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現代土地資源數據是什麼
擴展閱讀
米粉怎麼收回成本 2025-02-12 23:28:38
養殖10000隻雞成本多少 2025-02-12 23:23:39

現代土地資源數據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14 16:49:59

『壹』 地球的石油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的具體數據有哪些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
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於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理事蔣正華說,中國是真正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實現了政府承諾的國家,充分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目標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斷改進的。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擺脫貧困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幾乎沒有社會生活的哪個方面,不需要從人口角度加以權衡。
矚目現實,人口過快增長的警鍾確實在鳴響:1830年世界人口還只有10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以後分別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時間,世界人口總數就增加到30億、40億、50億。現在,全球每年凈增人口在8600萬以上,卻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並引發諸如白發浪潮、城市化所產生的各種都市症等社會問題。
20世紀以前,人口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鮮為人知,但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對人口劇增提出了預警性的分析,使人類能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各異,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國際人口科學講壇上的呼籲,而應是各國政府的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民眾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專有名詞。而今,即使是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都很顯著。生育革命,正成為人類跨世紀的選擇。
這場革命的內容當然不僅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就是要通過少生來促進優生優育優教,促進婦女的健康和婦女的解放,促進計劃生育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佔五分之一強。只要簡單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破壞,環境惡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共少出生了3億人,將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將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三年,將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兩年。中國計劃生育,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事關整個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竭嗎?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憂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態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只是在人類出現之後,被人類利用,並給人類帶來效益,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70%以上為廣闊的海洋所覆蓋,陸地面積僅佔29%,約1.5億平方公里。陸地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沙漠、冰川、凍土、不宜開墾的山地和土質極差土地外,只有約30%可以耕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9年統計,全球土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佔全球總面積的¼,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佔11.29%,草地佔24.58%,森林及林地佔30.98%,其它土地佔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大約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適宜人類飲用的海水佔97%以上,淡水只佔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別被儲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僅佔0.35%,主要蘊藏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儲藏不及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00萬個動植物物種,其中被分類和命名的物種資源約160萬個。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45.01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對全球物質、能量循環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是巨大的基因庫。草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地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將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和重復利用,被稱為非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礦產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的礦物有3300多種,其中有工業意義的1000多種,被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0多個礦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40多種。
此外,海洋既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多種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球資源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資源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資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一種資源的開發,會影響其它相關的資源,一種資源的變遷會誘發其它資源的演變。
二,資源的有限性。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劇減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後果,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
三,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蓋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41.9%,北美地區佔17.8%、獨聯體各國及東歐地區佔13.4%、南美洲佔8.6%、亞太地區佔7.1%、西歐佔3.2%。
四,資源系統的演變性。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存在著永恆的矛盾,由於自然界本身的演變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干預,引起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的演變,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資源消耗量的增長;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使資源數量和質量下降。又如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原有類型資源數量和品種增加,同時人類發現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裡,人類開發資源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人類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由地表向地球深層和太空擴展,由陸地向近海和遠洋擴展。現在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產150億噸以上,包括廢石約1000億噸;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公里的物質,農業用水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捕魚量約1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宇宙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配置向國際化和全球性發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
一是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整個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如由於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導致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還有臭氧層的破壞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濫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等,它們的累計效應足以影響全球。如由於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乾旱危害的土地達26億公頃;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的物種絕滅,僅在熱帶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種物種正在消失。
三是點多面廣的工業污染問題。由於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所造成的土質、水質和大氣污染,其累計效應也會影響全球。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入大氣中的廢氣愈來愈多,酸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是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問題。由於地球內部和星球之間的運動所造成的個別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特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其影響經過多級反饋,逐級放大,最終也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貳』 關於國土資源數據整合問題的思考

王萬群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摘要:通過對國土資源數據現狀的分析,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金土工程」項目,提出了國土資源數據整合和資料庫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數據整合;國土資源;資料庫

1 問題的提出

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由於現有的國土資源數據標准不一、格式多樣、分散管理,因此形成「數據孤島」,如異構資料庫、數據結構差異和數據含義不同等。數據整合就是通過數據轉譯和通訊,解決異構資料庫的共享、使數據結構和數據含義統一,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全方位共享。因此,整合現有各部門的國土資源數據,消除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島」,建立數據共享平台,從而更好更有效地實現各級國土資源數據的信息共享、集中使用和有效規劃,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開展國土資源資料庫整合,並規范其技術要求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通過開展國土資源資料庫整合,可以減少數據的不一致和延遲,實現數據的規范化,建立國土資源信息多數據源唯一標識,進行數據合並與格式轉換、數據清理、數據更新、數據錄入並集中存儲,為管理階層提供即時的信息。

(2)通過開展國土資源資料庫整合,可以形成覆蓋全面、結構與標准統一、內容完整的基礎資料庫群,達到國土業務系統運行的要求。

(3)通過開展國土資源資料庫整合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將保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優質高效、信息網路的無縫連接、信息的安全與可靠,為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的共享服務。

2 數據整合的原則

現行的國土資源資料庫按照所使用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和建設標準的不同可以分為同構同標准資料庫、同構不同標准資料庫、異構同標准資料庫、異構不同標准資料庫,針對不同類型採用不同的整合方法,但必須堅持不打破地方數據管理和存儲體系,不改變各地基於資料庫的應用架構為原則,國土資源數據應對用戶提供集成的、統一的、安全的、快捷的信息查詢、數據挖掘和決策支持服務。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條件,整合後的國土資源數據必須保證一定的集成性、完整性、一致性和訪問安全性。在這方面,許多領域都提出了整合與集成的原則,如集成性原則、完整性原則、一致性原則、訪問安全性原則等。

(1)集成性

數據經過整合、集成後,應該達到查詢一個綜合信息不必再到各個業務系統進行分別查詢和人工處理,只要在整合、集成後的數據信息倉庫中就可以直接訪問到,即整合、集成後的綜合信息倉庫的數據是各數據的有機集成和關聯存儲(整合、發掘出各業務數據間的關聯關系),而不是簡單、孤立的堆放在一個資料庫系統里。

(2)完整性

包括數據完整性和約束完整性兩方面。數據完整性是指完整提取數據本身,約束完整性是指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是唯一表徵數據間邏輯的特徵。保證約束的完整性是良好的數據發布和交換的前提,可以方便數據處理過程,提高效率。

(3)一致性

不同信息資源之間存在著語義上的區別。這些語義上的不同會引起各種不完整甚至錯誤信息的產生,從簡單的名字語義沖突(不同的名字代表相同的概念),到復雜的結構語義沖突(不同的模型表達同樣的信息)。語義沖突會帶來數據集成結果的冗餘,干擾數據處理、發布和交換。整合、集成後的數據應該根據一定的數據轉換模式和規則進行統一數據結構和欄位語義編碼轉換。

(4)訪問安全性

由於資料庫資源可能歸屬不同的單位,各業務數據系統有著各自的用戶許可權管理模式,訪問和安全管理很不方便,不能集中、統一管理,所以保證在訪問異構數據源數據基礎上保障原有資料庫的許可權不被侵犯,實現對原有數據源訪問許可權的隔離和控制,就需要設計基於整合、集成後的綜合信息倉庫的統一的用戶安全管理模式來解決此問題。

3 國土資源數據整合的思考與建議

3.1 國土資源數據的特點

國土資源數據(信息)是全面和准確掌握資源狀況,以及實施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基礎和依據,每一項國土資源管理業務的開展都需要基礎數據的支持。而信息的完整性、准確性、現勢性和獲取的效率直接影響著各級、各項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綜合國土資源數據的存在形式,有如下特點。

(1)數據類型復雜多樣

國土資源數據類型十分復雜,其內容涉及到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地質環境資源、海洋資源等各個業務領域。按照數據特徵國土基礎數據又分為空間數據和非空間數據。空間數據主要以基礎和專題地圖的形式存在,包括圖形和屬性數據。非空間數據主要是以各種文檔、報表和多媒體等形式存在,包括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

(2)數據平台不一致,共享困難

國土資源部門在開發信息系統時通常根據本部門的特定情況採用不同的數據建模方法,選用不同廠商的GIS軟體,如江蘇省各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所選用的GIS和資料庫平台就有六七種,見表1。這些不同GIS軟體採用不同的空間數據格式,對地理數據的組織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由於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在不同GIS軟體上開發的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變得非常困難,採用數據轉換標准也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另外,在國土資源部門與測繪部門之間,對地理現象有著不同的理解,對地理信息有著不同的數據定義,這也使得領域間在共同協作中進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礙。

表1 GIS 和資料庫平台

(3)數據獲取手段多樣

國土資源管理業務數據的獲取手段包括從外業方麵包括測繪、調查、遙感,內業方麵包括數字化、錄入等等。這些特點要求能在數據的各項獲取渠道中能兼顧數據建庫的要求,形成良性的數據更新維護機制。

(4)數據多尺度、數據量大

由於國土資源管理中空間數據涉及到各種比例尺,在地市級的國土資源管理數據中,既有1∶10000的詳查數據,又有1∶2000 的村莊地籍數據,也有1∶1000 和1∶500 城鎮地籍。並且其覆蓋空間范圍大,數據信息量非常大。這要求信息系統必須具備多尺度接合以及海量數據管理的能力。

(5)時態特性

土地對象實體具有時間特性,會隨時間推移發生一定的變化。國土資源信息系統中必須能描述某一時刻的土地利用狀況;能分析某一地物或某一區域的動態變化情況;能分析將來的發展趨勢以便在決策時借鑒過去的信息。

基於上述對國土資源數據特點分析,可以得出: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建設要涉及國土資源管理多種類型的數據,資料庫整合任務非常重。目前已數字化的各種調查數據和各種已辦理的成果數據如果不能充分應用,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費。因此,國土資源資料庫整合主要是針對基礎資料庫從多源、多時態、多尺度等方面進行數據整合。對現有國土資源空間與非空間數據進行分析,對不同資料庫平台、不同GIS平台上的空間與非空間數據進行數據集成和整合。將多源、多尺度、多類型的國土基礎數據(空間/非空間)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邏輯上分層分塊、物理上無縫、空間索引快捷、對象實體意義明確的集成化資料庫,以滿足國土資源數據共享、交換、發布以及構建諸如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各類應用系統的需要,保證今後數據更新的及時到位,形成國土資源數據更新維護的良性循環機制。

3.2 國土資源數據的整合的現狀

目前,國土資源系統正在實施「數字國土」、土地資源調查與監測、全國資源與環境遙感監測等相關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工程,而「金土工程」則確立了國土資源信息化在國家信息化總體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和現代信息技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為全面提升國土資源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契機。「金土工程」的四大建設主體之一就是建立基礎性、戰略性國土資源資料庫,同時,金土工程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整合已有的數據資源,建設和完善國土資源部、31個省(區、市)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包含各種土地、礦產信息的14類基礎資料庫,完成32個示範城市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包含各種土地信息的10類基礎資料庫,而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國土資源資料庫,提高管理效率,使國土資源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最大效益,就必須進行國土資源資料庫的整合,「十一五」期間的「五四三二一」工程中的兩項基礎建設:一是加快國土資源信息化標準的制定、推廣和應用,加強國土資源信息化政策研究;二是加快基礎資料庫建設,加強數據整合與集成也體現了這一思想。

國土資源數據的整合、集成和統一建庫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量巨大的工作。國家相關部門應做好協調工作,盡快研究制定出適合我國情況又能較好的與國際接軌的相應的技術標准和規范。

3.3 國土資源數據整合的建議

結合我國國土資源數據的實際情況以及目前開發的部分國土資源資料庫建庫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開展對各行業現有國土資源數據情況的調查。制定相關的政策,調動各行業參加國土資源資料庫建設的熱情。

(2)國土資源資料庫可分為基礎資料庫、業務資料庫和成果資料庫三大類,分別完成不同的數據存儲和管理。資料庫作為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的核心,已經是各國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工程界的共識。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國土資源資料庫的合理開發與應用仍存在不同問題,應該加強對建設成果與實際應用的相互銜接與協調。

(3)由於種種歷史的、技術的和體制的因素,國土資源數據不完整,質量不高和整合共享程度低是我國土信息化向更高層次發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需要通過對國土資源數據的整合、核實、充實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國土資源數據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低,難以為大范圍、高層次應用提供支持,則需要從標准體系建設、制度完善和體制改革方面加強領導和指導,規范數據整合程序與質量方面改進和提高。

(4)國土資源數據整合要求必須研究現有的各類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的結構和內容,提出數據轉換與存儲、交換與共享的規范標准和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把已有的數據充分開發利用,按統一的標准將其「整合」有統一的資料庫平台、GIS平台、融空間與非空間數據於一體的國土資源資料庫。

總之,通過國土資源數據整合的問題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技術要求規范,對國土資源數據進行提取、轉換、載入,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將保證國土資源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為最大限度地實現各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和建立順暢的信息渠道提供技術依據和指導。

參考文獻

閻國年.地理信息系統集成原理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8

龔建雅.當代GIS的若干理論與技術.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3

『叄』 土地資源包括什麼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到的將來,可供農、林、牧業或其他各業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如: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它有如下7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我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208.27萬公頃;園地1154.90萬公頃;林地23574.11萬公頃;牧草地26214.3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09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1.5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2004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0.31%,林地面積增加0.30%,牧草地面積減少0.21%,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加3.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0.26%。200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6.16萬公頃。其中,建設佔用耕地13.87萬公頃,另外,查出往年已經建設但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面積7.34萬公頃;災毀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4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建設佔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新增獨立工礦(包括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15.11萬公頃,新增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新增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76萬公頃。
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區、市)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會同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工作的通知》,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水平。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指南》。全年共備案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326個,項目建設總規模129.12萬公頃,其中,位於糧食主產區項目個數和建設規模分別佔47%和53%。下發《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基礎工作的通知》,採用更加嚴格的措施改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開展全國存量用地調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共有閑置土地7.20萬公頃,空閑土地5.48萬公頃,批而未供土地13.56萬公頃,三類土地總量為26.24萬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切實執行建設用地「六個不報批」和「八個必須」要求,核減建設用地4631.9公頃。總結和大力推廣100個節約集約用地典型,制訂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從嚴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嚴格審核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24個。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全年審批建設用地34.68萬公頃,其中國務院批准用地14.93萬公頃,省級批准用地19.75萬公頃;工礦倉儲、住宅等分批次建設用地16.00萬公頃,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8.68萬公頃。
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明顯加強。《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准已正式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方案。18個省(區、市)開展土地更新調查,1526個縣(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城市市區地籍調查完成82.24%。國有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6.38%,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發證率達33.19%,集體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0.69%。25個省(區、市)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其中13個省(區、市)通過驗收。
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和制度。繼續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覆蓋面。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出讓制度。全國共出讓土地面積16.32萬公頃,出讓價款5505.15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出讓價款分別為5.72萬公頃和3920.09億元,分別占出讓總面積和總價款的35.06%和71.21%。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建設。加強土地市場監測和地價管理。根據1000多個縣(市、區)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結果,土地供應來源結構56%屬於存量用地,44%屬於新增用地;用途結構43.33%屬於工礦倉儲用地,30.56%屬於房地產開發用地,26.11%屬於其他用地;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商業服務業用房佔29.2%,普通商品住宅佔48.7%,經濟適用房佔9.3%,高檔公寓佔0.2%,其他住房佔12.6%。系統提出房地產市場土地供應政策。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13.9%。盡管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20世紀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萬平方千米。多年來我國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現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都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

『肆』 有關自然資源的具體數據和資料(要真實)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1]: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1]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1]。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是中國的五大淡水湖。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而水資源只佔全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2]
從自然資源數量變化的角度分類:
1.耗竭性自然資源。它以一定量蘊藏在一定的地點,並且隨著人們的使用漸減少,直至最後消耗殆盡。礦藏資源就是一種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資源。
2.穩定性自然資源。它具有固定性和數量穩定性的特徵。如土地資源。
3.流動性自然資源,也稱再生性資源。這種資源總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斷再生,同時又以 一定的速率不斷消失,如陽光、水(水域資源除外)、森林等。
流動性自然資源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是恆定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某一時點的資源總員總是保持不變,如陽光資源和水能資源等。二是變動的流動性自然資源。它們在某一時點的資源總量會由於人們的開發使用而發生變化,如森林資源和水體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