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生態高值農業六大城市是哪幾個
山東、河南、黑龍江、湖北、四川、河北。
例如:
1、山東省:在平原地區,山東省糧食產量大。中國人口眾多,通常需要大量的食物和其他種類的食物。全國還有許多農業大省。糧食產量比較大,銷往其他城市。山東省歷來是糧食大省。主要原因是山東地處平原,地勢優越,雨量也大。山東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糧食產量大。
2、河南省:土地肥沃,勞動力充足。河南省地處中國中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作物生長環境良好。而且河南省人口多,勞動力也不短缺。這樣,考慮到這些因素,河南省確實是一個適合糧食生產的省份。但是,現在河南省也開始發展工業,比如鄭州市,經濟水平在不斷提高。
3、黑龍江省:黑龍江省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它位於中國東北。雖然天氣寒冷,但土地遼闊,可以種植糧食的地方很多。因此,面積的增加會增加糧食的產量。黑龍江省還擁有豐富的其他資源,如煤礦和珍貴葯材。這里的一些城市是工業基地,與農業的發展一起推動了黑龍江省的經濟增長。而且,該省是東北三大經濟大省之一,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擴展信息
生態農業是指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將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相結合,以實現整體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是集農、林、牧、副、漁業於一體的規模化農業,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要圍繞「嚴」、「實」、「效」、「高」四個特點,做好文章,抓好落實。農產品質量監管要「嚴」 一是注重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黑板報、宣傳車和農民信箱等方式,全面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二是把握產地編碼。繼續實施農產品原產地編碼制度,深化產銷合作試點,完善生產檔案體系。三是把握市場准入。實行綠色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對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動植物產品經營加工企業實行嚴格的動植物檢疫制度,確保生產消費安全。四是抓好檢測網路。建立健全生產、加工、流通聯動,覆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形成自檢、監督檢驗、委託檢驗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路。農產品基地發展要「務實」 加強區域環境保護和治理,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基地,重點建設一批市場容量大、效益回報好、技術含量高、組織性強的市場,和農業環境質量。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較好農產品基地,按照良好生態環境、技術操作規程、質量標准、品牌和包裝、營銷手段「五個優勢」的要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培育和支持運輸銷售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社、大農戶參與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推廣帶基地企業、帶農基地經營模式,實行一站式服務。經營生產、分揀、包裝、運輸、銷售。為了保證產品的整體質量,形成規模經濟。環境污染治理要「效益」 以「綜合利用、變害為利」的原則,積極推進沼氣工程建設,實現減廢、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出院。以達到污染環境的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目的。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推廣應用無公害、低毒、低殘留農葯和生物農葯,推廣應用殺蟲燈,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要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農葯獸醫管理執法,確保環境質量。現代農業科技含量求「高」
B. 中國農業第一大省是哪個省
中國農業第一大省是山東省。
C. 中國哪個省市農業比較發達
以下是網摘,僅供參考:
中國各省農業競爭力排名分析
(2011-11-23 14:02:08)
轉載▼
標簽:
農業競爭力
財經
分類: 農業綜合
1.規模競爭力
從各省市農業規模競爭力排名情況來看,得分居前的幾個省份依次是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四川等省,其競爭力得分均超過80分;得分較低的省份是上海、天津、寧夏、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區),其得分均低於20。可見31個省、直轄市之間的農業規模競爭力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於這部分指標均為總量價值指標,排名相對靠前的幾個省份是理所當然的「農業大省」,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農業大省」之中也有諸如河南、四川、安徽等省份均屬第二梯隊地區,其綜合競爭力水平只處於中游水平,稱不上農業強省。而北京、天津在規模競爭力上得分卻很低,其綜合競爭力得分卻較高,是處於第一梯隊中的「農業強省」。
從表2(表略)所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在規模競爭力諸具體指標上來看,三類地區在規模競爭力上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第一梯隊的八省市規模競爭力得分為64.67分,遠遠高出第二、三梯隊的平均得分(47.4、30.85)。這說明雖然「農業大省」不能等同於「農業強省」,但是,整體上來看,多數「農業強省」有著較強的規模競爭力,農業經濟總量大是「農業強省」的一個基本特徵。
2.基礎競爭力
就各省市的農業基礎競爭力排名情況而言,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三省(自治區)得分居前,這些省份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均為北方的邊疆省份,由於地域遼闊,機械化生產運作效率高,使得人均耕地面積、每百戶年底擁有拖拉機數等指標得分較高,從而體現了較強的基礎競爭力水平。基礎競爭力得分靠後的省份有湖南、江西、福建、重慶、上海、貴州等省市,這些省份均為南方省份,其自然條件的約束使得基礎競爭力成為其農業的一個明顯的競爭劣勢。
表3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在基礎競爭力諸具體指標上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三類地區在基礎競爭力上差異不是很明顯,和綜合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很小(相關系數只有-0.037429016,可以視為無統計相關性)。除了在勞動力要素方面(非文盲率)第一梯隊地區顯示出一定的競爭力優勢之外,在資本、土地等基礎生產要素方面,三類地區沒有體現出梯度差異,顯示基礎競爭力對於各省市的綜合競爭力得分的貢獻率較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總體競爭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福建)在基礎競爭力上卻處於明顯劣勢,而與之形成對照的有些總體競爭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吉林)在基礎競爭力上卻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3.效益競爭力
農業效益競爭力狀況很大程度取決了一個區域農業競爭力的發展後勁和潛力。這一點在各省市農業效益競爭力的排名特徵上可以看出。通過計算效益競爭力子要素得分和整體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系數(0.783),可以看到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有較強的農業綜合競爭力水平的省份往往在效益競爭力上得分也較高,如浙江省作為全國農業競爭力的龍頭,在效益競爭力得分上也是最高的,而效益競爭力得分最低的幾個省份如甘肅、寧夏、山西等均屬於第三梯隊。結合表4所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效益競爭力上的具體指標得分進行分析,第一梯隊地區效益競爭力優勢又主要體現在有較高的土地、勞動生產率上,其平均得分均是第三梯隊地區的三倍之多;而在增加值率上差異並不明顯。高土地、勞動生產率需要較高的農業科技水平作為支撐,第一梯隊地區在效益競爭力上的優勢也顯示了其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較高,這又導致了其農業效益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4.結構競爭力
農業經濟結構合理與否是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和農村經濟素質的重要體現,結構競爭力的高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其綜合競爭力的高低。從31個省、直轄市農業的結構競爭力排名來看,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等得分居前,新疆、貴州、甘肅、雲南、吉林等省得分較低。從三類地區的農業結構競爭力得分來看,從第一梯隊地區到第三梯隊地區,其得分也呈現遞減之勢。結合表5中具體指標得分分析,三類地區的差異又主要體現在第一產業佔GDP比例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兩個指標上。對於第三梯隊地區而言,普遍有較高的第一產業佔GDP比例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而這兩個指標較高說明其經濟對農業的依賴度太大,第二、三產業不發達說明對於農業產業產出的工業加工存在著產業價值鏈的斷檔,它反過來會制約農業的發展,這顯示其農村工業化進程緩慢,農村經濟結構仍然雷同單一,農產品產業化程度較為低下。對第三梯隊地區而言,這些都是其農業經濟結構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5.現代化競爭力
從各省市的農業現代化競爭力情況來看(見表6),有幾個值得引起注意的特點:其一,從得分居前的省份來看,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佔據了現代化競爭力得分的前三甲,這說明北京、天津、上海實施發展都市型農業戰略,使得其農業的科技含量、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得分較低的省市如四川、雲南、重慶、黑龍江、貴州等,均屬於邊遠的西部省區,社會經濟的落後制約了其農業的現代化過程。其二,從現代化競爭力子要素得分和整體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來看,其相關系數高達0.84,顯示了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地區整體競爭力高低的主導因素。其三,從三類地區的農業結構競爭力得分來看,從第一梯隊地區到第三梯隊地區得分遞減,而且在四個具體指標得分上,都存在著這種明顯的梯度差異,表明了這種差距是全面的,第三梯隊地區需要從其農業的機械化、電力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其現代化競爭力。
6.成長競爭力
成長競爭力從動態角度觀察上述不同競爭力子要素的變化特徵,其得分的高低預示著各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可能走向。從各省市的農業成長競爭力得分排名情況來看,海南、天津、江蘇、北京、甘肅等省市得分居前,這些在成長性方面的「領頭羊」中,既有綜合競爭力也居前的省份,如浙江、北京,也有第三梯隊的省份,如甘肅省,雖然綜合競爭力排名倒數第5名,但其成長競爭力卻排名前5名。而一些第一梯隊中的省份,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6名的廣東省,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速度上不盡如人意,成長競爭力得分只有31.66分,為倒數第5名。這表明,一些目前的落後者的後發優勢正越來越得以顯露,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發展後勁,而目前的一些領先者,則在發展態勢上偏弱,有被後來者迎頭趕上的危險。不過從整體上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競爭力這一地區格局還不會有大的改變,根據表7所示三類地區的農業成長競爭力得分,三類地區的梯度差異在成長競爭力方面也同樣存在,這表明,目前我國多數農業競爭力的領先者還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而對於落後者,其後發優勢並未見明顯的體現,這預示,總體而言,如果在未來幾年之內,各省市農業的成長競爭力還保持目前這種梯度差異的格局,我國各地區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未來可能走向會體現出較強的「馬太效應」,也就是強者將更強,而弱者將更弱。
四、主要結論
1. 依據綜合指標體系選擇和建立應遵循的科學性、系統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從6個方面選擇了26個指標來對31個省市農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地區農業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為我們全面理解、評價農業競爭力的現狀和發展、找出自己競爭優勢、劣勢提供了一個有現實操作性的框架,為政府進行相關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2. 中國31省市農業競爭力排名以及分類結果的顯示,各省市之間農業競爭力水平之間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這種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數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質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這種差距目前並沒有減少,還在擴大。對第三梯隊地區而言,如何遏制這種差距擴大化的不利發展勢頭而迎頭趕上,切實提高其農業競爭力的水平和素質,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3. 由於不同地區農業競爭力水平和發展狀況差異較大,因此,對於不同水平及發展階段上的地區來說,農業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也不應完全一致,應立足各個地區的區情和資源特色及優勢,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狀況,採取分類指導的原則,對症下葯,制訂切實可行的重點發展產業和行業,通過發展具有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具體農業門類,促進各個區域農業競爭力水平的可持續提高。 (完)
D. 我國農業大省主要在哪些省份,當地盛產什麼農作物
提到農業大省,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河南、黑龍江兩個產糧大省,在最近兩年黑龍江的產量總量也超越河南躍居到了第一位,但是能夠據此認為黑龍江就是農業大省嗎?什麼是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等算不算農業?如果這個問題都沒搞清楚的話,我們也就無法對農業大省做出界定了。
根據我國對於三次產業的界定,第一產業定性為農業,其中包括農業、林業、畜牧養殖業、漁業等眾多涉及農林牧漁方面的行業(注意這里不包含特定的服務業),這也就意味著單以糧食產量界定某一個省份是不是農業大省的做法還是非常欠妥的,比如說沿海省份或許農業部發達,但是其漁業非常發達,而像內蒙古畜牧業則非常發達,對於農業大省的標准沒有做好界定之前,我們還是無法確定農業大省如何判定。
而作為榜單第一名的農業大省山東省,工業強悍的同時農業也如此之發達,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具體來說就是在山東不僅能夠年產5320萬噸糧食,而且還能夠具備自主加工完善的產業鏈,在這點上來說比河南及黑龍江優越不少。河南糧食產量高達6649萬噸,黑龍江的糧食產量更是高達7507萬噸,但是糧食加工產業比較匱乏。而且山東位置處於渤海灣,漁業十分發達,這方面也是處於內陸省份的河南與黑龍江所比不了的。
綜上來說,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第一大省是無可爭議的,其他省份諸如河南、黑龍江還需諸多努力,當然對於我國的其他省份而言,得到農業第一大省的名頭倒不如將第一產業增加值同農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比重降下來,單位從業人員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農業社會經濟財富,或許這才是我國今後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