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生為先,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轉型之路
鶴崗低價房的事情沸沸揚揚,但是,在低房價的背後是一個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許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為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強度開發,一些城市的資源已經用盡或幾乎用盡。大量資源型企業難以維系。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束縛,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的城市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資源枯竭型城市必須培育和改善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對各類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Ⅱ 分析歸納我國主要資源枯竭城市的經濟轉型之路
中國經濟將連續5年實現10%以上的高增長,而且從目前的跡象來看,這種高增長還能持續一段時間,現在的經濟增長方式似乎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討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杞人憂天,還是未雨綢繆?答案顯而易見是後者,因為中國經濟存在一些結構失衡,它們將制約經濟增長的空間。
非常突出和緊迫的是需求結構失衡。需求結構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組成,消費和投資是內需,而凈出口是外需。目前的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越來越大,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最近三年上升到25%以上,此前幾年則是不到10%,也就是說,如果凈出口恢復到此前幾年的水平,那GDP的增長率會減少2個百分點以上,10%的高增長立刻不保。凈出口增長的穩定性比較差,受國外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大,現在美國經濟已經出現拐點;而且,外貿環境也隨著中國貿易順差的擴大而趨於惡化,因此,凈出口的高增長將難以持續,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降低需求結構中外需的比重,提高內需的比重,已經變得非常迫切。
在內需之中,消費需求的比重這些年一直在下降,2000年的時候最終消費率還在60%以上,這兩年降到了50%上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只是略多於30%。消費需求增長較慢,是這幾年外需比重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國內需求不旺,企業會更傾向於出口。改變需求結構,需要從刺激消費入手。
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直接相關。在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從2001年的45.2%增加到48%以上,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比較少,甚至還有所減少;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第二產業更是要高出第三產業10個百分點以上。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第三產業的馬力就不是那麼足。這與需求結構有關,內需增長緩慢,服務業的市場難以迅速擴大;而出口主要是工業品,帶動的是製造業,需求結構中外需比重越來越大的結果就是產業結構越來越偏向第二產業。
這樣的產業結構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壓力,粗放的工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但現在這兩種要素的供應趨緊,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都出現了"民工荒",而土地審批是越來越嚴格。粗放的工業佔用大量土地,還危及農業生產的穩定,這是導致今年物價指數上漲的重要原因。產業結構在幾年之內必須轉型,不是主動轉型就是被動轉型,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工業實現產業升級。
造成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失衡的原因,是分配結構的失衡。首先是國內生產總值在要素之間的分配偏向資本,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要佔到40%左右,遠遠高於發達國家,而勞動者報酬的比例低於50%,比發達國家低好幾個百分點。結果就是投資增長較快,而居民收入增長較慢,於是消費和內需的增長也較慢,投資傾向於出口和加工製造,而不是服務業或技術創新。勞動者報酬較低,也不利於人才的培養,產業升級缺乏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其次是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分配失衡,這也不利於消費和內需的增長。
Ⅲ (10分)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人認...
【答案】①對該觀點要堅持一分為二分析(或辯證認識,或不科學,或不全面,或有合理性也有不足等)(1分);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國外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難題的一般做法,可以為我國借鑒(3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國各地條件與國外資源枯竭型城市不盡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們的做法(3分);④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我國應在解決資源枯竭性城市轉型的普遍經驗指導下,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具體分析。(3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矛盾即對立統一,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有人認為:「國外的成功經驗,是我國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問題的現成良方」,這一觀點是片面的,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即同類事物的共性),國外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難題的一般做法,可以為我國借鑒;但是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我國各地條件與國外資源枯竭型城市不盡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們的做法。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我們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解決資源枯竭性城市轉型的普遍經驗指導下,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考點:矛盾的含義、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Ⅳ 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有哪些
黑龍江大慶
Ⅳ 西方經濟結構成功轉型對我國資源城市有何借鑒意義
我國同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雖然同樣發生在資源型城市,同為經濟轉型,但由於兩種經濟轉型所處的國家宏觀環境不同,所處的資源型城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制度、體制不同,因而在轉型方向、途徑、措施、道路等諸多方面表現出重大差異。
我國與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端於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於世界工業化初期和中期起步。傳統發展觀、發展觀念和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導這一時期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也基本上是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指導下進行的。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雖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現端倪,但納入資源型城市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此時,傳統增長模式已弊端畢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時代潮流。所以,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是以比發達國家資源型城市更科學、更進步的經濟理念和發展模式為指導的經濟轉型
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與其他國家不同,比如美國等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解決資源枯竭的問題,經濟轉型完全按照市場經濟來運作,政府側重於宏觀調控。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多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特殊的工業化背景,使得我國資源型城市規模大、涉及面廣,轉型不僅對資源型城市至關重要,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影響深遠,這也決定了國家和資源型城市政府對經濟轉型有更多更深的參與和管理,對經濟轉型的成功啟動和順利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Ⅵ 資源型城市經濟該如何轉型
陝西省銅川市是一個因煤而興、先礦後市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先有礦山,後有銅川」。這里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頁岩,其中煤炭礦產地已發現48處,含煤面積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國土面積「腳下都是煤」。 有這么多的礦產,註定了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讓人亦喜亦憂:一方面,資源就是財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銅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還有,煤炭、水泥等礦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危害日益顯現。「靠山吃山」終有資源枯竭的一天,銅川人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必須盡快走經濟轉型之路。 銅川市委、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把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作為推進銅川市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深入調研後編制出《銅川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它的內容被銅川人概括為「三、六、九」:著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可持續發展等「三大戰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綜合治理采空區等「六大重點」;加快建設包括鋁電煤聯產,旅遊文化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對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鋁電煤聯產工程」,市長馮新柱解釋說:通過新建華能銅川電廠拉動煤炭生產,實施鋁廠擴建工程,使鋁錠生產能力提高到23萬噸,形成鋁電煤聯產的新格局,進而發展鋁業深加工,把銅川建設成為全國大型鋁電煤聯產基地。 「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單一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經濟的思維框架,按照「不求規模最大,只求特色鮮明」的思路著力拓展旅遊、醫葯等新興產業。 通過幾年的探索,銅川市的經濟轉型的軌跡漸漸清晰,市委書記吳前進說:一方面是延長煤炭、水泥等傳統優勢資源的產業鏈,盡快發展後續產業,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發掘葯王孫思邈遺跡等本地區的「非礦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等文化產業,也就是發展銅川的「新興產業」;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業開展低資源耗量,低環境破壞的礦產開發技術攻關,引進和推廣共生資源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和礦山「三廢」再生利用技術,盡可能地「亡羊補牢」;第四,就是「還歷史欠帳」,加快對過去煤炭開發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區綜合治理。 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久的將來,銅川將會讓人刮目相看。
Ⅶ 我國在治理資源枯竭型城市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
主要是轉型。成功的城市有河南焦作市,由煤炭城市變為旅遊城市。甘肅白銀、山東營口、山東棗庄在轉型上都做得很好。
Ⅷ 中國資源枯竭城市有那些
資源枯竭城市-第一批城市
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制定出台《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後,國家發改委於2008年3月17日確定了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共有12個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遼源、白山、盤錦、石嘴山、白銀、個舊(縣級市)、焦作、萍鄉、大冶(縣級市)、大興安嶺。 其中中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3個,分別是焦作市、萍鄉市、大冶市;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5個,分別是阜新市、伊春市、遼源市、白山市、盤錦市; 西部地區典型資源枯竭城市3個,分別是石嘴山市、白銀市、個舊市; 典型資源枯竭地區1個,為大興安嶺。 12個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個城市是從60個典型資源型城市中選出的。[1] [1]
資源枯竭城市-第二批城市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009 年3月,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包括此前確定的12個資源枯竭城市在內的共44個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近年,暫不再審定新的資源枯竭城市。 一、地級市9個:山東省棗庄市、湖北省黃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銅陵市、黑龍江省七台河市、重慶市萬盛區(當作地級市對待)、遼寧省撫順市、陝西省銅川市、江西省景德鎮市。 二、縣級市17個:湖南省耒陽市、湖南省冷水江市、貴州省銅仁地區萬山特區、甘肅省玉門市、湖北省潛江市、河南省靈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合山市、遼寧省北票市、吉林省舒蘭市、四川省華鎣市、吉林省九台市、湖南省資興市、湖北省鍾祥市、山西省孝義市、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森工)、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森工)吉林敦化(森工)。 三、市轄區6個:遼寧省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開發區、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
Ⅸ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的措施有哪些
從5個方面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加快轉型:
1、包括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動作為,做到目標、自我定位、發展思路、保障措施四個明確;
2、做好應對經濟較長時間低位運行的准備,做好打長期戰的思想准備,盡早徹底轉型;
3、注重謀劃創新引領,提高轉型的質量和效益,創造條件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四新」經濟,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
4、調整結構促進轉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若干特色優勢明顯、技術水平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替代產業集群;
5、聚焦特殊困難地區,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其中,獨立工礦區、採煤沉陷區的轉型發展是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要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加快推動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Ⅹ 從資源枯竭城市的出路帶給我們的發展觀改變有哪些
源枯竭在經濟發展當中面臨的突出的問題就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