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危機
擴展閱讀
月末銷售費用怎麼處理 2025-02-12 17:55:18
電腦如何用鉛筆工具畫圓 2025-02-12 17:29:14

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危機

發布時間: 2023-06-16 01:06:18

㈠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什麼

1、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戶生產效益低

在農村,目前大都按人口或勞動力平均分配土地,這種方式雖能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但是形成了分散、細碎、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方式。

這種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方式與市場經濟要求的大規模集約化經營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

據測算,每個農村勞動力耕種15畝以上土地,收益才可以超過務工收入,但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遠遠達不到這個標准,再加上主要農產品價格不合理,糧食價格有下跌趨勢,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直線上升,農民負擔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長速度。

2、農地非農化問題嚴重,耕地數量、質量均有所下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六五」期間,我國凈減少耕地235萬公頃,年均減少47萬公頃;「七五」期間,全國凈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年均減少25萬公頃。

今後30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工業化的重要發展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居住、工業乃至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耕地;同時,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實施也將減少耕地.67萬公頃。此外,每年因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積也有4541萬公頃。

3、不合理、違法用地嚴重

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往往用行政化的辦法來推動,小城鎮建設規模過大,在蠶食耕地的同時又沒有發揮出城市化的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對農村目前存在的土地問題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但各地對「路邊店的整治」、對在「耕地上建磚瓦窯廠」及鄉鎮企業所佔耕地等諸多問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4、違法興建和超占宅基地現象突出

隨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興建攀比之風在廣大農村盛行,導致居民點周圍良田被人為蠶食。

未批先建、少批多佔現象十分突出。有的農戶為了自家方便,打圍牆,搭豬圈,也有的在門前屋後建廂房或附屬設施,妨礙了左鄰右舍的交通及通風透光。

更有甚者無限制地佔用耕地,想方設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建房,形成了原住宅無人居住又無法復墾的「空心村」。

(1)我國土地資源有哪些危機擴展閱讀:

為更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產業布局,必須進行土地利用的調查,也就是要對土地資源進行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調查。

自然屬性調查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劃分土地類型,著重土地的自然綜合特性,調查土地的數量、質量和分布規律及其分異、演化的動態過程。社會經濟屬性調查涉及土地利用現狀、土地生產水平、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包括土地的現實生產力和潛在生產力。對土地的調查研究首先從土地類型研究人手。對土地利用的調查著重於農業用地和非農業用地兩方面。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地籍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建立在准確完整的土地利用調查基礎上。

土地利用調查也是實現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的中心環節,所以說這是一項科學性、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要弄清土地利用狀況的各種特徵及規律,摸清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質量及分布格局,並結合區域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自然環境特點、土地利用結構、開發程度、利用水平等,分析現狀土地利用的存在問題。

著重了解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結構,提出今後一定階段土地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作為一項基礎工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應具有現勢性,因此,應對調查結果不斷補充更新,並開展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目前全國開展的縣級1:1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建庫工作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更新提供了條件。

㈡ 中國的土地資源存在著哪些問題

(1)土地資源退化 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鹼化不斷發展,還有分布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鎮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體廢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現在水土流失愈益嚴重。據粗略估計,建國之初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16萬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擴展到180萬平方公里,幾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積500~600萬畝。全國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過6億畝,相當於耕地總面積的1/3。據估計,全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約佔世界總流失量600億噸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約20億噸,亦佔世界陸地每年入海泥沙總量240億噸的1/12。比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均隨之流失。情況最嚴重的是黃土高原和長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區、華南紅壤丘陵區和東北黑土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公里,占高原總面積的70%,每年土壤侵蝕量高達16.3億噸,其中在侵蝕最嚴重的溝壑區的侵蝕模數可達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近十多年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有所緩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在50年代為36萬平方公里,到80年代擴展達74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總面積的41%,創年侵蝕量達30億噸的驚人記錄。所以益趨嚴重的原因,一是開墾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過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設缺乏水保措施。現已引起注意,加強了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的營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中國是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約33.4萬平方公里,其中在人類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約佔12萬平方公里,近50年來形成的現代沙漠化土地有5萬平方公里,還有潛在沙化危險的土地約16萬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計,則有153.3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國土地面積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繼續發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擴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華北和東北11個省區有5900萬畝耕地和7395萬畝草場經常處在沙漠化威脅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氣候乾旱,植被稀少,地表組成物質鬆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為的強度活動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等),則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來著力營造「三北」防護林,開始調整半農半牧地帶的產業結構和改進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惡性蔓延。 鹽鹼化也是影響土質的重要問題。全國鹽漬化土地約有14.87億畝(包括現代鹽漬土壤5.54億畝和潛在鹽漬化土壤2.6億畝)。全國耕地中受鹽漬化制約的有1億多畝,佔5%強。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大量施用農葯等原因,土地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估計,全國受大工礦業「三廢」物質污染的耕地達6000萬畝,受鄉鎮企業污染的耕地有2800萬畝,受農葯嚴重污染的農田有2.4億畝,三者合計達3.28億畝。若不及早採取措施,土地污染問題將造成嚴重後果。 (2)耕地嚴重流失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自古以來有「惜土如金」的傳統,這是因為「有土斯有糧」,要滿足人民吃糧,必須愛惜耕地。但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開發建設需要和受市場經濟驅動影響,各行各業都伸手要地,在這股洪流沖擊下,全國各地區的大量耕地紛紛被轉作他用。耕地銳減直接削弱了糧食生產能力。據調查,1980~1985年間平均每年減少738萬畝;1986~1990年間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萬畝;1990年以後由於土地審批權層層下放,多頭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間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萬畝,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各省市。總計,自1980~1995年間共流失耕地約8100萬畝,如按75%的耕地用於種糧,畝產以400公斤計,則相當於每年削減糧食生產能力250億公斤之多。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國人口佔世界22%,而耕地佔世界7%,是人口大國而相對來說耕地偏少。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非農業用地增加,耕地逐年減少,與此同時人口則逐年增加,於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間的矛盾加劇。

㈢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上存在的諸多問題: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山林亂墾等,這已危及到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為了保護和拯救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應從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工作出發,走土地資源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本著因地制宜、保護環境、節約用地原則,全面規劃綜合利用,建立良性的生態系統,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㈣ 我國資源環境面臨怎麼的危機

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有:源消耗總量過大、污染減排壓殲行力很大、環境欠帳仍然很多。

資源環境免遭人為破壞,盡量減少自然力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侵蝕,維護資源環境質量達到一定水平之上而採取各種保護性措施所花費的成本就是資源保護成本。

具體包括:資源環境保護重大項目的研究、開發、建設、維護、更新費用,如三北防護林建設費用,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費用等;預防和保護資源環境污染的運作費用;資源環境污染治理的費用;資源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費用;為改善和發展資源環境而投入的費用等。

資源環境的物質分類

1、礦產能源資源。主要指標有:礦產能源資源的儲蓄量、開采量和產生的廢物總量。

2、土地資源。主要指標有:耕地面積的耗減數,耕地質量指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指數。

3、水資源。主要指標有:可用地表和地下淡水資源儲量的耗減數,淡水資源污染和水質下降程度,仔廳洪澇災害。

4、森林資源。主要指標有:森林面積,森林的採伐量和採伐念改隱密度,森林受災面積。

5、海洋資源。主要指標有:近海水體質量,水體污染程度及近海生物資源下降數。

6、草地資源。主要指標有:草地面積,草地面積耗減量,草地質量指數,草地退化(特別是沙化、鹼化)數,草地受災面積。

㈤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1.人均佔有量少,總面積大
2.土地質量不高
3.資源破壞嚴重,利用率低
4.分布不均勻
祝你學習進步

㈥ 我國目前存在有哪些資源問題

一、水資源
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氣候持續乾旱,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國水資源特點
(1)水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和單位耕地佔有量少
中國陸地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990億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徑流量約2700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8700億立方米,扣除河川徑流量和淺層地下水量統計中的重復計算量7700億立方米,則淡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見我國是個貧水國家。除去洪水期間放掉的徑流量和邊遠地區不便大量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外,實際能夠發揮作用的水資源量也就在10000億立方米左右。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受乾旱影響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由於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糧食嚴重減產50億公斤以上。
(2)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平衡,年內和年際間變化大
中國的降水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和徑流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季乾旱少雪,夏季濕潤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徑流量佔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嚴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連續枯水年的現象。例如:黃河在近70年中曾出現過連續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間上的劇烈變化,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極大困難,造成枯水期無水可用,豐水期有水難用,使可用水資源的數量遠遠低於全國陸地水資源總量。
(3)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6.5%,人口約佔全國的55%,但其水資源卻佔全國水資源的81%;而長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4%,其水資源量卻只佔全國的19%,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5.3%,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6%。水資源分布的嚴重失衡,不僅加劇我國水資源供需的矛盾,而且還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易沙漠化、乾旱,南方地區易形成洪澇災害。
(4)水污染的蔓延,極大地減少了水資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排入水體,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減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據統計,全國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准。在本來水資源豐富的許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導致的缺水量占這些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而水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更加劇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後的灌溉方式和生產工藝,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面臨的問題
(1) 在水資源開發方面,我國存在著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為滿足不斷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加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力度。我國北方江河普遍存在開發過度的問題。黃河、遼河、淮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大大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的河流開發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1972年出現首次斷流,進入1990年以後年年斷流,年平均達到107天,1997年斷流期竟長達226天。2002年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減少30%-50%,黃河花園口斷面徑流較常年減少了52%,2003年是黃河來水量50年來最少的一年,這意味著黃河的水環境形勢更加嚴峻。中國部分地區地下水也存在著開采過量問題。中國地下淡水資源量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最近20年來,全國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4.0%增長到2000年的19.8%。華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別高達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屬超量開采,山東、河南、山西、遼寧、陝西等省超過50%。北方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區、市開采程度均超過30%。超采地下水,已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土資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地下水超采還誘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經濟損失嚴重。有報道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經濟損失達2900億元人民幣。
(2)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中國對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遠遠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用水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環境容量。1980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為310億噸之多,1997年急劇增加到584億噸,2002年稍有減少,仍高達439.5億噸,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達到1366.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的70%。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水資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污水處理設施落後,污水處理率低。我國城市排水設施普遍比供水設施落後,1996年,我國城市供水設施服務人口的普及率達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處理能力的增加幅度遠低於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長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處理廠平均年增加日處理能力110萬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萬立方米左右。由此導致我國水環境惡化狀況難以緩解或好轉,進而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
(3)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工業及城市是我國水資源的三大用戶,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費的現象。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4%,加上農村生活用水則佔到81.7%。由於農業長期採取粗放式灌溉生產,水利用率很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世界許多國家已經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中國生產1噸鋼需要23-56噸水,而日本、美國和德國生產1噸鋼只需要6噸水。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達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達到了75-85%。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損失率達到用水量的1/5。同時,水價過於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在一些缺水較嚴重的地區,100立方米農用水還抵不上一瓶礦泉水的售價。水價太便宜了,導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資源
3. 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策
針對面臨的水資源問題,保護、合理開發、調配水資源是當務之急。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戰略應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一個涉及多水體、多部門、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必須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為此,需要積極開發潛在的水資源(開源),節約利用已有的水資源(節流),盡快整治嚴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以緩解目前嚴重的缺水危機,使有限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
為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努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但水資源的保護必須從保護水體源頭開始,從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做起。每年來自水土流失、水體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還多,因此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革農業漁業結構、合理施用化肥、農葯、建設水生態保護區和優化水體使用功能等,則是新時期水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二、土地資源
1.中國的土地資源概況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106km2,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約13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8%,現有耕地比重小於美國和印度。林地佔23.9%,牧草地佔28%。
中國國土面積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積約為326.3萬平方公里,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4%。由於前者大都不適宜於農業利用,因而我國可供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並不充裕。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與人口眾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89-1993)結果,全國森林面積為133.7萬平方公里,僅佔全球森林面積的3%-4%,林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1989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蓋率平均達31.3%,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全球人無佔有森林面積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國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6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佔世界3%-4%的森林資源,既要滿足佔世界近1/5人口的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擔負起維護全球7%土地面積上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顯然,現有的森林資源狀況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濕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和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初步統計表明,我國擁有的天然濕地,包括內陸沼澤11萬平方公里、湖泊12萬平方公里、海岸灘塗和鹽沼地2.1萬平方公里以及數量巨大的河流和廣闊的、深度不超過6米的近岸淺海水域,另外還有稻田人工濕地38萬平方公里。
2. 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危機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道路交通和其他佔用,我國土地資源將嚴重不足,現有的土地資源將急劇減少。
(1)人均佔有土地過少
隨著我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這一危機日趨明顯。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耕地面積減少9.56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已減少了近一半。
(2)耕地總體質量差
中國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無地可澆,地多的無水可澆。乾旱地區土壤次生鹽漬面積不斷擴大,使作物無法生長而不得不棄耕。由於重用輕養、濫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鹽鹼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國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糧食產區的長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龍江省1989年抽樣調查表明,東北黑土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為1%-5%。全國耕地中,缺磷面積佔59.1%,缺鉀面積佔22.9%。全國受鹽鹼化威脅的耕地約有6萬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農田約21萬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萬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達3.7萬平方公里。據估算,僅農田污染一項,每年就使我國的糧食減產1200萬噸。綜合各種資料分析,全國高產穩產田約佔耕地面積的20%-30%,中產田佔40%-50%,低產田佔30%左右。
(3)森林覆蓋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森林資源早已不堪重負。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很有可能已無成熟林可伐。雖然我國林木蓄積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凈虧0.3億立方米,轉變成目前的略有盈餘,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於生長量。雖然我國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於林業生產底子薄、欠帳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森林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已達15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
(4)草地資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在我國,草地對畜牧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廣大牧區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又在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特性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地資源粗放經營,甚至採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使草地資源普遍退化,明顯影響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現退化的趨勢,如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須加強草地資源的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努力提高草場載畜力。
(5)湖泊濕地的圍墾
建國以來,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作用之下,對湖泊的圍墾活動更加劇烈。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統計,圍墾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湖北省曾號稱「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個,湖面由原來的0.8萬平方公里萎縮至0.23萬平方公里。圍墾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環境問題。它往往抵消和超過了人們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們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嚴重困擾。由於圍墾而使湖面縮小、容量減少,降低了湖泊調蓄洪水和環境自凈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積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圍墾的湖洲草灘往往是魚類索餌、產卵的場所,因此,圍墾也是造成湖泊魚類資源衰減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長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大於1954年,究其原因,圍墾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調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說是罪魁禍首。
(6)城鎮建設對土地的侵佔
人口的急劇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設都要佔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國有近50萬公頃的耕地被三項建設(國家建設、鄉鎮建設和農民建房)佔用,按照這種速度,三年就相當於減少一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
(7)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工業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生產過程排出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中也不斷地施入肥料、農葯等物質並在土壤中累計,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人類的生產活動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進土地進化。首先必須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濫伐森林、陡坡開墾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因地制宜,將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統一起來,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鎮和公交生產佔地。
三、礦產、能源資源
礦產和能源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能源總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很快,為近20年來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國的礦產、能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國發現礦產171種,探明儲量的156種,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是世界上礦產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有40多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但是,我國有13億人口,按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計算,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佔有量計算又是資源小國。而且,我國儲量豐富的礦產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礦種,而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鐵、銅、鉀鹽、天然鹼等卻儲量不足,一些重要礦產如鉻、鉑、金剛石、硼等嚴重短缺。銅礦只能滿足生產需要的一半,鐵礦由於貧礦多而長期依賴進口。老礦山可采資源日益衰竭,後備資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氣、銅、金等可供規劃開發的儲量缺口很大
2.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性差
我國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伴生礦種多,單種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礦床少,難采、難選、難冶煉的礦床多,易采、易選、易冶煉的礦床少。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是用地質儲量計算得出來的,呆礦、死礦多,許多儲量開采不出來;即使能開采出來,也是難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賠錢。在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質差的比例佔一半以上。一些蜂窩狀分布的礦產難以大規模開采;零星開採的成本高而安全隱患大。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分布遠離經濟發展中心,不僅增加開發利用成本,還加大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儲量最豐富的省區中,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省區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儲量居各省之首,現在每年新增的石油產量主要來自吐魯番和准噶爾油田。青海的鉀鹽佔全國的95%以上;雲南、貴州的磷佔全國的51%。天然氣的情況也是如此。陸上天然氣富集區是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和柴達木盆地,這四個盆地2000年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遠離城市和工業市場,極大地增加了天然氣使用的管輸成本;加之下游市場需求不足,嚴重製約了天然氣這一潔凈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優勢礦產消耗過快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礦業中出現許多新的問題。由於管理跟不上,礦業秩序混亂,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頑症屢治不愈。我國的一些優勢礦產,由於過量開采而使儲量消耗太快,如廣西南丹礦原來規劃開采20年,實際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開采和破壞完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越權發證、有證亂採的問題突出。這些問題,制約著礦業的健康發展。礦產品進出口上的問題同樣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後曾出現我國優勢資源變成經濟劣勢的事件,以鎢礦資源最為典型。鎢礦曾是我國的優勢礦產,但由於出口競相壓價,不僅使國際市場鎢礦價格一直處於谷底,也使我國鎢礦資源迅速枯竭。對被國外採取「反傾銷」措施的礦產品,不僅沒用及時調整出口戰略和數量,在被徵收120%「傾銷」稅的情況下還繼續出口,如錫礦就是如此。國內一些緊缺的礦產資源,如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富磷礦,但雲南、貴州等地區還在出口。礦產品進出口的各自為政帶來的結果是,以我國工業化總成本的增加為代價換來一時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於國家對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業又不願意投資,導致礦產資源後備基地匱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已經從過去的基本保障供給到難以滿足需求。近十年來,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低於開采量增長,產量增長又低於消費增長,導致儲采比下降。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采比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國石油儲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氣儲采比是45.1,低於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豐富的煤炭,我國的儲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產量增長緩慢,石油情況尤為突出。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油田已進入中晚期,後備資源又嚴重不足,穩產難度越來越大;西部的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的產量下降,接替東部油田的目標短缺內還難以實現;海上油氣勘探近年來雖有進展,但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到2010-2015年尚難取得能影響全局的突破。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到2010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只有23種,2020年僅剩6種。石油、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金礦、鉀鹽、金剛石、硫礦等18種礦產,供應不能保證國內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種主要礦產中平均每年有26種以上的礦產保有儲量的消耗速度大於新增速度;煤、鐵、錳、銅、鋁土、磷、鉀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礦產,消耗過快,「吃老本」問題突出,形勢嚴峻。國內當前出現的「四礦」問題,本質上與礦產資源稟賦有關:如果沒有礦產資源,談不上發展礦業。礦產資源採光了,礦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隨采礦發展起來的單一資源型城市,沒有代替產業則難逃「礦竭城衰」的命運。因此,國家應當承擔礦產資源普查的責任,為其開發利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