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哪裡的石油是未來世界油氣資源
擴展閱讀
林區生活成本有多少 2025-02-13 05:08:40

哪裡的石油是未來世界油氣資源

發布時間: 2023-06-13 09:17:19

① 現今世界石油的主要產區都是那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道達爾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0648739/answer/15738642
來源:知乎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② 深海油氣儲量、產量及鑽井情況是怎樣的

近年來世界海上主要的油氣發現多在深水區,深水區將是未來全世界油氣戰略接替的主要區域。深水油氣藏的勘探開發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的投資熱點。

全球海洋油氣資源非常豐富,約佔全部油氣儲量的34%,探明率大約為30%。已有資料表明,在豐富的海上油氣資源中,大陸架的資源量占據主要部分,約為60%,深水、超深水的資源量也不容小覷,佔全部海洋資源量的30%。

近年來,在全球油氣勘探獲得的重大發現中,有50%來自海上,特別是深水海域。據Douglas-Westwood公司預測,未來世界石油地質儲量的44%將來自海域的深水區。從新增儲量上來看,陸上及淺水區新增油氣儲量主要集中在1954—1980年間,深水區在20世紀70、80年代新增油氣儲量相對比較少,1996年之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世界新增油氣儲量區域已由陸地、淺水轉向廣闊的深水水域。

雖然全球深水油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分布非常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灣、西非三大熱點地區,它們在深水區的石油儲量分別占其全部海域總儲量的90%、89%和45%。

截至目前,世界主要深水區油氣探明總儲量為206.03×108m3,其中巴西東部陸架深水區儲量為68.25×108m3,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儲量為29.256×108m3,墨西哥灣深水區儲量為14.38×108m3,西非大陸邊緣深水區儲量為14.3×108m3,澳大利亞西北陸架深水區儲量為46.8×108m3,挪威中部陸架深水區儲量為5.37×108m3,南海北部深水區儲量為3.38×108m3,南海南部深水區儲量為5.3×108m3,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深水區儲量為4.8×108m3,孟加拉灣深水區儲量為14.193×108m3。

據英國Douglas-Westwood公司2007年預測,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產量將達到約4.5×108t。據調查,目前澳大利亞西北陸架深水區油氣產量為4386.87×104m3,西非深水和淺水區油氣總產量為23457×104m3,巴西東部海域油氣產量為10368×104m3,墨西哥灣油氣產量為22076×104m3,其中深水區油氣產量占產量的70%。

經過三十餘年的勘探開發,全球相繼發現了一批大型深水油氣田,深水油氣的產量不斷增加。1990—2015年間全球深水區油氣產量呈增長趨勢。2006年之後全球深水區石油產量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天然氣產量在2008年之後有了顯著的提升。2000年全球海上油氣產量約占總產量的22%,深水油氣產量僅佔1%;2010年分別上升為33%和7%,預計2015年深水油氣產量所佔比例將升至15%。

全球主要深水油氣勘探區儲量分布圖

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擁有領先的深水勘探技術,已成為深水勘探開發的主力軍,BP、埃克森美孚、殼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道達爾、埃尼、雪佛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國際石油巨頭佔2003—2008年間世界深海油氣產量的73%以上。探測出的深水油氣儲量居世界前10位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殼牌、巴西石油、道達爾、埃尼、雪佛龍、挪威國家石油、加州聯合石油和BG公司。

目前,全球深海油氣探明可采儲量主要分布在以下國家:巴西、美國、安哥拉、澳大利亞、奈及利亞、亞塞拜然、印度、挪威、印度尼西亞、埃及、馬來西亞、赤道幾內亞、英國、剛果共和國、菲律賓、茅利塔尼亞、迦納、象牙海岸、以色列、中國、愛爾蘭、墨西哥、加拿大、西班牙、義大利等。

據IHS美國能源咨詢公司介紹,2003年全球共有46個重大油氣發現,西非安哥拉取得了10個深水油氣發現,在西非奈及利亞發現1個深水油氣田,在巴西Santos盆地發現了14.8×1012ft3的天然氣。其中,水深大於200m的區域的油氣發現佔70%,水深大於1000m的區域的油氣發現佔65%。

2004年全球共有353個油氣發現,其中發現了9個深水油氣田,均在南大西洋兩岸海域,其中,安哥拉—剛果扇盆地4個,剛果1個,赤道幾內亞1個,奈及利亞2個,南非海域1個。

2005年全球共有34個主要油氣發現,深水區油氣發現至少有11個。其中安哥拉4個,剛果1個,赤道幾內亞1個,挪威1個,印度2個,墨西哥灣2個。

截至2007年,全球深水區共發現42個大型油氣田(水深大於500m,油氣儲量均大於5×108bbl油當量),總儲量450×108bbl油當量。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南海傳統疆域共發現油氣田95個,含油氣構造122個。南海深水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180個。

1901—2008年間,全球探井數目達到了23.8040萬口,其中,陸上地區探井20.4962萬口,淺水地區探井2.9915萬口,深水地區探井0.3163萬口。

1985年,全球深水油氣勘探成功率僅在10%左右,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水勘探成功率顯著提高,平均值超過30%。其中,西非深水勘探成功率最高,下剛果盆地的地質勘探成功率高達80%以上,巴西深水鑽探成功率為50%以上,墨西哥灣為33%,全球深水油氣勘探成功率平均為30%左右。

③  世界油氣資源狀況

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密切相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油氣資源的探明儲量呈緩慢增長趨勢,油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穩中有升。據美國聯邦地調局最新全球資源評價結果表明,世界油氣資源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可以支撐世界經濟的發展。

一、世界油氣資源探明儲量

油氣資源的探明儲量(proved reserves)是指在現有的經濟和開采條件下,根據地質的和工程的情報預測已知的儲油層在將來可以被合理地利用的那些儲量。根據英國石油公司(以下簡稱BP公司)《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評論》中數據(表4-1),截止到2002年底,全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為1427億噸(BP公司統計數據中不包括油頁岩和油砂儲量),其中歐佩克石油探明儲量為1119億噸。按世界各地區分類,北美地區為64億噸,佔世界總量的4.8%,中南美洲為141億噸,佔世界總量的9.4%,歐洲和歐亞地區為133億噸,佔世界總量的9.3%,中東地區為934億噸,佔世界總量的65.4%,非洲地區為103億噸,亞太地區為52億噸,佔世界總量的3.7%。世界各地區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總量的比例見圖4-1。2002年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前十位國家沙烏地阿拉伯(360億噸)、伊拉克(152億噸)、科威特(133億噸)、阿聯酋(130億噸)、伊朗(123億噸)、委內瑞拉、俄羅斯、美國、利比亞和奈及利亞。2002年底,全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55.78萬億立方米,其中北美洲為7.15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4.6%,中南美洲為7.0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4.5%,歐亞為61.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39.2%,中東地區為56.06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36.0%,非洲為11.8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7.6%,亞太地區為12.6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量的8.1%。世界各地區天然氣佔世界總量的比例見圖4-2。

圖4-2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布圖

表4-1世界油氣探明儲量表

圖4-1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探明儲量分布圖

2002年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為47.57萬億立方米,其次是伊朗,為23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前25位國家見表4-2。

二、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能直觀地反映出對世界近期油氣產量的影響。據2002年12月23日和24日美國《油氣雜志》統計,截止到2002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661.48億噸(含重油砂等非常規石油資源)。其中中東地區為939.24億噸,西半球為429.64億噸,非洲為106.07億噸,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為108.71億噸,亞太地區為53.03億噸,西歐為24.79億噸(梁綱,2003)。

表4-22002年世界前25位主要國家天然氣產量和探明儲量

續表

(據劉倩如等,2003)

表4-3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億噸)

(據梁剛,2003)

表4-3列出了2002年底世界各大區域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居前25位的國家,這25個國家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約為1485.18億噸,佔全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總量的89.39%。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355.21億噸,其次是加拿大,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底的6.63億噸增長了3619.46%。這一變化並非由於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發現,而是由於加拿大的油砂生產石油成本大幅度下降。油砂與常規石油及天然氣有很大不同。通常石油及天然氣是通過鑽井從多孔隙岩石中收集並使用油泵抽出而獲得。油砂則與常規石油不同,它為瀝青、沙石、水和粘土的混合物,油砂利用就是從混合物中使用萃取工藝分離出瀝青,然後生產出高質量的稱作「合成原油」產品。油砂資源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分布最多的要屬加拿大艾爾伯塔省北部的阿薩巴斯卡(Athabasca),其他地區如Melville島、加拿大極地、Wabasca、冷湖和太平河都有油砂礦分布。以現有的工藝技術從油砂中生產原油成本仍然較高,約9美元/桶,而中東地區開采原油成本僅2美元/桶。不過,油砂開發機構聲稱,採用新工藝將可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競爭力。在艾爾伯塔,油砂生產的原油量已超過常規石油產量。由於加拿大油砂生產原油成本下降而使該國石油公司更安全,可免去來自委內瑞拉進口原油高昂的運輸和安全保障費用。艾爾伯塔希望到2010年時油砂原油產量增至190萬桶/日(0.9500億噸/年)。據有關機構最新研究表明,世界最大石油儲量可能不在中東,而是位於加拿大的艾爾伯塔省。

從表4-3中我們可以看出,2002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比2001年1月1日世界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1402.82億噸增加了258.66億噸,增長幅度為18.44%。其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油氣勘查和開發投資自2000年以較大幅度增長。據《油氣雜志》報道,Hehman兄弟公司的世界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半年度調查表明,2000年世界勘探開發投資預算比1999年上升10.2%,這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獨立公司在2000年繼續擴大天然氣勘探開發。由於增加了投入,有一些國家相繼發現了新的油氣資源,如安哥拉,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以及俄羅斯和裏海地區。二是隨著海上及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世界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大陸邊緣及深水地區勘探十分活躍。近年來,海區油氣勘查和評價井數不斷增加,勘查和開發的水深也不斷被刷新紀錄。1999年世界深水區發現的新油田達25個,其中有12個位於美國墨西哥灣水域,4個位於安哥拉水域(李樹枝,2001)。三是開采新技術的應用使開采成本降低,一些非常規石油資源得到利用。如加拿大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大幅度增加是由於利用新技術來開發重油砂,使其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加拿大油砂將成為未來北美重要油源。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世界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而且世界天然氣資源分布總體上與石油分布有較密切的相關性。按地理分布,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北非—中東(波斯灣)—中亞—西西伯里亞—北美(至南美北部),新月帶集中了世界絕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三、世界油氣資源最終可采資源量預測

2000年5月,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在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上公布了新的全球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該結果認為全球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為4138億噸,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為436萬億立方米。其中,全球累計生產原油約1200億噸,天然氣約49.6萬億立方米。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400億噸左右,待發現常規原油資源量1003億噸(梁剛,2003)。但2002年12月23日和24日美國《油氣雜志》最新統計表明,隨著勘探技術的提高和新的開采技術的應用,世界油氣資源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在不斷增長,據劍橋能源研究協會對未來8年全球石油生產能力的變化情況作出預測,未來8年世界石油供應將明顯增加,產能增幅達22%。增長較快地區為歐亞大陸(俄羅斯和裏海地區)、西非和拉美,但增長最多的仍然是中東地區。西非近年石油開發異常活躍,不斷有大的石油儲量被探明,成為全球石油生產快速增長地區,據預測,西非石油產量將由現時的4.3百萬桶/日增至2010年的6.8百萬桶/日,增幅為60%,即這期間全球石油產能增加量的1/7將由西非提供。因此,世界油氣資源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可以支撐世界經濟的發展。

④ 又一「波斯灣」重要海域發現巨大石油儲量,周邊多國從此多事矣

石油,作為一種化石能源,自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內燃機時代後,就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各方面,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可以說現代工業國家一旦失去石油,經濟 社會 必然癱瘓,由此可見石油對於一個國家和 社會 穩定發展的重要性。而美國則是利用了「石油」這一人類目前還無法取代的資源屬性,將貨幣美元與石油進行「掛鉤」,衍生出了「美元-石油」全球體系,使美國可以輕松從全球「剪羊毛」維持自身超級大國的地位。

相對應的為了保持「美元石油」體系穩定運行,美國利用軍事戰爭、經濟、文化等手段不斷在全球主要產油區擴大勢力范圍和影響力,現今已對全球石油從生產到運輸和結算都有極強控制力。

中東海灣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是世界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已知石油探明剩餘可開采儲量佔到了世界總量的近一半,天然氣也是佔到了40.9%,共有油氣田1841個,全球石油儲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有8個均出自這里。

油氣資源的極大豐富,給該地區國家帶來了極為龐大的財富,讓一批國家完成了從貧窮落後到現代發達的華麗轉變。不過,古語雲福兮禍所依,油氣資源固然給該地區國家帶來了龐大的財富,是不少國家成為「土豪」,但同時也帶來了殘酷的戰爭。

有數據顯示,自二戰結束後,因為大國介入爭奪該地油氣資源,中東地區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葉門戰爭等,而這還只是大規模戰爭,若是算上一些小型沖突,那中東幾乎每天都有槍炮聲響起。

​頻繁的戰爭,給該地區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不少國家盡管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國家和民眾仍活在戰亂和貧困之中;甚至於不少人被迫離開家鄉,向著周邊國家遷移成為一名漂泊的「難民」。

由此可見豐富油氣資源,對於一些實力不足國家所帶來的利弊兩面性。近日,沙烏地阿拉伯電視台就報道稱,沙特勘探人員在紅海地區發現巨大石油天然氣儲量。盡管沙特並未公布具體探明油氣資源儲量,但能讓沙特稱為「巨大石油天然氣儲量」,可見油氣資源儲量不會低。再加之過去兩年,蘇丹和埃及就已在紅海地區宣稱發現了油氣田,甚至外界已經再傳紅海或將成為又一個「波斯灣」。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北接蘇伊士運河,南通亞丁灣,周邊相鄰國家有埃及、蘇丹、厄利垂亞、沙特和葉門,是全球重要的石油運輸航道。

紅海地區再發現豐富油氣儲量,無疑將進一步提升該海域的國際地位,而油氣資源在給5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時,也會帶來和其他產油區類似的問題,所以祝他們好運!

⑤  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發展趨勢

北美、亞太地區和歐洲是世界主要油氣消費區。多年來,美國油氣消費居全球之首。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較快的地區為非洲、亞太地區和中南美洲。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佔40.57%,天然氣佔24.19%。預計到2020年,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油氣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油氣消費又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因此世界油氣供需地區不平衡性將進一步加強。國際油價的長期趨勢將隨石油供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一、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消費結構

油氣消費現狀

北美、亞太和歐洲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區。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顯示:2002年全球石油消費為35.22億噸,其中北美洲為10.65億噸,中南美洲為2.15億噸,歐洲和歐亞為9.25億噸,亞太地區為9.92億噸,中東為2.07億噸,上述各地區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見圖4-8。2002年美國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國,消費量為8.94億噸,佔世界消費總量的25.4%。中國石油消費量為2.46億噸,佔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7%,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圖4-8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分布圖

天然氣是世界上消費量增長最快的能源礦產。2002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2535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2.8%。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佔世界比例見圖4-9。北美和前蘇聯同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氣區和消費區,美國、前蘇聯和日本是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圖4-9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分布圖

二、油氣消費結構

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在1998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3.8%,而1999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4.8%,油氣所佔比重上升了1.57%。美國能源情報署對未來2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預測數據為:世界能源總的需求量年增長率為2.1%,2020年將達到300桶/日,摺合油當量15×109噸/年。其中石油需求的年增長率是1.8%,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37%;天然氣的年增長率為3.3%,其比例將從22%上升到29%。另據美國兩位學者(埃克米得斯和奧利格尼)預測,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將佔到40%以上。

他們作出這種預測的依據:首先是燃料電池大量商業化應用,目前該項技術在經濟上已經可行。其次是八國集團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將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增加天然氣的使用。第三是環境保護者的壓力,天然氣比石油更清潔,發熱量更高。第四是國際天然氣市場逐漸顯露生機,歐佩克國家都對天然氣給予更高的重視。第五是天然氣的資源量廣泛,其使用比石油更可行等。

據英國BP《199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1998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是:天然氣消費佔2%,煤炭消費佔73%,油品消費佔23%,其他佔2%。1988~1998年間,中國的天然氣產需基本平衡。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目標:天然氣消費佔4%,煤炭消費佔67%,油品消費佔21%,其他佔8%。

三、油氣消費發展趨勢

世界能源的消費與經濟的增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未來世界石油用1995~2020年間1.9%的年增長率,與GDP3.1%的年增長率相比,其增長彈性值為0.6。而天然氣的同期增長率為2.6%、與其相比,石油的需求增長並不大,與整個能源需求的增長率基本相同(圖4-10)。由於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各個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情況的差別很大(見表4-5)。1995~2020年,OECD各國以0.8%的年增長率呈低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則呈現3.0%的大幅度增長形式。其中增長最大的是中國,年均增長率為4.6%,其次是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年增長率為4.2%,再其次的順序是東亞3.6%,中南美洲為2.5%。

圖4-10能源消費取決於全球經濟增長

(未來能源的消費量,單位:千萬億英制熱單位)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表4-5世界原油需求表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估計非OECD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將在2010年以後超過OECD國家,2020年以後會進一步加大差距(表4-6)。

表4-6各地區石油需求預測(單位:百萬噸石油當量)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各地區和各國家對能源特別是油氣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隨著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世界油氣供需地區性不平衡也進一步加劇。世界石油資源和市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劇趨勢。從資源分布看,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和北美三個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82.3%,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72%。其中中東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64%,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25%。2010年以後歐佩克在世界石油產量中所佔份額將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應將更加依賴中東。預計未來十年內,北美、歐洲和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石油消費又都將穩定增長,勢必導致石油供需缺口加大,其中亞太地區將成為世界油氣供需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1990~2000年,亞太地區地區石油消費量年增長5.4%,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2002年亞太地區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僅佔世界總量的3.19%,石油產量佔世界總量的11.17%,消費量佔世界的28.1%,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本地區第一大石油消費國。未來我國石油國內供給的缺口將不斷增大。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國內石油供給量將在1.77億~1.95億噸;2001年至2010年,平均增長率將在1.08%~1.81%。但國內石油需求量在不斷增長。到2010年,國內需求短缺約1.17億~1.42億噸,需要從國外進口。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00年度國際能源展望》預測,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在未來20年內,天然氣將是一次能源中消費增長最快的能源,預計世界天然氣的年均消費增長速度將達3.1%,2010年和2020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分別達3.49萬億立方和4.72萬億立方米(劉增潔,2001)。

21世紀中國天然氣將進入新的發展期。200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已達到301億立方米,佔世界消費量的1.2%。在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中僅次於日本和印度尼西亞。未來中國對天然氣的消費將會不斷增長,因為這有利於改善中國的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

⑥ 世界油氣資源狀況

1.1.1 石油資源總量豐富,分布極不均衡

截至2007年,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686.3億噸(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排名前10位國家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368.1億噸,佔世界的81.1%。主要分布在中東、歐洲和前蘇聯地區、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及亞太地區(表1.1、表1.2)。其中,中東佔61.0%,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佔11.5%,北美洲佔5.6%,非洲佔9.2%,中南美洲佔9.4%,亞太地區佔3.3%。

表1.1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及2007年產量

續表

表1.2 截至2007年年底按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

在全世界目前剩餘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當中,中東佔了1028.6億噸,即61.0%,僅沙烏地阿拉伯就達21.5%,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5以上,其次是伊朗(11.3%)、伊拉克(9.2%)、科威特(8.2%)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7%)。中南美地區,委內瑞拉探明儲量最多(7.4%)。在歐洲及前蘇聯地區,俄羅斯佔6.4%,其次哈薩克佔3.2%,亞塞拜然(0.6%)和挪威(0.6%)。在非洲,利比亞佔3.3%,奈及利亞佔2.9%,阿爾及利亞佔0.9%,蘇丹佔1.0%。在北美地區,美國、加拿大(不包括油砂油)和墨西哥所佔份額分別為2.4%、2.2%和1.0%。在亞太地區,我國探明儲量佔世界的1.2%,印度佔0.4%,印度尼西亞佔0.3%,馬來西亞佔0.2%。

1.1.2 世界石油資源潛力大,中東石油供應占優勢

目前,世界現有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686.3億噸(不包括加拿大油砂油),另外,全球待探明的石油可采資源量超過1660.0億噸,只要有足夠的投資和勘探工作量,加上科技進步,石油可采資源量、探明儲量和生產量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增長而增長。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世界石油儲量在未來30年左右有翻番的可能。全世界的石油產量高峰,將在2030年前後到來,屆時年產量將達到50.0億噸左右。

預計到2020年,中東地區石油的出口量將佔世界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是全世界3大石油消費區,石油消費總量佔世界的75.0%左右,石油凈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4.0%,而原油年產量僅佔世界總產量的30.0%左右。最近海灣石油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東地區石油出口量將佔全球總出口量70.0%,從目前的每天2000萬桶逐漸增長到4600萬桶。

1.1.3 石油資源儲量產量緩慢增長,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增大

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緩慢增長。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5年)》統計數據,1985~1995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平均每年增長35億噸,為快速增長期。1995~2005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平均每年增長24億噸,為較快速增長期。不包括油砂資源,2005年、2006年、2007年剩餘可采儲量分別為1657億噸、1655億噸、1686億噸,為緩慢波動增長。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6年)》統計數據,1985~1995年世界石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0.5億噸;1995~2005年世界石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0.6億噸,為較快速增長期。2004年和2005年石油產量分別為38.68億和38.97億噸,年增長僅為0.29億噸,比上年增長0.7%,增長速度十分緩慢。2006年石油產量39.14億噸,年增長僅為0.17億噸,比上年增長0.4%;2007年石油產量39.06億噸,增長速度較上一年下降0.2%,表明油氣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增大。2007年,世界石油儲量產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中南美地區的石油儲量減幅最大,為3.6%,中東地區減幅為1.8%,亞太和北美地區較2006年變化很小,基本保持平穩;歐洲和前蘇聯遞增1.5%,非洲地區的石油儲量增幅最大,為3.2%。

1.1.4 天然氣資源儲量產量快速增長,待開發資源潛力大

截至2007年,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7.36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中東、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亞太地區、非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表1.3、表1.4),其中,中東佔41.3%,歐洲和前蘇聯地區佔33.5%,非洲佔8.2%,亞太地區佔8.1%,北美洲佔4.5%,中南美洲佔4.4%。

表1.3 截至2007年年底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和產量

表1.4 截至2007年年底按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

續表

天然氣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是俄羅斯、伊朗、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奈及利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和伊拉克。其中,俄羅斯、伊朗和卡達3國占總儲量的55.3%。

在過去10年中,天然氣的消費增長率較高,但大多數地區的儲采比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2007年,世界平均儲采比是60.3,中南美地區儲采比為51.2,前蘇聯為67.7,非洲為76.6。中東國家的儲采比超過100。全球天然氣探明程度低,儲采比高,開發程度低,發展潛力大。

由於天然氣供應源充足、成本具有競爭力以及較其他燃料有環保優勢,國際天然氣市場一直保持快速發展趨勢。新的發電廠將成為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體。近年來,世界天然氣集中產地的長輸管線計劃正在醞釀並部分趨於成熟。

預計2025年天然氣在電力生產的能源消費總量中所佔份額將達到30.0%。在發展中國家,天然氣設施還沒有廣泛的建設,因此,天然氣在電力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小,2025年可達17.0%。

全球將進入天然氣時代,隨著科技進步、環保的深入發展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21世紀必將為天然氣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

1.1.5 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大,日益受到廣泛重視

除常規石油資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如重油、瀝青、油砂和油頁岩等)也很豐富。據估計,目前全球擁有的7萬億桶非常規石油資源中油砂油佔39.0%、頁岩油佔38.0%、特殊重油佔23.0%,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佔36.0%)、美國(佔32.0%)、委內瑞拉(佔19.0%)和其他地區(佔12.0%)。

統計資料表明:重油、常規原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占總儲量分別為53.0%、25.0%和22.0%,重油的地質儲量略大於常規油氣儲量之和。

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采技術的發展,以及當前高油價的刺激,過去不能經濟開採的重油、超重油資源也開始具有商業價值。加拿大油砂生產的合成油和委內瑞拉由超稠油生產的奧里諾科乳化油均已成為商品。目前,已知世界油砂技術可采總量約為1035.1億立方米,約為常規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68.0%,開發前景相當廣闊。其中加拿大的艾伯塔油砂,佔世界已知油砂可采資源量的81.0%。

油頁岩是一種蘊藏量十分豐富的資源。油頁岩不但可提煉出燃料油類,而且還可煉制出合成煤氣及化工原料,副產品還可用於制磚、水泥等建築材料。全世界蘊藏的頁岩油資源量約3662億噸,比傳統石油資源量至少多50.0%(國際能源機構《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全球油頁岩產於寒武系至古近—新近系,主要分布於美國、剛果(金)、巴西、義大利、摩洛哥、約旦、澳大利亞、中國和加拿大等9個國家。目前只有美國、澳大利亞、瑞典、愛沙尼亞、約旦、法國、德國、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對部分油頁岩礦床做了詳細勘探和評價工作。

目前,全球油頁岩主要用於發電和供暖。預測世界油頁岩的產量由2000年的1600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1.3億噸。頁岩油曾是我國液體燃料的主要來源,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0.0%。全球趨向於對油頁岩的利用已經更趨復合、多元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天然石油的開采,油頁岩工業逐步萎縮。我國2001年生產了8萬噸頁岩油,2007年我國油頁岩產量已達35萬噸。

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預測:隨著油價的不斷升高,常規和非常規資源量的成本差距將會縮小。最終由於價格上升和技術發展綜合因素作用將使部分非常規資源量轉化為常規資源量。全球油頁岩資源豐富,用途廣,開發利用時間也較早,但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發展,主要是受到油頁岩工業成本以及環境污染兩大因素的制約。技術進步將使油頁岩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具有可行性。

煤層氣也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加強對煤層氣的開發和利用,不但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於臭氧層的保護、減少安全隱患。世界煤層氣儲量約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30.0%以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26個最大的天然氣田(大於2830億立方米)中,就有16個是煤層氣田,其煤層氣儲量占天然氣總儲量的77.0%,位居世界前5位的特大氣田均為煤層氣田。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開展了煤層氣研究、勘探和開發活動,從事煤層氣開發的各國公司約有20多個。美國是迄今為止煤層氣產量最高的國家,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科研和試驗,取得了總體勘探開發技術的突破,開始成功進行地面開採煤層氣試驗。從1983~1995年的12年間,煤層氣年產量從1.7億立方米猛增至250.0億立方米,迅速形成產業化規模。2003年美國煤層氣產量超過450.0億立方米,2004年則達500.0億立方米左右,占天然氣產量的8%~10%,2006年則達540.0億立方米左右,成為重要的能源資源。美國快速發展煤層氣產業的經驗已引起世界各產煤國家的廣泛關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波蘭、印度等國都已經制定了相應的鼓勵政策,積極推動本國煤層氣產業的發展。煤層氣的利用可分為兩類,即作為能源和原料。作為能源,煤層氣可以發電;作為原料,煤層氣可制合成氨,世界合成氨的73.7%來自天然氣原料。煤層氣還可以制乙炔等。

1.1.6 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豐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隨著世界上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日漸耗盡,各國的科學家正在致力於尋找新的接替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被稱為21世紀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戰略資源,正受到各國科學家和各國政府的重視。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俄羅斯、美國、巴西、德國、英國、加拿大等許多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對其也極為重視,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俄羅斯先後在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黑海、裏海等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調查,並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體。位於西西伯利亞東北部的Messoyakha天然氣水合物礦田已成功生產了17年。美國地質學會主席莫爾斯於1996年把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作為當今六大成就之一。擬每年投入資金2000萬美元,要求2010年達到計劃目標,2020年將投入商業性開發。亞洲東北亞海域是天然氣水合物又一重要富集區。80年代末在日本周緣海域進行鑽探,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及BSR異常分布的重要發現。初步評價,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氣水合物甲烷資源量為7.4萬億立方米,可滿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

據專家估算:在全世界的邊緣海、深海槽區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發現的水深3000米以內沉積物中天然氣水合物中甲烷資源量為2.1萬萬億立方米。水合物中甲烷的碳總量相當於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2倍。可滿足人類1000年的需求,是人類未來不可多得的能源。

⑦  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特點

世界油氣資源比較豐富,其顯著特點是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歐佩克國家,大型油田的50%以上也集中在歐佩克國家,OECD國家僅佔15%。這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油氣資源的供應主要依賴歐佩克國家。

一、世界油氣資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歐佩克和前蘇聯

世界油氣資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世界石油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僅中東地區就佔65.4%的可采儲量,其餘依次為中南美洲、歐洲及歐亞、非洲、北美和亞太地區。從國家的角度來看,2002年底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最豐富的國家為沙烏地阿拉伯,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21.38%(以下各國括弧內的數字表示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百分比),加拿大(14.84%)、伊拉克(9.28%)、科威特(7.75%)、伊朗(7.40%)和委內瑞拉(6.42%),這六個國家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002年底為999.27億噸,佔世界總量的60.14%。2002年底天然氣證實儲量分布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佔世界總量的30.52%(以下各國括弧內的數字表示佔世界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的百分比),其次是伊朗(14.76%),卡達(9.24%)、沙烏地阿拉伯(4.14%)、美國(3.33%)和阿爾及利亞(2.92%),這六個國家佔世界天然氣總量的64.97%。前蘇聯和歐佩克國家的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的82.9%。

二、世界油區和油田的分布極不均勻

按照油氣的儲量,大型油區可分為超級特大油區(油氣儲量>136億噸)、特大油區(油氣儲量在41億~136億噸)和大油區(油氣儲量在13.6億~41億噸)三級,大型油田分為超大油田(探明儲量超過6.8億噸)、較大油田(探明儲量超過1.36億噸)和大油田(探明儲量超過0.68億噸)三類(白澤生等,1996)。

全球僅有兩個超級大油區,即阿拉伯-伊朗油區和西西伯利亞油區,油氣儲量佔全球總量的48%。

全球有八個特大油區,即前蘇聯的烏拉爾油區、墨西哥的雷福爾馬-坎佩切灣油區、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油區、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油區、二疊紀油區、美國及墨西哥東北部的得克薩斯油區、利比亞的錫爾特油區和加拿大的阿爾伯達油區,其油氣儲量之和佔世界的20%。

全球約有15個大油區,分布在美國、前蘇聯等地,油氣儲量之和佔世界的16%。

全球已發現大型油田約300多個,其中超大油田40多個,主要集中在中東、北非、南北美洲和前蘇聯等地。

上述情況表明,世界油氣資源以及油區、油田的分布極不均衡。這種資源狀況對世界油氣工業、油氣市場、油氣價格以及各國經濟和政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很大,重油、煤層氣等已成為重要的油氣供應來源

非常規資源是指在現有條件下,不能完全用現有常規方法和技術進行勘探、開發與加工的油氣資源部分,主要包括重油(油砂、瀝青)、深盆氣、煤層甲烷氣、水溶解氣以及天然氣水合物。據世界第14屆石油大會估計,全球擁有非常規石油資源為4000億~7000億噸,非常規天然氣資源849萬億立方米。非常規資源,特別是油砂和瀝青,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加拿大的油砂資源很豐富(陳耕,2002)。

BP公司《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評論》中顯示:2002年世界石油證實資源儲采比是40.6,如果僅從常規石油資源的角度來看,世界石油資源十分有限。但如果將現有油田的儲量增加、待發現的油氣資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包括進來,那麼世界油氣資源仍很豐富。隨著新技術在石油行業的運用日益廣泛,降低了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采和生產成本,延長了油田的開采壽命,所謂石油枯竭論的威脅在減緩或消退。

⑧ 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面積達166.49 萬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積盆地有30多個,詳見表4-2-1。其面積為90萬平方千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地質勘探,證明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油當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發現油氣田8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6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3.68億噸,天然氣1.15萬億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覽表

近年來,年儲量及產量增長居國內陸上之首,塔里木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新疆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尤其2001 年以來,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兩大公司都把新疆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地區,促進了油氣勘探開發迅速發展。因此,新疆即將成為我國油氣資源主要接替區之一。

第一節 資源概況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南為天山,東北為阿爾泰山,西北為准噶爾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積達13 萬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經過50多年的勘探歷程。1937 年發現獨山子油氣田,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氣田,1958年發現奇齊古油田,之後從80 年代以來,在准東、准中、准南發現多個油氣田,截至2005 年,共發現油氣田2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2 個(克拉瑪依及呼圖壁),油氣資源總量為106.9億噸。是一個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

准噶爾盆地經歷了晚古生代的類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發育多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和構造變形樣式;構造條件較復雜,總體受天山東西向構造帶、阿爾泰—克拉美里北西構造帶及准噶爾界山構造帶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區內斷裂發育主要有三組。即: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這三組斷裂控制了盆內大型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為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條件;盆內烴源岩很發育。主要有上石炭統、二疊系、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及古近系安集海組(南部)。其中,最優質烴源岩是上二疊統的紅雁池組及蘆草溝組,最大厚度可達700~1000米,有機豐度高,屬國內外罕見的烴源岩。全盆地油氣資源量106.9 億噸,是西北地區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多時代成油組合。該盆地不但有多時代烴源岩,而且有多時代多層段的儲集層,如石炭系火山岩、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及三疊系,主要區域性蓋層有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質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組合有上二疊統與三疊系;上三疊及侏羅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

資源及儲量:油氣資源總量106.9億噸,其中石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9301.5萬噸,可采儲量43691.9萬噸,剩餘可采儲量21764.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2173.15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951.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07.18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達56 萬平方千米。經過50多年地質勘探,證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其資源量為229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發現了柯克亞油田。特別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構造上設計的沙參2 井,實現了古生界海相油氣重大突破後,迎來了地礦、石油和科教部門到塔里木進行油氣勘探大會戰的新局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油氣田36個。其中,大型油氣田4個(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產油1010.81萬噸,產天然氣61.9 億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和油氣儲產量快速增長的地區之一。

塔里木盆地經過了多次開合運動,造就了多類型盆地疊加復合,形成了相類型多、齊全、厚度巨大的沉積體系,成為該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巨大的物質基礎;豐富的油氣資源具有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主要為寒武—奧陶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三疊—侏羅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又有陸相泥質岩,且分布廣,厚度大,有機體豐度較高,古生界烴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烴特點。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和復雜性,導致地層不整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構造運動形成的區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與震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二疊系與三疊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這些不整合是油氣藏形成的重要條件;塔里木盆地儲蓋組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組合,即:震旦—奧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疊系、三疊—侏羅系、白堊—古近、新近等含油氣體系。根據烴源岩、儲層特徵、運移網路及圈閉系統,將塔里木盆地劃分為7大含油氣體系:庫車、滿加爾、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茲、塔西南、塔東南。

經過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別是台盆區有4個成藏期:晚加里東—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氣演化的地質歷史過程中也出現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徵。

油氣資源及儲量: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 億噸,天然氣11.4 萬億立方米。該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1.49 億噸,可采儲量2.19 億噸,剩餘可采儲量1.40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8257.49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5262.3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5042.63億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位於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總面積為5.3萬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中新生代山間盆地,沉積地層包括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約9000米。1958年發現勝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後一度間斷勘探工作,1983年開始新一輪勘探,1989年以來共發現23個油氣田。

吐哈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9.4億噸。其中石油15.8億噸,天然氣3650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1372 萬噸,可采儲量8170萬噸,剩餘可采儲量498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95704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 450.7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 330.26 億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於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積1.3 萬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於焉參1 井侏羅系試獲工業油氣流,後又發現3個油氣田,1996 年寶浪油田投入開發,目前,年產油20萬噸左右。該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間盆地。基底為前海西褶皺基底。沉積蓋層有三疊系、侏羅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氣資源及儲量:焉耆盆地油氣資源量4億~5 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239.8 萬噸,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779.4 萬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606.6 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07.66 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40.5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天然氣儲量35.96億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於新疆的東北部,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積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參1井於井深2082~2087米經酸壓後侏羅系獲得油氣突破,日產油19噸。共發現3個小油田。

該盆地以下石炭統為基底,其上沉積上石炭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東北薄的不對稱箕狀,總厚度達5000 米。可劃分為三個構造單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內主要烴源岩為二疊系及侏羅系。

油氣資源及儲量:該盆地油氣資源量為3~4 億噸油當量。目前,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50 萬噸,可采儲量36.7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332.121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13.8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

第二節 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已有4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准噶爾盆地1936年獨山子的發現,1955 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和開發;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和開發;20 世紀80年代後各主要盆地均發現多個油氣田。從而油氣開發業快速發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2005 年產油2408.3萬噸,天然氣達106.6億立方米。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開發始於20世紀30年代,原蘇聯和新疆合作在南緣盆地獨山子發現油田,並建立了獨山子煉油廠,當時最高原油年產量110噸,新中國成立前共生產原油11497噸。

2001年產油960 萬噸,產天然氣20 億立方米;2005 年產油1124.34萬噸,產天然氣28.95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開發。目前已有28個油氣田相繼開發建設,其中主要有柯克亞、東河塘、雅克拉、牙哈、輪南、塔河、達里亞、塔中4、哈德遜等油氣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詳見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氣產量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於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產8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採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產油280萬噸,天然氣10.8億立方米;2001年產油260萬噸,天然氣11.5億立方米;2003年產油258萬噸,天然氣15億立方米;2005年產油194.39萬噸,天然氣15.06億立方米。

第三節 開發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全疆油氣預測資源總量360億噸,約佔全國陸上油氣預測資源總量的1/3,佔中國西北地區總油氣資源量80%,其中,石油預測資源總量為222億噸,天然氣預測資源總量13.8萬億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

(2)准噶爾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106.9 億噸,其中,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

(3)吐—哈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4億~17億噸,其中,石油16億噸,天然氣3650萬億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窩堡、伊寧、焉耆等諸小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2億噸(當量)。

二、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一)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勘探程度還相當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維地震14 萬平方千米,三維地震約1.64 萬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維地震32.9 萬千米,每平方千米內只有2.0 千米;三維地震1.57萬平方千米,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況且,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實物工作。

(二)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探明石油探明儲量的33.68億噸,占石油總資源量15.17%,天然氣探明1.15 萬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8.33%,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億噸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15.49億噸,僅占資源量的6.76%左右。總之,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和開始時期。

三、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6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亟待突破和開拓: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含有大的發現;准噶爾盆地中部深層勘探(含高壓層)潛力較大。

第四節 配置和供需建議

一、油氣勘查建議

塔里木盆地台盆區的古生界,特別是古隆起古斜坡區,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油氣田大有可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構造油氣藏等。

准噶爾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區的斜坡區外,對坳陷區及目前勘探程度較小地區,要加強勘探定會發現油氣田。

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山前坳陷區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如准噶爾南緣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氣資源豐富領域廣泛,潛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剛剛開始,是今後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僅在焉耆、三塘湖發現幾個中小油氣田,尚有20多個中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勘探工作,建議擇選勘探亦會有新發現。

二、加工業配置建議

在加強發展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必須加速油氣下游產品工業的大發展。實現「新油新用、新氣新用」為新疆經濟騰飛作貢獻。建議:天然氣利用;石油化工產品;發展精細石油化工產品;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塗料、粘合劑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氣化工發展重點項目

隨著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延伸油氣化工產業鏈,使上中下油氣產業協調發展。根據我區油氣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戰略需要,油氣化工重點項目如下:

(1)獨山子擴建工程,成為我區重點烯烴及合成材料生產基地;

(2)烏一蘭成品油管道工程,輸送能力1000 萬噸/年,我區2004年石油已達2270 萬噸但原油加工品為1850 萬噸,其餘運往內地,成本費用高,該項目建設將極大緩解這一問題,提高我區成品油市場競爭力(已開工總投資55.9億元);

(3)克拉瑪依稠油改造,處理能力達300萬噸;

(4)烏石化大芳烴工程,建設45萬噸PX和70萬噸PTA裝置成為西部最大芳烴基地;

(5)新建45萬噸乙稀工程;

(6)庫車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處理,已達到 250 萬噸,2015年達到500萬噸;

(7)庫車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工程;

(8)新疆廣匯150萬方/日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9)建設80 萬噸甲醇配套建設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裝置等;

(10)西氣東輸:2004 年3 億立方米,2005 年50 億立方米,2010年120億立方米;

(11)中亞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開工建設,2006年投產,一期輸入量1000萬噸,最大輸入量2000萬噸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