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熱能從哪裡來
地熱能是指依靠當前的技術經濟和地質環境條件,科學、合理地開發出來的、地殼岩石中的熱能量和地熱流體中的熱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組分。這種能量以熱力形式存在,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是引致地震及火山爆發的能量。按照其儲存形式,地熱資源可分為蒸汽型、熱水型、地壓型、乾熱岩型和熔岩型五大類。地熱能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我國的地熱資源也很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雲南、西藏、河北等省區。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利用地下熱水取暖、建造農作物溫室、水產養殖及烘乾穀物等。運用地熱能最簡單、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中國一般把高於150℃的地熱稱為高溫地熱,主要用於發電。低於此溫度的地熱叫中低溫地熱,通常直接用於採暖、工農業加溫、水產養殖及醫療和洗浴等。現在許多國家為了提高地熱利用率,而採用梯級開發和綜合利用的辦法,如熱電聯產聯供,熱電冷三聯供,先供曖後養殖等。
Ⅱ 中國地熱能最豐富的地區是哪裡
全國已發現地熱田270多個,地熱點2500多處,地熱資源富集。從開發利用的角度看,地熱能主要是天然蒸氣和地下熱水,一般稱25—60℃的熱水為低溫熱水,60—100℃為中溫熱水,100℃以上為高溫熱水。地下熱水多以溫泉、熱泉、沸泉、汽泉、噴泉等形式出露地表。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到雲南西部騰沖一帶,是我國大陸高溫地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分布有大量熱泉、沸泉、噴泉及噴氣孔等,其中以拉薩市為中心的28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地熱資源豐富,地下熱水出露點達116處。羊八井—當雄—谷露—那曲、桑日—錯那、波密—墨脫是3個高溫地下熱水活動帶,地下熱水最高溫度可達93℃。雲南省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滇池周圍、洱海南北和怒江流域,其中最著名的是騰沖火山口溫泉群,50多處溫泉中,90℃以上的達9處,其餘也在50℃以上。
Ⅲ 地熱資源主要來源於哪裡
地熱資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據測算,地球內部的總熱能量,約為全部煤炭儲量的1.7億倍。每年從地球內部經地表散失的熱量,相當於1000億桶石油燃燒產生的熱量。地球本身像一個大鍋爐,深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在地質因素的控制下,這些熱能會以熱蒸汽、熱水、乾熱岩等形式向地殼的某一范圍聚集,如果達到可開發利用的條件,便成了具有開發意義的地熱資源。
地熱主要來源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放熱能,其次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以及重力分異、化學反應,岩礦結晶釋放的熱能等。在地球形成過程中,這些熱能的總量超過地球散逸的熱能,形成巨大的熱儲量,使地殼局部熔化形成岩漿作用、變質作用。
Ⅳ 地熱能源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溉況:
隨著我國向西部轉移的戰略目標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地熱工作已逐步得到加強,並已取得顯著進展。目前,在地熱發電、採暖、溫室、養殖、康復醫療、提取化工原料、旅遊以及瓶裝礦泉水等方面已獲得廣泛利用。
1、地熱發電
我國擁有150℃以上的高溫溫泉區近百處,集中分布在藏南、滇西和川西地區,成為我國開發利用高溫地熱能資源最有遠景的地區。著名的羊八井地熱田是我國興建的第一座地熱電站,自1977年9月建成試驗發電以來,目前裝機容量已達25.15MW,占拉薩電網總裝機容量的41.5%,在冬季枯水季節,地熱發電出力占拉薩電網的60.0%,成為其主力電網之一。朗久電站和那曲電站是我國興建的第二和第三座電站,其裝機容量分別為2.0MW及1.0MW,已停止運行。湖南省寧鄉灰湯地熱田已建成小型地熱電站,情況不明。
2地熱採暖
近年來,我國地熱胡汪採暖有很大的增長,尤其在北方,如北京、天津、大港、任丘、大慶、西安、咸陽、開封等地,取得了良好效果,既節約了常規能源,又減少了環境污染。近10年來,西安地熱田勘查工作不斷加強,目前已成井120餘眼,供暖面積已過1000000m2[9]。咸陽地熱田自1993年打成第一眼地熱井以來,現已成井18眼,利用地熱採暖的面積已過400000 m2[10]。開封地熱田於1991年由河南省段和地礦廳打井公司施工完成了第一眼地熱井,現已打井60餘眼,在省內率先進行地熱供暖開發,供暖面積達120000m2[11]。
3地熱農業利用
我國中西部大部分地區屬農業區,無論是山區或平原地區,地熱資源均十分豐富,為地熱在農牧副漁等方面的廣泛利用提供了優越的資源條件。目前,地熱資源已有效地利用於溫室種植(蔬菜、花卉等)、水產養殖、禽類孵化、育雛、農田灌溉、育秧、繁育水稻等方面,效益顯著。羊八井地熱田除發電外,建造了面積達50000 m2的地熱溫室,種植西紅柿、黃瓜、青椒等20餘種蔬菜,取得良好效益。湖北英山的地熱水已有效地利用於繁育水稻和水浮蓮、育秧、灌溉、魚類養殖等方面,使水稻的結實率由1971年的13.5%提高到98.6%。山西臨猗縣的吳王溫泉,水溫36℃,流量高達30000 L/s,礦化度0.80~0.13g/L,水中含硝酸銨0.34g/L。該溫泉與陝西省合陽縣的瀵泉連成一線,均屬天然肥水,已用於農田灌溉,河南的臨汝、魯山上湯等溫泉利用地熱水灌溉農田,取得良好效果。利用地熱水灌溉農田,不僅能使農作物早熟,而且還能增產。
4地熱工業利用
我國中西部地區地熱水中含有許多貴重的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稀有氣體和化合物,如:溴、碘、硼、鋰、銣、銫、鍶、鐳、氦、重水和鉀鹽等,是國防工業、原子能工業、化工工業及農業不可缺少的原料。目前僅在化工工業和輕紡工業等方面獲得較好的利用。20世紀50年代末,石油部門在四川盆地中部打成一口基準井--蓬基井,揭握做盯露了埋藏於盆地深部的熱鹵水資源,以後陸續打成一批熱鹵井,除制鹽外,還提取溴、碘等化工原料,至今已開采40餘年,據近期調查,該井熱鹵水礦化度、水化學類型和微量成分的含量變化不大,動態穩定。湖北英山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將地熱水利用於棉織、麻紡、繅絲、製革、制磚、造紙等目的,四川康定毛紡廠利用地熱水洗毛;此外,在雲南騰沖熱海硫磺塘,採用掏洗方法提取硫磺,而在雲南洱源縣的九台(九氣台)溫泉區則直接挖取芒硝和自然硫等,均已取得良好效果。
5地熱醫療與旅遊
由於地熱水具有較高的溫度、特殊的化學成分、氣體成分、少量生物活性離子以及放射性物質等,並在一些地熱區形成礦泥,對人體具有明顯的醫療、保健作用,用於醫療、保健早為人們所關注。我國地熱醫療利用的歷史十分悠久,目前已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溫泉療養院200餘座。我國中西部的許多地區既擁有醫療礦水資源,又擁有溫泉旅遊觀光資源,不少已成為著名的礦泉旅遊療養勝地,如陝西省臨潼的華清池、河南省的汝州、內蒙古自治區的阿爾山、重慶市的南溫泉和北溫泉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水磨溝、雲南省的昆明市和西部的騰沖、西藏自治區的羊八井等地,均在溫泉區建有療養院。內蒙古自治區的阿爾山鎮,人口不足8000人,但擁有溫泉、冷礦泉等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據了解,每年接待旅遊、療養的人次可達30萬。雲南騰沖熱海71醫院利用地熱蒸療和浴療,對治療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消化、呼吸系統、皮膚病、婦科、關節炎等20多種疾病有良好療效。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旅遊業的發展,地熱市場不斷拓寬,地熱醫療結合旅遊、休閑、娛樂、度假的利用規模迅速擴大,據調查,我國中西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熱探井的數量明顯增加,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因地而異, 其特點是:
(1)在已有地熱井的地方,如四川大邑縣花水灣的石油探井,經改造後將自流熱水輸送至7km以外的地方利用,現已建成為全國著名的溫泉療養地。
(2)通過較長距離(由數公里至十餘公里)的輸送,選擇環境宜人、風景優美的地方,如谷地或河、湖畔,建立起園林式住宅區--溫泉花園、溫泉度假村或溫泉鄉都,如四川省峨眉的天頤溫泉鄉都、重慶市的"海蘭雲天"、"天賜"等溫泉小區,利用地熱水建有大小不等(數米至數十米)、溫度不同、功能各異的溫泉游泳池,供人們游泳、治病、健身,不僅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而且,房價因有地熱水而成倍增漲,社會、環境及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3)在一些已建有住宅小區的地方,地表無溫泉出露,而且,以往也從未打過地熱井,如重慶市的水天花園。為在當地尋找地熱資源,地勘隊伍進行了充分的地質論證,正確選定鑽孔位置,在預定的深度上打出了地熱水資源,為小區的發展提供了資源條件,盡管房價上漲,住宅仍然銷售一空,效益十分顯著,現已規劃了第二期、第三期建房工程和興建溫泉游樂設施等。
(4)增加了綜合利用的內容,如在浴池中加上當歸、枸杞子、蘆薈等中葯進行葯物沐浴以及投入玫瑰花瓣、薄荷、牛奶等添加劑沐浴利用,達到醫療、健美、美容等目的。此外,在四川中部的蓬萊熱鹵田,高礦化熱鹵水十分豐富,除提取化工原料外還利用其特有的浮力建立鹵水游泳池,將化工廠的熱鹵水與岩鹽鹵水混合,使其礦化度達到220g/L後輸入游泳池利用,據說不會游泳的人也能躺在水池的水面上讀報,或"修身養性",別有情趣,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6礦泉飲料業
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許多熱礦水中,含有鋰、鍶、溴、碘、鋅、硒等微量元素和碳酸氣等,已分別達到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准,有的不只單項達標,而是多項達標,對人體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近年來,礦泉飲料業已取得一定進展,效益顯著。貴州省已經評價的飲用天然溫泉有25處,已在其中12處建立飲用天然礦泉水廠。在河南陝縣溫塘、鄭州市等地均建有礦泉水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