日漸豐富,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全園實現了公文上傳下遞、教案論文交流,教育教學課件、軟體資料共享,教學管理網路化。
我們注重教師觀念的先導作用,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和改革教學模式,讓大家了解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目前我園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師是信息技術教育的主導者,教師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內容、目的,不熟練掌握現代媒體,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環境,再現代化的技術也難以產生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努力培養一支掌握現代化技術,具備現代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我園教師認識到學會駕馭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較高。我們著重考查教師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網路收集有關提高教育質量的資源。因此,我園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教師定期學習(請計算機專業人員對全園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教師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培訓)等。聘請瀘師附小計算機專家、獲省級計算機檢測員的周老師利用假期對全園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課件製作培訓,提高了全園教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論素養。要求全園45歲以下的教師能熟練使用、操作計算機,能掌握Word 、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園每期開展一次課件製作比賽,使教師課件製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師每期至少撰寫一篇與信息技術教育有關的論文、案例、教學筆記等,並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各自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理論素養。
2、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對幼兒進行創新教育。
信息技術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於一體,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有利於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幼兒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從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入手,創新新型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教育觀念的創新。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確立了四個方面的觀念,即:以孩子為主體,倡導開放式的教學觀念;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充分相信孩子創造潛能,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觀念;全面理解素質教育內涵,確立現代人才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教師觀念的更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理念,為創新教育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在教學內容上,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信息,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獨立動手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研究法、發現法,並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並做到因材施教,發展了幼兒的個性。注重加強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孩子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各學科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讓孩子學會知識的遷移。引導孩子將相關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學習、思考,發現新問題,將學習與創造、模仿與創新結合起來,有效地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應用計算機,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科知識和主體意識及實踐動手能力,還善於將信息能力遷移到其它學科中,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通過眾多信息的歸納、綜合抽象、評價等思維活動,找出相關規律,得出有創新的結論。
教學模式的創新。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對教師的角色(講授者——指導者)、幼兒的地位(接受者——主體)、媒體的作用(演示工具——認識工具)以及教學過程(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變革,從而構建一種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如何把信息技術從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我園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我園從2003年開始,開放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從「黑板演示」到計算機(網路)、(CAI課件),教學手段質的飛躍給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力圖通過信息技術,為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潛能開發和健全個性的發展提供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讓幼兒學會獲得、利用、綜合和創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會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為創設自主的學習條件,便利和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幼兒獲得相應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單向式和填鴨式的教學,走向多向互動式和主動探究式的教學。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師幼共長。
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首先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智慧的對話,生命的呼喚。這應該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創造;也應該是一種能體驗成長歡樂——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的工作。但是,傳統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師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戰性和創造性,失去了它原本應該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師的生命價值難以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實現。信息技術與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指導者,這就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自己。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的是讓讓教師具有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性,發展創新精神。如通過網路幫助學習、掌握某種軟體的應用方法,或者通過E-mail電子郵件對其進行跨越時空的學習指導,或者通過分組交流等以達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計算機為教師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如: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改革教學的方式。我園課件製作比賽就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增強創新能力的典型案例。課件比賽前,教師們克服了無數困難,均收集了獨具特色的素材,內容涉及廣泛,教師們表現出極大的製作熱情,。接著大家運用Word 、PowerPoint、Flash、方正奧思和Frontpage製作動畫及版面設計、美化等,通過展示成果,匯報收獲,交流心得,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的能力。正由於計算機技術的介入,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大增加了,徹底改變了我園教師教學工作求穩從眾、缺乏創造性,愛好不廣泛,沒有靜心思考的時間和自由發展的空間的局面。
為幼兒「學會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重視訓練,忽視陶冶,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幼兒和教師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且教學過程過於規范化,限制了教學活動的自由性,幼兒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信息技術營造的環境里,教師和幼兒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幼兒不是被動與無知地接受來自教師權威的觀點,而真正體現出他們是主體。計算機與音樂課程整合,我園的音樂活動不再局限於教師的一把琴、一張嘴、一台錄音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無休止的唱歌和聽那些似懂非懂的音樂,而轉變為主動參與體驗、創造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社會領域,多媒體、現代技術的魅力是無窮的,它給孩子們帶來了心靈的愉悅,感官的享受,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幫助。幼兒學會了尊重、傾聽、說服、交流和溝通,增進了相互間的友誼,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毅力,提高了學習自信心。在語言領域,讓幼兒欣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的兒歌、故事、散文時,創設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多媒體教學情境,幼兒不僅「身臨其境」地感受與體驗了語言美、意境美,同時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想像與遐想,從而也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比如語言活動——散文欣賞「春雨」,不需要教師過多地解釋,幼兒就如臨其境地感受到春雨的美麗,同時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落、淋、灑、滴」等動詞的含義。在科學領域,隨著電教媒體與科學教育更相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前景,它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充實課堂內容,讓孩子處於亢奮活躍的氛圍中,讓孩子看中學,學中看,更添真實感,拓寬了幼兒知識面,提高了幼兒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如科學活動--神奇的車軸,首先我們把比較抽象的車軸進行實物模擬,然後設計了汽車製造廠進行車軸安裝的模擬運動組合,最後,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理解車軸的作用,我們又設計了如果車軸消失會發生什麼情況的設疑畫面。讓幼兒充分想像和思維,幫助幼兒從形象思維順利地過渡到抽象思維,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園英語教學也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教師們每天把多媒體教學融合在孩子一日活動當中,讓幼兒最大限度地接觸活生生的外語教學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區域活動,可以自由組合聚在電腦前進行認識英語單詞,還可以自由選擇操作自己喜歡的具有聲、像、畫於一體的英語游戲,讓幼兒樂此不疲,如置身於神秘的知識寶庫里,既提高了信息素養,更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肆』 如何把遠程教育資源充分整合於課堂

隨著社會地不斷發展,遠程教育迅速發展, 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作為一名教師, 面對眾多的遠程教育資源,如何深刻認識遠程教育資源,正確把握遠程教育資源特點、整合使用遠程教育資源,更好地提高課堂地教學效率呢? 21世紀人類社會更加趨...

『伍』 如何有效整合英語課程資源

一、要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識統一聯結起來。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必須減少因知識劇增對課程量的影響,防止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這種整合思想是把英語學科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而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使英語學科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使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的整合要實現兩個目標:第一,要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和探究的手段及解決問題的工具;第二,要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自由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從教和學兩個方面出發,信息技術和英語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型教學模式和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針對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主要以教師的演示型教學模式為主,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型學習模式。二、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英語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網路信息技術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可見,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英語課堂中,又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課堂教學更加亮麗多彩。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這就是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過後天有目的的培養獲得的。英語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責任所在。一個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課件,它將使學生接受知識時會更便捷,獲得知識更迅速並能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在教學中我注意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把學生帶入所學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我還藉助錄音、錄像、電視、電腦、語言、實物、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便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使我的學生個個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有利於他們創新思維的開發。比如在教「up與down」這一對反義詞時,我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麗的草地,太陽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著風箏,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風箏斷了線,掉了下來,但是旁邊的一個小女孩的一隻氣球突然松開了手飛上了天。學生充分想像,造出了許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red sun is up….為了更形象地讓學生理解「up與down」,我利用情景自然地教學生們唱英文歌曲《Fly your kite>>,學生們在歡快的氛圍中就很自然地學會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經常播放一些配圖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兒歌,它們的特點是旋律活潑優美,唱詞簡單,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歌唱。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而且極大提高了他們的語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圖畫,讓它們產生強烈的動態效果,創設自然的情境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如在教字母時我又提供了M 麥當勞、KFC肯德基、WC 廁所、P停車場等錄像場景,這樣使學生們能得到優美的視覺享受,感受英語的實用價值。
三、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把信息技術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採用任務驅動學習、研究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協作交流學習等策略,圍繞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特點,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通過課程的整合,學生在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過發送E-mail ,應用FLASH、PowerPoint等軟體進行整合。例如: 1、發送E-mail。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 10課Part 1 ,講述了露茜發給她在美國的朋友喬的一封電子郵件,主要介紹了中秋節(Mid-autumn Day)。在學習了這封電子郵件後,我讓全體同學模仿喬給露茜回一封電子郵件,介紹一下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學習要點,了解了美國的習俗,還鍛煉了學生發電子郵件的技能。 2、利用PowerPoint製作名片。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一冊正文篇 Unit2 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學生仿照課本例子製作名片(ID Card)。我讓全體同學用PowerPoint製作自己的名片。這樣結合生活實際訓練學生,不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對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應用。3、利用FLASH製作動畫。在講解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六單元Find the right place時,為了簡潔明了地引導學生做好指路人,我特地用FLASH製做了一個教學軟體「賽車(Racing Car)」。我把車子的兩側設計增加了左右手。這樣無論車子往哪兒拐,左手指左方,右手指右方,學生一目瞭然,站起來口頭表達去某個地方,自然也就條條有理了。 其次,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策略的有效整合,帶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教學策略的轉化。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同樣是課程整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的整合教學策略有以下幾種:(1)、直觀演示策略。(2)、主體參與式教學策略。(3)、探究性教學策略。具體的整合模式有:(1)、輔助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查詢信息,或者處理個別文字操作。譬如,在學習新目標Go for it英語教科書七年級(下)Unit 2時,我就讓學生從網路上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英語表達的動物的名稱,像老鷹hawk,駱駝camel,斑馬zebra,長頸鹿giraffe等。 (2)、互動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應根據英語教學內容有創意的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任務,運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提供信息平台;學生全身心的參與,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通過每次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擁有不斷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學生持久產生對英語的興趣,使外語學習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同時使學生積極的情感發展促進外語學習。
四、有效、輕松、愉快的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是喚起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容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且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進行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眼、耳、嘴、手的積極性,將抽象的語言符號和具體的形象動作結合起來,使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人、其事,其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快樂的方式去學。
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教學空間。教師准確合理地處理教材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將教材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關鍵點。而多媒體就是教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之一。使學生更加易於接受,使復雜的知識變的通俗易懂。比如,在進行語音教學時,使用多媒體可以保證學生發音的准確率,而且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畫面上聲音和口形的變化學生可以一目瞭然,通過反復的聽和讀,學生得到充分的練習,而且非常感興趣。有的學生愛看動畫片,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動畫,並配以對話,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知道在什麼樣的情境中用什麼樣的語言來交際,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加深了對語言點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模擬真實情景實際應用,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將難點化難為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勿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在課程的有效整合時應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避免為了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倡導一種觀念。引用台灣學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總而言之,媒體技術也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合理適當的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整合英語教學資源,在教學中,要更多的關注教材,關注學生,關注教法和學法,這才是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

『陸』 如何將課內外資源有機整合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柒』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捌』 如何搜索教學素材,加工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來自哪裡?一是靠教師自己親自動手製作,二是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收集或加工別人的教學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所用。
(一)文本素材的獲取
通常情況下,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要求編寫文字材料。所以鍵盤輸入是一種最主要的文本獲取
手段。隨著新的輸入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文字素材的獲取途徑越來越多。
1.鍵盤錄入
2.掃描輸入
要引用書籍、期刊等印刷品上的文字,可以用掃描儀掃描或者用數碼相機拍照,然後用光學
識別軟體(OCR)將掃描進來的圖形轉化為文字。
3.手寫輸入
手寫識別輸入系統是用手寫筆在與計算機相連的一塊書寫板上寫字,計算機中的識別軟體根據採集到的筆跡之間的位置關系和時間關系信息來識別所寫的字,並把結果顯示在屏幕上。
4.語音輸入
面對與計算機相連的話筒,將要輸入的文字用規范的讀音讀出,由相應的軟體便可將聲音轉換成文本文件保存起來。
5.光碟調取或網路下載
要引用光碟、網頁上的文字,可以利用復制、粘貼的辦法獲取這些文字,放入自己的文字編輯器。
(二)圖形圖像素材的獲取
1.利用繪圖軟體製作
2.屏幕捕捉或屏幕硬拷貝
使用屏幕拷貝的辦法(按Print Screen 鍵,將該屏幕圖形復制到剪貼板中,然後用畫圖或者
其它圖形編輯軟體進行加工處理,保存為文件。
3.掃描儀掃描
如果要使用書籍、期刊等印刷品中的圖片,可以利用掃描儀掃描為圖像文件

『玖』 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300字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總是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究其原因就是學生都不會選擇作文的內容。新課程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所以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寬語文學習和語文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更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它們也應該成為學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李白堅《大作文——寫作教學中的新觀念與新方法》)
一、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價值
1.整合解決了「無米可炊」的作文難題
科學、美術、音樂、數學等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科學學科的實驗探索;美術學科的繪畫創作、手工製作、作品鑒賞;音樂學科的音樂欣賞;綜合實踐課程的活動體驗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寫作資源。然而,學生往往會視而不見,不知道利用這些資源作為寫作素材。當把各科教學與作文教學融合起來後,學生開始覺得生活與學習中處處是寫作資源:可以寫有關自然實驗的報告,可以寫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可以寫一個動作的訓練情景,可以寫一段音樂,一幅畫面的感受、理解及再創造的內容。把學習的內容作為作文的重要素材,這樣就解決了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難題,克服了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
2.學科課程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探究性學習深入各學科課堂,更多的學科教師開始關注如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從生活、教材的學習中選題,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何總結學習心得,如何寫觀察筆記、實驗報告。不少教師開始布置一些綜合性的作業,要求學生開展課外調查,設計社會活動方案,撰寫調查報告及活動方案、科技小論文,作文成為學習工具的同時,也成了學科教師關注的對象。學科教學比以往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學科和作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科教學既為作文提供了寫作源泉,同時又為作文提供了能力准備。
3.整合提高了學科教學的教學效率
整合讓學生學會用作文的眼光去看學科,學科的意義則會向縱深發展。當學生寫學科作文成為一種習慣時,他們觀察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一段音樂,它的內涵會被挖掘得更深;一次實驗,那些細微的變化他們不會放過;孩子們學過數學之後,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用寫作文的方式把知識探究的過程呈現出來,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產生過程的深刻理解,有利於學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在舊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科作文的過程中還感受著學科本身的樂趣與意義,因為作文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成功的作文教學,能促進學生觀察和想像能力的發展,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學科老師也可從學生的習作中,了解自己的教學價值及問題所在,加強心與心的溝通,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率。正如吳立崗教授所說:「作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工具,而且應該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手段。」(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廣西教育出版社)所以,如果作文教學與其他各科教學整合得好,它與學科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二、生活作文教學如何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
1.加強學科教師間的聯系,樹立課程整合觀念和大作文教學思想
學科教學有其自身的教學任務,學科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有其特定的學科性。因此,首先要統一學科教師的認識:學科教師要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創設具體的教學情景,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在學習中觀察、記憶、思考、表達、交流、合作、提煉、總結,為作文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學生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科教材的編寫思路,把握它們的要點,領會它們用詞選句的含義,有利於學科知識的鞏固、加深、改造和系統化,同時,又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其次,學科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指導、思維表達的訓練直接關繫到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對學科教師進行一定的作文指導培訓就非常必要。通過有組織、有系統的培訓,讓學科老師學會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用完整、順暢、清晰的語言說出學習新知識、技能的過程,感受的方法。如三年級形體課學習以《波爾卡》為背景音樂的我校自編特色集體舞,因為舞曲是外國曲子,學生對它的旋律、節奏把握有一定困難,而作為表現音樂的動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把它作為作文整合課程(一來可以幫助形體老師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二來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學生寫作)。我們首先和形體老師共同備課,怎樣在這堂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動作,並且用動作、情感表現音樂,並把這個過程寫下來?通過備課,讓形體老師更加明確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表達、思維能力的水平,作為形體課應達到的目標及作為作文課應創設良好的條件,在引導學生學習動作的同時,要及時組織學生用語言說說分解的動作,同學們練習動作的情景,尤其是強調動作的要領。這樣,形體老師和語文老師形成共識。有學科教師的指導,學生寫起作文自然就容易多了,而這節形體課也因為學生的高度投入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2.語文教師注重學科教學的拓展與豐富,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任最終還得語文老師來承擔,這是由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回憶課堂教學情景,指導學生選材、作文。比如上完自然課「摩擦起電的奧秘」一課後,語文老師及時引導學生再現課堂情景,先是自然老師做實驗:(1)拿塑料棒在一塊布上摩擦。(2)用塑料棒去吸碎紙片。(3)紙片被吸起來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有順序地說一說老師的實驗過程,然後議一議實驗的現象、結論,提出本次習作要求,學生作文。同時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選材寫作,可以是:(1)情景作文,以上課的情景為素材,可以命題為:《一堂有趣的課》《難忘的鏡頭》《有趣的游戲》《我在 課上》《我還想上 課》等。(2)觀察日記,以課堂上出現的物品、人物、音樂、實驗、事件等為對象,抓住特點,有條理地觀察,寫成文章。(3)心得式作文,以自己的思考、收獲、體驗為內容,可以命題為:《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完成了……》《原來如此》《摩擦起電的奧秘》等。(4)活動記錄。記載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情景,記載各種學習活動的場面。(5)實驗報告,科技小論文,調查報告。(6)想像作文。(7)課堂延伸作文。以課堂教學的某個知識點為依託,搜尋相關資料,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寫出探究報告或者讀書筆記。
總之,作文和學科課程的整合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架設生活作文教學與學科教學間的橋梁。通過整合,把作文活動和學科學習聯系起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解決了學生在寫作中「無米可炊」的難題,而且教會了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作文和學科教學的共同提高。■

『拾』 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

線上教學是指以互聯網為技術背景,以各種群學習平台為技術支持,在師生之間展開的教學活動。

線上教學有以下三大優點:

一是反饋及時。線上教學的最大優點是反饋及時。通過QQ學習群或者人人通布置作業,當天可以收繳作業,可以完成批改,可以及時反饋給學生,通常情況下還可以收到學生的「謝謝」。未完成名單也顯示得清清楚楚!無須統計!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傳統教學通常是上課布置課後作業,第二天早晨上交,上課前才能分發到學生手中,遲滯的時間通常超過12小時!

二是談話親切。線上教學的最大魅力是談話親切。藉助耳麥和通話功能,教師可以實現一對多授課,還可以同步播放課件,藉助Wps畫筆功能,還可以演示重點和思維過程,藉助QQ群課堂,甚至還可以播放視頻。這些都是傳統課堂教學可以做到的。線上教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師生談話是典型的一對一,答問的學生從眾多的學生中間被分離出來,和教師隔空交談,其他學生被完全分割出去只成為旁聽者,這種晤談讓人痴迷傾心。比如採用Wps會議功能實施線上教學,教學李商隱的《錦瑟》會出現以下對話(課堂實錄):

師:本詩的詩眼是什麼?據此分析詩歌的思想情感。(課件同步呈現上述問題)李遠歌同學,請你回答。

生:我在,老師聽得見嗎?

師:你說吧!

生:本詩的詩眼是「惘然」,「惘然」的意思是失意、傷感,我同意你的講法。教材的注釋是「迷惘,茫然」,有點隔靴搔癢。

師:「隔靴搔癢」用得好,於我心有戚戚焉。請你展開分析。

生:第一句說到「五十弦」「思華年」……

師:是第一句還是第一聯?

生:第一聯。

師:表述要准確!律詩由四聯八句構成。

生:首聯說到「五十弦」「思華年」,詩人追憶青春年華,表明青春已逝。這是第一層傷感。頷聯用到兩個典故,莊周夢蝶和望帝啼鵑。前一個典故表現人生如夢的虛幻,物我難辨的迷茫,這是第二層傷感。後一個典故表現傷春的情感,對美好事物的懷念,重點是對異性的愛慕,包括對亡故妻子的悲悼,這是第三層傷感。頸聯……我說不好。

師:你為什麼說不好呢?是因為鮫人泣珠的典故還有一種說法,叫滄海遺珠,一顆珍珠遺落在大海中,再難覓見,它的美質便不能發揮作用。出句的滄海遺珠和對句的玉蘊藍田是否有相似之處?

生: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師:請接著講!

生:頸聯運用兩個典故,表現才華卓越卻難以施展的郁悶。這是第四層傷感。

師:剛才李遠歌同學的發言十分精彩,下面我們歸納一下(課件同步呈現):

這種對話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呈現,但虛擬課堂的奇妙在於它創設了虛擬的私密空間,使對話更加親切有味,令人神往!

三是節省精力。線上教學的最大益處是節省精力。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面懸耳麥、腰挎擴音器的教師,因為教師需要將音量調到足夠的分貝才能保證教室的每個同學都能聽清,這會損壞嗓子,老師只能求助設備!網上教學顯然可以解放嗓子,因為輕言細語就可以讓每個學生聽清!長此以往,擴音器會滯銷,金嗓子再難賺到金子,胖大海也會成為聖眷不再的怨婦!哪裡胖得起來?線上教學改變的不止是教學生態,還有市場樣態!

線上教學的三大不足,一是監管弱化,學生不認真聽講、翹課、拖欠作業等現象會比較普遍;二是小組討論展開困難,生際互動頻次減少;三是考試有難度。

總之,在疫情沒有解除警報之前,線上教學不失為一種差強人意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