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學旅行營主要包括哪些項目
可以參加研學旅行,研學旅行可以放鬆心情,孩子經過了一學期的學習之後舒緩壓力,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② 研學旅行課程七大類型
研學旅行課程共六大類型,研學產品的定義是以資源類型分類,主要分為自然觀賞型、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文化康樂型、勵志拓展型。(2)研學資源的不同可以分為什麼擴展閱讀
1、自然觀賞型:是通過對特定自然資源環境的分析和利用,遵循合理的課程設計引導人們在自然中探索和學習,建立人與自然間的深度聯系,激發人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在我國有關自然教育的工作中,研學旅行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它對於生態旅遊領域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並形成一種巨大的產業鏈條。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資源;
2、知識科普型: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博物館、科技館、主題展覽、動物園、植物園、歷史文化遺產、工業項目、科研場所等資源;
3、 自然觀賞型內容包括欣賞自然現象與景觀、自然資源與災害、自然生態、自然規律等方面, 主要體現地理、生物、科學、藝術等學科在研學旅行中的作用, 藉助生態、林草、地質、水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方法, 依託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生態旅遊區等自然保護地, 深入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 協調人地關系機制, 進而宣傳保護環境的理念;
4、體驗考察型:主要包括農庄、實踐基地、夏令營營地或團隊拓展基地等資源;
5、文化康樂型:主要包括各類主題公園、演藝影視城等資源。
6、勵志拓展型:技能拓展主要包括水上、海外和場地三種類型,主要包括紅色教育基地、大學校園、國防教育基地、軍營等資源。
③ 研學基地包括哪5個方面
研學基地包括的5個方面的內容如下:
1、青少年素質教育模式。主要是融合IP理念、開展技能訓練教育、生活素質教育、社會認知教育、體驗教育、自然教育、藝術教育等的研學基地。
2、科技研學模式。主要包括展館類、科研類以及科技園區類為主的研學。其中展館類主要以知識普及為主;科研類主要依託科技企業、科研單位的實驗室、生產工廠為載體來開展;科技園區類則主要圍繞動物與植物來開展。
5、民族文化研學模式。主要利用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來開展的研學教育。研學基地是學生研學旅行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學生研學旅行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生活住宿的大本營。
④ 課程資源分為哪些類型
所謂課程資源的分類,就是要把眾多的課程資源,按照一定的標准、原則、特點,把它們區分開來,以便更好地認識、開發和利用它們。下面列舉了一些課程資源的分類,需要說明的是課程資源分類本身不是目的,列舉如此眾多的課程資源分類旨在開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視野,展現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廣闊前景,避免可能出現的偏頗。例如,我們可能比較重視校內資源,忽視校外資源;我們可能注重文字和實物資源,淡化了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我們可能看到了顯性資源,忽略了隱性資源;我們可能過分強調條件性資源,遮蔽了素材性資源等等。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差異,民族眾多,文化特色不同,課程資源分布不均衡,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就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突出學校特色,顯現學科和教師個性。
(1)根據來源,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包括校內的各種場所和設施,如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信息中心、實驗實習農場和工廠等;校內人文資源,如教師群體,特別是專家型教師、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校容校貌等;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各種活動,如實驗實習、座談討論、文藝演出、社團活動、體育比賽、典禮儀式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於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校外課程資源包括學生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中各種可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設施和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社區的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學生家長與學生家庭的圖書、報刊、電腦、學習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生存和生活的基礎,也是我們開發與利用的重要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可以彌補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能為我們轉變教育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證。
(2)根據性質,課程資源可分為自然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物產多樣,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自然課程資源極為豐富。例如,用於生物課程的動植物、微生物,用於地理課程的水文和地貌、天氣和氣候。
人們可以開發與利用的社會課程資源同樣也是豐富多樣的。為了保存和展示人類文明成果的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無疑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道路的線條美、雕塑的造型美、音樂的節奏美等均可成為陶冶學生情操的課程資源;人類活動的交往如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外交活動、科技活動等也可成為課程資源;另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與教育教學活動有著直接的關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3)根據物理特性和呈現方式,課程資源可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
文字的產生,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和教育教學活動的發展,以教材為主的印刷品記錄著人們的思想,蘊涵著人類的智慧,保存著人類的文化,延續著人類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以計算機網路為代表的信息化資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虛擬化、網路化和多媒體的特點,對於延伸感官、擴大教育教學規模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課程資源所無法替代的。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勢在必行,它將是最富有開發與利用前景的資源類型。
(4)根據存在方式,課程資源還可以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顯性課程資源是指看得見摸得著,可以直接運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如教材、計算機網路、自然和社會資源中的實物、活動等。作為實實在在的物質存在,顯性課程資源可以直接成為教育教學的便捷手段或內容,比較易於開發與利用。
隱性課程資源一般是指以潛在的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課程資源。例如,學校和社會風氣、家庭氣氛、師生關系等。與顯性課程資源不同,隱性課程資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它們不能構成教育教學的直接內容,但是它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起著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更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