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資料
節能減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人們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像……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
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於無霜狀態。夏季天氣不算十分炎熱時,最好用扇子或電風扇代替空調。使用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節約水資源。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乾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節約用紙。紙張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還能少砍伐樹木。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
四、減少廢氣排放。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計程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裡。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後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裡可以准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❷ 什麼是環保
環保是「環境保護」的簡稱。 英文名為: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附圖是中國環保標志。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於生產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發達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約束和輿論宣傳而逐步引起全社會重視,由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一場保衛生態環境和有效處理污染問題的舉措。
也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兩個定義
1: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實踐活動的總稱。
2:防止環境破壞或變質的方法和控制措施。
環保從自己做起 行為規范
1)節水為榮——隨時關上水龍頭,別讓水白流
2)監護水源——保護水源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
3)一水多用——不浪費資源,讓水重復使用
4)阻止滴漏——檢查維修水龍頭
5)慎用清潔劑——盡量用肥皂,減少水污染
6)關心大氣質量——別忘了你時刻都在呼吸
7)隨手關燈——省一度電,少一份污染
8)少用電器——為減緩地球溫暖化出一把力
9)減用空調——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綠色照明——人人都用節能燈
11)利用可再生資源—別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車為榮
13)當「自行車英雄」——保護大氣,始於足下
14)減少尾氣排放——開車人的責任
15)用無鉛汽油——開車人的選擇
16)使用再生紙——減少森林砍伐
17)替代賀年卡——減輕地球負擔
18)節糧新時尚——讓節儉變成榮耀
19)控制雜訊污染——讓我們互相監督
20)維護安寧環境——讓我們從自己做起
21)認「環境標志」——選購綠色食品
22)用無氟製品——保護臭氧層
23)選無磷洗衣粉——保護江河湖泊
24)買環保電池——防止汞鎘污染
25)選綠色包裝——減少垃圾災難
26)認綠色食品標志——保障自身健康
27)買無公害食品——維護生態環境
28)少用一次性製品——節約地球資源
29)自備購物袋——少用塑料袋
30)自備餐盒——減少白色污染
31)少用一次性筷子——別讓森林變木屑
32)舊物巧利用——讓有限的資源延長壽命
33)交流捐贈多餘物品——閑置浪費,捐贈光榮
34)回收廢塑料——開發「第二油田」
35)回收廢電池——防止悲劇重演
36)回收廢紙——再造林木資源
37)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綠色肥料
38)推動垃圾分類回收——舉手之勞戰勝垃圾公害
39)拒食野生動物——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40)拒用野生動植物製品——別讓瀕危生命死在你手裡
41)不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保護有脆弱的生物鏈
42)制止偷獵和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行使你神聖的權利
43)做動物的朋友——善待生命,與萬物共存
44)不買珍稀木材用具——別摧毀熱帶雨林
45)植樹護林——與荒漠作斗爭
46)領養樹——做綠林衛士
47)回收各種廢棄物——所有的垃圾都能變成資源
❸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容是什麼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資源不足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顯現——電力持續短缺、煤炭供應緊張、石油價格飆升、天然氣出現季節性短缺、環境污染程度加深……巨大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環保壓力迫使我們必須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道路。
第一,政府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 。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不到1/2,森林不到1/7。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資源短缺都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不考慮的一件大事。正因如此,國家把節約資源確定為基本國策。07年夏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築內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除某些特殊情況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於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設置不得高於20攝氏度」。通過空調限溫這一細節希望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效法,再放大為全民節約資源的共同行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節約資源,各級政府都應該作表率。節約資源的國策是政府定的,落實這個國策也需要政府做大量工作。身教重於言傳。政府機關在每件具體事務中注意節約,利於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培育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
第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世界環境日07年新主題:冰川消融 後果堪憂 。 地球變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國有共同的義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根本上扭轉地球變暖的趨勢,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溫室氣體其中危害巨大的是汽車的尾氣排放。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汽車排放的廢氣數量急劇增長,使汽車尾氣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步行和騎自行車。
第三,重視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目前全國每年垃圾總量約5億噸,價值250億元,其中32%為生物垃圾,18%為塑料垃圾,8%為紙垃圾,4%為紡織品,3%為金屬,1.5%為玻璃製品,而這些占量2/3以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一噸廢紙可造紙800公斤;一噸廢塑料可煉汽油700公斤;易拉罐和玻璃瓶再生可節約物質成本的90%以上;一次性木筷可以用來造紙;生物垃圾可製成優質肥料;不能回收的紙屑、布頭等仍可燃燒發電。因此垃圾是害也是寶。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終將有一天可以使用的原料礦藏。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垃圾最少排放和資源最佳循環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循環型社會形態的一種必然選擇。作為綠色校園的創建者,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行動起來,將垃圾分類存放,用實際行動保護好提供我們學習的綠色家園,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第四:減少塑料污染,提倡綠色購物。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隨處可見塑料袋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如果使用更加環保的菜籃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那麼不但減少了塑料製品對環境的污染,而且節約了資源。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第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環境的保護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很多事情我們能夠做到,如:必須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的地點或者容器內,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因為一節廢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如果流到清潔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厲害的。節約用水,在刷牙時,請關閉水龍頭。 在學習中,要盡量節省文具用品,杜絕浪費,比如,鉛筆是用木材製造的,浪費了鉛筆就等於毀滅了森林。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紙飯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來替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
❹ 水資源環保資料
保護水資源
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要保護水資源。
據統計地球表面的水儲量大約有140億億立方米,但淡水資源只有3.5億億立方米,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中,僅有0.34%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由於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費,全世界60%的地區供水不足,嚴重缺乏用水,情況嚴峻。
各種有害的物質,如農葯、重金屬、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油類以及各種廢棄放射性物質……,被人為地排入水中,並超出了水本身的進化能力,於是就發生了水污染。大量的污水物排入河流,造成內陸水域污染,繼而使湖泊和海灣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傳染病的流行。各種工業廢水、農葯等有毒物質排入水中,可使飲水人中毒。重金屬污染的水進入人體,會使人慢性中毒等等。
因而,我們要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節約用水、使用無磷的洗衣粉……。我們要大力宣傳水資源的保護知識,看見破壞水資源的行為,要向有關部門舉報。
保護水資源要從我做起,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任重道遠
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任重道遠。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體系。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污染嚴重,全國年排放污水總量近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國調查評價的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人口增長看,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減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到本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要增長10倍以上,城市和工業用水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從城市發展看,21世紀中葉我國城市化率可能達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將更加尖銳。從糧食生產看,我國北方產糧區水資源條件並不富餘,2050年前國家需要增加1.4億噸糧食的要求,將導致水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開源節流和保護水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
水資源善也是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地廣水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是該地區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利用、有效保護是實施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有關部門正在加大節約和保護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提出,要轉變以往比較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重視不夠的局面,要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
據了解,國家將在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採取實際步驟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工作。在計劃上,改變以往單純的工程計劃方式,將節水、水資源優化調度、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項目擺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設和發展。在體制上,切實加強流域管理職能,積極推進城市水務局管理體制的建立,為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提供體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訂和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價、水資源費等經濟杠桿,採用有效的科技和經濟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在法治上,堅決執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特別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學的科研模式,不僅要加強水利基礎科學,而且要發展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不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別是樞組工程問題,而且要緊緊圍繞我國水利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各種治理措施的相互關系,科學配置,促進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