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安水資源現狀及如何開發 !!!!!!!
泰安水資源現狀分析
註:文章中的數據多數來自於泰安年鑒,水價部分是泰安市物價局關於水價的調整,2007年11月1日開始執行的
泰安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城市規模擴大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幅提升,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泰安市工業需水量,生活需水量,污水排放量都會有所增加,所以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泰安的水資源問題,開源節流,使水資源不會成為限制泰安經濟發展的因素。而其中,我們要首先做到的是對於泰安市水資源狀況有所了解。
1、供需矛盾嚴重
泰安本身水資源擁有量較少,泰安市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2066萬m3,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200m3,相當於全省人均佔有量的1/2強,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10左右。屬於嚴重缺水區域。
泰安的降水存在明顯豐枯年交替出現的現象,同時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降水多出現在6—9月份,而對於泰安人來說,近年來更出現了十年九旱的情景。1989年和2002年更是出現了百年難遇的大旱情景。
據近年來的降水量分析,泰安的降水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六十年代,泰安的降水能達到736,而在九十年代降水量減為629,在2002年降水量僅有312.6,為1964年1357.6的23%,這是泰安市的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隨著泰安市經濟發展和城市人口膨脹,泰安市需水量將大幅度增加。如不開源節流,在以後的二三十年間,平水年缺水量將達到20%--40%,枯水年更甚。
2、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據2003年初統計數字, 城區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不足60%,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再生水得不到有效利用,日回用量為2萬m3的處理後污水白白排放;對於農業用水來說,多採取澆灌的方式,用水量超過需水量的1—2倍,農業的實際利用率在30%左右。泰安城區居民人均生活日用水量達140升,遠遠高於全省中等城市居民生活日用水量100升的標准節水器具擁有量不足50%;長流水現象嚴重;水資源浪費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泰安市區水的供需矛盾。
3、水質惡化,水文環境較差
2003年調查顯示,全市重污染源多,尤其是像造紙企業中,較為嚴重的草制漿生產線仍然存在;近郊農業化肥的使用同樣也帶來嚴重的水質污染;生活污水排放較多,使市內的奈河,梳洗河等成為納污河,水質急劇惡化,奈河在九十年代初,泰山大橋附近還有公園的存在,現在已不復存在;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低,處理率較低。
由於缺水,泰安的地下水利用率較高,同時存在的是地下水常年處於超采狀態,違法打井行為屢禁不止,使的泰安出現地下水漏斗區,加速水質惡化。
4、水價仍然較低
居民生活用水由每立方米2.65元調整為3.00元;機關團體用水由每立方米3.05元調整為3.60元;工業用水由每立方米3.10元調整為3.70元;經營服務性用水由每立方米3.41元調整為3.70元;特種用水由每立方米6.30元調整為7.00元。
泰安市規定,工廠、賓館、飯店等生產經營性企業超計劃用水不足20%的,其水費按照規定水費標準的2倍徵收;超計劃用水20%以上不足30%的,按照規定水費標准4倍徵收;超計劃用水30%以上不足40%的,按照規定水費標准6倍徵收;超計劃用水40%以上的,按照規定水費標准8倍徵收。
雖然如此,泰安市水價相對與我國的其他地區仍屬於較低的,低水價我們對於水資源的重視度不夠,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直接原因。
水是生命之源,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水資源吧
泰安市區水資源形勢和可持續利用對策
前言
泰安市區地處山東省中部的泰山腳下,山城一體,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風景旅遊城市。建國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市區工業迅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根據泰安城市總體規劃,到2010年,泰城要配套完善覆蓋面積達12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將泰城建成區擴大到11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擴大到95萬。因此城市用水將會大幅度的增加,污廢水排放量也將日益增多。因此,必須認清當前水資源所面臨的形勢,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為今後城市發展和工農業生產布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1 泰安市區水資源形勢
1.1 水資源概況
泰安市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2066萬m3,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200m3,相當於全省人均佔有量的1/2強,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10左右。人均水資源量屬於人均佔有量小於500m3的嚴重缺水區域。
泰安市區由於受北部泰山山系對氣流的阻擋和抬升作用,降水量分布不均勻。多年平均降水量從北部泰山頂的1000㎜以上遞減到泰城南部的650㎜左右。降水量存在著明顯的豐、枯水年交替出現的現象,年內分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全年的降水量約有80℅集中在6~9月份。
1.2 當前水資源面臨的形勢
1.2.1 需水量不斷增加
隨著泰安市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2010年、2030年市區需水量將大幅度增加。據分析計算,平水年份需水分別達到21066、27148萬m3,如果不規劃建設節水、開源等一系列工程,2010年、2030年平水年份將分別缺水3751、9833萬m3,缺水率分別為18℅、36℅,枯水年、特枯年份缺水程度更甚。
1.2.2 水資源量有逐漸減小的趨勢
據統計,以泰山頂和泰安兩個雨量站為例,六十年代泰山頂平均降水量為1129㎜,泰安站平均降水量為736㎜,七十年代泰山頂站平均降水量為1049㎜,泰安站平均降水量為699㎜,八十年代泰山頂站平均降水量為1037㎜,泰安站平均降水量為651㎜,九十年代泰山頂站平均降水量1028毫米,泰安站平均降水量629毫米,似有下降的趨勢。
1.2.3 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水資源浪費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泰安市區水的供需矛盾。市區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足50%,萬元產值綜合用水量在120m3以上,近郊區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僅在0.6以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節水器具保有率也不足50%,機關團體用水仍普遍存在著長流水大鍋水現象,城市自來水管網漏失率在10%以上。
1.2.4 地下水超采嚴重,導致水文地質環境惡化
據分析,自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地下水的過量開采,使市區及周圍地區形成了明顯的降落漏斗,漏斗區面積已達到100km2以上。由於降落漏斗的形成和岩溶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先後在舊鎮、訾家灌庄、舊縣、羊婁等地發生地面塌陷70餘處,使大量淺機井報廢,並加速了深層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
1.2.5 水污染嚴重,水質不斷惡化
由於市區大量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近郊區農葯、化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造成了水的嚴重污染。市區內及靠近市區的河流,基本上都已成為納污河,不僅破壞了水源,而且污染了環境。據2004年水質監測資料,市區及周圍地區各監測河段均為超V類水,18眼監測水井中,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只有6眼,僅占監測井數的33%。
1.2.6 供水價格較低,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運行費徵收不到位
泰安市區自來水供水價格經過多年的調整,仍處於較低水平,平均水價為3.48元/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2.50元/m3,機關團體用水2.90元/m3,工業用水2.90元/m3,經營服務性用水3.11元/m3,特種用水6.00元/m3。水資源費徵收標准處於較低水平,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徵收標准僅為0.50元/m3,污水處理運行費徵收標准也偏低,居民生活和機關團體用水為0.55元/m3,工業等用水為0.60元/m3,僅為污水處理成本的2/3左右,而且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運行費的徵收還未完全足額到位。
1.2.7 水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泰安市區的水資源管理雖然已由水利部門實施了統一管理,但城市供水、調配、用水、排水、水資源保護及污水處理回用仍處於「多龍管水」的狀態,還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水管理體制。市區的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缺乏統一的規劃,無法真正實現市區水務一體化管理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2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工程措施
2.1 節約用水
採取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和污染大的工業、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淘汰高耗水設備、上調工業用水價格等措施促進工業節水,使市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由目前的不足50%,至2010年、2030年提高到70%、80%;通過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制定和實施合理的水價、推廣節水器具等措施促進生活節水,使節水器具保有率由目前的不足50%,至2010年、2030年提高到90%、100%;通過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等措施促進近郊區的農業節水,使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目前的0.60以下提高到0.70、0.80,已確保城市供水水源地的供水量。與現狀相比,至2010年、2030年,使城郊區域實現節水量分別達到1550、2750萬m3。
2.2 當地新水源開發利用
2.2.1 污水處理回用
通過新(擴)建市區污水處理廠規模和加大污水處理回用工程建設等措施,使污水處理率到2010年、2030年分別達到70%、90%,污水處理回用率分別達到60%、80%。根據城市污水處理回用規劃,2010年市區將比現狀增加污水處理回用量1095萬m3,2030年將增加1825萬m3。
2.2.2 地表水開發利用
現有水庫在考慮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增加的可供水量後,根據泰安市城市供水水源規劃項目的安排,2030年前主要安排新(擴)建黃前水庫供水工程、彩山水庫供水工程和勝利水庫供水工程等。與現狀相比,保證率50%時,地表水開源工程增加的總可供水量,2010年為2920萬m3,2030年為4745萬m3。
2.2.3 地下水開發利用
泰安市區地下水的開采,已接近於飽和開采狀態。今後本區域的地下水開發利用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有地下水開發潛力的西埠前~邱家店水源地進行適量開發,與彩山水庫供水工程聯網供水;二是對城區地下水源地進行限制開采;三是對現有舊縣水源地進行回灌補源。與現狀相比規劃至2010年地下水源供水工程增加的可供水量為3130萬m3,2030年不在增加。
2.2.4 深度開發雨洪水
按照不同的地面情況,採取不同的雨洪水利用方案,增加市區雨洪水的利用量。與現狀相比,市區雨洪水開發利用量,在保證率50%情況下,2010年將增加320萬m3,2030年將增加570萬m3。
2.3 實施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
根據已完成的《山東省南水北調泰安市城市水資源規劃》,2010年前泰安市區不需要調引長江水。2030年前,規劃建設泰安市南水北調工程,從東平湖引水,市區工業和城市生活需調引長江水5899萬m3,此項工程與勝利水庫供水工程進行統一調度,優先使用勝利水庫供水,在勝利水庫供水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再調引長江水。
2.4 實施水資源科學配置與優化調度
強化市區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進行地表水、地下水的統一調配,實現水資源的最佳利用是我們工作的最終目標。水資源科學配置的原則是:優先利用當地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科學調引長江水;城市供水從當地水資源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城鄉、工農業統一安排,優化調度;貫徹「優水優用」的原則,優質水要首先滿足生活用水;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和農業及環境用水,盡量使用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
2.5 加強水資源保護
為了對水資源實施有效保護,達到水功能區劃水質及水量的要求,必須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相結合,保持水的基本平衡;加快城市污水綜合處理及回用工程建設;控制排污總量,切實實現污水達標排放;充分利用地下水回灌補源措施,使地下水水源地的漏斗面積逐漸減小,直至最終消失。要搞好以泰城為中心的市區水資源保護規劃,並盡快組織實施。
3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障措施
3.1 加強領導,統籌規劃,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市、區兩級政府要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研究城市水資源問題,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時,切實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針對泰城今後一、二十年內仍將出現不同程度缺水的狀態,根據當地的水資源條件,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城鄉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
3.2 盡快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
根據目前各省、市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情況和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結合泰安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盡快實施以泰城為中心的市區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就是將「多龍管水」改革為「一龍管水」,建立起集中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對防洪、排澇、蓄水、供水、用水、節水、排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回用等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方面,實行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3.3 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
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即實現全社會各行各業對水的高效率利用,加大節水力度,形成全民節水風氣,建立節水型社會。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包括取水和用水兩個方面,取水的優化配置即對當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及調引的長江水等各類水源從全社會的角度優化配置;用水的優化配置即根據不同的用水需求,區別對待,保證重點,在利用上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實現優化配置。
3.4 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
水價是水資源管理中的主要經濟杠桿,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管理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水價改革要有利於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要有利於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要有利於供水企業的正常發展並進入市場。水價要包括水資源費,體現水資源的稀缺性和國有資源性質,水價要反映水的商品價值,使供水企業正常運營和發展;水價要包括污水處理費用,促進污水的有效處理和積極回用;要確定不同水體的合理比價關系,促進水資源的統一調配。水價改革方向要實行優水優價,污水處理回用價低;城市自來水管網達到的區域,自備水源應與自來水同價;地下水要依據超采情況分區定價。通過逐步提高水價,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水價體系。
3.5 建立穩定可靠的投入保障機制
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建立起一個長期穩定、有正確導向、全面系統的水資源綜合開發治理和管理保護的投入保障機制。要盡快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社會投入為主體,以依法收費為補償,以利用外資為輔助」的投入模式,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水資源綜合開發治理和管理保護投入保障新機制。
3.6 盡快完善水資源管理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為切實保證水資源管理保護有法可依,必須盡快完善水資源管理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按照加強水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的要求和有關規定,盡快理順目前由於水資源管理許可權分割所造成的政策法規之間不協調和相抵觸部分,修訂、完善並制定新的政策法規,切實建立起適應統一管理、科學管理、規范化管理的水法規體系,以增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工作的可操作性。
結語
隨著人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很可能源於對水的爭奪」,這並非危言聳聽。要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探索治水、興水、節水、保護水、優化資源配置等諸方面的問題,構思好資源水利這篇大文章,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有限的水資源為子孫後代造福。
② 如何更好開發韓江發揮豐富水資源的優勢
東江側重加快實施分水步伐和進程。保護和穩定東江優質水資源,維持流域內水資源供需與生態平衡;充分發
揮新豐江、楓樹壩和白盆珠三大骨幹水庫防洪、供水作用,研究建立統一管理機制和推進東江三角洲抗咸拒潮閘壩工程前期工作;建設東江水資源水量水質監控系統,編制東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調度計劃,准備實施東江流域今冬明春枯水期水量調度研究編制東江流域三大水庫聯合優化調度方案,編制東江特殊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研究制訂東江流域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等加快實施東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具體細節;實行流域內江河與水庫水資源聯合調配;有效解決流域內應遷未遷移民的歷史遺留問題,逐步恢復水庫的蓄水設計水位,調蓄水資源供應量。
西江突出合理配置水資源。加強西江水源地保護和建設,加快開展西江水資源綜合利用專題研究,統籌研究和實施西江跨地區調水、海灣蓄水、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等工程性及非工程性措施,提高西江水資源利用率;編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供水水源工程等專項規劃,調整優化西江水源地和供水、排水布局,實施聯網供水,逐步解決珠江三角洲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枯水期咸潮上溯引發的水質性缺水等問題。
北江注重充分發揮水利工程作用。開發建設北江上游的樂昌峽、灣頭以及北江幹流的清遠、橫崗等水利樞紐工程,充分發揮工程的供水、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綜合功能;通過改建、擴建、適當新建蓄水、取水以及集雨工程,切實改善韶關、清遠等市石灰岩地區人畜飲水以及農業灌溉用水條件。
韓江致力完善流域供水體系。韓江除了抓緊醞釀分水方案之外,將加大水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力度,遏制部分地區水質惡化趨勢,解決汕頭、潮州、揭陽等地區水質性缺水問題;建設韓江下游地區供水工程,改變南澳島等地水源性缺水狀況;加大對流域灌區工程的改造力度,加快開展潮州供水樞紐及其配套工程建設,繼續推進高陂等水利樞紐前期工作。
③ 水資源開發利用
2.3.1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3.1.1 供水工程現狀
蓄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區已建成水庫10處,總庫容1248.4×104m3,興利庫容825×104m3,其中有小(一)型水庫三座(白竹境水庫、五龍水庫和官莊水庫),總庫容1106×104m3,小(二)型水庫兩處,總庫容109.2×104m3。蓄水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7455×104畝,設計年供水能力1445×104m3,實際供水量1225×104m3。
引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區引水工程10處,引水流量6.9m3/s,主要為青獅潭水庫東、西乾渠引水,共7處,引水流量4.8m3/s;三座引水壩(伍仙壩、黃金水坎和冠岩壩),引水流量2.1m3/s,設計年供水能力5901×104m3,實際供水量5654×104m3。
提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247處,裝機容量4261kW,設計年供水能力4908×104m3,實際供水量3096×104m3;工業、生活供水工程主要為自來水和自備水源,設計年供水量20258×104m3,實際供水量15368×104m3。
地下供水工程主要是城市自備地下水井。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區地下水供水能力基本穩定在15×104m3/d,5500×104m3/a。
2.3.1.2 現狀年用水水平
2000年桂林市區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5854×104m3,農村生活用水量736×104m3,合計生活用水量6590×104m3。
市區工業用水主要以低耗水工業主為,如通訊、制葯、橡膠、機電等,相對地,食品行業、機械、無線電等企業耗水量較大。按萬元產值耗水量計算,2000年桂林市區工業用水量為10944×104m3。
市區農業用水量7986×104m3,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7149×104m3,牲畜用水202×104m3,林漁業用水量635×104m3。
2000年桂林市區用水量統計結果見表2.2。
表2.2 2000年桂林市區用水量統計
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持生態與環境功能和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9、10]。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認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的首要原則是生態需水必須優先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環境不至於進一步退化。因此,生態環境需水估算問題就成為生態環境建設依據的重要基礎。就桂林而言,生態環境需水主要是為保證灕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防治河道污染和旅遊景觀惡化,保護桂林生態環境等所需要的水量。每年秋冬季節是灕江的枯水期,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乾旱缺水,枯水期多年平均最枯流量為10.8m3/s,實測枯水期最小流量僅為3.8m3/s。為了維持河流枯水季生態基流及水質污染稀釋自凈需水量,根據我國在《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GB3839—83)中的規定:一般河流採用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11]。據1986~1995年灕江實測最枯月平均流量,可知灕江最小流量應維持在25.5m3/s以上。同時,為了滿足旅遊通航的最基本要求,需要達到30.0m3/s,需水量94608×104m3/a。據統計,灕江市區段流量低於30.0m3/s的年平均天數為45d,平均流量15.1m3/s,則需用水5793×104m3,才能達到最基本要求。
2.3.2 需水預測
2.3.2.1 生活需水預測
生活需水包括城鎮生活需水和農村生活需水。
城鎮生活需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城鎮規模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條件及居民用水水平等因素,在一定范圍內,其增長速度是比較有規律的,因而可以用綜合分析定額法推求未來需水量。此方法考慮的因素是用水人口和綜合用水定額。
農村生活需水按照水利部最新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2002年8月制定)的規定,為了保持與產值計算統一口徑,農村牲畜用水列入農業部門用水,故預測農村生活需水量時,只預測不同水平年農村人口需水量。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城鎮和農村綜合用水定額,擬定桂林市區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鎮、農村生活用水定額見表2.3。
表2.3 桂林市區2005~2020年城鎮和農村生活需水總量預測結果
2.3.2.2 工業需水預測
工業需水一般是指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用於製造、加工、冷卻、凈化、洗滌等方面的用水。桂林市區的工業主要有機械、電子電器、橡膠、醫葯、食品、建材、輕紡、化工等,多以低耗水的工業為主。
工業需水預測涉及的因素較多,直接的因素有萬元產值需水量、水的重復利用率、節水工藝設備及水的價格等。在進行工業需水預測時,依照萬元產值用水量和工業總產值進行預測。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工業用水定額預測值,經計算得出桂林市區各水平年工業需水預測值(表2.4)。
表2.4 桂林市區2005~2020年工業需水量預測結果表
2.3.2.3 農業需水預測
農業需水預測包括農田灌溉和林牧漁業需水,桂林市區農業需水主要以農田灌溉需水為主。
農田灌溉需水。《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中水稻灌溉定額採用青獅潭灌區灌溉定額,旱作物灌溉定額參照1996年廣西區水利電力廳提供的用水定額參考值,結合桂林實際情況,提出降水保證率為95%情況下(中乾旱年份)的灌溉定額(表2.5)。
表2.5 桂林市區2005~2020年農田灌溉需水量預測結果
牲畜用水量的預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畜牧業的產值和萬元產值用水量計算;另一種就是常見的定額法,按照牲畜數量和用水定額來確定。為與前述方法保持一致,依然採用定額法計算,各水平年預測結果見表2.6。
表2.6 桂林市區2005~2020年牲畜需水量預測結果
林(主要指經濟林)、漁業在今後20年內,基本保持現有發展水平,需水量基本維持在635×104m3。
農業需水總量即為農田灌溉需水量與林牧漁業需水量總和,2005年、2010年、2020年農業需水量見圖2.4。
圖2.4 桂林市區耕地面積和農業需水量預測
2.3.2.4 第三產業需水預測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愈來愈大。桂林市區第三產業產值已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和支柱,同時,第三產業用水量也勢必會增加,成為不可輕視的用水部門。根據新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大綱,要把第三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用水部門進行預測。利用綜合分析定額法,依據不同水平年的第三產業產值和萬元產值用水定額,預測第三產業需水量。
據《廣西桂林市(計劃區)水中長期供求計劃報告》和《桂林市水資源保護規劃》中桂林市第三產業用水定額預測值得出桂林市區各水平年第三產業需水量預測值(表2.7)。
表2.7 桂林市區2005~2020年第三產業需水量預測結果
2.3.2.5 生態需水預測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鎮用水(市鎮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第三產業用水,均由自來水公司和自備水源解決)增加,將增加抽取灕江的水量,致使灕江流量減少。2000年自來水公司和自備地表水水源日供水量50.7×104m3,相當於灕江5.9m3/s的流量;初步預測,到2005年日供水量60.5×104m3,相當於灕江7.0m3/s 的流量,增加1.1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221×104m3;2010年日供水量70.5×104m3,相當於灕江8.2m3/s的流量,增加1.2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687×104m3;2020年日供水量75.5×104m3,相當於灕江8.7m3/s的流量,增加0.5m3/s的流量,生態用水6882×104m3。
2.3.2.6 總需水預測
以2000年為基準年,根據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目標,按多種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分析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預測結果見圖2.5和圖2.6。
圖2.5 桂林市區2005~2020年需水預測
2.3.3 供水預測
2.3.3.1 地表水供水預測
2000年桂林市區內供水工程有蓄水工程10座,總庫容1248.4×104m3,設計可供水量為1455×104m3,現狀年供水量1225×104m3;引水工程10處,引水流量6.9m3/s,設計可供水量為5901×104m3,現狀年供水量5654×104m3;提水灌溉工程247處,裝機容量4261kW,設計可供水量為4908×104m3,現狀年供水量3096×104m3。
規劃續建擴建、挖潛配套水源工程,年可供水量為968×104m3;規劃新建工程雁山區放膽里水庫,總庫容180×104m3,年可供水量為202×104m3。
圖2.6 桂林市區各需水量比例變化預測
自來水廠3處,裝機容量10526kW,設計流量4.11m3/s,設計供水能力12958×104m3,日可供水量為35.50×104m3。規劃新建琴潭水廠,2005年日可供水量10×104t,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新建城北水廠,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
自備水源(包括地下水)逐年減少使用,由供水量29.5×104t/d依次減少至2005年25×104t/d、2010年20×104t/d、2020年15×104t/d。
2.3.3.2 地下水供水預測
市區地下水天然資源十分豐富(表2.8),總補給量達4.1×108m3/a,補給強度一般在(65~87)×104m3/(a·km2),平均補給強度為73×104m3/(a·km2)。在天然資源中,以降雨入滲補給為主,占總補給量的83%,其次是稻田回歸入滲補給和渠道滲漏補給,分別占總補給量的5.5%和4.8%。
表2.8 桂林市區地下水天然資源
市區地下水開采資源總計2.12×108m3/a,開采強度在(31.29~40.35)×104m3/(a·km2),平均開采強度37.48×104m3/(a·km2)。可見市區地下水開采資源小於天然補給資源,開采資源占補給資源的51.2%,補給保證程度較高。
市區主要是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普遍較低,2000年開采量為5215×104m3/a,僅占開采量的24.6%,有較大的開發前景。但是由於岩溶水的開采易引起岩溶塌陷,不宜增大開采量,應保持15×104m3/d的開采量。
2.3.3.3 旅遊通航補水預測
灕江在枯水季節時,河床主航道的水深、寬度和曲率半徑都滿足不了現有旅遊航船,影響了灕江旅遊。為了擁有較好的航運條件,保證順利通航,要求河道流量不低於30m3/s。
桂林市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堅持不懈地開展灕江補水。青獅潭水庫作為灕江一期補水工程於1989年起實現灕江補水,使灕江枯水期流量達到30m3/s,至2000年補水水量平均為12400×104m3/a。
目前,已啟動第二期補水工程,包括:在靈川大圩潮田河上游新建的思安江水庫,設計庫容9420×104m3,年補水量7776×104m3,補水保證率95%,補水流量10m3/s時可補水150d,補水路途28km,補水由大圩匯入灕江;在興安漠川河已建成的五里峽水庫,每年可向灕江補水7470×104m3,經南乾渠向灕江支流靈河上游補水,補水路途105km,補水由榕江鎮匯入灕江,補水流量5m3/s;新建興安小榕江攔河壩、引水渠及8km長隧道,將小榕江水引入青獅潭水庫進行調蓄後向灕江補水。在近期(2005年)滿足城市供水60×104m3/d、灌區灌溉用水、下游防洪蓄水要求的前提下,可向灕江補水14974×104m3/a(以出庫斷面計),補水目標由30m3/s提高到35m3/s。共可實現向灕江補水31864×104m3/a,補水目標流量加第一期30m3/s,湊補至50m3/s。
2010年前將實施第三期補水,其項目為斧子口水庫補水9200×104m3,川江水庫補水4200×104m3,補水流量合計15m3/s。灕江流量將湊補至65m3/s,到2010年向灕江補水量為45264×104m3。
2020年底水庫補水15604×104m3,補水保證率95%,補水流量12m3/s,灕江流量將湊補至77m3/s。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水預測見表2.9。
表2.9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水預測表(單位:104m3)
2.3.3.4 水資源供需平衡態勢分析
對應著社會經濟發展預測基本情景,桂林市區2005~2020年水資源供需平衡結果見表2.10。可以看出,隨著市區工農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果僅靠現有技術向灕江取水和利用地下水,在2020年將出現缺水現象,表現在市鎮用水緊張上缺水2055×104m3,2020年以後的缺水量將進一步加大,屆時水資源將嚴重製約桂林市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供水工程不配套、不完善,實際供水能力達不到設計供水能力;蓄水工程較少,調節能力較低,引水工程又無調節能力,豐水期水不能蓄存起來而白白流走,枯水期則河流來水量小,用水得不到滿足。
表2.10 桂林市區2005~2020年供需平衡分析表(單位:104m3)
④ 水資源的開發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關系緊密.
開發過程中要注意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注意開發利用過程中應該注意因為地質結構和地貌容易引起的污染和破壞..要遵循開發利用與保護還原並舉...
呵呵 學的都忘拉 記不住拉
⑤ 怎樣開發利用水資源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節約用水的宣傳片是不是在愚人?
宣傳片說地球上的水被人們用了就沒有了,叫人們節約用水,不然河流地球就會變乾旱。但水到哪裡去了?根據物質守恆定理,人們不管怎樣用水,用多少水,經過各種循環後(自然循環和人工循環),水還是在地球上,還是那麼多。 當然,我說的是「水不是用了就沒有了,河流和地球不會因人們用水而變乾旱」,並不是說「水被污染了還能喝,地球環境被破壞了還能居住」。不過即使水被污染了,但生活用水污染不大,能自然循環凈化,污染水和破壞環境的都是大工業和化工行業,被污染了的水可以凈化處理後再排出,海水可以通過人工凈(淡)化,只是用水成本高了。自來水是高利潤的壟斷行業,越用得多賺錢越多,從二十年前的兩毛錢一噸升到現在的三塊錢一噸不也是一樣那麼多人用嗎?即使明天升到六塊錢一噸 人們不也一樣要用嗎?商品飲用水1-5元/500毫升人們不也是在接受嗎?浪費(多用)的水是沒有污染的,即使每天打開自家水龍喉放掉一百噸水或買一百瓶商品飲用水倒掉,浪費的也是自家的錢,水依然流在地球上,淡水還是淡水,還是那麼多。
誰敢說地球到哪年沒水喝?地球絕對不會有那一天。地球最大的資源就是水。航空母艦長期在大海航行,但不會從岸上帶大量淡水出航,一艘尼米茲級航母的每日凈化淡水量足夠半個紐約市的日耗水量。 現在經濟社會什麼都離不開錢,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會量著自己的能力花錢,多錢的多花,少錢的少花,節約是對花不起錢的人來說的。花錢是對社會做貢獻,花錢能繁榮經濟,增加就業,再生財富。節約並不是永遠對的,就象現在經濟衰退,政策也是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不要以消耗資源做借口,資源是給人們用的,不單是水,人們用的看的穿的吃的喝的住的玩的都要消耗資源,幾元錢讓人吃飽一餐,幾百幾千幾萬元也是吃飽一餐,一百多元可以租個房間來住,幾百萬幾千萬的樓宇也是住人,幾萬元一輛小車幾百萬也是一輛小車,幾十元買一套衣服,幾百萬元也是買一套衣服,難道我們說高消費的人浪費嗎?不是。他們帶動了很多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多就業職位,增加了國家稅收,他們是在推動社會進步。要保護水資源要從解決污染問題著手而不是從節約用水著手,千百萬居民一點一滴節約一個月的水都不夠一間大型鋼廠一天的用水量,所以節約用水是不能保護水資源的的。人們是在迴避污染問題。說淡水用過後會變咸更是無知,因為地球本無淡水,淡水是由(大洋的)鹹水蒸發的水精氣形成的霜雪雨露冰而來,霜雪雨露冰和空氣中水精氣是不鹹的 ,只要有霜雪雨露冰和空氣中水精氣就會有淡水,霜雪雨露冰和空氣中水精氣是永遠有的。淡水(包括地下淡水)的主要來源是雨水和融化的冰(雹)雪,我國的年均降水量有600毫米,算有300毫米被地表吸收和蒸發了,還有300毫米流入江河湖海,我國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每年上天給我國的人均淡水有:9600000000000*0.3/1300000000=2215立方米,這些水循環再用可用量可翻幾倍到幾十倍或更多,所以我國並不缺水。
「滔滔江水滾滾東去」,「百川歸大海」,「大江一去不復返」,這些話大家都聽多了,這說明水是永遠流動的,不會停下來留給人們用的,你用與不用,洶涌的河水也會一刻不停地流入大海。每年的洪水期,各條河流巨量的水流入大海難道說人們把水浪費了嗎?那時人們還祈求水來少些。某些乾旱的地區自古就是,與用水無關,何況宇宙在運動地球在運動,某些多水的地區會變乾旱,某些乾旱的地區會變成澤國,就象黃河斷流,海平面上升,四川掩塞湖一樣,此乃易理。要解決乾旱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方法是南水北調東水西輸和在乾旱地區多建大型水庫。那些鼓吹水用了就沒有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為了提升水價而愚人。
⑥ 水資源開發的條件
你說水資源包括水能資源嗎?如果單純是水資源那就是要考慮建水庫的地形,口袋地形最合適,因為建壩省工省料,庫容也大.水庫最好在河流上游,遠離污染,還要考慮水庫建成後淹沒地區的移民等問題.如果是建水電站,那還要考慮水流量和地勢落差等因素.
⑦ 怎樣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財富,它水質好,供給穩定,在地下滲流、貯藏,有多年豐歉調節的作用,還有取用處理成本低的特點,然而在無控制地開采地下水過程中,超采地下水所導致的多種人為災害同時產生。在節水工作被提升到城鄉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時,如何解決超采地下水的問題也被重視起來。
最近,記者采訪了城市建設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宋序彤,他認為,在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地區,地下水從來就是城鎮供水優先考慮的水源。這是由於地下水自身形成、貯存和循環特徵所決定的。宋序彤提供了如下一組歐洲國家多年取用地下水用於供水的資料。
表中數據表明,這些國家常年取用地下水作供水水源,在供水中所佔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多年穩定地取用地下水,關鍵是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做到采補平衡。許多國家在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的同時,還採取多種措施加大對地下水的回灌補給。如德國建立了許多雨水集中人工回灌補給和天然滲流補給的設施,同時立法要求,對一些新的大型建設項目要求採取多種措施,對雨水進行貯存、再利用、回灌或通過綠地滲流補給地下水,保證在相應頻率暴雨出現時,不向外徑流排放雨水。對排放雨水徵收高額雨水排放費。為不破壞地下水原有滲流徊路,德國在大體量深基礎的建築物基礎中還埋設必要的管道,保證地下水的暢流。瑞士蘇黎世採用工程設施將大量河水經處理後,通過回灌井補給地下水,再在地下水滲流下游地區取用地下水;美國採用反滲透法處理後的脫鹽水回灌地下,補充地下水等。
我國的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和陝西等省、區也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以地下水作為城市供水水源的供水設施能力占總供水能力的比例分別為73.8%、63.9%、70.0%、52.5%和53.8%,然而近年來可取到的地下水量卻在逐年衰減。這是由於在城鎮生產和建設活動中,一方面建設了大量混凝土建築和不透水鋪裝地面和路面,破壞了原有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另一方面又不斷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使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形成大面積漏斗。許多大、中城市還出現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質災害。
宋序彤認為在開發利用地下水方面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首先還是認識上的差距。目前我們的認識主要還是多立足於控制開采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上,還沒有把對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作為是對一種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自然循環過程的參與,必須精心對待的高度來認識。在立法和管理上還是多注重用行政手段限制地下水的開采量;多年來開發利用地下水須交納的水資源費始終遠低於使用自來水的費用,事實上價格機制始終保持著對地下水過量開採的引導;在鼓勵對地下水補給和保證地下水循環過程不受破壞的相關法規和管理措施還很不到位。這些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重視起來。
全社會都應該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簡單地限制使用地下水,而是應該科學的取用。如果按照客觀規律取用地下水,我們不僅能保持地下水的自然循環,同時還能使地下水成為我們穩定的供水水源,並且,還應該將其列為供水水源的優先考慮之列。
⑧ 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1 減少污水的排放,運用保護水體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用水量越來越多,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水體的污染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人類生存環境周邊的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那麼只能實施遠距離取水的計劃,這樣給生活和生產環境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資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污水的排放。
2 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約佔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農業節水尤為重要,應該根據不同農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這一規律,把各種農作物進行優化配置,使產量和用水量達到最佳,從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並大力推廣優化技術與計算機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應重視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
在全球水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而合理用水的關鍵在於管理。
首先是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鑒於水具有流動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海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性等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強調水的公有性的實質,是為了消除各種以犧牲更大的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狹義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協調水資源利用上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水利共享、水害共當的原則。
其次是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世界各國大多都強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第13次自然資源委員會資料,在22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國家設立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機構,另有6個國家正在籌建這種機構。從各國實踐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用水等各個方面,並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規定。
最後是實行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世界各國大多以用水許可制度和水權等級制度為切入點,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並對用水量進行管理。各國實施的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內容:實施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的程序、范圍;許可用水的條件、期限,用水權的等級及用水權喪失、廢止或轉讓的規定,以及有關獎勵和處罰的原則等。
3 科學利用水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堅持人水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人水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既要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也要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更加註重節水型社會建設,更加註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加強需水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形成「人水和諧」的社會風尚,就必須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換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則指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用損害水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增長。
其次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把節約保護水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節約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要求。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起「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經濟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資源保護,把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水資源憂患意識,絕不能以犧牲水資源、嚴重破壞水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性的經濟繁榮。要以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抓好管理保護,切實處理好水資源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系。
最後是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並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後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發展管理體制和機制,實行水資源一體化統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開源節流並舉,節水與防污並重,建立完善用水節水保護水的責任目標體系,層層落實責任。要不斷破除制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障礙推進水資源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⑨ 開發水資源的措施有哪些
水資源開發,物理方面 可利用其動能進行發電,和沖洗,化學方面 電解水、冷卻劑、這個太多了
⑩ 如何開發水資源
uifhdhfd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