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式:
1、人人享有教育機會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充分權利,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也是現代文明建設的標志。同時,也反映了教育的公平性。不論是智優學生還是弱智學生,在接受教育上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要讓我們的教育適合每一個學生。當然,對各類不同學生進行的教育應該是有針對性的。
2、克服急功近利行為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既表明國家對發展教育事業負有責任,也表明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權利屬於人民,受教育機會向人民開放。現在,希望孩子全面發展,接受優質教育,已成為全民的共同願望。人們對教育的期待、需求、重視,都超過了任何時代和任何一個時期。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在經濟條件、家庭背景甚至教育觀念上都存在著差別,因此提供的教育條件會有差異,應當為不同的人提供與其發展相匹配的教育機會。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真正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共同進步的目的出發,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斷滿足人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3、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說到底是要為每個學生幸福成長提供優質教育。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進行分析,據了解,目前學生中比較困難的大約有5類,一類是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二類是心理有偏差的學生;第三類是行為規范有問題的學生;第四類是缺損型家庭的學生;第五類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困難的學生,既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則所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把優質教育落實到每個學生的體現。
4、提供不同層次教育
優質教育是先進的教育設施與先進的教育理念的統一體,是基於一定物質條件下的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優質教育才是真正的、實在的,從而也使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大利用。人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期盼優質教育來彌補。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最根本的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而各種學校就是要提供不同層次的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級也應當提供分層的教育。
❷ 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1 減少污水的排放,運用保護水體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用水量越來越多,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水體的污染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如果人類生存環境周邊的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那麼只能實施遠距離取水的計劃,這樣給生活和生產環境都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合理利用水資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污水的排放。
2 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農業用水約佔用了全球淡水資源的70%。聯合國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世界需要增加17%的淡水灌溉農作物以滿足人類對糧食的消費,農業節水尤為重要,應該根據不同農作物具有不同的需水量這一規律,把各種農作物進行優化配置,使產量和用水量達到最佳,從而提高灌溉用水效益,並大力推廣優化技術與計算機在灌溉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提高水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應重視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
在全球水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而合理用水的關鍵在於管理。
首先是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鑒於水具有流動性、多功能性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海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性等特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強調水資源的公共性。強調水的公有性的實質,是為了消除各種以犧牲更大的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狹義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協調水資源利用上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堅持水利共享、水害共當的原則。
其次是實行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世界各國大多都強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據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第13次自然資源委員會資料,在22個成員國中,已有13個國家設立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機構,另有6個國家正在籌建這種機構。從各國實踐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工農業用水和城鄉用水等各個方面,並通過立法予以明確的規定。
最後是實行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世界各國大多以用水許可制度和水權等級制度為切入點,規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並對用水量進行管理。各國實施的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制度,通常包括下列內容:實施水權登記和用水許可的程序、范圍;許可用水的條件、期限,用水權的等級及用水權喪失、廢止或轉讓的規定,以及有關獎勵和處罰的原則等。
3 科學利用水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首先是堅持人水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人水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既要滿足人類的合理需求,也要維護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更加註重節水型社會建設,更加註重水資源開發、配置、調度中的生態問題,加強需水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生態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形成「人水和諧」的社會風尚,就必須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地上水置換地下水。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則指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用損害水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增長。
其次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把節約保護水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節約水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通過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滿足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要求。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起「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充足的水資源,就不可能實現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思想。要拿出抓經濟工作的力度去抓水資源保護,把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水資源憂患意識,絕不能以犧牲水資源、嚴重破壞水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性的經濟繁榮。要以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抓好管理保護,切實處理好水資源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系。
最後是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並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後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要加快改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發展管理體制和機制,實行水資源一體化統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開源節流並舉,節水與防污並重,建立完善用水節水保護水的責任目標體系,層層落實責任。要不斷破除制約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障礙推進水資源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❸ 如何破解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
分幾步,可以一步一步地進行也可以多項一起進行。
一,增強科技投入,盡最大可能增加對資源利用的充分性。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處理,創造更高經濟價值。
二,形成鏈式循環,帶動周邊產業,爭取在資源枯竭前形成完整的多鏈循環經濟模式,及早擺脫對單一支柱產業的過分依賴。
三,加大力度開發新型可替代資源,及早填補可持續短板;特別是對短期可再生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及早著手。
四,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建設的同時,加強地區軟環境建設,在法製法規、政策、科研、民眾、教育等領域齊頭並進,加強社會綜合環境治理,大力招商引資,積極鼓勵民間自主創業,早日實現自發自覺的多贏搏弈的良性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