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將文化資源轉變成文化生產力
擴展閱讀
買金還需加什麼費用嗎 2025-02-14 06:13:31
山東有多少中石油 2025-02-14 06:01:01

如何將文化資源轉變成文化生產力

發布時間: 2023-06-07 09:34:38

⑴ 怎樣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根基和依託。先不說寬泛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資源是何其豐富多樣,僅就區域文化資源而言,就包括區域環境內的地理、人文、人力資源。有許多是自然和歷史地形成和擁有的,但也可以在後天加以改造、開發和利用。浙江橫店本是偏僻山村,可是已經被開發、打造成中國著名的電影產業基地;常州並無恐龍資源,但也開設了「恐龍主題公園」,而且成為常州經濟的重要支柱。文化產業要在空間集聚,離不開人才,尤其是創意-領軍型人才。人力資源的作用絕不比物力資源次要。佛羅里達把創意產業最重要的資源濃縮為人才、技術和包容度三方面,值得我們在這方面下大工夫。真正的文化產業人才,一定會看準什麼是可利用的資源,一定會把它開發利用好。

⑵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當務之急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業總體實力不強,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健全,受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不少文化企事業單位缺乏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一些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日益凸顯出來。解決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惟一的出路在於改革。《決定》指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革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管方向、管幹部、管領導班子建設、管重大事項決定。進一步轉變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增強服務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積極培育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微觀組織。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增加國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建設的投入,加強社區和居民小區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就近、經濟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在農村,要加強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要大力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堅持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
第三,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面向群眾、面向市場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國有和國家控股的文化企業。要對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以骨幹文化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集團化建設,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第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規範文化市場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統一文化市場管理規則,實行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營銷等不法活動,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
第五,健全對外文化交流機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制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重點扶持一批文化企事業單位,做大做強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勵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使我國文化產品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⑶ 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的方式有哪些

按照布迪厄的觀點,資本是積累的勞動,文化資本就是文化資源積累的結果,這種積累的勞動能給行動者帶來潛在的收益。身體化文化資本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教育和生活工作經驗獲取;客觀化文化資本是通過市場交換獲取;體制化文化資本是國家政策取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