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四川省珙縣洛表中學 李崇德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間的影響,把握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原則,才能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校外各種歷史資料等靜態資源構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自身資源去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等靜態資源。靜態資源對動態資源有催生和推動作用,正是利用這種作用,促使動態資源產生質的變化,實現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教師資源。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積累了相應的教師資源,對這些已有的教師資源,教師要認真挖掘和利用。在已有教師資源的基礎上,歷史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創新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發出新的教師資源,正所謂教學相長。由於教師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我們把它稱為動態資源。
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身體和心理素質等。
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職業活動的態度和教師工作的效益。熱愛祖國和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學活動中勇敢地堅持真理,熱情洋溢地向學生傳播真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思想觀點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全球意識,國家觀念,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科技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戰略。上述都是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把自身具備的這些資源滲透到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用自身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學九年級下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內容時,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們既要對外開放,學習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既要競爭,也要合作。
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條件。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扎實地、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不斷地、廣泛地涉獵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方方面面的知識,時常關注文化科學的新發展、新成果。一是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有助於充分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二是學生會把媒體上看到的和生活中聽到的向教師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教師不可能完滿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但至少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給學生有益的啟發或引導,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三是歷史新課標和教科書直接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不僅要准確把握知識點,還要對相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別從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的變更,就是黨和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作出的四次調整,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就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等知識,就需要歷史教師補充講解,學生才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總之,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且這桶水還必須隨時充實和更新。
初中歷史教師還要繼續學習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及歷史學科教學論等教育教學理論。培養自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等。歷史教師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事歷史教學活動,孜孜追求理想的教育,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育人為本,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身教重於言教,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二、學生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學生資源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教師資源更多的是強調其共性,而學生資源則更多的突出其個性,諸如智力因素(個體差異、年齡差異)、心理特徵、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社會閱歷、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學生是接收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有歷史課程資源都要通過學生而形成新的學生資源。逐步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形
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新的學生資源的形成過程和目標,因而學生資源也是動態資源。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最終就是為了在原有基礎上快速有效地形成新的學生資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學生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有無興趣,能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那麼,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一是通過毛澤東喜歡讀《智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等例子,讓學生明白魯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的道理。二是讓學生明確學歷史可以「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三是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例如教學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文,組織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得出下面板書設計方案,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也就得到培養。四是開展多種歷史活動,讓學生感悟學習歷史的樂趣。如召開歷史故事演講會、歷史觀點辯論會,
編演歷史課本劇,搜集整理地方誌,搜集古銅幣、郵票、布票、糧票、油票、像章、袖章等小文物,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等。
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是重要的學生資源。自覺地獨立地制定切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實現目標的
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客觀方面的各種困難和主觀方面的不良情緒的干擾,這就需要學生自覺地排除各種干擾,堅持努力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科之間的平衡,學習時間的分配,學習方法的改變等,都需要學生自覺地、獨立地進行調節。學生只有保持優秀的意志品質,才能保證學習成績的穩定和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堅韌性等意志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和強化。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王羲之、林則徐、袁隆平、林肯等皆是意志品質優秀的典範,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典範,加強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學習歷史的方法既是學習歷史的技能技巧,也是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和品質。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對歷史信息進行有效接收、加工和運用。學習歷史的方法具體到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如閱讀歷史教材(歷史教科書、資料和讀物)、聽課、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搜集歷史資料、探究問題、評價歷史(歷史人物、事件、現象)、記憶歷史、做歷史練習、復習歷史等。閱讀教材的主要方法是邊讀、邊想(知識點、知識點間的聯系、重點難點、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字面背後的含義)、邊寫(標符號、作批註、寫心得)。聽課的方法是邊聽、邊思(音義辨識、信息篩選、問題反饋)、邊記(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恰當的點撥。如記憶年代是學生最感頭疼的,其方法有聯想法、諧音法、形象法、對比法、口訣法、串聯法、強化法、重復法等多種。教師只能根據具體內容舉例點撥,哪種方法最有效,還得學生自己去嘗試,進而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三、靜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歷史遺跡、博物館等課程資源雖然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相對於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來說卻是不變的,故稱靜態資源。靜態資源是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動力用以生產出新產品的原材料。原材料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新產品質量的優劣。條件不同,原材料的來源也有差異。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資源。教師要善於利用導入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正文和自由閱讀文段,圈點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做上必要的批註,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
構建並掌握歷史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探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培養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把相關歷史知識作歸類比較,如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戰後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等,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中「文獻資料欄」和「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動腦筋」欄目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尤為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能力強弱等因素。
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農村中學圖書館的規模小,藏書數量少,門類不齊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可能不多,但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仍然要加以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圖書資源,應教給學生目錄檢索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讀物,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學生認真閱讀。
校外更具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再如鄉土教材、地方誌、文史資料、家譜或族譜、影視資料、網路資源等。教師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具有的歷史課程資源進行認真選擇和充分利用,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調查訪問、搜集整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獲得第一手歷史資料。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洛表鎮牌坊街的牌坊,讓學生觀看古牌坊的建築樣式、結構和材料,觀賞古牌坊上那些雕塑和繪畫,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過古牌坊上的文字記載,知道立牌坊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古代婦女貞、節、烈的宣揚,再讓學生結合古今歷史進一步思考明確,這是封建統治者強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是對婦女身心的摧殘。最後讓學生寫一篇記載古牌坊的歷史資料。
再如帶領學生參觀麻塘壩僰人懸棺。參觀前,讓學生閱讀《懸棺之謎》、《懸棺上的民族》及《珙縣文史資料》上有關懸棺的內容,搜集民間有關僰人的傳說,擬定參觀路線和推薦景點解說員(由學生分別擔任),為揭開懸棺之謎作準備。參觀時,讓學生重點觀看懸棺陳列館收藏的文物和九盞燈峭壁上的懸棺和岩畫,聽好解說,做好記錄。
參觀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謎團,發表自己的猜想,再現古僰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在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下僰人英勇抗爭的場景,並對此作出評價。
總之,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要求,合理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合理」就是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選取那些易於在教學實際中應用,能省時、有效的資源。有效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有效」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對學習重點能正確理解和把握,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形成正確認識;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❷ 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該如何早點實現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發展描述的是一種狀態,從價值上看,是追求公正的思想;從政策來看,是追求公平資源配置的理念。通過教育均衡發展,可以平衡社會各個階層群體,並使之在社會政策上享有均等機會。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本質,教育均衡發展是中國教育進行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今,偏遠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早點實現教育均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做到利用網路平台實現資源共享。以網路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共享是信息社會到來的重要標志,為了實現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共享,可以在區域內建立資料庫和數據中心網站,每個學校都可以建立一個區域網路,使其在同一個區域內共享和共享;在先進的網路技術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平等獲取,徹底打破不同學校之間的界限。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傳播教育資源共享的特點,使優質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