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意義是什麼
擴展閱讀
成套電氣成本多少 2025-02-13 17:43:40
鑽石沉孔怎麼處理 2025-02-13 17:37:17
製冷產品哪個牌子好 2025-02-13 17:36:34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10 23:59:43

① 什麼是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資源的持續利用觀
資源就是人類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物質。這里有必要做兩點說明:首先,按國際慣例,目前講資源是指自然資源,不包括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觀世界,而資源則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資源將隨著人對自然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而發生變化。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有億萬種,從可持續發展的利用觀來看,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海洋資源、物種資源、氣候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大類。這里又需要做兩點說明,首先,能源與多種資源互融,但按國際慣例列為一種;其次旅遊資源則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分類學上有交叉。同時,從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來看,對資源又有一個意義重大的分類,就是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對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分類又有其相對性、可變性與多重性。相對性表現在如煤、鐵和石油等礦產在人類經濟發展的長周期內(如10個世紀)是不可再生的。可變性表現在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資源的根源物種資源迄今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然而在未來人類又可能克隆已經滅絕的物種。多重性表現在水資源中的大氣水、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層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類別和性質的分類為人類可持續利用資源提供了認識基礎。(見下表)

不可再生
可再生

土地資源
整體的不可再生性
局部的可再生,如圍海,圍湖造地

海洋資源
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物種等資源
其餘部分

森林資源
森林→草原→荒漠蛻變,在相當長

時間內的不可再生性
林木可再生,主要依賴於水資源

草原資源
森林→草原→荒漠蛻變,在相當長

時間內的不可再生性
可再生,主要依賴於水資源

礦產資源
不可再生
新材料科學高技術,可能替代材料

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核能
水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

地熱能和生物能等

物種資源
不可再生
隨著高技術發展克隆滅絕物種的可

能性

氣候資源
生態、環境變化引起的氣候變化的

不可逆性
可再生

旅遊資源
自然與人文景觀破壞的不可等價恢

復性
綜合高技術可修復

從表中可看出,決定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十大資源,大都具有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重性。從可持續利用的角度,我們應以如下觀點認識資源。

1、資源的系統性

自然資源千類萬種,千變萬化,必須把人類已經和可能利用的自然資源看成一個系統,以系統分析的觀點來配置資源,才有可能使不同類型的資源互補,才能使資源可持續利用,才能實現資源擁有代際均衡(即當代人必須給下一代留下不少於自己擁有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

2、資源的辯證現

資源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傳統工業經濟所依賴的稀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知識經濟以智力資源開發的自然資源是無限的。既要對目前稀缺自然資源有足夠的憂患意識;又要相信人類通過知識創新利用無限自然資源的光明前景。

3、資源量與質的統一

任何一種資源都是量與質的統一,沒有量當然談不上質,沒有質也同樣談不上量,例如超五類水量再大也不是我們目前可用的資源。因此為了持續利用必須實行質與量的統一的管理。

4、資源的層次性

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在層次上是由淺入深的,從大塊到小塊,從分塊到分子,從分子到原子直至原子核,隨著高技術的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層次是知識經濟利用資源的基本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持續利用。

5、資源總量的動平衡

資源要利用,也要保護;如何實現利用與保護的統一呢?就是保持總量的平衡。一部分耕地被城市佔用,應該相應地開墾荒地;一部分耕地被用來開礦,應該抓緊采礦後的復墾。而且,應該使開墾地和復墾地達到被佔耕地的質量。

6、資源的開放性

許多資源都是可以在區域之間以至國際之間交流的,如礦產資源和作為木材的森林資源等,因此樹立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但也有許多資源是難以或不可能交流的,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對這類資源就要立足自有,倍加珍惜。

二、環境的保護觀
環境就是自然資源的狀態。更為確切地說,就是人類利用了自然資源以後,自然資源狀態改變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並產生影響的狀況。目前國際上共識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環境污染,其污染基本上可分為五大類: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與核污染。污染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把資源以錯誤的數量,在錯誤的時間,放到了錯誤的地方。例如營養物質本來是人類需要的,如果你在污水中排掉,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就把資源變成了污染。因此從可持續發展來看,應有如下的環境觀點:

1、發展是硬道理

人類要發展就要利用資源,利用資源就要改變其狀態,人類不可能在一開始就以百分之百准確的數量,把所有利用的資源都在百分之百准確的時間放在百分之百准確的地方,因此要發展就要有污染。我在1999年4月中美環境與發展研討會的後續會議 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上講:「沒有發展,就沒有人類的今天,就沒有今天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用環境問題來非議發展中國家是沒有道理的。問題在於如何在發展中以更高的認識和更大的努力來防止和治理污染。」得到在座美方專家的鼓掌擁護。

2、標本兼治,防重於治,發展生態型產業是根本

從環境污染的產生原因可以清楚地看到,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在於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把適量的資源,在准確的時間,放到正確的地點,這一準確度提高的過程就是污染防治過程的主體。從生產來講應該從產品設計(包括材料選用)開始就考慮到產品生產過程中、產品使用過程和產品廢棄時的污染問題的防止和解決,逐步改變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傳統產業模式,轉化為資源循環的高技術生態產業模式。

3、污染的治理水平取決於經濟發展程度

由於目前的生產不可能做到完全合理的利用資源,污染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已經產生的污染必須防治,然而如何防治必須從實際出發,國際經驗和國內情況都表明,只有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2000美元時,才能實現真正的污染治理。以最近調查的某地小鐵礦為例,鐵精粉的價格在1998-1999一年內從280元/噸降至185元/噸,而生產非人工成本達140元/噸,也就是說要在一年之內把已經處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的人工成本和薄利壓縮68%!因此,非但企業自身無力添置環保設備,即使國家提供設備也難以運行,因為運行電費都在必須壓縮之列,這樣的廠家不能寄予希望於治理,只能根據地區情況和國家投入關停並轉調整產業結構。

4、系統分析,統一治污是大勢所趨

「誰污染、誰治理」,在防治污染初期起過積極作用,然而科學治污應該是在適當的大系統內做科學分析,合理配置,選擇技術,統一治污。統一治污有如下優勢:

(1)理順監督者與監督對象的法律關系,(2)符合資源的系統規律,一個廠家的廢物可能是另一個廠家的資源,可以形成資源循環,(3)治污系統化可以大大提高治污效率,並大大有利於採用高技術治污。

三、生態的動態平衡觀
生態就是自然界中各種自然資源之間的依存關系。生態研究的對象是自然資源系統中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是動態平衡。生態概念的核心是系統,聯合國有關組織從生態學的觀點把地球自然界分成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氣圈5個子系統,專門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的研究課題和機構,把人也納入了生態系統,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有如下的生態觀點:

1、維護生態平衡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應該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也要求維護生態平衡。實踐證明對於現有生態平衡的強擾動,強沖擊,大改變,大破壞,只可以帶來暫時的經濟利益,而不利於可持續發展,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區域、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和古墨西哥的瑪雅文化的衰落或毀滅都極可能是由於經濟的過度發展破壞了生態平衡而造成的。

2、生態學及其理論的不完整性

與物理學和化學等傳統學科相比,生態學還是一門在本世紀才興起的,很不完善的學科。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是生態平衡,然而對於一個地區,其生態平衡究競在何處?各種自然資源的大致分有應該如何?還都是生態學尚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生態系統屬於超復雜巨系統,甚至比市場經濟系統更復雜,目前是計算機無解的,然而,我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生態系統的計算機解析是可能的。

3、生態系統變化的不可逆性

生態系統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只要變化了,就不可能逆向恢復,這已經被科學理論和人類實踐所證明。因此提出「恢復生態平衡」是不正確的,它不可能恢復;而且如前所述,人類並不知道過去和現在的生態平衡點在哪裡?你如何恢復。

4、對生態系統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然而,以上觀點並不是宣揚生態系統不可知論,只是強調人類應該對認知生態系統的現狀有自知之明。對於生態平衡的認識應強調其科學性,原始生態平衡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國內外城市中都發生砌襯河道或運河是否破壞生態平衡的爭論。問題的解決要做定量分析,城市中有百分之幾的河道砌襯是不會影響生態平衡的。國外許多人工運河都做了砌襯,因總量很小也不會影響生態平衡。人類的認識和實踐同樣是可持續發展的、為了進一步認識生態系統,當務之急是生態系統分析的定量化,所有科學家都應為這一努力做貢獻。聯合國有關系統在這一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如確定地表水資源折徑流探150mm為生態缺水的下限;對於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區域 25-50%為適宜的森林覆蓋率等等。當然,這些都是粗線條的經驗,不是理論計算值,也不能認為摺合徑流200毫米就不缺水,因為缺水還取決於蒸發量等多種因素。森林覆蓋率也不是越高越好,人類正是由於森林退化,古猿人需要直立行走而產生的;當然,當務之急是森林銳減對生態平衡的破壞。

5、生態動平衡的維護觀

顯而易見,人類不可能不發展,生態不可能不改變。生態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復,只有樹立生態動平衡維護觀才是科學的,才能為可持續發展實踐服務。所謂生態動平衡的維護觀,一是指人類發展要維護現有生態平衡狀況,如佔了耕地就應另行開墾補充;水資源的利用要考慮供需平衡,保證生態用水等等。二是指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不要過大,不對平衡產生強擾動。大規模改變現有生態狀況的工程措施的實施,應經過全面論證,科學選證,周密計劃,爭取使不利的生態影響減到最小。

四、科技、教育與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
全面地探討可持續發展,應該是探討人、自然和科學技術各自的可持續發展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限於本文題目,由於人的發展是三者中最復雜的,也由於我對人的發展沒有深入的研究,在這里只簡單地探討科技、教育與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

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使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生產,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進步;另一方面西方傳統工業經濟生產模式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生產目的,掠奪性地耗竭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人類只有發展主要依靠智力資源投入,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支柱,努力開發富有自然資源替代稀缺資源,變傳統工農業生產為生態工農業的知識經濟,來改變主要依靠稀缺自然資源的耗竭,以傳統工業為第一支柱,用技術來破壞生態平衡、造成高資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工業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於未來,高科技將可能解決目前重大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其實,能源問題的最終解決也要靠受控熱核聚變技術和太陽能技術的產業化,但是有兩點要特別注意,一是相關高技術產業化尚未實現之前,而稀缺自然資源即將耗盡之時,世界有可能處於一個多種資源極端匱乏期,給世界的政治、經濟以至文化都帶來巨大影響,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從戰略上高瞻遠矚,防患未然。二是高技術產業盡管其擴大再生產不以稀缺自然資源的消耗等比增加和環境污染等比加劇為條件,但也有在知識產權保護、科學道德和倫理觀維護和高技術破壞(如毒、病轉基因作物擴散)等不可忽視的問題。

人口是對資源、環境與生態必須考慮的,離開了世界與我國處於人口重壓的現實來考慮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從而也不能制定正確政策的。正是人類活動使許多原始生態不缺水的區域變成了缺水區,而人口的增加又加劇了這種情況。展望21世紀,人、自然與技術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制約因素,一是人多,而且人的素質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水少,而且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造成供需失衡。解決這兩個問題一靠教育,通過教育實現全民素質的提高;二靠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科學的、統一的管理;而這種提高和管理的實現則依靠知識創新,這三者的結合就是今天已見端倪的21世紀知識經濟。

然而,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建立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資源開發觀和物質消費觀是解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沒有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有多少資源也不夠消費,有多高的技術也無法根本地解決問題。

五、水、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
水具有滋生萬物的能力,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和土地一起構成地球上十大自然資源的母體資源,水是水生物種和旅遊等多種資源的載體,又是土壤、森林和草原等多種資源的保證資源。水資源影響到氣候資源。水本身又是能源。國際上有「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石油,21世紀可能爭水」和「21世紀國際投資與經濟發展,一看人,二看水」的說法,說明水可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源制約因素。

同時,水還是少有可能為害的資源,深層地下水還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這些都是水資源不可忽視的特性。從可持續發展觀點來看,水資源的核心問題是水的供需平衡。水環境是指江、河、湖、庫等水體必須能根據功能區劃分對合理排污有自凈能力。水生態是指在一定的生態區域內必須保持一定量的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必須具有涵養這些水源的能力。

為保證可持續發展,水給人帶來的問題有三個,一是洪水威脅;二是水資源供需失衡;三是水生態蛻變(包括水環境污染、湖泊萎縮和濕地乾涸等)。

針對上述問題,用水資源持續利用的觀念為指導,提出以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科學保護水環境,維護水生態平衡的十項措施。

1、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指導思想,用生態系統的觀點,補充新指標(例如人口壓力系數、生態壓力系數等),修訂指標體系,對全國水資源進行全面勘察,綜合評價,搞好各地區的水平衡分析。以此為基礎,做好水資源的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如大西北開發利用規劃,應以水資源規劃為基礎,全面、科學、周密地制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

2、以流域為水生態系統,制定有關法規,依法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進行統一管理,做到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厲行節約、全面保護。針對洪水威脅、供需失衡和生態蛻變三大水資源問題,與有關部門合理分工,明確責任,形成合力,採用經濟的、生態的、技術的、行政的全面措施,把上述三大問題作為有機的整體提出階段目標逐步解決。

3、洪水是可持續發展中的突變,是非常規情況,洪水威脅和地震、戰爭一樣,是國際公認的國家安全問題,應該由國家按照緊急狀態應對為主,包括動員軍隊。同時也應該考慮採取生態和經濟措施,增強流域生態和經濟系統應付突變的能力,如加強水土保持,建立切實有效的蓄滯洪區等。

4.水資源供需失衡是資源配置問題,說到底是經濟問題。水資源的供應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資源化,有條件的地區還包括區域間調水和海水資源化;水資源的需求包括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維持水體自凈能力的環境用水和維持生態平衡的生態用水。考慮水的供需平衡除了充分利用大氣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學利用地下水外,還必須考慮努力使污水資源化,科技海水淡化和科學調水等開源措施。而需求必須保證環境和生態用水。為保證供需平衡,必須在供需系統內實行配水、取水和測量的監督管理和「誰受益、誰負擔,誰受損,誰得到補償」的原則。

5、水環境污染的根源是傳統產業生產中把資源以錯誤的數量,在錯誤的時間放到了錯誤的地方。污染問題的根本是經濟和生產問題。因此科學利用資源,建立資源循環的生態產業是治污的根本;在沒有條件改變產業結構的情況下,必須對現有污染進行治理;在治污時應該對經濟和技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採取不同的對策,按「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盡可能在適當范圍內採用高新技術統一治理。

6、水生態蛻變是生態問題。應該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依靠國家宏觀調控,在系統分析和科技進步的基礎上逐步解決。應該科學分析現狀和未來對區域生態平衡進行系統分析,訂出科學規劃,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水生態平衡,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根本。

7、節約用水是水資源的關鍵問題,節約用水不僅改善供需平衡,還減少污染,其本身也是水源涵養。節水應根據產業技術經濟情況建立標准與規定,通過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水資源凈使用量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逐步建立節水型產業和節水型社會。節水應本著「誰節約,誰受益;誰浪費,誰受罰」的原則,節約用水單位可以有償轉讓節約用水量的水權,缺水單位可以購買水權,國家可以根據缺水單位的節水情況予以補貼。

8、水價是調節用水的經濟杠桿。水價應經過系統分析,適時、適地和適量地調整,如城市水價應至少調到國際工資等比價,逐步調到國際價位。制定水價應按資源和經濟規律實行優質優價。水價的收入應流向水資源費、供水成本和利潤、污水處理回用和節水技術開必等4個方向,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流向比例,鼓勵各行各業和各個部門的節水積極性。

9、對區域水資源不能維持生態平衡的地區,水資源失衡問題只能靠調水解決。調水對調出和調入地區的生態平衡都有較大影響,對調水方案必須從長計議、科學選比、周密計劃。既不能以經濟代價大和對生態有影響而一概否定大范圍調水;也不能不考慮調水的經濟成本和生態影響。 調水的考慮應以經濟成本(起碼要低於節水)生態缺水標准和全球氣候變遷為主。

10、科學技術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關鍵環節,解決水資源問題既是高新技術最難應用的領域,同時也是最需高新技術的領域,必須根據條件在水文、水資源監測、評價、規劃、管理、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防洪各方面全面利用信息、生命和新材料等各大類高技術。

②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包含什麼方面的含義

定義:一定空間范圍水資源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又不構成危害的資源利用方式。
特點:天然水源不因其被開發利用而造成水源逐漸衰竭;水工程系統能較持久地保持其設計功能,因自然老化導致的功能減退能有後續的補救措施;對某范圍內水供需問題能隨工程供水能力的增加及合理用水、需水管理、節水措施的配合,使其能較長期保持相互協調的狀態;因供水及相應水量的增加而致廢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而需相應增加處理廢污水能力的工程措施,以維持水源的可持續利用效能。

③ 循環利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自然資源,提高我們

循環利用是將廢品變為可再利用材料的過程,它與重復利用不同。重復利用指的是重復使用一些產品。


循環提供了一種既能減少垃圾填埋又能,節約自然資源的方法。很具有吸引力。


首先我們不應該亂扔垃圾 不要污染自然環境。不要亂砍濫伐 那些工廠 汽車 要盡快改成無污染的。特別是野生動物不應該撲殺。就算是有害的 也不能 會破壞生態食物鏈的。


再次 應該植樹造林 保護林木。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去努力。

④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什麼意義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農業研究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Rodale研究所共同組織的首次國際土地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由於不同學者對其認識角度的差異及其功能的側重點不一樣,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概念也不相同,迄今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又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面臨的土地問題不同,發達國家側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強調資源利用的環保效益;而發展中國家則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保證生態平衡,這也符合可持續土地發展的公平性准則。不同學者不同國家的觀點涉及生態、經濟、技術、社會、空間、人與自然相協調、世代倫理等諸多方面。然而從土地科學的范疇出發,建立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來統一各種背景知識和觀點學者對土地可持續性的認識,還是可能的,也十分必要。從總體來看,「土地可持續利用」應該涵蓋下述幾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1)從生態學意義上來說,是保持特定地區的所有土地均處於可用狀態,並長期保持其生產力和生態穩定性。
(2)從社會一經濟學意義上來說,是保持特定地塊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學不頁士學位論文土地習,持續利用戰略幣開究來源。農民可能從他們自己的觀點出發,並由他們自己的理解和定義,他們的觀點和行
動在確定現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續性問題上起著重要作用(Shaxon,1998)。
(3)從時間上看,土地可持續利用不僅著眼於眼前,更著眼於永久的未來;從空間上看,不是著眼於一部分人,而是著眼於全體人類。
(4)從系統論看,土地可持續利用是在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戰略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土地可持續利用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要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
(5)從與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