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取得勞務費發票怎麼入賬
你好,企業取得勞務費發票可以這么付賬,首先,需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 如果是以個人名義開的,還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營業稅稅率為5%,城建稅為營業稅*5%或7%,教育費附加為營業稅*3%。 個人所得稅為服務費*2%。可一次性進行會計分錄:借:營業稅及附加,貸款:銀行存款或者借:營業稅及附加,貸款:應交稅費——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或其他應交稅費借: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城建費、教育費附加等,貸:期末銀行存款或手頭現金結轉:借:當年利潤,貸: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1、勞動報酬是指收入:是指個人在設計、裝飾、安裝、繪圖、檢測、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座、新聞、廣播、翻譯、審計、字畫、雕塑、 影視、錄音、錄像、演出、演出、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理服務等勞務,服務費是指個人所得稅中的服務報酬。 是指個人獨立從事各種非就業服務所取得的收入。 它與工資收入的區別在於,勞動報酬是獨立的個人從事自由職業所取得的收入,工資收入屬於非獨立的個人勞動活動。 也就是說,就業和就業之間存在關系。。
2、企業在收到勞務費發票時,如果屬於分包,就是開給總承包人的勞務費發票,那麼會計處理如下:借:應收賬款-XX(貸:主營業務收入-XX計算繳納增值稅=發票金額x增值稅稅率5%,應計工資:借:主營業務成本,貸方:應付工資 - 應付工資,收到的服務發票應包含在哪個帳戶中,假設企業/公司收到對方提供的服務發票,可以根據服務發票的用途進行會計分錄:借:管理費/製造費/銷售費等,信用:銀行存款/手頭現金
拓展資料:
個人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勞動報酬所得-費用扣除)*稅率。 根據問題情況,相關費用扣除和適用稅率為800元和20%。支付人為勞動報酬項目應繳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 扣繳義務人應當依照稅法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納稅。會計問題。 根據會計制度、稅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支付的勞務費用不構成工資總額,應計入「管理費用-勞務費用」科目,不計入工資總額。 安排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
❷ 人力資源公司如何做帳
紹一下幾個基本業務的處理方法:
勞務公司應該按全額開具發票,發票內容可以開具勞務費等,按收取的勞務費減去支付給派遣人員的工資、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等後的余額繳納營業稅,稅率為 5%(附加稅費按核定的稅率徵收)。
收到勞務費,開具發票:
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計提勞務派遣人員工資及企業承擔的社保、住房公積金: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付職工薪酬——薪金
應付職工薪酬——社保
應付職工薪酬——住房公積金
支付派遣人員的工資:
借:應付職工薪酬——薪金
貸:庫存現金
其他應付款——個人承擔的社保和公積金
應交稅費——個稅
繳納社保和公積金:
借:應付職工薪酬——社保
應付職工薪酬——住房公積金
其他應付款——個人承擔的社保和公積金
貸:銀行存款
計提營業稅和附加稅費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費——營業稅
應交稅費——城建稅
應交稅費——教育費附加
❸ 給客戶的勞務費如何入賬
1、首先應該理順一個邏輯關系:如果想入賬,必須有發票;如果沒發票,就得找發票;去找發票前,應該想項目。想項目也就是把這些不能見光的「好處費」以什麼形式計入到公司的期間費用中,或者是管理費用,或者是銷售費用。
2、坦白地說,如果貴司是兩套賬運作,相信這絕對不是什麼問題了。既然提出這個問題,應該就是「遵紀守法」地運作一套賬了。
3、就「好處費」的支付形式看,不管是直接開現金支票,或開具轉賬支票,或領出現金再直接交付或打到卡上,最終還是要通過某個費用項目來平賬。要把這種費用正常計入,辦法還是有的。
既然是交給客戶的,自然而然,可以計入銷售費用,比如計入業務招待費,找發票充數就好了。當然,這要注意企業當年的業務招待費只能按發生額的60%稅前扣除,且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其次,也可以找些差旅費發票來報銷,這個辦法是相對比較靈活,操作性很強,只是要藉助公司相關人員的名義來報銷。當然,還可以找一些汽油票、路橋票來報銷,程序同差旅費。其它費用項目,也是可以的,只是操作起來比較被動。比如掛廣告費或業務宣傳費的話,還要專門去開這種發票,難度大多了。
4、其實就給客戶費用而言,也不需要這么復雜。既然是公司的客戶,那麼就會有正常的業務往來,不如將這部分潛在的費用直接以折扣的方式,在與客戶交易的過程中以合同價扣除相應折扣後入賬,這樣既簡單又保險。當然,如果費用的受益方不是客戶本身,而是其它人員,那就另當別論。
5、以上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❹ 勞務費如何入賬
1、勞務費入賬
方法一:如果人員並不多,金額在2000元以下的,你可以讓他們找些交通費的打車票來報,這樣,不會影響稅前抵扣;
方法二:如果金額很多,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簽一個長期合同,然後給一個手續費出去。
方法三:就是走正常賬,讓個人去地稅開出發票,但這種方法很麻煩,特別是你每個月都要發生。
2、勞務費,即個人所得稅中的勞務報酬是指個人獨立從事各種非僱傭的各種勞務所取得的所得,它與工資薪金所得的區別在於勞務報酬是獨立個人從事自由職業取得的所得,而工資薪金所得屬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活動。即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任職、受雇而得到的報酬,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❺ 勞務費怎麼入賬
問題一:勞務費怎麼做賬 借:工程施工-人工費 貸:應付賬款-勞務-未開票
問題二:有勞務費發票如何入賬,無勞務費發票如何入賬 有票
借:主營業務成本―人工成本―勞務費
貸:銀行存款/現金
無票無法入賬,除非簽訂臨時用工協議,做工資,代扣個人所得稅。
問題三:給客戶的勞務費如何入賬? 1、首先應該理順一個邏輯關系:如果想入賬,必須有發票;如果沒發票,就得找發票;去找發票前,應該想項目。想項目也就是把這些不能見光的「好處費」以什麼形式計入到公司的期間費用中,或者是管理費用,或者是銷售費用。
2、坦白地說,如果貴司是兩套賬運作,相信這絕對不是什麼問題了。既然提出這個問題,應該就是「遵紀守法」地運作一套賬了。
3、就「好處費」的支付形式看,不管是直接開現金支票,或開具轉賬支票,或領出現金再直接交付或打到卡上,最終還是要通過某個費用項目來平賬。要把這種費用正常計入,辦法還是有的。
既然是交給客戶的,自然而然,可以計入銷售費用,比如計入業務招待費,找發票充數就好了。當然,這要注意企業當年的業務招待費只能按發生額的60%稅前扣除,且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其次,也可以找些差旅費發票來報銷,這個辦法是相對比較靈活,操作性很強,只是要藉助公司相關人員的名義來報銷。當然,還可以找一些汽油票、路橋票來報銷,程序同差旅費。其它費用項目,也是可以的,只是操作起來比較被動。比如掛廣告費或業務宣傳費的話,還要專門去開這種發票,難度大多了。
4、其實就給客戶費用而言,也不需要這么復雜。既然是公司的客戶,那麼就會有正常的業務往來,不如將這部分潛在的費用直接以折扣的方式,在與客戶交易的過程中以合同價扣除相應折扣後入賬,這樣既簡單又保險。當然,如果費用的受益方不是客戶本身,而是其它人員,那就另當別論。
5、以上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問題四:勞務費的賬務處理 解決辦法有幾種,不過讓勞務人員去地稅開發票,我感覺第一他個人可能不願意,第二需要扣繳稅金,他還會再跟你要這些錢,比較麻煩。
方法一:如果人員並不多,金額在2000元以下的,你可以讓他們找些交通費的打車票來報,這樣,不會影響稅前抵扣;
方法二:如果金額很多,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簽一個長期合同,然後給一個手續費出去。
方法三:就是走正常賬,讓個人去地稅開出發票,但這種方法很麻煩,特別是你每個月都要發生。
問題五:收到發票是「裝修勞務費」,怎麼做賬? 樓上貌似搞錯了吧,他是收到發票不是開具發票
產權屬於本公司且已投入使用的房屋裝修費計入長期待攤費用,攤銷期限為5年;
個人認為潔具應該是屬於房屋的附屬產品,應該增加房產原值。
參見: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房屋裝修費稅務處理問題的批復
國稅函【2000】704號
天津市國家稅務局《關於對天津肯德基有限公司餐廳裝修費用攤銷年限的請示》收悉。
關於企業發生的房屋裝修費用的稅務處理問題,經研究,現批復如下:
一、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發生的房屋裝修費,凡房屋產權屬於本企業擁有的,其投入使用前所發生的房屋裝修費,應並入房屋價格,按照稅法所規定的房屋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計提折舊;房屋投入使用後所發生的房屋裝修費;可在房屋重新裝修後投入使用的次月開始,按5年平均攤銷。
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發生的房屋裝修費,凡房屋產權不屬於本企業的,可在房屋裝修後投入使用的次月開始;按5年平均攤銷。
問題六:勞務費在會計上怎麼處理 可以直接入賬,計入其他業務成本,企業去地稅局代開勞務發票。
問題七:企業的勞務費用怎麼入賬 因單筆勞務費的起征點是800元,所以一般使用充人頭的方法避稅。
稅務審計一般是這么確認的,必須提供這20個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必須有這20人的收款簽字。有時還需要提供勞務合同。
這種行為的本質是變相逃稅,不建議使用。
問題八:收到的勞務費該怎樣做賬呢 關於勞務收入費的做賬,要看你公司的主業的,如果主業就是勞務收入,那就計入主營業務收入,如果不是主業,那就計入其他業務收入,相對應的成本也就計入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分錄:借;應收賬款或銀存,現金貸: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明細,收到了借:銀存或現金貸:應收賬款等
問題九:勞務費賬務處理 1、代扣時:借:管理費用-勞務費 10000貸:應交稅費-應交個人所得稅 100002、代繳時:借:應交稅費-應交個人所得稅 10000貸:銀行存款 10000
問題十:勞務費如何入賬 新准則 借: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相關科目
貸:庫存現金(或銀行存款)